[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
[精品]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与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专题过关练
![[精品]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与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专题过关练](https://img.taocdn.com/s3/m/07d0582602768e9950e73837.png)
专题十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与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专题过关练(十)一、选择题1.(2017年10月杭州高三期中考试)有学者认为:17 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
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
材料中“地上的平衡”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17世纪中期开始,故A项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主要在18世纪上半期,故B项错误;“日不落帝国”指英国工业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殖民地,故C项错误;“17 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的平衡’”指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制约,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7年9月台州模拟)“英国的面积仅有24万平方千米,但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她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她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领头羊”作用主要表现在( )A.最先掀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B.最早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扩张C.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颁布宪法D.开启议会民主政治和工业文明时代解析据材料“英国……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先掀起文艺复兴的是意大利,不是英国,故A项错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故B项错误;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是尼德兰,故C项错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开启议会民主政治和工业文明时代,故D项正确。
故选D。
答案 D3.(2018年1月金华十校期末)近代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历程。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①“王在法下”②内阁权膨胀③“统而不治”④“王在议会”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王在法下”,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权膨胀,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统而不治”,1688年光荣革命之前“王在议会”,所以正确的时间顺序为④①③②,C项符合题意。
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7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2015·广东六校联考]“以后 20 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 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1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 开放新时期
2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专题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思想/素养培优
3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知识网络建构
4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探究点一
通史思想命题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折射出的政治、外 交、思想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转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
8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学科素养培优 ——非选择题之比较类设问
9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10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例 1]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773 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十几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 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①。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 《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②。 1751~1772 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 学方面,它都代表了 18 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③。有学者统计,1789 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 约 24000 部《百科全书》,至少 11500 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答案] 不同点:《四库全书》整理和保存了传统文化,同时也禁锢了思想;《百科全书》不但收集了当 时最先进的学术成就,而且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时期闯关检测

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时期专题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2017北京西城期末)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做了法律规定。
这说明我国( )2.(2017北京西城期末)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此规定意在( )3.(2016北京海淀期末)下表中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事件与影响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选项事件影响“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A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消除了万隆会议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B提出C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4.(2016北京西城期末)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次讲话(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5.(2017北京海淀期末)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取得的进展是( )①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②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③建立两岸间对话机制④达成“一个中国”共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2016北京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7.(2017北京朝阳期中)下列对下图成因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B.新型交通、通讯方式的革命8.(2016北京石景山期末)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10:辽夏金元的统治

元朝的民族关系 3.民族交融
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 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大批留居内地 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交融。
二、核心素养突破
家国情怀
汉文化对辽夏金少数民族的积极影响★★
1.汉文化推动了辽夏金的封建化进程 (1)政治制度: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基本沿用唐代官制;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 宋,推行科举制,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受儒学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 (2)经济:金的租佃制得到普及,广大女真贵族成为地主,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农业取代游牧、渔猎 成为女真的主要经济支柱,增强经济的稳定性。 2.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促进了辽夏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西夏文仿照汉字楷书创制,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金也创制了女真 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汉文化巩固了金政权的稳定发展 金政权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余年,和他学习汉文化有着直接关系。金世宗时,内政平稳,军事、经济等方 面的发展达到顶峰,这巩固了政权的稳定发展。
制度
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辽与西夏
2.西夏的建立和夏金关系 (2)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金朝入主中原
过程 起源
建立 政权
制度 征战 迁都
鼎盛
内容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答案:B
地方
行省 制度
特点 意义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 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十工业文明影响下的世界__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考点

2.A 据材料“雇主有权对工人说,你必须接受我提供的工资,如果你胆敢拒绝,《新济贫法》将保证你必会挨饿”可 知,《新济贫法》中的一些规定实际上赋予了雇主一种可以乘机压榨工人的权利,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故选A项;雇主对于工人的压榨会打击工人的劳动热情,排除B项;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会在一定程度上 加剧社会矛盾,而不是缓解社会不公,排除C项;资本家通过对工人的压榨获取更多的利益,加剧了贫富差距而非缩 小,排除D项。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进入文官行列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文官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进 行简要评价。(5分)
经典3+2
答案
5.【参考答案】 (1)变化:从禁止到逐步接纳;从普通、临时性的雇员到成为高级文官成员;从受到年龄、婚姻限 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从不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到可以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4分) 主要原因: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英国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妇女的不断斗争;英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4分) (2)主要因素:英国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扩军备战及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只回答“政 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亦可);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民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 运行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进入文官行列。(3分)评价:英国文官人数增多为当时的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但是文官 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英国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分)
【警示】避免以偏概全,材料无法反映整个民众的生活情况 排除;图片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伦敦的社会现实,并非浪漫主义艺术,排除D项。
(浙江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21讲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

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考点考纲内容考核要求备考指南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 b1.高频考点依然不会回避: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英国工业革命。
2.英国史一直是某某卷考查重点方向,英国工业革命须与英国的代议制、洛克主X、克伦威尔等联系掌握。
3.全球化一直是长效热点,故“世界市场的形成”估计会成为考查热门。
4.围绕热点“工匠精神”,可能要关注“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殖民扩X与掠夺的方式及其影响c3.“蒸汽”的力量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b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b 英国政府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b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表现b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4.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b 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b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第21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考点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X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b)(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美洲。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1)对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X活动;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对世界: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不是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第27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教版高三全册

第27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组2014—2015年模拟坊√庾é时间:20分钟分值:42分题组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2015某某重点中学联考,17)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是在()A.“一五”计划期间B.十年探索时期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2.(2015某某名校联考,14)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这一规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D.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3.(2014某某某某一模,32)“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所说的“现在”是指()A.调整时期B.恢复时期C.“文革”时期D.开放时期4.(2014某某某某质检,27)1956年1月2日,某某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是()A.“一五”计划实现B.统购统销政策实施C.某某工商业改造完成D.土地改革完成题组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5.(2015某某某某调研,17)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6.(2015某某某某质检,22)对下表数据的分析解读,正确的是()1957—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年份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糖料产量1957 19 505 164.0 419.6 1189.31958 20 000 196.9 477.0 1563.11959 17 000 170.9 410.4 1214.71960 14 350 106.3 194.1 985.51961 14 750 80.0 181.4 506.5A.中共中央“八字方针”的出台立即收到了明显效果B.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浮夸风、“共产”风导致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1957—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持续下降7.(2014某某某某一模,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十工业文明影响下的世界__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考点38影响世界

经典3+2
7. [2022全国乙卷]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 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考点38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经典3+2
3年高考+2年模拟
经典3+2
1. [2022湖北模拟]从16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几乎所有的实用知识学校都开设了与欧洲大陆科学成果相关的课程,一 些在医学、解剖学、几何学、天文学、航海学中最重要的发现都来源于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学后来又延伸到了 机械业、技工行业等领域,这就导致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者大都是经济社会旋涡之中的实践者。这说明 A.教育缩小了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B.工业革命改善了民众的教育环境 C.教育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D.工业革命奠定了英国的强国地位
答案
2.A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生产 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化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希望回归传统 乡村生活,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乡土运动”,故选A项;浪漫主义思潮是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的一种文艺思潮,与材料 无关,排除B项;“普遍认同”说法绝对,由材料无从得出,排除C项;近代德国小农经济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经典3+2
10. [2021广东卷](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2011·沈阳四校期中“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苏美三国关系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奉行对华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与中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危害以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可谓内外交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2.2011·唐山模拟2009年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篇章.”之所以对《上海公报》给予高度评价是基于() A.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B.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C.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D.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维护了亚太地区稳定2.C【解析】材料中“在37年前”即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2011·增城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3.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对华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策,故应排除A和D;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故应排除B;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苏联施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4.2011·台州中学期中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外交大事记错误!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A.甲、丙、丁B.乙、丙C.甲、乙、丁D.丙、丁4.D【解析】根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积极开展,使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据此丙、丁说法正确,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是指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如中国参加APEC等.5.2011·焦作期末“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B.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5.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的国际组织性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与邻为善”和所学史实,上海合作组织是与邻国结成的区域性组织.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课标文综38.O2,I2,C2,F1[2011·福建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材料三图(a)、(b)、(c)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材料四(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课标文综38.O2,I2,C2,F1[2011·福建卷] 【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4)体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第(1)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文言文材料,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材料一的关键句是“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二的关键句是“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制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可从三幅漫画进行概括.“中国佬”带有轻视侮辱之意;“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中国就要崩溃了”,反映了他们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回答成因时要结合图片出现的时间,并从中外两个方面回答.1900年,“中国就要崩溃了”的漫画反映了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第(3)问,材料四主要强调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原来满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借款等承认都继续有效,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在反帝方面的严重不足,其原因主要从其阶级本身的特点来考虑.第(4)问,关键是理解“一边倒”的内涵.“一边倒”倒向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答出来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史实即可.国内外环境和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解析】本题以中国的计划经济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经济受国内、国际诸多因素制约不断调整政策的曲折发展历程,把近现代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涉及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等历史知识.第(1)问紧扣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从国际方面看,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肯定,第三段材料,“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昭示自由放任政策的严重缺陷,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这一政策有直接联系.从国内方面看,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列强的威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对国民政府来说内忧外患,要摆脱经济困境,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也要加强经济建设.解答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紧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一方面联系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形势作答;另一方面要联系当时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作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既看到积极的、现实的影响,也看到消极的、长远的影响.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归纳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立足于前三个问题,进行归纳升华,言之有理即可.课标文综10.F1[2011·江苏卷]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课标文综10.F1[2011·江苏卷] D【解析】本题以毛泽东在日内瓦会议后讲话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外交以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日内瓦会议后,新中国的早期外交是“走出去”的战略,此时中苏关系尚在友好期,所以A项错误;B、C两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时间尚晚.文综23.F2[2011·全国卷]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文综23.F2[2011·全国卷] C【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对国际形势重新认识的有利影响.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从题干提供的时间“1985年”入手,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可知:A项错误,80年代美苏处于争霸状态,局势紧张;而此时的世界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排除B项;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是在1978年,排除D项.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