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方式
混凝土配合比调整规格

混凝土配合比调整规格一、前言混凝土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其强度、耐久性、耐久性等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混凝土制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选定合适的配合比可以使混凝土具有最佳的性能,满足建筑物的工程要求。
本文将从混凝土配合比的定义、调整原则、调整方法等方面,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调整规格。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定义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水泥、砂、石、水等各种材料的配合比例。
通常用水泥用量的重量与砂、石的重量比值表示。
例如:水泥:砂:石=1:2:3,表示每1吨水泥配2吨砂、3吨石。
三、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的原则1. 满足混凝土工程设计要求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应以满足混凝土工程设计要求为基础,如强度等级、坍落度、抗渗性能等。
2. 合理利用原材料在满足混凝土工程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利用现有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保证混凝土品质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应保证混凝土品质,不得出现裂缝、麻面、空鼓等质量问题。
4. 考虑施工工艺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应考虑施工工艺,如混凝土浇筑方式、振捣方式等。
四、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的方法1. 经验法经验法是根据历史数据、经验总结等方法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方法。
经验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存在着局限性,不适用于特殊工程要求和新材料的应用。
2. 等级法等级法是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确定配合比的方法。
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和材料的强度等级,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配合比。
3. 极限状态法极限状态法是根据混凝土的极限状态来确定配合比的方法。
极限状态法可以保证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计算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计算。
4.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试验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方法。
通过试验可以得出混凝土的强度、坍落度、抗渗性能等指标,进而确定最佳配合比。
五、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的步骤1. 确定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是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的基础,应根据工程要求确定。
2. 选择材料比例选择水泥、砂、石等材料比例,应根据工程要求和现有原材料情况选择。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设计方案及对策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设计方案及对策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是确定混凝土材料比例及性能的重要手段。
试验的设计方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材料、试验步骤、试验结果、试验对策等。
一、试验目的二、试验方法1.试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混凝土的用途、强度等级和实际工程情况来确定。
常用的试验方法有强度试验、流动性试验、耐久性试验等。
2.可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选取相应的试验方法,确保试验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
三、试验材料1.混凝土试验材料应选用代表性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料、水等。
这些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并具有代表性。
2.混凝土试件制备时,应尽量保持原材料的一致性,以减小试验误差。
四、试验步骤1.根据试验方法的要求,按照设计配合比将试验材料进行配制。
注意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试件的制备方式等。
2.对试制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养护,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按照试验方法的要求进行试验,包括强度、流动性、耐久性等试验。
五、试验结果根据试验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指标。
根据试验结果评价混凝土的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六、试验对策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和措施调整。
如果试验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考虑以下对策:1.调整配合比:增加或减少其中一材料的比例,改变水灰比等。
2.更换材料:替换试验材料中存在问题的成分,如更换水泥品牌、石料规格等。
3.优化工艺:改变搅拌时间、搅拌方式等操作工艺,提高混凝土性能。
总之,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设计方案及对策应该包括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以确保试验结果可靠,同时针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工程实践中获得符合设计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
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方式

新拌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状态是衡量配合比好坏最直观的方法,在混凝土配合比试拌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工作性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的,有原材料质量方面的,也有外加剂与混凝土原材料相容性方面的。
要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才能有效调整混凝土的工作性,以下几点是根据一些混凝土拌合物常见的状态而采取的一些方法,希望有所帮助,同时也需要大家多多总结。
(一)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要求,黏聚性和保水性合适混凝土体系中浆体填充砂石混合骨料的空隙略有富裕才能在骨料表面形成润滑层,使浆体推动骨料运动。
富裕浆体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也随之增大,有研究表明,包裹在骨料表面的浆体厚度每增加3μm,混凝土坍落度增大30~50mm。
混凝土浆体用量每增加10L/m3,混凝土坍落度增大20mm左右。
当混凝土坍落度小于设计坍落度时,黏聚性和保水性较好时,应保持水胶比不变,增大浆体用量或适当提高外加剂用量;当坍落度大于混凝土设计坍落度时,应保持水胶比不变,减少浆体用量或适当降低外加剂用量。
(二)混凝土坍落度合适,黏聚性和保水性不好混凝土坍落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黏度较低,保水性能较差,虽然没有明显泌水现象,但存在部分粗骨料无浆体包裹。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加细骨料用量,降低粗骨料用量;另一方面是保持水胶比不变适当增加浆体用量,相应调整砂石用量。
(三)混凝土砂浆含量过多混凝土拌合物砂浆过多,石子含量较少,造成混凝土发散,流动性较差。
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降低砂的用量,增加石子用量。
如果调整后砂石用量比例合适,但混凝土仍然发散,流动性差,应适当增加浆体用量,增加混凝土黏聚性。
(四)混凝土泌水、抓底混凝土拌合物拌合时流动性和保水性都很好,一旦停止拌合就慢慢泌水,下沉的石子紧紧地与铁板黏结在一起,很难用铁锹等工具铲动,这一现象称为抓底、板结。
产生抓底、板结的主要原因是外加剂掺量敏感,外加剂用量或用水量提高2~3kg/m3,就会出现泌水。
【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方式

新拌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状态是衡量配合比好坏最直观的方法,在混凝土配合比试拌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工作性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的,有原材料质量方面的,也有外加剂与混凝土原材料相容性方面的。
要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才能有效调整混凝土的工作性,以下几点是根据一些混凝土拌合物常见的状态而采取的一些方法,希望有所帮助,同时也需要大家多多总结。
(一)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要求,黏聚性和保水性合适混凝土体系中浆体填充砂石混合骨料的空隙略有富裕才能在骨料表面形成润滑层,使浆体推动骨料运动。
富裕浆体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也随之增大,有研究表明,包裹在骨料表面的浆体厚度每增加3μm,混凝土坍落度增大30~50mm。
混凝土浆体用量每增加10L/m3,混凝土坍落度增大20mm左右。
当混凝土坍落度小于设计坍落度时,黏聚性和保水性较好时,应保持水胶比不变,增大浆体用量或适当提高外加剂用量;当坍落度大于混凝土设计坍落度时,应保持水胶比不变,减少浆体用量或适当降低外加剂用量。
(二)混凝土坍落度合适,黏聚性和保水性不好混凝土坍落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黏度较低,保水性能较差,虽然没有明显泌水现象,但存在部分粗骨料无浆体包裹。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加细骨料用量,降低粗骨料用量;另一方面是保持水胶比不变适当增加浆体用量,相应调整砂石用量。
(三)混凝土砂浆含量过多混凝土拌合物砂浆过多,石子含量较少,造成混凝土发散,流动性较差。
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降低砂的用量,增加石子用量。
如果调整后砂石用量比例合适,但混凝土仍然发散,流动性差,应适当增加浆体用量,增加混凝土黏聚性。
(四)混凝土泌水、抓底混凝土拌合物拌合时流动性和保水性都很好,一旦停止拌合就慢慢泌水,下沉的石子紧紧地与铁板黏结在一起,很难用铁锹等工具铲动,这一现象称为抓底、板结。
产生抓底、板结的主要原因是外加剂掺量敏感,外加剂用量或用水量提高2~3kg/m3,就会出现泌水。
混凝土浇筑中的配合比设计与调整

混凝土浇筑中的配合比设计与调整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建筑材料,而混凝土浇筑中的配合比设计与调整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混凝土强度的要求、常见的混凝土成分以及配合比调整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根据工程结构的要求和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来确定各成分的配比比例。
最常见的配合比设计原则是确保混凝土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设计配合比时,需要根据工程结构的荷载特点和使用要求,确定所需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等指标。
二、混凝土强度的要求混凝土的强度是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和耐久的重要指标。
通常来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评估其强度水平的常见指标。
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可以确定所需的抗压强度等级。
在设计配合比时,需要保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能够满足工程的要求,并且要考虑到抗裂性、抗渗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
三、常见的混凝土成分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子和水等成分组成。
水泥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主要起到胶结和硬化的作用。
砂和石子是混凝土的骨料,主要起到填充和增强混凝土的作用。
水是混凝土的重要组分,能够使水泥和骨料充分反应并形成均匀的胶凝体。
四、骨料的选择和平衡骨料的选择和平衡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骨料选择和平衡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指标。
骨料应具备一定的强度、硬度和韧性,并且要符合相关的标准规定。
在设计配合比时,需要根据骨料性能和配合比要求,选择合适的骨料种类和粒径分布。
五、水胶比的控制水胶比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水胶比是指水的质量与胶凝材料质量之比。
水胶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
较低的水胶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但可能使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差。
在配合比设计中,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骨料特性,合理控制水胶比,以保证混凝土的综合性能。
六、掺合料的应用掺合料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常用改性材料。
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方式

新拌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状态是衡量配合比好坏最直观的方法,在混凝土配合比试拌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工作性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的,有原材料质量方面的,也有外加剂与混凝土原材料相容性方面的。
要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才能有效调整混凝土的工作性,以下几点是根据一些混凝土拌合物常见的状态而采取的一些方法,希望有所帮助,同时也需要大家多多总结。
(一)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要求,黏聚性和保水性合适混凝土体系中浆体填充砂石混合骨料的空隙略有富裕才能在骨料表面形成润滑层,使浆体推动骨料运动。
富裕浆体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也随之增大,有研究表明,包裹在骨料表面的浆体厚度每增加3μm,混凝土坍落度增大30~50mm。
混凝土浆体用量每增加10L/m3,混凝土坍落度增大20mm左右。
当混凝土坍落度小于设计坍落度时,黏聚性和保水性较好时,应保持水胶比不变,增大浆体用量或适当提高外加剂用量;当坍落度大于混凝土设计坍落度时,应保持水胶比不变,减少浆体用量或适当降低外加剂用量。
(二)混凝土坍落度合适,黏聚性和保水性不好混凝土坍落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黏度较低,保水性能较差,虽然没有明显泌水现象,但存在部分粗骨料无浆体包裹。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加细骨料用量,降低粗骨料用量;另一方面是保持水胶比不变适当增加浆体用量,相应调整砂石用量。
(三)混凝土砂浆含量过多混凝土拌合物砂浆过多,石子含量较少,造成混凝土发散,流动性较差。
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降低砂的用量,增加石子用量。
如果调整后砂石用量比例合适,但混凝土仍然发散,流动性差,应适当增加浆体用量,增加混凝土黏聚性。
(四)混凝土泌水、抓底混凝土拌合物拌合时流动性和保水性都很好,一旦停止拌合就慢慢泌水,下沉的石子紧紧地与铁板黏结在一起,很难用铁锹等工具铲动,这一现象称为抓底、板结。
产生抓底、板结的主要原因是外加剂掺量敏感,外加剂用量或用水量提高2~3kg/m3,就会出现泌水。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及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及方法一、前言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合比的设计对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确定混凝土中水泥、砂、石等各种材料的配合比,以满足混凝土工程设计要求。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原理混凝土的强度设计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核心,其原理是根据混凝土在不同龄期下的强度需求,通过适当调整水泥、砂、石等材料的配比来满足要求。
2.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设计原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设计是指混凝土在浇筑、振捣、养护等过程中的可塑性、坍落度、流动性等方面的要求。
其原理是根据混凝土的使用环境、施工方式、养护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要求,并通过适当调整水泥、砂、石等材料的配比来满足要求。
3.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原理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是指混凝土在长期使用中的耐久性要求。
其原理是根据混凝土所处的使用环境、受力情况、养护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并通过适当调整水泥、砂、石等材料的配比来满足要求。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指混凝土在28天龄期下的抗压强度。
根据混凝土所处的使用环境、受力情况等因素来确定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
2.确定材料用量比例根据设计强度等级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耐久性要求等因素,确定水泥、砂、石的用量比例。
其中,水泥的用量一般按混凝土体积的10%~15%计算,砂、石的用量比例则根据需要调整。
3.计算配合比根据确定的材料用量比例,计算出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配合比。
其中,水灰比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按照0.4~0.6进行选择。
4.进行试配根据计算出的配合比,进行试配,并确定试配结果是否符合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耐久性要求等条件。
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方法和标准

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方法和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而混凝土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
因此,在混凝土的配合比的调整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混凝土质量的稳定与可靠。
本文将从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方法和标准两个方面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详细讲解。
二、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方法1. 确定调整目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混凝土的强度、流动性、抗压性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
但在进行调整前,必须先明确调整的目标,即需要达到的强度、流动性、抗压性等指标。
2. 确定调整方式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试块强度进行调整,另一种是按照混凝土的流动性进行调整。
具体来说,按照试块强度进行调整时,需要根据试块强度的测试结果进行配合比的调整;而按照混凝土的流动性进行调整时,需要根据混凝土的塑性、可流动性等特性进行调整。
3. 确定调整范围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调整的范围。
一般来说,调整的范围应该在正常调整范围之内,以免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4. 调整配合比比例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时,需要对混凝土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整,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符合要求。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增加水泥、石子、水等成分的比例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三、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标准1. 水泥用量水泥用量是影响混凝土配合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水泥用量应该按照标准比例来确定,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砂率砂率是指砂和骨料在混凝土中的比例。
在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砂率的比例,以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3. 石子用量石子用量是影响混凝土配合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石子用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以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久性。
4. 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水泥用量的比例。
在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水灰比的比例,以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拌混凝土配合比调整
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状态是衡量配合比好坏最直观的方法,在混凝土配合比试拌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工作性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的,有原材料质量方面的,也有外加剂与混凝土原材料相容性方面的。
要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才能有效调整混凝土的工作性,以下几点是根据一些混凝土拌合物常见的状态而采取的一些方法,希望有所帮助,同时也需要大家多多总结。
(一)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要求,黏聚性和保水性合适
混凝土体系中浆体填充砂石混合骨料的空隙略有富裕才能在骨料表面形成润滑层,使浆体推动骨料运动。
富裕浆体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也随之增大,有研究表明,包裹在骨料表面的浆体厚度每增加3μm,混凝土坍落度增大30~50mm。
混凝土浆体用量每增加10L/m3,混凝土坍落度增大20mm左右。
当混凝土坍落度小于设计坍落度时,黏聚性和保水性较好时,应保持水胶比不变,增大浆体用量或适当提高外加剂用量;当坍落度大于混凝土设计坍落度时,应保持水胶比不变,减少浆体用量或适当降低外加剂用量。
(二)混凝土坍落度合适,黏聚性和保水性不好
混凝土坍落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黏度较低,保水性能较差,虽然没有明显泌水现象,但存在部分粗骨料无浆体包裹。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加细骨料用量,降低粗骨料用量;另一方面是保持水胶比不变适当增加浆体用量,相应调整砂石用量。
(三)混凝土砂浆含量过多
混凝土拌合物砂浆过多,石子含量较少,造成混凝土发散,流动性较差。
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降低砂的用量,增加石子用量。
如果调整后砂石用量比例合适,但混凝土仍然发散,流动性差,应适当增加浆体用量,增加混凝土黏聚性。
(四)混凝土泌水、抓底
混凝土拌合物拌合时流动性和保水性都很好,一旦停止拌合就慢慢泌水,下沉的石子紧紧地与铁板黏结在一起,很难用铁锹等工具铲动,这一现象称为抓底、板结。
产生抓底、板结的主要原因是外加剂掺量敏感,外加剂用量或用水量提高2~3kg/m3,就会出现泌水。
遇到这种情况,应适当降低外加剂掺量,或提高砂率,使用细度模数较小的砂。
(五)混凝土流动性差
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保水性均可以满足要求,就是混凝土拌合物看起来像用水拌合的,动感不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混凝土中起分散作用的外加剂有效成分不足,可以适当提高外加剂用量,必要时需要降低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又不至于泌水。
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混凝土配合比”所规定的配合比进行调整。
(一)配合比调整的原因
(1)砂、石含水率、颗粒级配、粒径、含泥量等发生变化
砂、石含水率会因砂、石所处的不同区域及进料时间发生变化,造成混凝土坍落度发生变化。
砂子的细度模数变化0.2,砂率相应增减1%~
2%;砂石级配不合格或采用单级配时,砂率应适当提高2%~3%;石子最大粒径降低一个等级,砂率增减2%~3%;砂石的针片状含量增大,针片状含量变化5%左右,砂率应调整2%~3%;砂子含石量的变化应及时调整砂率;砂子含水率变化2%左右,会使混凝土的坍落度发生显著变化,如单方混凝土砂子用量为800kg,含水率变化2%,则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变化15kg左右,坍落度浮动40~60mm。
因此,生产混凝土时应随时注意砂、石含水率的变化,并按规定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
在生产过程中要求质量控制人员经常查看料场原材料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控制混凝土质量。
(2)胶凝材料用水量发生变化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变化,通过试验室的复试可以发现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变化,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波动0.1%,混凝土用水量将波动3~5kg/m3。
矿物掺合料的需水量与等级、厂家等,有很大的不同。
矿物掺合料需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如粉煤灰需水量变化1%,将要影响减水剂减水率1%,才能保证混凝土初始坍落度不发生变化。
(3)外加剂减水率发生变化
外加剂减水率的变化对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非常显著,减水率高时,用水量减少,水胶比降低,混凝土强度提高。
但是减水率过高时,会使混凝土对用水量变化十分敏感,难以控制,很容易出现离析、泌水现象。
(4)坍落度损失的变化
由于运输距离、运输时间、气候变化、施工速度等,常常会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
运输时间长、温度高、气候干燥,坍落度损失就大;反之,
坍落度损失就小。
在炎热条件下,混凝土拌合物的需水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其增加的需水量可用下列经验公式得出:W=(t-20)×0.7(t为混凝土处于高温季节施工时的温度)。
在夏季气温高于20℃时,温度每增加10~15℃,应增加用水量2%~4%或外加剂掺量增加0.1%~0.2%。
运距每增加10~15km,增加用水量5~8kg或外加剂掺量增加0.1%~0.2%,也可采用二次添加外加剂或采取对骨料浇水降温的办法,减小坍落度损失。
(5)现场施工需要
施工现场由于浇筑部位不同,对混凝土坍落度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在后期为了有利于收尾(头)或因泵送距离缩短可适当减小坍落度。
(二)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的基本要求
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但调整时要求:(1)调整要有足够的理由和依据,防止随意调整,见表1。
表1 配合比调整规定
(2)调整应不影响混凝土质量,通常情况下,调整过程中混凝土水胶比不能发生变化。
加强生产水胶比的监控,水胶比不仅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混凝土硬化后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水胶比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用水量与配合比设计用水量的差别,使水胶比发生改变。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核心容是控制生产用水量,使混凝土实际水胶比在±0.02围以浮动,将混凝土28d强度值在表2的围变化,保证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
水胶比每降低0.01%,混凝土强度增长4%左右;水胶比变化0.05~0.1,砂率变化1%~2%。
表2 生产控制强度建议表
(3)调整配合比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要有技术质量部门或由技术质量部门授权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规定进行。
试验员调整配合比应遵守以下规定:砂率允许调整±2%,外加剂允许调整胶凝材料用量的±0.2%,用水量允许调整5~10kg/m3,对超出上述围应向试验室主任或技术负责人申请。
胶凝材料的调整相对复杂(表3和表4),原则上不允许试验员调整胶凝材料用量。
表3 胶凝材料随不同因素变化规律
表4 原材料质量对水泥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