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草木皆兵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说:‟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
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人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
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一例。
”《晋书·苻坚载记》中记载“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这便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而此后所发生的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此战之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天下格局由此大变。
仅仅一个计谋,便使得风向逆转,秦军如惊弓之鸟,自乱阵脚,晋军趁胜追击,进而大获全胜。
晋军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利润,暂且不说其意义何在,单指其计谋,就在当时的背景下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在给敌人造成错觉的同时,也做好了冲锋的准备,否则,即便有了胜利的机会,但没有准备,也无法给敌人致命一击。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败吴国便是一例。
何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唯草木皆兵当之。
兼爱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家的观点之一。
墨子所提出的观点也是基于一定的基础之上才会完成,战争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有一首途径使得战争还未开始,便已结束,那这中便包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战国策》中有一文《公输盘为楚机》,里面讲“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每天一句孙子兵法】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每天一句孙子兵法】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之【谋攻篇】【注解综述】文献所注涉及到“百战”的含义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的原因、“不战”的含义及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途径、“善之善者”的含义、“不战而屈人之兵”与“五全五破”的关系,各家注解互补,没有出现本质性差别,但是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
“百战”的含义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的原因。
“百”是约数,不是实数一百。
而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其原因在于杀伤过多、有伤道德。
如付朝注:“百,约数。
‘百战’是说即使经过无数次的战斗取得过数不清的胜利,只要进入了伐兵阶段,就都会给双方造成损失,就不是最好的结果。
”张预注:“战而后能胜,必多杀伤,故云非善。
”梅尧臣注:“恶乎杀伤残害也。
”施子美注:“以力服人,不若以德服人,以力服人,人犹有敌己者,其为功未大。
以德服人者,不期服而人自服,其为效岂不大哉。
百战百胜,未免于有战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夫谁与敌哉。
”顾福堂注:“战而胜善矣,然战而胜必多杀伤,故非善之善者。
”“不战”的含义及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途径。
“不战”即不经过战斗。
不战而屈人之兵,主要通过谋略、展示实力、政治策略、正义等来实现。
如付朝注:“不战,不经过战斗。
”李筌注:“以计胜敌也。
”张预注:“明赏罚,信号令,完器械,练士卒,暴其所长,使敌从风而靡,则为大善。
”赵本学注:“如沉迷者,陈利害以晓之;怀惧者,推恩信以安之;诖误者,明大义以正之;观望者,扬威声以夺之。
或用辩年以下之,或用奇计以沭之,或坚壁清野以待其衰,或夺隘守险以绝其救,或以夷狄而攻夷狄,或以盗贼而擒盗贼。
此不战而屈人之兵类也。
”《吴子》曰:“义以礼服,强以谦服,刚以辞服,暴以诈服,逆以权服,不战而屈人之兵谓也。
”顾福堂注:“我既不战何以能令人屈服,盖必能伐其谋,伐其交,令彼降服而不敢与我战,故曰善之善者。
”刘邦骥注:“此以上,言谋攻之本源也,军政修则自然无外患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诗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关的诗句,每个诗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和意义,加起来大约500 字左右:
1.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句诗强调了善于用兵的人,能够通过智慧和策略使敌人的军队屈服,而无需通过战斗来实现。
2.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不通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是最理想的策略,展示了兵法中追求和平解决问题的理念。
3.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这句诗提出了在战争中,征服人心比攻占城池更为重要,心理战比军事战斗更有效的观点。
4.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句诗指出最高明的兵法是通过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再次是通过军事力量,最下等的是攻城。
5.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计篇》
这句诗强调了战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需要谨慎对待的态度,暗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价值。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通过智慧、策略和外交手段来达到目标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武力。
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以及对于通过非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追求。
这些观点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解决冲突时应寻求和平、智慧和合作的方式。
当然,这只是一些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选择其他相关的诗句。
孙子兵法中最经典的10句话

孙子兵法中最经典的10句话嘿,你要是对兵法感兴趣,那可就是一座大宝库啊。
今天我就来和你唠唠这里面最经典的10句话。
第一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就好比你要和人打架,你得先知道对方有多大力气,擅长什么招式,然后再清楚自己的能耐。
要是你啥都不了解,就盲目地冲上去,那不是找揍嘛。
我有个朋友,他想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
他呢,一开始就只想着自己的优势,自己能赚多少。
我就跟他说:“你这可不行啊,你得知道对方的底线,他们的需求,就像里说的知彼知己啊。
”他听了我的话,去做了详细的调查,最后谈判的时候顺利得很呢。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这也是相当厉害的一句话。
这就像是下棋,你不能让对手一眼看穿你的心思。
你明明有厉害的招数,你得假装没有。
就像我们玩捉迷藏,你不能直接暴露自己的藏身之处。
我记得以前看战争片,那些聪明的将领就是这样。
敌军以为他们要攻打这边,结果他们悄悄绕到了另一边,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就像在生活中,有时候你要达到一个目的,不能直来直去,得耍点小计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这简直是出其制胜的法宝啊。
你想啊,大家都在按常规做事的时候,你突然来个不一样的。
比如说一场比赛,对手都以为你会按传统的战术打,你却突然换了个新战术,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个大石头,能把对手给震懵咯。
我表哥他们球队比赛的时候,对方防守很严密。
表哥他们就想了个奇招,在大家都没料到的时候,来了个快攻,一下子就打破了僵局。
这就像里说的,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进攻,在他们想不到的时候出击。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自己得先站稳脚跟,把自己变得强大,然后再等着敌人露出破绽。
就像盖房子,你得先把地基打牢了,才能应对各种风雨。
我家邻居开公司,一开始他就忙着拓展业务,忽略了内部管理。
结果出了很多问题。
后来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先把公司内部的制度完善了,员工培训好了,自己强大了,再去开拓市场,就顺利多了。
《孙子兵法》10句精华

《孙子兵法》10句精华《孙子兵法》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全书共这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
1、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地形篇》。
殆:危险。
知晓对方的情况,了解我方的内情,取得胜利就不会有危险;知晓天时地利,胜利就不会穷尽。
2、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形》。
藏,指隐蔽。
动,行动。
善于防守的,布防隐蔽之密就像藏在九地之下一样;善于攻击的,袭击速度之快就像从天而降一般。
此言军事行动要隐蔽,不可为敌人所侦知的重要性。
3、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谋攻》。
屈,使屈服。
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用作战,攻陷敌人城池而不用冲锋陷阵。
此言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以谋略战胜敌人。
4、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用间篇》。
象:类比、比附。
先了解对方的情况,不可以用求神问鬼的方法得到,也不可以拿类似的事情去揣测,也不可以用天空日月的运行去验证,一定要从人的身上了解情况,从敌人那里获取信息。
5、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行军篇》。
相得:相互亲和。
平时之所以能够严格执行法令,是由于上下级相互亲近的缘故。
6、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用间篇》。
间:间谍。
微妙:精密。
不是有大智谋的人,不会去使用间谍,不是有仁义自信的人,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心思缜密的人,也不能得到间谍带所带来的真实情报。
7、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作战》。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
“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
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
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
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孙子兵法经典摘选

《孙子兵法》名句精选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孙子兵法》形篇第四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兵无成势,无恒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孙子兵法经典10句

1、笋因落壳方成竹,鱼好奔波始化龙。
。
1、策马前途须努力, 莫学龙钟虚叹息。
。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1. 敌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
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6.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7.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8.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
9.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10.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
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
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
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
常言道:“兵不厌诈”。
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
定可获胜。
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孙子兵法·计篇》
实:敌人力量充实。
备:防备。
对敌人要以小利诱惑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
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
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
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
此二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可作为借鉴。
6.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无备:没有准备。
不意:意想不到。
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
对敌人作战,就应在敌人守备最薄弱的地方和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这样就能出奇制胜。
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战例,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即为其一。
现已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中的争夺、竞赛,前者说在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或无准备的时候发动进攻;后者说采取出乎对方意料的行动致胜。
7.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彼:敌军情况。
己:我军情况。
殆:危险,引申为失败。
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
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
因此,自然每战必胜。
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
8.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
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
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
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
9.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
保存下来,取得胜利。
这也是出奇致胜的一种方法。
遇到情况危急,已无退路的险要关头,可把军队投道死亡线上,士兵如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必须背水一战,拼死搏斗,这样反而能转败为胜。
10.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
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
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
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