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合集下载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翻译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翻译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翻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此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作者:孙武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赣辐,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孙子说:规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之一,其意为不用武力就能打败对手。

这句
话可以解释为在危急情况下,不要急于采取激进的行动,而要多方思考,找到最好的解决
办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冲突和危机,例如与他人的矛盾、与竞争对手的
竞争等。

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立即采取行动,可能会采取激进的方
式来解决问题,但这样做很容易让情况失控,甚至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在事前多方思考,制定出一个长远的计划,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就不需要通过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种通过思考和计划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不战
而屈人之兵”的真正含义。

例如,当公司面临竞争对手的挑战时,可能会采取直接反击的方法,但这种方式可能
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损失。

相反,如果公司能开发出一种创新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客户
的需求,并超出竞争对手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在不战之下,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人际矛盾中。

如果我们与某人有矛盾,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冲突来
解决问题,但这种冲突往往会让问题更加恶化。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冷静地沟通,理性地
寻求问题的根源,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根源来解决矛盾。

总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在危急情况下,通过思考和计划来解决问题的真正
含义。

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有效,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和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学习这种方法,以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治国大典,对战争及一切军事活动,都作了十分透彻、周密的研究。

然而孙子决不是爱好战争,相反,在他的著作中处处表现了不战全胜和对和平的愿望。

其理论之深刻,影响之深远,为当今世人所瞩目。

孙子推崇以智谋取胜,极力避免物质实体的对抗。

在《谋攻》篇中,他提出了一个至今被人称颂的战略方针,即“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

这一论断,乃是从最根本的战略方针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条件的潜力,争取克敌制胜的最佳方略和尽可能不战而保全国家利益,以求得全胜目的的重要战略决策。

孙子的“伐谋”、“伐交”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与春秋早、中期的各诸侯国争霸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春秋早、中期的争霸方式,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所制约,各诸侯争霸斗争只是追求对手屈服,以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而非争个你死我活。

孙子生活在奴隶制即将结束,封建制骚动欲出的春秋末期。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蜕变,新旧势力冲突,各种矛盾激化,作战方式也日趋复杂多变,战争规格日益扩大且更为残酷。

由春秋早、中期的那种伐谋、伐交变为与对手开展直接军事较量,甚至置对手与死地。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孙子亲临战场,目睹兵燹战祸的严酷现实,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来考察战争问题,领悟到诸侯争霸的有限目的和伐谋、伐交等谋攻之法,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谋求最大战争效益的角度,对春秋早、中期那种特殊的政治、外交、军事斗争方式所包含的合理的内容加以概括,更将其合理成分加以创造发展,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使之成为自己兵法理论的重要基础。

纵观《孙子兵法》全书,无不蕴含着以非战争形式的斗争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最高境界。

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使对手在心理上产生慑服,从而达到挫其将军之心,夺其三军之气,使之不战而降的目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打仗做到百战百胜,并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军屈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孙子认为,战争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一是以谋略胜敌,一是以武力攻敌。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鉴赏这是《孙子兵法》中最有名的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有人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和精髓。

所谓“善之善者”,是好中之好,实际就是最好的。

孙子指出: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这样说?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注:“百战百胜何以为非最善之善者?以须破军,甚至破国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何以为善之最善者?以能全国,且能全军也。

百战百胜之法,为伐兵攻城之武力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法,为伐谋伐交之外交战。

”这个注释,阐述得相当清楚。

“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

因此,有人称它为“最完美的战略”。

如何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这里可以有多种途径:有靠正义的力量,把侵略者说得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因而下令退兵的;有靠智慧和谋略,示侵略者以种种假象,使其感到无利益可得,因而罢兵退却的;有以坚强雄厚的实力为后盾,采用威胁、利诱的办法,晓以大义和利害,使对方放下武器,自动投降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事例,在历史上可以举出很多。

春秋时期,鲁国的展喜以大义说齐孝公退兵。

郑国的商人弦高以机智的举措使秦军的偷袭作罢。

郑国的烛之武当晋、秦来伐之时,先以利害说服秦退兵,其后晋亦撤还。

郑国不战而罢退秦、晋之兵,此是又一实例。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又上演了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历史剧。

1962年,当美国总统肯尼迪发现赫鲁晓夫秘密地把导弹运进古巴时,美国要求立即把它们撤除,并且以海军全面封锁古巴作为紧急的反应措施。

赫鲁晓夫扬言:会促使作战部队“投入行动”,具有“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

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

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的一句名言,原文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非战争的方式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策略,而不是通过百战百胜来征服敌人。

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不是最高明的策略,因为战争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相比之下,通过外交、谋略、文化、经济等手段来影响敌人,使其在心理上、物质上或战略上失去抵抗能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才是更加高明的策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和商业竞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直接冲突和对抗,而是通过智慧和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思想强调了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著名的六艺之一。

它以朿箭、枪、爪床等形式出现,是一种不用武力就能实现目的的战略,具有极大的优势。

传说中三皇五帝时期国家战斗,黄帝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攻取帝国,让帝国放弃抵抗,而后来的郑和及元朝的征服,也是用先期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方式实现的。

历史上,非常多的战斗都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形式实现的。

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来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该方法不需要动用大量的武力,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和毁灭。

破坏敌人、消失经济文化,从而拖延战争,达到和解的目的。

这样一来,军队可以得到减少,武器使用量可以减少,金钱可以节省。

其次,同时也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减少训练成本。

同时,敌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法也可以给军队带来一定的挑战,让军队反思如何避免对方的对抗,从而节约更多的资源。

再次,当使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法时,可以降低作战的风险,因为只要能够实现目的,就不需要采取更复杂的攻击方式。

总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有效的战略行为,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减少财政开支,节约军备和装备,有助于减少伤亡,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

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家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今天的国际政治形势中,这也是一项令所有国家都受益的战略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摘要:孙武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经受不起现代战争带来的伤痛,因此世界各国都应避免战争。

然而摩擦是在所难免的,于是我们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此来维护世界和平。

本文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含义、一些具体的战例入手,通过描述不战而屈人之兵给我们的启示,以及在当下的国际上的反应,阐述其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意义一.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含义首先阐述一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含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是战斗、械斗和拼杀之意;“屈”是使动词,是使之屈服的意思,与“消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进行厮杀、械斗就使敌人的兵力屈服于我。

其中我们要明确两点,一是敌我双方不经过厮杀和械斗,不进行直接的激烈对抗,而是采用谋略和外交等其它手段来完成。

二是使对手屈服或降服,而不是战胜、或消灭对手。

后人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简化称之为“不战而胜”,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它的涵义。

“不战而胜”强调的是战胜和消灭,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却主要强调屈服或降服,二者有共性也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我们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相对友善的一种范式,是和平的。

二.相关的战例自古以来战争不断,然而大多数都是以流血为代价的。

但也不乏“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最有名的当属空城计了。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出兵攻魏,由于错用马谡而失街亭,魏司马懿兵临城下,此时蜀城中仅仅只有少数老弱残兵,根本无力防守魏军的进攻。

诸葛亮在此情况下兵出险着,命令打开城门,自己安坐于城上弹琴,令司马懿以为蜀军有埋伏而自动退兵,以一座空城吓退司马懿的大军。

分析一下这个战例就知道,诸葛亮是摆去一个态势,使司马懿以为蜀军有埋伏,错误地认为如果开战会对自己不利而自动撤退的。

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著名战例。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是战斗、械斗和拼杀之意;“屈”是使动词,是使之屈服的意思,与“消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进行厮杀、械斗就使敌人的兵力屈服于我,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是上上策。

这里,我认为,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敌我双方不经过厮杀和械斗,不进行直接的激烈对抗,而是采用谋略和外交等其它手段来完成。

二是使对手屈服或降服,而不是战胜、或消灭对手。

后人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简化称之为“不战而胜”,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它的涵义。

“不战而胜”强调的是战胜和消灭,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却主要强调屈服或降服,二者有共性也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基础(一)“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武完美主义的思想表现。

他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从这句话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他追求的是尽善尽美,是完美主义的一种表现,有理想化的成份。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可操作的。

敌方之兵,能为他人所用,也能为我所用。

在一定条件下,敌军可以转化为我的盟军,甚至可以直接转化为我军力量。

事实证明,这种转化往往不是通过武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军事手段外的其它手段来实现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战时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形势对一方极为不利,也就可能出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象。

因此,从理论上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可能的。

其次,“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现实中是可操作的。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长沙的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建国后西藏的和平解放,均未进行双方的厮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的战例。

因此,它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不战而屈人之兵”具有相对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相对的。

不战并不等于一枪不发,它是指战斗所付出的代价大小而言的,是相对于激烈的战斗和厮杀而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语出孙子的《谋攻篇》。

《孙子兵法》总结了战争的规律、战略、战术理论,对于今天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等领域,仍有价值。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策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就是说不用兵,而用完善的计策争胜天下。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工具,如幽灵般徘徊游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往往在辉煌文明的背后,很难想象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

从华夏文明的源头开始,到春秋战国的逐步兼并过程中,战争一直贯穿始终,最终经过一翻“无义战”后被秦所统一。

秦晋崤之战就是在此时走入中国战争史的。

无论是从战前的部署筹划,还是在交战时的谋略应用,这堪称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伏击歼灭战,都有条不紊的展现给后人。

我们可以想象,原本秦郑之间的战争,忽而又在秦晋之间进行,这场明星阵容奢华场景的大戏中不得不让我们提到著名的爱国商人弦高,他凭借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灵牙利齿机智地说服秦国的军队,使得秦军最终放弃了偷袭郑国的计划,转而偷袭滑国,得手后在西逃途中被早已经埋伏在那里的晋军全部歼灭。

我们不难看出,屈高的这一举动正好是《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实写照,并传为后世佳话。

“不战”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中被认为是善战的最高标准,这种不战而胜于力战的军事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是战争者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他与绝对的暴力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孙子兵法》中的这一独树一帜的思想对现代战争和社会发展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僖公三十年,有人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尽管两位老臣对此都不同意,但是秦穆公不听,依然派兵去偷袭郑国。

秦国的大军开进滑国地界,在途中被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挡住去路,他自称是郑国派来的使臣,要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他告诉孟明说:“我叫弦高。

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

”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

孟明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

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于是孟明只好放弃了偷袭了的计划。

弦高的这种委婉中露锋芒的做法正好应和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也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引使得千百年来许多人无论在战争中还是日常生活都以“不战”思想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理想。

“谋攻篇”已经明确的告诉后人战争的原则: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全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全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全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而不同过交战就迫使对方降服才是上策,才是最高明的。

秦晋崤之战前,郑国的烛之武在郑文公的请求下,较好地应用了“不战”思想,暂时保全了郑国,免遭外敌的侵略。

使得秦军派大将留守郑国,逼迫晋军也不敢贸然行事悄然撤兵。

历史上,许多人通过“不战”思想来保全自己,暂缓危险,最终完成自己大业,他们是英雄,不仅仅存在古代的春秋时期,而且始终贯穿与时代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战争是政治实现的另一种手段,他的本质的通过暴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这种暴力是没有限度而言的。

暴力的产生、发展及胜负,都有一定的政治规律在起作用,自然也就包含着复杂的军事斗争规律,有暴力必定有流血和伤亡,这样就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截然相反,而“不战”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战争史,成为古往今来作战者的愿望,这一思想历来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的提出打破了冷兵器时代凭借强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可以用武力战胜一切的愚昧观念,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告诫后人在战争中只有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才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可以“以正合,以奇胜”,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不战”的战争思想他与绝对的暴力战争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战”建立在最根本的战略方针之上,
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的一种高水准战争思想,他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它把战争从野蛮残暴的屠杀,引向力求保全敌人为自己所用的文明方式,他凭借机智勇敢的智慧和善辩的外交辞令和,避免战争,尽可能在战争中减少艰难而激烈残酷的战斗,从而减少战争的成本,争取克敌制胜的最佳方略和尽可能不战而而保全国家利益,以求达到全胜的目的,具有良好的战争后果,他通过征服他人的人心,让对方从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自己的行为,缓解累卵之危。

与之相对的暴力则不同,在封建帝王时代,施行杀敌立功,不惜“万骨枯”来换取“一将成名”,凭破敌杀将,手刃千仇为崇尚。

往往借助自己的某一方面的优势,肆意挑起煽动战争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他的掠夺更加无情,仇恨也随之不断增加,暴力支配的战争是一幅人间地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刀光剑影的血肉搏杀,往往他要利用许多无辜者的流血来完成。

战争的意图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而“不战”和暴力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一方的利益,如此明白而浅显的道理,为什么要选择暴力战争呢?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通过各种精巧的谋略,能够较好的应用“不战”思想来消耗对方的战斗力,进而瓦解敌人,这才是上等的谋略。

毛泽东在平津战役中就完整的应用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

在林彪打胜辽沈战役以后,挥师南下,以百万之师包围平津。

毛主席深知,北平是中国的古都,必须保护。

而守军统帅傅作义将军是国民党的一员猛将,他拥有60 多万军队,防守于北平、天津、张家口一带。

在抗日战争时傅将军曾使日寇胆寒,同时他也是一位爱军爱民的将领,声望很高。

共产党对他的人品也深为敬重。

但是要争取他起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打消他的幻想,毛泽东决定先打张家口,歼敌5 万余人,然后打天津,对北平围而不打。

林彪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打下天津,威震北平。

傅作义驻守的北平顿时陷入绝境。

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对傅将军做工作,包括傅将军的女儿,也加入了共产党,傅将军在“内外夹攻”下,终于深明大义,接受和平改编,宣布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新中国便有了一个完整的首都。

自古以来,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作战艺术最高境地的表现,这种战略的实施是建立在良好的外交辞令和机智巧辩为基础,以其委婉、含蓄和折衷呈现给对方。

“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孙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智谋的思想,力求不战而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这是千百年来倍受人们推崇的理想型战略原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命题。

在人类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加快推动国家的高速发展,推动世界前进的步伐,已经成为每个国家的追求。

这就为“不战而屈”提供了新的战略环境,高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显著的提高了人类的智能,而且为解决社会各种问题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手段,近而在解决这些新的国际矛盾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仍然是现代战略运筹帷幄的最佳选择。

准确的应用“不战”思想,才能够事半功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孙子从战略决策的高度,提出了他的“不战”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趋向,对当今的和平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尤其是我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就严格按照“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伟大和复兴,一直以来就是炎黄子孙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面对台湾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只有恰当的解决以致于不带有后遗症,最终才可以很好的完成统一,这些孙子的“不战”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告诉我们如何顺利解决台湾问题,综观全局,伐谋为上,只有准确的利用好不战思想,将“不战”中的计、谋、智、巧综合结合才可以运筹帷幄,才可以在台湾问题上达到全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