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10大名句不仅仅是一本兵书
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语句

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语句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就好比你玩游戏,你得清楚自己的实力,还得了解对手的招数,这样才能一直赢下去呀!比如你和朋友下棋,如果你知道他爱怎么走棋,那你不就能轻松应对啦?2. “兵者,诡道也”。
哎呀,这就像两个人吵架,不能光直愣愣地吵,得有点心眼,用点小计谋呀!像那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不就是在使诡道嘛。
3.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就如同给别人一个惊喜,在他完全没想到的时候,你突然出手,那效果绝对惊人!比如说考试的时候,大家都以为那个知识点不考,你却准备了,这不就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嘛。
4. “不战而屈人之兵”。
哇塞,这多厉害呀!就好像你和别人争东西,你不用真的去争去抢,光靠你的气势就能让对方主动放弃,牛不牛?比如谈判的时候,你气场强大,对方可能就服软啦。
5.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这就好像你去一个地方,看似走远路,其实最后反而更快到达,遇到困难反而变成了好事呢!就像你本来要走大路,结果大路堵车,你走了小路反而先到了。
6.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这不就像一个好领导嘛,得有脑子,得说话算话,得对下面的人好,还得勇敢,要求也得严格呀!就像你们班长,要是没这些品质,能管好班级吗?7.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这就像出去旅游,你得了解目的地的情况,还得知道天气啥的,这样才能玩得尽兴又安全呀!比如你去爬山,不知道天气可能就会遇到危险呢。
8.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哎呀呀,这就是说不能因为生气就做决定呀!就像你和爸妈吵架,不能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吧,那多傻呀!9.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这多形象呀!就像事情总是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啦!比如你今天计划好要做什么,结果突然有别的事打乱了计划。
10.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就好像考试,你得把基础知识掌握好,这是正,然后再有点独特的解题方法,这就是奇呀,这样才能考高分嘛!比如打篮球,正常打是正,突然来个出其不意的过人就是奇啦。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人生启示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人生启示《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今天择选其中最经典的十句,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二。
1、千难万难,判断最难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讲五个知胜之道,第一条就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动手之前,你要知道能不能赢。
判断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在判断中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
人性的弱点是一厢情愿。
西谚云:“我们相信一些事情,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他是真的。
”我们假定一厢情愿的因素在我们的判断里占三分,那么,当你认为有几分把握的时候,先自己减去三分一厢情愿分。
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
这个认识很重要,不要轻举妄动。
2、利害关系: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原文: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
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
而害却可能让我输掉老本,彻底出局。
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
为什么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百倍于避害意识呢主要是因为侥幸心理,赌一把。
有人说,大不了重新来过!不是每个人都有史玉柱的命,出局了就没法重来了,因为那牌局里的人都不白给,你手里没牌了,拿什么入局3、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
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以成功为假设前提,因为我做一件事,是为了把它干成。
我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如何能成功。
《孙子兵法》的出发点则不是这样,他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等待一战而定。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中最经典的十句话

攻其⽆备,出其不意;《孙⼦兵法》中最经典的⼗句话编辑:诗词天地(shicitiandi)《孙⼦兵法》⼜称《孙武兵法》、《吴孙⼦兵法》、《孙⼦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让我们⼀起总结⼀下,孙⼦兵法中最经典的⼗句话。
1.故兵⽆常势,⽔⽆常形;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
——《孙⼦兵法·虚实篇》指挥作战最重要的法则是要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对敌策略,克敌制胜。
战争和⾃然事物⼀样,都是不断地发展变着的,它不可能⼀成不变。
也没有固定模式。
所以,这就要求将帅在复杂多变的战争中,善于依据客观实际,根据变化的敌情,采取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使⽤优势以对应敌的战法,争取胜利,才称得上神妙之极。
2.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兵法·谋攻篇》“知胜”是预测战争进程及其结局的重要步骤。
古代兵家强调“得失之道,利在先知”,要求在战前预测的基础上,达到“谋胜于未胜,慎失于未失”的程度。
兵家“知胜”的内容⼗分⼴泛,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孙⼦提出的五个⽅⾯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知胜之道,也是其争取战争“全胜”的基本条件。
孙⼦的论述涵盖了政治⾯貌、军事实⼒、战略储备、战争指导等基本⽅⾯,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点,即:我⽅的实⼒准备、敌⽅的实际状况、将帅的主观指导能⼒。
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这些主观和客观因素。
孙⼦的知胜之道全⾯具体,深刻精辟,互为条件,互为补充,构成了他预知胜负、克敌制胜的完整体系。
3.善⽤兵者,避其锐⽓,击其惰归。
——《孙⼦兵法·军争篇》孙⼦把⼠⽓分为三种:朝⽓锐,昼⽓惰,暮⽓归。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的锐⽓,等到敌⼈⼠⽓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4.兵者,诡道也,故能⽽⽰之不能,⽤⽽⽰之不⽤,近⽽⽰之远,远⽽⽰之近。
——《孙⼦兵法·计篇》战争是⼀种⽤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的学问。
10句话学透《孙子兵法》精髓,读完受用一生

10句话学透《孙子兵法》精髓,读完受用一生《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一、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这句话出自《孙子·行军》易敌:轻视敌人。
指没有深谋远虑而轻视敌人的,必然会被敌人所擒拿。
二、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这是《孙子兵法-兵势篇》的开篇语。
这句开篇之言的意思是:治理大团体就像治理小团体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
三、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要用对敌不利的事去伤害它,使其困屈;用一些小事去驱使调动它,使其频于应付;用小利去引诱它,而使其疲于奔走。
四、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
出自《孙子·军争篇》。
用兵打仗,要以谋略来取得成功,以利益作为行动的目的,以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
五、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士兵的心理,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陷于危急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六、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对不同地理位置的变化以及各种形式的转变,要及时应变,能屈能伸,进退得宜。
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意思是: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八、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语出《孙子.九变》。
恃:凭借。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
后引申到为人处世方面,强调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九、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出自《孙子·军争》。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
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
《孙子兵法》10句精华

《孙子兵法》10句精华《孙子兵法》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全书共这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
1、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地形篇》。
殆:危险。
知晓对方的情况,了解我方的内情,取得胜利就不会有危险;知晓天时地利,胜利就不会穷尽。
2、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形》。
藏,指隐蔽。
动,行动。
善于防守的,布防隐蔽之密就像藏在九地之下一样;善于攻击的,袭击速度之快就像从天而降一般。
此言军事行动要隐蔽,不可为敌人所侦知的重要性。
3、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谋攻》。
屈,使屈服。
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用作战,攻陷敌人城池而不用冲锋陷阵。
此言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以谋略战胜敌人。
4、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用间篇》。
象:类比、比附。
先了解对方的情况,不可以用求神问鬼的方法得到,也不可以拿类似的事情去揣测,也不可以用天空日月的运行去验证,一定要从人的身上了解情况,从敌人那里获取信息。
5、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行军篇》。
相得:相互亲和。
平时之所以能够严格执行法令,是由于上下级相互亲近的缘故。
6、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用间篇》。
间:间谍。
微妙:精密。
不是有大智谋的人,不会去使用间谍,不是有仁义自信的人,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心思缜密的人,也不能得到间谍带所带来的真实情报。
7、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作战》。
《孙子兵法》精髓10句经典名言

《孙子兵法》精髓:10句经典名言夜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算就是我读过的第四个版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总结《孙子兵法》的10大经典名言,结合战略规划与分析,与众乐:10、“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吾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做好充分准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鸟儿立于枝头不怕树枝断而掉下来,就是因为有翅膀时刻准备着。
我们不怕美国来打我们,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好战争准备,有足够的反击力量,包括核武器,让她不敢来。
9、“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把握好“经”与“权”这对儒家权变道理与“不易”与“变易”这对《周易》思想,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应变,善于变通,才能因敌制胜。
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略规划的一个前提及重要部分,就就是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把握趋势变化与行业格局,尽可能了解行业与竞争对手的信息,这样才能系统规划,先处不败之地。
7、“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所谓借势、取势、任势,立于风口之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战略规划的一个重点,在于判断未来的趋势,提前谋篇布局,让大趋势来添加胜算面与收获度。
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要用战术上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选择,就就是在选趋势。
6、“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句话经常被误解,认为“奇”,就是奇兵,出其不意的意思。
其实原意非如此。
这个“奇”,就是奇数的“ji”,就是预备队,关键时刻出的底牌,绝杀。
就就是说,要懂得适当分兵,正规军与敌正面交锋,要准备一支预备队,关键时刻打出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正与奇相结合,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循环无端。
这个逻辑,与刚柔并济,同。
刚易折,柔飘忽,需要结合。
5、“将者,智、信、仁、勇、严。
”世上第一个关于能独当一面大将的“胜任力模型”。
毛主席说,正确路线(战略)确定后,干部(大将)就就是决定性因素。
再好的战略,遇到无能之辈,也就是白瞎。
《孙子兵法》10句经典名言,每一句都值得背诵!

《孙子兵法》10句经典名言,每一句都值得背诵!一、上下同欲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欲,欲望、意愿。
上下愿望一致的,就会胜利。
此言战争中将士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二、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
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调动控制敌人,而不被人所调动控制。
此言战争要掌握主动权。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要被敌人牵着鼻子跑。
三、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出自《孙子兵法形》。
善于用兵作战的人,他的取胜没有善用计谋的名声,也没有勇冠三军的搏杀之功。
此言善于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是使战争被扼杀在未能成形的萌芽状态。
也就是说,用兵的最高境界是战争未开始前化解战争,而不是战争开始后如何用计、如何逞勇。
四、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出自《孙子兵法形》。
胜利的军队是先制订好克敌制胜的计划后再寻机与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是先与敌人交战而后再想破敌获胜的计策。
此言战争要谋划在先,不能没有谋划就贸然与敌人交战。
五、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
所以,明智的人思考问题,必须同时兼顾利和害两个方面。
充分考虑到利的一面,所从事的事业才能顺利完成,充分考虑到害的一面,祸患才能预先排除。
六、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作为统帅,他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是沉着冷静和深谋远虑地考虑决定必胜之策,同时也要公正而严整地搞好军队的管理教育。
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不使他们知道军政大事。
七、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
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
八、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10大名句:不仅仅是一本兵书《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今天选其最经典的十句,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二。
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
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
(总之,处处要使敌人产生错觉)。
常言道:“兵不厌诈”。
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
定可获胜。
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5.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实:敌人力量充实。
备:防备。
这几句大意是:对敌人要以小利诱惑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
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
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
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
此二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可作为借鉴。
6.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无备:没有准备。
不意:意想不到。
这两句大意是: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
对敌人作战,就应在敌人守备最薄弱的地方和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这样就能出奇制胜。
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战例,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即为其一。
现已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中的争夺、竞赛,前者说在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或无准备的时候发动进攻;后者说采取出乎对方意料的行动致胜。
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彼:敌军情况。
己:我军情况。
殆:危险,引申为失败。
这两句大意是: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
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
因此,自然每战必胜。
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
8.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
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
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
作为兵战的原则,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9.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这两句大意是: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
保存下来,取得胜利。
这也是出奇致胜的一种方法。
遇到情况危急,已无退路的险要关头,可把军队投道死亡线上,士兵如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必须背水一战,拼死搏斗,这样反而能转败为胜。
10.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这几句大意是: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
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
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
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
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
孙
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