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森林害鼠害兔的危害与调查
门源县高原鼠兔的危害现状调查与防治建议

1 8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 存在 的 问题 2 1 草场与农 田、 . 林地相连或纵横交错分布 , 高原 鼠 兔防治难度大。多年来 , 草原、 田、 农 林地 防治分 区而 治 , 自为阵, 各 没有很好的予 以衔接和延伸 , 交界地区 或 交错 地带 鼠害严 重 。 22 鼠害预测预报工作不完善 , . 测报技术跟不上发展 需要。 目 , 前 门源县的鼠害预测预报工作主要与海北 州( 祁连县) 预测预报站共 同完成 , 本县预测预报机构 不健全 , 没有建立真正的测报网络; 技术力量差 , 跟不 上预测预报工作需要 ; 预测测报投入少 , 基础设施配备 不足 , 制约着测报水平的提高 , 影响着防治成果及巩固 效果。 2 3 资金有限, . 投资力度跟不上防治需要。由于 门源 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县财政和牧 民群众对草原建设的 投资能力仍很有限, 特别是大面积灭 鼠工作 , 主要依靠 国家的支持和项 目的带动。 3 防治对策与措施 3 1 加强鼠害预测预报工作 , . 提高科学 防治水平 鼠 害预测预报是科学防治的首要条件。科学预测鼠害发 生、 危害和蔓延, 鼠害治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 是 分, 也是政 府部门决 策的唯一依据。要保证 经济、 有 效、 科学的防治鼠害, 首先 , 要完善预测预报体系建设 , 建立县级测报站, 形成测报网络 , 并强化定 位观察 , 提 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其次 , 加强技术员 的技能培训 , 使 预报人既学到先进的预报理论 , 也要掌握科学的操作 技术与方法 , 使预报队伍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再次 , 不 断投入预报资金和高科技设备 , 加强与省、 内外大专院 校、 科研院所的联系 ,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 掌握 鼠害种 群数量 的消长规律, 防止害鼠反弹 , 控制 害鼠数量, 提 高科学防治水平 。 32 全方位筹措资金 , . 加大 防治成果巩固力 度 门源 县地方财政及农牧 民 自筹投入 鼠害防治的能力有限,
辽宁省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2019年趋势分析

辽宁省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2019年趋势分析二、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选择了辽宁省主要的森林地带进行调查,包括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和丹东市等地。
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统计资料采集等多种方式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森林鼠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1. 森林鼠害在调查中发现,沈阳市、鞍山市和丹东市的森林地带普遍存在着森林鼠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山区和林地面积较大的地方,森林鼠害的发生更为严重。
主要表现为森林鼠群体数量繁殖速度快,对森林的破坏严重,给森林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生长带来极大影响。
2. 森林兔害在调查中发现,大连市和丹东市地区的森林兔害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对农作物的侵害问题更加凸显。
农民对森林兔的害情感到很头痛,甚至出现了疾呼“捉兔灾”,而森林兔对于森林和农作物的危害也在不断扩大。
四、2019年趋势分析1. 森林鼠害在2019年,辽宁省森林鼠害的情况预计将继续严重,主要的原因是森林鼠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加之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导致森林鼠的栖息地受到破坏,从而迫使它们进入农田和村落区域觅食,对农作物造成侵害。
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森林鼠的数量,保护森林资源和农作物。
2. 森林兔害在2019年,辽宁省森林兔害的情况也将继续严重,主要是由于森林兔种群数量的增加,加之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导致森林兔的数量急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森林兔的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的侵害。
五、对策建议针对以上分析情况,我们针对森林鼠(兔)害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大防控力度,加强对森林鼠(兔)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数量。
2. 提高群众的宣传教育意识,倡导人们主动配合政府进行森林鼠(兔)害的防治工作,共同保护森林资源和农作物。
3. 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对森林鼠(兔)害的研究和控制技术的开发,寻找更为有效的控制方法。
4.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强化对森林鼠(兔)害的防治工作,落实责任单位,形成工作合力。
如何防治森林鼠害

如何防治森林鼠害
危害型,即专门啃食植物根部的鼢鼠类,分布于西北、东北等地,危害油松、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等树种。
林业害鼠主要危害10年生以下树木,通过啃食幼苗或幼树的树皮、嫩茎、嫩芽、树根,盗食林木果实及直播造林的种子,影响树木生长发育,严重时引起大面积的毁林现象。
防治方法:(1)挖掘防鼠阻隔沟、加植害鼠厌食树种。
(2)利用鼠类天敌来抑制害鼠种群密度。
通过封山育林,禁捕、禁猎、人工招引等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包括鹰、蛇、狐狸、黄鼬等食肉类动物)。
(3)幼树涂抹防啃剂驱避、使用新型抗凝血剂。
(4)利用捕鼠器械对害鼠进行人工捕杀,常用的物理器械有鼠铗、地箭、弓形铗等;还可以采取树干基部捆扎塑料、金属等防护材料的方式保护树体。
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分析

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分析陈莹摘要:最近几年,我国的森林病虫鼠害问题越发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引发更严重的生态问题。
加强森林病虫鼠害的研究与管理,已成为保障我国森林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会追本溯源,首先介绍森林病虫鼠害问题的发生特点,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更为有效、更为可行的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策略,为园林部门提供一些防治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森林生态;病虫鼠害;防治策略森林素有“天然空调”“地球之肺”“绿色宝库”的美称,它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改善陆地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但肆虐森林的病虫鼠害已经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的步伐。
我国防灾减灾工程已将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列为重要议程,这对保护森林自然资源、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促进林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周期性明显。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森林病虫鼠害也是如此。
从生物学上来说,春季是森林病虫鼠害的活跃季节。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暖冬现象的日益严重,使得一年四季都处于病虫鼠能接受的生存温度,越来越多的病虫鼠趁机疯狂的增长,产生更大的危害。
危害性较大。
病虫鼠害一旦爆发,一是造成森林植被面积的锐减,破坏生态建设;二是山区经济雪上加霜,种植经济林是一些贫困山区居民仅有的脱贫脱困的路径。
覆盖范围广、速度快。
由于森林环境的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森林大火的蔓延都是一根烟头、一点火星引起的,森林的病虫鼠害也能在短时间内由局部灾害升级为整体灾害。
二、森林病虫鼠害过往的防治中暴露的不足(一)森林内部生态系统不完善,无法有效预防灾害近年来,我国森林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增多,但增长的部分主要以人工林为主,加上目前我国对人工林的种植防护管理仍在一个粗放阶段,这就在造林的过程中留下了些许隐患。
比如造林过程中,引进林木木种的种类比较单一,不能形成互补的森林内部生态系统。
森林系统若不完善,不能产生整体的联合防护作用,病虫鼠害就无法有效预防。
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在互助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内森林鼠、兔害严重,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针对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对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开展了全面调查,并对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总结和积累有效的防治经验和方法为目的,为今后全面治理森林鼠、兔害打下基础。
关键词森林鼠害;发生情况;综合防治;效果分析互助县是全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18.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2.03%。
2000年以来已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8 000hm2,“三北”防护林工程5 533 hm2,封山育林11 733hm2。
随着林业工程的全面实施,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快速推进,新造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营林成效及生态效益开始显现。
但是,互助县林业工程建设区内森林鼠、兔害严重,且日益加剧,已成为影响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护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问题日趋尖锐。
因此,综合治理鼠、兔害在生态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积累有效的防治经验和方法为目的,为今后全面治理森林鼠、兔害打好基础,笔者对森林鼠、兔害开展了全面调查,进一步加强了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并对各项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及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简介如下。
1 互助县鼠害、兔害发生情况互助县境内鼠、兔普遍分布,仅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内鼠害、兔害发生面积29 053hm2,涉及北山林区、松多林区、南门峡林场、实验林场和所有21个乡镇的有林地、灌木林地、新造林地、未成林地,严重危害面积5 987hm2,互助县林业的主要灾害之一。
互助县林业工程建设区内鼠害、兔害危害如下2种形式。
1.1 地上危害型包括阿拉善黄鼠、大林姬鼠、根田鼠、松田鼠、高原鼠兔、甘肃鼠兔、达乌尔鼠兔、高原兔和草兔等。
1.1.1 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 Buchner)。
国家林业局颁布的病虫害标准地调查要求

附录2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几种病虫害标准地调查要求春尺蠖:在发生区内每500—1000亩设臵一块面积为3—5亩的标准地,其中主要寄主树种不少于100株。
护田林网及四旁绿化树木可按乡镇分别设臵一个网眼或一条街、路、堤做为临时标准地。
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或“Z”字型或隔几株选一株的方法选取20株寄主树做为调查标准树。
日本松干蚧:标准地的面积在3-5亩,其主要寄主树木不少于100株。
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的方式随机选取10株做为标准树。
竹蝗:在竹蝗发生区,选择不同地形、坡向、林相的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3-5块固定标准地,如标准地当年无虫,可在有虫林地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不小于2亩。
蜀柏毒蛾:在发生区每200—400亩设立一块面积为3亩的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
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方法,随机选取10-20株标准株,采用实查法和虫株率法进行调查。
松突圆蚧:在发生区域同一类型连片的松林每1500亩、零星分布的松林以林业作业小班或山头为单位设一个一般为3亩样地,在样地内以平行线隔株法(与坡面等高线平行)随机选样树20-30株调查。
湿地松粉蚧:在发生区域同一类型连片的松林每1500亩、零星分布的松林以林业作业小班或山头为单位设一个3亩样地,在样地内以平行线隔株法(与坡面等高线平行)随机选样树20-30株调查。
松毛虫:在常灾区和偶发区中松毛虫易发生的区域范围,选取有代表性的林地,设立若干个标准地,已划分小班的,选取20—40块小班作为标准地,没划分小班的,选择20—40块林地,每块面积要大于3亩。
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10—20株树进行调查。
松材线虫病:每年10-11月份按森林资源小班分布图,沿设计路线对全区松林进行调查。
以林业小班为单位,具有典型症状的10株以下全部取样;10株以上先抽取10株,再选取其余数量的1-5%。
美国白蛾:以自然村、屯、居民区、厂矿、机关、部队驻地为调查点,公路以道班、铁路以站段、街道以街区为调查单位。
全国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情况及森林虫害防治率

全国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情况及森林虫害防治率根据中国林业局发布的数据,全国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森林病虫鼠害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破坏因素,经济损失严重,对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加强对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科学施药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等。
首先,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森林病虫鼠害监测预警体系。
通过建立监测网和监测站,实施定点观测和流动观测,及时获取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情况和演变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森林病虫鼠害监测网,实现了对森林病虫鼠害的全覆盖监测。
其次,我国积极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利用天敌、天然微生物和植物抗性等方式,控制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种群数量。
我国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推广了多种生物防治技术,如天敌放流、昆虫性信息素诱捕、生防菌制剂等。
这些技术对于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我国还大力推动病虫害的科学施药防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药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种群数量,减少经济损失。
为了加强施药防治工作,我国加强了对农药的监管和管理,严禁使用高毒、超量和禁用农药,确保施药安全。
同时,还加强了施药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了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全国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森林虫害防治率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科学施药防治等措施,我国有效控制了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和种群数量,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森林可持续发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监测预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待加强。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全力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吴忠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情况调查

的扩 大 , 春尺蠖 、 柠条种子小蜂 、 草地螟 、 鼢鼠等林业有害生物有
扩大加重的趋势。随着杨树天牛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 , 过去危害
严重 的的黄斑星天牛、 肩星天牛、 光 白杨 透 翅 蛾 等 害 虫 的 危 害 势 头 已 减 弱 , 由过 去 危 害猖 獗 退 为 次 要 地位 。 已
中图 分 类 号 :73 ¥6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2 2 4 2 1 )4 0 7 — 2 10 — 0X( 00 0 — 0 5 0
1 林 业 有 害 生 物 防治 区概 况
11 森 林资源 状况 。
吴忠市现有森林面积 3 4万公 顷( 利通 区 O9万公 顷, . 青铜峡
刘伟 宏 , 张铁 林
( 忠市 园林管理局 , 吴 宁夏 吴忠 7 1 0 ) 5 0 1
摘
要: 林业有 害生物给吴忠市的森林资源造成 了严重 的经济损 失。本次调查基本摸清 了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病害
3 种, 5 虫害 18 , 7 种 鼠兔害 1 种 , 害植物 1 5 有 4种)发生特点、 、 危害程度等情况 , 出了防治对策。 提 关键词 : 林业 ;有害生物 ;防治措施
公 顷 ,兔害 发 生 面积 82万公 顷 ,被 害 率 85 茗 I .1 :鼠 害寄 主 面积
秋季普查为主, 查清分布范围 、 生面积、 发 危害程度。
22 固定 监测 .
建立杨树天牛 、 木蠹蛾、 臭椿沟眶象 、 苹果蠹蛾 固定 测报点 ,
1. O1万公 顷, 鼠害发生面积 0 6万公顷 , . 8 鼠害危害率 85 % .1 。有 害植物寄主面积 5 .% 有害植物发生面积 18万公顷 , 45 , . 有害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主要森林害鼠害兔的危害与调查森林害鼠和害兔种类较多,发生范围较广,害鼠害兔直接啃食林木的树干或根系,常致死林木。
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幼树,若遭受害鼠害兔的侵扰,将遭受灭顶之灾。
第一节害鼠的危害与调查依据害鼠对林木的危害部位,将其大致分为两类,即地下鼠和地上鼠。
地下鼠危害林木的根系,其代表为中华鼢鼠;地上鼠以危害林木树干的棕背鼠平和危害树干及枝梢的大沙鼠为代表。
1.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
国内分布于西北和华北等地的温带草原与森林草原地带,在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也有发生。
主要危害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云杉Picea asperata等针叶树。
形态特征体长20cm~25cm,体重250g~500g;体形短粗,略呈圆筒状,雄鼠常大于雌鼠。
头宽而扁,嘴短,耳壳退化、耳轮小,额头有1白斑。
四肢发达,前肢爪呈镰刀状,善于挖土打洞;后足较小,适于拔土。
头骨粗大,头骨后面宽大于高。
1对门齿较大,外露。
毛短细密,体背毛厚,呈灰褐色和锈褐色,略有绿光。
腹部毛为浅色,尾长3.0cm~4.5cm,无毛,粉红色。
生活习性终年营地下生活,取食、繁殖、防御等一切活动均在洞内进行。
每年10月下旬在较深的洞内休眠,翌年4月份解除休眠开始危害,以植物的地下茎和块根等为食,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胡萝卜Daucus carota、番薯Ipomoea batatas及豆类Leguminosae sp.等,喜欢吃油松根皮和小根,对油松幼林危害较大。
中华鼢鼠怕风、怕光、怕水,有封洞的习性。
5月份开始繁殖,1年1胎,每胎1只~4只,多为2只~3只。
以夜间和晨昏活动为主,盛夏季节活动较少;1a内有2个活动高峰期,即春季繁殖期和越冬前储食阶段。
其地下洞系纵横交错,上下相连,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洞系结构,洞穴可分主通道、取食道,越冬时有老窝,在老窝的附近还分粪道、贮食道。
中华鼢鼠在打各种通道时,把多余的土堆到地面,形成一个个直径30cm,高约5cm~6cm的土丘。
调查方法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 1 hm2的标准地2块~3块。
害鼠密度调查统计标准地内的新土丘数。
根据土丘挖开洞道,间隔2昼夜进行检查,凡封洞者即为有效洞。
在有效洞布箭,弓箭(地箭)与洞口的距离为切开的洞口直径的2倍。
1昼夜检查1次,及时重设弓箭(地箭),连续捕杀2昼夜。
然后统计捕获的鼢鼠数量和鼠种,计算出土丘系数和捕获率。
根据下式计算土丘系数:土丘系数=实捕鼢鼠数/土丘数然后在各种立地类型标准地内分别统计土丘数,乘以土丘系数,则为鼢鼠的相对数量。
鼢鼠密度(只/ hm2)=标准地内鼢鼠数/标准地面积。
捕获率计算公式如下:p=[n/(N×H)]×100%式中:p为捕获率;n为捕获的鼢鼠数;N为设置弓箭数;H为捕鼠昼夜数。
被害株率调查于每年春季3月~5月土壤解冻后和秋季9月~10月鼢鼠储粮期各调查1次。
选择1块面积1hm2的临时标准地,逐株调查标准株,以树下有鼠洞,针叶发灰、发黄色,顶芽生长缓慢判定为被害。
统计被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预测方法幼鼠发生量预测采用鼠口调查分析法预测鼢鼠当年幼鼠发生量。
F=P(a×b)×c×(1-d);式中:F为当年仔鼠发生量(只/hm2),P为越冬鼠口密度,a为雌雄鼠比率(雌/(雌+雄)),b为每雌每胎平均产仔数,c为年繁殖胎数,d为各种因素所致死亡率之和。
甘肃省a=0.5349,b=2.38,c=1,d=5%,预测模型为:F=1.2094 P。
种群密度预测用幼树被害死亡率预测种群密度,根据中华鼢鼠种群密度(Y,只/hm2)与油松幼树被害死亡株率(X,%)的线性关系,经过长期观测可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2.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Milne-Edwards分布于河北燕山地区海河平原,内蒙东部地区,辽宁辽河平原,吉林中、西部地区,黑龙江西部,山东中部地区,河南沿黄流域、黄淮平原,以及安徽淮北平原。
主要危害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花生Arachis hypogaea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胡萝卜Daucus carota . var.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玉米Zea mays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 var. mongolica 的根系是其最理想的越冬食物。
形态特征体形粗壮,呈圆桶形,吻端污白色,头大而扁,耳壳不发达,隐于毛下,眼极小,前肢趾爪强大而锐利,第3趾的爪最长,末端不分叉。
尾短秃,但长于后足长。
体毛细软有光泽,面部毛色棕黄色,背毛灰棕色,毛干为浅灰色,毛尖为棕色。
额顶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斑点,但有变化。
体侧及前后肢外侧毛色与体背毛色相似。
腹毛灰色,毛尖稍显浅褐色,与体侧无明显界线,四足裸露,背部有灰色或白色短毛。
头骨短,有明显的棱嵴,枕骨高而宽,自人字嵴向下呈截切面。
鼻骨前宽后窄,末端嵌入额骨前部,具有发达的眶上嵴和颞嵴,在左右两嵴之间形成凹陷。
上门齿凿状,突出于口外,齿根延伸到第1臼齿前面,第1上臼齿大,第2、3上臼齿小,第3下臼齿退化,外侧仅有1个凹角,内侧第1凹角深,第2凹角浅。
生活习性喜栖息在土质粘重或偏粘的壤土中。
多见于丘陵、低山、谷地的林缘、灌丛及湿润草甸,以草甸草原和田间荒地的密度为最高,干燥的丘陵顶部和密林中极少见到,在燕山山脉、华北平原与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的分布区相重叠。
食物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主,也吃绿色茎叶和种子。
在山东还曾发现它捕食金龟子。
活动无明显的昼夜区别,一天中以6:00~9:00,18:00~21:00为活动高峰。
雨后常可见到较多的土丘出现。
极少见出洞。
营独立生活。
雌鼠洞系较为复杂,分支和仓库数量都多于雄鼠。
洞系结构与中华鼢鼠相似。
唯其洞道距地面较浅,有时仅10cm左右。
在地面可见拱掘洞道留下的龟裂纹。
觅食道复杂,洞道形成网络结构,并且经常变化,随时挖掘新道,同时也不断废弃旧道。
因而土丘的排列比较分散,有时在洞道的左右对称出现。
每个洞系占地面积较大,据寿振黄等(1959)报道,该鼠洞系面积为14.5m×50m,其窝巢的深度为80cm~100cm。
1a繁殖1次,每胎产仔1只~6只。
调查方法同中华鼢鼠。
3.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 Lichtenstein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地。
危害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等固沙植物。
形态特征体长大于150mm。
耳短小,短于后腿长的1/2,耳壳前缘列生长毛。
爪锐利,尾粗大、近于体长、上被密毛,尾末端形成毛管状黑色“毛束”。
背部呈暗黄褐色、杂有毛尖为黑色的毛,腹毛毛尖污白色,尾毛锈红色。
生活习性无冬眠,冬季多在中午出洞,夏季约在日出后1h出洞、在日落后1刻钟入洞。
4月~9月为其繁殖期,5月~7月为繁殖高峰期。
妊娠期约25d,每窝产仔1只~11只,一般为4只~7只。
一般不远离洞系觅食,多局限在洞系所在范围内的梭梭林间活动,最喜食的是梭梭、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nica等的枝条。
每年储食两次,初次在仲夏,第2次在秋季。
在储食季节,它们异常活跃,经常攀爬到2m~3m高的树梢上,将枝条咬断,衔回洞内储藏。
该鼠营“家族”式群居生活。
最适生境为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的半固定沙丘,地下水位6m~12m深的地方最适宜于其栖居。
春季多栖息于白刺+盐爪爪的半固定沙丘,秋季又向盐爪爪裸露土岗生境迁移。
喜欢在有坡度的沙丘上挖巢,一些天然形成的土丘隆起或山岗、水利枢纽的引洪灌渠土坝,是秋季大沙鼠喜欢栖息的生境类型之一。
该鼠洞系结构复杂,常连成一片,地面出口甚多;洞道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距地面20cm~40cm,下层距地面80cm左右,巢位常在1.5m~2m 之间。
在冬春季,主要利用朝南或东南方向的洞口,此时北和西北方向的洞口则被风沙掩埋,从而提高洞内的温度和湿度。
在夏秋季,则主要利用朝西、北的洞口,而反方向的洞口并不被风沙掩埋,以保持整个洞系通风良好。
调查方法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 hm2的标准地2块~3块。
害鼠密度调查在标准地内设置100个10cm×15cm鼠铗。
以新鲜胡萝卜为食饵,堵洞后在洞口附近布设鼠铗。
统计堵洞数、有效洞数、百铗捕获数,计算百铗捕获率和鼠口密度,连续调查5d。
有效洞口系数=有效洞数/堵洞数校正百铗捕获率(%)=百铗捕获数×有效洞口系数调查日标准地害鼠数量=堵洞数×校正百铗捕获率害鼠密度(只/hm2)=∑逐日标准地害鼠数量/标准地面积被害株率调查结合春季鼠口密度调查进行。
采取样株调查法。
将标准地大致划分为10块~15块样方,从中随机确定3块,要求样方内林木株数不少于100株。
然后,在样方内逐株调查,凡树干、树枝被啃食即为被害。
计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4.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undevall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湖北、陕西、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
危害赤松Pinus densiflora、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油松P. tabuliformis、云杉Picea asperata 、冷杉Abies、椴树Tilia、黄波萝Cortex phellodendri、山槐Albizia kalkora、榆树Ulmus pumila .、蒙古柞Quercus mongolica、杨树Populus、柳树Salix、桦树Betula、山丁子Malus baccat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刺五加Radix Acanthopanacis、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刺枚果Rosa davurica 和榛子Corylus chinensis等。
形态特征体长90mm~110mm。
冬季背毛红棕色,身体两侧毛灰色,腹毛淡灰白色,或淡黄白色;夏季背毛暗棕色,体侧和腹部毛色也比冬季暗些。
尾毛较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 Pallas短而稀,稍细;尾上面毛色同背部,下面毛色同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