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合集下载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百家争鸣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以孔子、墨子为代表,这时候的思想还有很多理想主义色彩,并不为执政者所接受。

而到了战国时期,则是商鞅,吴起,孙膑、苏秦,李斯等法家、兵家、纵横家的舞台,更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因而得以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以实行。

战国七雄法家先秦法家思想主要有法、术、势和教四个方面。

依照侧重点不同,法家可划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

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摒弃礼乐和道德教化,一切断于法;齐法家主张法教兼重,主张礼、法兼容。

秦晋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是战国变法的主要人物,其中李悝、吴起、商鞅以“法”为主,申不害以“术”为主。

法就是赏罚奖惩的制度,主要目的是发掘民力和加强集权。

李悝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尽地利之教”,就是削夺贵族的封地分给平民,从无偿占有变成合理的税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土地。

吴起变法重点打击贵族。

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贵族已传三代若无军功的就收回爵禄,将收回的爵禄拿来奖励军功,提高将士的作战积极性。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奖励耕战,是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升级版。

除了授民于田和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推行了更为广泛和具体的措施激发民力。

比如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

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计算军功大小的方法简单粗暴,以斩首计。

一仗下来,活着的秦军腰间都挂着一串敌军脑袋,数一下脑袋就行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爱国主义,士兵上了战场就是想活命,而秦军奋力厮杀却是为了爵位。

这就好比敌军是绵羊,而秦军是虎狼。

绵羊奋力一搏只是为了逃脱虎口,而虎狼拼命杀戮是为了吃上肥美的羊肉。

在起跑线上,秦军就已把别国军队远远甩在身后。

开发民力的最终目的是集权于中央,而集权的基础就是依法治国。

让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法律的执行力,民众才会遵法守法,国家才能通过法律凝聚民力。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2012年05月19日21:21:12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十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其中儒墨道法影响力最大。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孔子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

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十大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列子、庄子、关伊子、张道陵、葛洪、陈抟、邱处机、王常月、陈撄宁、易心莹。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近代吕思勉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一、儒家(崇古思想):代表人物:孔丘、曾参、卜商、公羊高、卜商、左丘明、谷梁俶(chù)、颜回、孟轲、荀况、鲁仲连、告子等作品:四书五经、《荀子》、《景子》、《徐子》、《芈子》、《宓子》、《世子》、《羊子》、《宁越》、《子思子》、《王孙子》、《漆雕子》、《公孙尼子》、《鲁仲连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孔丘像墨翟像四、法家(法治思想):代表人物:商鞅、李悝(kuī)、管仲、子产、慎到、吴起、申不害、韩非、李斯等作品:《法经》、《管子》、《申子》、《李子》、《处子》、《慎子》、《商君书》、《韩非子》等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韩非子,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1)主张:儒:“仁政”。

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墨: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法: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胜于古代;实行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法治。

(4分)
(2)原因:①代表阶级利益不同:儒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赞成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反对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墨家: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反对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奢侈与残暴行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②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儒家;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主张体恤民力.实行仁政;法家:无视民力,主张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墨家:同情人民,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
(3)产生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仁政”成为汉、唐初期统治者施政的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为秦始皇采用,成为建立封建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汉、唐统治者所采用,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墨家的思想和主张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热爱科学、礼让谦恭的传统美德。

(4分)。

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总结

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总结

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总结儒、道、墨、兵、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五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思想特点和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的总结,共计1000字。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核心,强调人伦道德和政治治理。

儒家思想强调孝悌之道,尊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权威,认为个人德行和礼仪的恪守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

儒家思想主张的仁德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感恩、友善和谦卑。

儒家思想的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广泛传播,并且对中国古代的政策制定和社会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自由解放。

道家思想强调道德真谛的追求和尊重自然规律,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无为而治和非争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个体的修养和自身文明的提升探索,对于人类发展的哲学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反对战争,以墨子为主要代表。

墨家思想反对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公,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主张以爱、和平和公正为原则,推崇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

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寻求社会公平和国家和平提供了理论基础。

兵家思想的核心是兵法,注重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

兵家思想关注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强调兵者、国家安全和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是兵家思想的代表作,提出了“计”、“谋”、“军”等重要概念,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厉的统治,以商鞅、韩非为代表。

法家思想认为严格的法律制度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主张以法律为准绳治理国家和社会。

法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政法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综上所述,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和政治治理,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修养;道家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与自然和谐共生;墨家思想提倡兼爱和反对战争,追求公平和和平;兵家思想关注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格的统治。

先秦主要法律思想流派及其特点分析

先秦主要法律思想流派及其特点分析
荀子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1.“天人相分”、“明分使群”的社会史观(关键是发挥 “人君”的作用) 2.“化性起伪”的人性论 提出“性恶论”,主张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 指“人为”,指通过后天的礼义训导去改变人的恶性。为 了避免人的恶性自由发展给社会带来危害,他还主张制定 礼义来确定人们的身份地位,约束人们的行为。
一、推崇礼治 (一)维护礼的权威 (二)向往礼所规定的等级制度 (三)追求礼所包含的人道精神; (四)强调礼对刑法的指导意义。 二、重视德治 (一)重视民众的价值 (二)重视教化的作用 (三)主张少用刑罚,反对滥用死刑 三、强调人治 (一)强调君主的决定性作用 (二)主张尊贤使能 (三)强调人对法的支配作用
主要法律思想流派: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先秦时期法律思想流 派产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历史 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王 室衰弱,诸侯并起。为了 争夺天下,战争连年不断。 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溃, 土地私有制产生,社会经 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思想 的发展。战乱动荡,各国 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 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私学的兴起与讲学的出现, 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 想分子
具体内容: 1.礼的继承性思想:孔子既注重西周礼制的传承。也强调对 夏、殷两朝的礼制有选择地继承。 2.礼的权威性思想: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主张,认 为只有由天子做主,制定礼乐,决定战争,天下才会太平, 即“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当权者要遵守礼 制,以提高礼的权威性。 3.礼的等级性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先“正名”,纠正 各种违反君臣、父子等级名分关系的行为,从而严格遵守 礼的等级制度,对违反礼的等级制行为很痛恨。 4.礼的规范性思想:认为礼既是严格的政治等级制度,也是 一种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把礼作为立身处世和处理人际 关系的基本准则。 5.礼刑关系:重礼轻刑,强调礼的主导地位,用礼指导刑罚。

先秦儒、墨、道、法家君臣关系理论浅析

先秦儒、墨、道、法家君臣关系理论浅析

之臣群 �也 害 之 子 天 � 大 博 之 侯 诸 故是 “ 。权夺臣重止
�(� ” 。位主易必 �贵 防 �臣宠远疏要必势主君 � 》臣爱 《 �
太臣人 �身 其 危 必 �亲 太 臣 爱 “ 。位 之 主 君 夺 想在刻
�(� 刻时时们他 �信 可 不 子 臣 � 》内备 《 � ” 。 也 主 弑 君劫
有以所世此 �上 其 处 傲 怠 主 人 而 �休 之臾须无 �也心君 其觇窥者臣人为故 �也 事 不 得 不 而 势 于 缚 �亲之肉骨 有非 �君 其 于 之 臣 人 “ 。系 关 力 权 、系关害利的裸裸赤 是 只 系 关 臣 君 为 认 子 非 韩— — —者 成 大 集 之 家法 � 》体
�(� ” 。也 者 �权君 � 重轻 之周 、亡 之 纣 者 昔 “ � 》主人 《 �
自 们 人 于 在 因 原 本 根 的 乱 混 种 这 成 造 为 认 子墨 �代 年乱混的 ”贼相人与人 �篡 相 家 与 家 �攻 相国与国 “ 个 一 是 代 年 的 活 生 子 墨 。的 开 展 说 学 此 绕围是则想思 的他其 � ”爱兼 “ 是心核想思的中其 �面方个十 ”鬼明 “ 、 ”志天 “ 、 ”葬 节 “ 、 ”用 节 “ 、 ”乐 非 “ 、 ” 命非 “ 、 ”同尚 “ 、 ”贤尚 “ 、 ”攻 非 “ 、 ”爱兼 “ 有 要 主 想 思 的 子墨。想思 要主的子墨了现体书一 》子墨 《 — — —作 表代家墨 识 认 的 系 关 臣 君 对 家 墨 #" � 》苟
。究研论理学法 、史律法事从要主 �师讲院学法政学大峡三 �人桃仙北湖 �女 � � $ )(’& � 平秀陈 �介简者作 #! $ %" $ #""� ! 期日稿收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摘要: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以及纵横家等流派的思想,这些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深入分析各家思想中人才管理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思想;人才;选拔;管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流传的传统的人才思想都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瑰宝,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积淀,对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观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

儒家的唯才是举,道家的自我发展,墨家的任人唯贤、以德为先,法家的用其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管理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各家的人才思想1.儒家的人才思想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该学派共同的宗旨是一致的。

儒家关于培养人才首要标准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

而其有道德的内涵又极为丰富,首先就是忠与孝,仁与义。

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仁义二字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

其次就是中庸之德。

儒家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

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

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

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儒家思想对于人才还有以下标准:首先就是要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要成为一个有气节的人。

其次还要具有“博学于文”的知识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习中要有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兴趣以及独到的见解。

最后还要具有“躬行君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温故而知新”的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摘要: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以及纵横家等流派的思想,这些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深入分析各家思想中人才管理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思想;人才;选拔;管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流传的传统的人才思想都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瑰宝,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积淀,对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观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

儒家的唯才是举,道家的自我发展,墨家的任人唯贤、以德为先,法家的用其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管理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各家的人才思想1.儒家的人才思想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该学派共同的宗旨是一致的。

儒家关于培养人才首要标准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

而其有道德的内涵又极为丰富,首先就是忠与孝,仁与义。

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仁义二字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

其次就是中庸之德。

儒家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

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

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

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儒家思想对于人才还有以下标准:首先就是要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要成为一个有气节的人。

其次还要具有“博学于文”的知识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习中要有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兴趣以及独到的见解。

最后还要具有“躬行君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温故而知新”的创新能力。

关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的具体措施,儒家也有其一定的方法。

(1)举荐人才,主张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门第、年龄、辈分的限制来选拔人才,对年轻有才华的人可以破格录用。

(2)选拔过程中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个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否一致来考察人才是否合格。

(3)检验人才需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人的行为结果、行为过程、香味的动机乃至个人的醒悟、爱好等全方位考察人才。

(4)评价人才的过程中重视舆论的作用,人的品行、才能往往通过舆论有所体现,需要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

(5)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举直错诸往”,把优秀的人才放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整套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

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主张还未能完全跳出宗法制下是世卿世禄用人制度的框架,但他提出的一系列的唯才是举、观言察行、知人善用、量才而用和反对求全责备等等的思想主张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道家的人才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庄子,道家的思想以“道”来诠释宇窗物,主张道法自然,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道家老子的人才观是将人才分为理想人和现实人两类,提出了理想人——圣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受外物诱惑保持自身精神气节自主人。

而对现实的人才,老子认为贤才是上善、上士、善人,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明确有道即贤的标准,并以此标准将君主分为五等,以“太上”为最高,其他根据民众对君主的态度来区分,依次为“亲之”、“誉之”、“畏之”、“侮之”。

而士列三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所以老子的人才皆是按“道”行事,以“道”划分。

庄子也提出了自己理想人才,称为“真人”,或为“至人”、“神人”。

“真人”类似于老子的“圣人”,也是不受外界异化而保持真我本性的理想人,但庄子进一步论述真人的本质特征,主要从三个要素入手,一为忘物,脱于万事世俗;二为齐生死,坦然面对生死;三为忘已,无关牵挂欲求,追求天人合一。

道家人才思想对于各类人的定义明确,内涵丰富,不仅分层次,还细分等次。

道家对于人才要求不追求名利,脱于世外,要善于知足,勤于实践,把这些作为人才所应具有的高贵品质,但尊崇无为处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却有十分消极的遏制人才发展和发挥重要作用的弊端。

道家的人才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政治理想之上的,政治理想的虚无飘渺,必然使建立在其上的人才思想虚幻空洞,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从而为现实所摈弃。

2.法家的人才思想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

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是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学派。

法家思想在人才的选拔上,提出首先是任人唯才、非贤,在推举人才上,讲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不任人唯亲,唯才是取,不以出身。

重视人的才能。

在人才的选用上,法家人物普遍反对“贤”者,这个“贤”即是儒家的标准:“有德者”。

韩非子完全从公用观点出发,认为:“国有贤者,国之忧也。

”反对君主任用所谓的“隐士贤人”。

人才要证明其有用,不要为虚名所累。

商鞅则干脆认为治国要任用“奸民”,因“良民”有德,讲道义,有良心,不肯揭发他人罪恶,于治国无利,而“奸民”则为利所驱,必互相监视,动辄举报,于治国有利。

法家在选拔人才上,还讲究以法择人,“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度也。

”在人才的选用上,必须建立一种选拔制度,有一种制度保障,就可以避免人才的选拔上的主观性、随意性,还可以避免人事任用中的弊端与漏洞。

在如何用人上,法家的原则首先是量才用人,用人所长。

“使鸡司晨,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力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不统一的,全能全才是没有的,无能无才也罕见,善于用人者,总是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上不过,臣不诬能。

”使其各称其职、各安其位。

其次讲求任人以事,重要性就在于“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

”有没有才能,授之以事则立现:“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智愚分矣。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不肖者得于不任。

”最后任用人才,要责之以功。

“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矣。

”功利观本来就是法家理论的出发点,如果所用之人无“功”,没有工作实绩,没有什么建树,那么就不能称得上人才。

“功”也是赏赐、提拔的依据。

依功用人,不能招致百姓的不平与非议。

法家的人才思想对儒家贤才思想提出异议,法家更重要的是重视人才的能力而不是道德,同时对于人才的管理提出以需要严格和规范的制度要求,这是人才管理上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尽管当时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但这一新思想对于人才的管理依然有一定的启发。

3.墨家的人才思想墨家的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其学说成于儒家和道家,但在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墨家的人才标准也是贤人。

即德行宽厚、言谈雄辩、博通道术、多才多艺、上下调和、清正廉洁者。

可以说,墨子所说的贤人是德才兼备的能人。

首先,在个人素质方面,必须德才兼备。

贤者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它包括德行、才能、学问、三个方面,而在这三者中间,德行是首要的,是根本,其次方为才能和学问。

其次,在行为上。

墨子提出的为贤之道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勤以教人”,让有力气的人赶快去帮助别人,有财物的人努力去分给别人,有方法的人勉励地教人。

从德行方面要求人向善。

贤者任官,则应勤政,早朝晏退,早出暮入。

墨家的发展迅速,不断壮大,吸收了各式各样的人才,因此,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提出一套具体而完善的措施。

(1)选贤不分等级,在墨子的理论中论述了三条基本的原则“举义不避贵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

推举公义,回避私怨。

不避贵贱”强调的是“有能”的人就举用。

(2)以能授官,以德就列,听贤人们的言论,考核他们的行为,观察他们的办事能力而谨慎地授予官职。

但是“听其言”往往只是片面的,不能够具体全面的了解这个人。

于是墨子深入的提出与“迹其行”相结合。

通过一个人的讲话和对他行为表现的分析,得出此人的能力的大小。

做到察其所长,用其所长,做出量才任用,人适其位。

墨子不仅主张大力选拔人才,而且认为应尽可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考察他的能力,根据能力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根据德行给予相应的官位。

(3)监督方法:即任前试用制、任上监督制、任后评论制。

墨子的“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都是“慎予官”的体现,其实这就是任前考察和试用制,考验合格后方可正式任命为政长。

应按劳动的业绩确定奖赏,按照功勋来发给俸禄。

所以官不可能永远富贵,民不可能终身下贱。

有才能的就举拔他们,没有才能的就撤消他们。

墨子对政长(特别是对君主)提出了任后评论制。

(4)提高贤能的政治、经济地位,墨子主张要给贤者提供优厚的条件对贤者,必须使贤者富裕,令他们显贵,尊敬他们,称誉他们;给他们高官,给他们厚禄,给他们事做,给他们决断的权令。

显然,这条件既包括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激励。

就是说,既要给予优厚的物质待遇,又要赋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要授予其职权使其充分施展才能。

墨家因成于儒道两家,人才思想也承袭了儒家的贤才,但其贤的内容又扩大了一些,更为广泛,同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选拔、使用、管理人才的方法。

使得墨家在当时快速壮大,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其人才管理的制度和思想在后世也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4.兵家的人才思想兵家的思想主要以研究作战、用兵的军事思想,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兵家对于人才的要求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德、学、识、才四个方面。

“德”即道德操守。

如要有“能清、能静、能平、能整”,“仁、信、忠”的高尚情操,“将必先己”,“劳逸必以身同”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作风,“以身殉国,一意而已”的献身精神等等。

兵家认为,人才的道德操守有高尚与卑劣之分,这种差别会对人才进行谋略运筹的最终结局产生巨大影响。

“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知识的占有量。

一切企盼成功的人才,都应该是“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的饱学之士,至少也应当是自己所涉足领域中的专家、权威。

“学”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善于向他人学习。

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而众人的智慧才是力量的无穷源泉。

“识”指分析、判断能力,孙子称之“庙算”。

“才”指处理事物的能力。

它包括使用权柄的能力,当需要行使权力时,应该做到“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

对于人才的考察和使用,兵家的思想是“举贤授能”。

选拔任用贤才能士,是关系到事物能否顺利进行的大事,甚至国家兴衰也与此密切相关。

兵家还十分重视对人才进行考察,总结出了许多“察才”的经验方法。

《六韬》就提出了“六守八徵”的观人知人之法。

“六守”为“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