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展开全文《孙子兵法》01章始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谢庆绵一兵家和《孙子兵法》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
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孙膑兵法》、《尉缭子》等。
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
兵家著作中以《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影响最大,该书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作者孙武,字长卿,人称孙武子、吴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月尚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人。
据《史记》记载,公元512年,孙武从齐国出走至吴。
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以兵法进见吴王阖闾。
他以惊世骇俗之宏论,卓越远见之谋略,使吴王为之动心,于是重用。
此后,他被任为将军,和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西破强楚,入郢,北威章、晋,显名诸候”。
孙武主张改革图强,亩大税轻,“士少”、“富民”,鼓励发展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
从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18年,他在吴三十年,战功显赫,使吴国崛然而起,夺取晋国的霸主地位。
《孙子兵法》今存十三篇。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篇,其中,除与今存之十三篇同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五篇佚文。
《孙子兵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它在世界军事文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孙子》被尊为“历代兵家之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
宋代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十八世纪之后,《孙子》陆续有了英、法、德、捷、俄、芬等译本。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孙子兵法·谋攻篇先秦-孙武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对照翻译:孙子曰:孙子说。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国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武力击破而取胜就次一等。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使敌人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就次一等。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就次一等。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就次一等。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
“孙子兵法”中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兵法”中如何“不战⽽屈⼈之兵”看到“不战⽽屈⼈之兵”,很多⼈可能⽴马想到诸葛亮空城计,吓跑司马懿;想到可以通过⼀些计谋以少胜多。
但最后还是司马懿胜了,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诸葛亮空城计属于旁门左道,旁门左道最多只能取得局部胜利,司马懿不但赢了蜀魏之战,更赢整个天下,根本还是实⼒,旁门左道⾃然不值得提倡。
⽽《孙⼦兵法》中所谓“不战⽽屈⼈之兵”的本义是以实⼒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使敌⼈屈服。
下⾯列举《孙⼦兵法-谋攻篇》中的两句简要分析。
1、凡⽤兵之法,全国【1】为上,破国【2】次之;全军【3】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善之善者【4】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1】全国:意为使敌⼈举国完全地屈服。
“全”与“破”相对,意为使全,使…完整。
国,指敌国。
【2】破国:击破敌国。
【3】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万ニ千五百⼈为军。
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军队编制不完全⼀样。
【4】善之善者。
⾼明中最⾼明的。
全句翻译: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举国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些,…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明中最⾼明的,不战⽽使敌⼈屈服,オ算得上⾼明中最⾼明的。
2、故善⽤兵者,屈⼈之兵⽽⾮战也,拔⼈之城⽽⾮攻也,破⼈之国⽽⾮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全句翻译:善于⽤兵的⼈,使敌军屈服不⽤直接交战,夺取敌⼈的城⾢不⽤硬攻,攻破敌⼈的国家不须旷⽇持久。
⼀定要⽤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遭损失,⽽胜利可以完满取得。
这就是⽤计谋进攻的法则。
“不战⽽屈⼈之兵”作为孙⼦提出的⼀个重要理论。
此论⼀出,历代兵家继承者有之,发挥者有之,⾮难者亦有之。
按照孙⼦的主张,⼤⾄于全国、全军,⼩⾄于全卒、全伍,都可以不战⽽使之屈服。
换⾔之,它既是⼀种战略主张,也是战役、战⽃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孙⼦把他这⼀主张称为上策,认为“百战百胜,⾮善之善者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谋攻篇》

至此段, 至此段,孙子的全胜思想得到了一 个大致的展现。 个大致的展现。其中包括了不破之 和破中求全, 全,和破中求全,是理想与现实的 统一,与当时“去兵”“反战” ”“反战 统一,与当时“去兵”“反战”的 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思想有本质的区别,也不能将其简 单地定义为“和平主义” 单地定义为“和平主义”。
《谋攻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 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 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自保全胜。 “全”:自保全胜。 自保全胜 译: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使敌人屈服而 不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却不用强攻的手段, 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谋略 争胜于天下,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 得,这就是以谋取胜的法则。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 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 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迫使敌国完整降服为 上策,攻破敌国为下策。全,保全,完整, 使动用法。 “全国”属战略,下文的“全军”、“全旅” 属战役,“全卒”、“全伍”属战斗,说 明孙子主张打歼灭战,不主张打击溃战。
(一军:12500人;一旅:500人,一卒:100人;一伍:5 人)
《谋攻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二、《孙子》谋略《孙子》属于兵家中的权谋类,侧重于战略策略思想,其治兵作战之论富有深刻的哲理.现择其要者评述于后:(一)“经五事”、“校七计”、“道”为首《孙子》首篇为《计篇》,乃全书之纲领.该篇开宗明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意是说:用兵作战,事关重大,关键在于“经”(抓纲)五事,“校”(比较)七计.五事者,“道”、“天”、“地”、“将”、“法”,五事之中,“道”居于首位.七计之中,第一条“主孰有道?”也把“道”摆在第一位.那么,什么叫做“道”?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之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计篇》,以下未注明篇名者,均出自此篇.)“道”是道义、民心、战略、方针,只要做到合道义,顺民心,则上下一致,内外协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是历史规律,治兵如此,其它管理也是如此,概莫能外.“天”指天时,即气候、季节、昼夜、阴晴、寒暑等自然现象.“地”即地利,指地形、地势、路途、空间距离等.“天”、“地”也可作时间、空间理解,均属外部环境.“将”是将帅,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因素——指挥者的素质.至于“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法”就是指组织制度,包括机构编制、通讯联络、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以上五大要素也是五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整体,制约着战争的成败胜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身为将帅不可不知.这里所说的“知”,包含有通晓、掌握的意思.这五者包括有政治和军事、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等一些重大的关系,其中,“道”,政治、道义,居于首要的地位.(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孙子·谋攻》中的著名论断.体现了《孙子》的中心思想:以智取胜;《孙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胜.《孙子·谋攻》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注意:这里追求的是“全”,而不是“破”.“全”是上策,“破”则次之.要达到“全”,就需要以智取胜,而不是以力取胜.孙子说,这是用兵的法则.由此,孙子认为,能够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高明的将帅;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那才称得上是高明中之最高明者.“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以下同上)孙子强调: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以智取胜.其次是外交仗,再次是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之策乃是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因为,为了攻城,要制造战车,准备器械,这必须好几个月才能完成.垒筑用以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结果闹得将帅焦躁愤怒,兵民疲惫不堪;还要强使士兵象蚂蚁似的去爬梯攻城,造成士兵伤亡惨重.这就是攻城的灾害.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必直接交战就能使敌军屈服,不必硬攻就能夺取敌人的城池,不必久战就能毁灭敌人的国家.“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里,反复强调这样的思想:要获得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全”胜,就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来取胜于天下——这就是谋攻的法则.也就是:以智取胜.以智取胜——应当说,这也是一切经营管理和市场上竞争必须遵循的策略原则.(三)“知彼知己”,“未战先算”《孙子·谋攻》的另一著名命题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军队的指挥者对敌情和我情都必须非常熟悉.《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指挥战争的规律,突出了未战先知、未战先算的极端重要性.“未战先算”要求“校以七计”(《计篇》,下同).必须对敌我双方进行七个方面的比较和计算.这七个方面是:(1)“主孰有道?”哪方的国君政治比较开明而得民心?(2)“将孰有能?”哪方的将帅更有才能?(3)“天地孰得?”谁更占有天时地利?(4)“法令孰行?”哪方在执行法令上更为彻底?(5)“兵众孰强?”军队实力方面何者更强?(6)“士卒孰练?”哪家的士兵更加训练有素?(7)“赏罚孰明?”在赏罚方面哪家较为严明?孙子坚持战争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因此,未战先算既是必要,又是可能的;借此以提高自觉性和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和妄动性.同时,这里的计算已经包含有数量分析的要求.孙子是重视数量的,他要求把彼己的情况尽可能转化为可计量的数,这是定计、用计的常法.《形篇》中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算的结果是:“吾以此知胜负矣!”他的结论是:“多算胜,少算不胜,而何况无算乎?”另外,“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殆.”(《地形》)他用“彼”、“己”、“天”、“地”等关系代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主客条件的周密调查和充分估量之上.这是有普遍意义的.(四)“任势”、造势《孙子》中有《形篇》和《势篇》.“形”即实,实力.“势”指力量对比上的格局、态势.战争是力量的对比和较量.《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下同).意即:打胜仗的军队总是事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战者总是把自己的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的上面,创造必胜的条件.他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就是要创造力量对比上的优势,有这种优势,加上各种手段,就是造就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最佳态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篇》)“任势”,就是凭借优势,以势压敌.这种“势”,不是消极等待而得来,而是要靠主动去造就,这就叫做“造势”.“造势”,包括以强压弱,以勇压怯,以碫投卵(避实击虚),以治击乱,以奇制胜,等等.他说:“势者,因利制权也”(《计篇》).就是说,为了夺取胜利而掌握权变.这种原则在管理的实践中带有普遍性.任何管理都有一个任势、造势,也即善于凭借自己的优势和造就优势的问题.这种优势,造成一种气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造势》),达到所向无敌.(五)“避实击虚”,“因敌制胜”《孙子》和《老子》一样,都很崇尚水.不过,《老子》崇尚的是水的品质,《孙子》崇尚的则是水的形势.《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虚实》,下同.)“因敌制胜”,就是要以敌情作为制定战略战术的依据,而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之性是避高而趋下,兵之形是避实而击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空虚薄弱点.这就是兵之性.《孙子·地形》说:“料敌制胜,上将之道”.善于了解敌情,根据敌情及其变化制定战略战术,从而取胜,这是一流将才的作战原则.不仅如此,还要做到“能为敌之司命”,就是能够当敌人的司令,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然后让他暴露出破绽,乘虚而入,战而胜之.把敌人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就叫做“为敌之司命”.要当敌之“司命”,必先当敌之司令.这也是一种经营策略.任何经营,都必须一方面集中优势,另方面依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寻找空虚薄弱之点,避实击虚,对于市场上的竞争,尤其应该采取这种策略.(六)“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这里所讲的“正”,是正常,常规;“奇”则是不正常,非常规.《孙子·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下同.)就是说,要使部队和敌人交战而不败,全靠“奇”、“正”相结合的战术.这就是兵家常说的,以正常的战术抵挡敌军,以非常规的手段夺取胜利,叫做“出奇制胜”.《孙子》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乃取胜之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胜,以巧取胜者,他的奇想妙法,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源源不断.掌握奇正之变,来源于创造性思维.孙子比喻说,声、色、味,每样都不过五种.但是五音、五色、五味,各自采取不同的组合,便产生音调、色彩和滋味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高明的将帅,其巧妙就在善于运用“奇”和“正”的结合,导演出变化莫测、有声有色的战争活剧来.所以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善于把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结合起来.奇正相生,变化无穷.这是一切领导艺术的思想源泉.(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这是《作战篇》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孙子认为,为将帅者担负着事关国家和人民生死、安危的重大责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在战争的年代尤其如此.为此,《孙子》极端重视将帅的素质和修养.首先,在“道”和“将”的关系上,他强调“道”对“将”的指导和制约作用.他把“主孰有道”放在“将孰为能”之前.《十一家注孙子·贾林》解释说:“将若以道为心,与人同利共患,则士卒服,自然心与上者同也.”其次,身为将帅必须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就是说,为将帅者,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不计较个人的进退得失,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这样的将帅才真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第三,将帅应如何对待士卒?《孙子》认为:将帅应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地形》)但爱兵不是溺爱、放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同上)第四,为将五德,智为首.如前所述,《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将以道心”的前提下,就五德之间的关系而言,“智”居首位.强调将要有智慧,有才能,善于用兵.“智”的另一层涵义是冷静、善思,讲求理性.“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为将者凡事冷静而深思,理智地对待战事,切忌感情用事.“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一切指挥作战的将帅们都必须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用理智对待一切,不可把战争这样的大事建筑在一时冲动之上也!这也是一篇古老的领导学,强调领导者及其素质在领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八)“将能君不御”.这是领导学中的另一个问题,牵涉到高层领导权力的使用和充分授权的问题.《孙子·谋攻》指出,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到胜利.“将能君不御”就是其中的一种.将帅若是有足够的能力,国君就不应该管得严严的.就是说,对有能力的将帅,不要管得过多,过死.这里就牵涉到领导体制中的权力和责任的关系问题.他还指出:“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同上)就是说,作为最高领导的国君,在作战中,切不可对将帅随意干预,瞎指挥,否则,必然会造成混乱而致失败.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就意识到将帅指挥的自主权的重要性.这是极不简单的.《孙子·九变》还说:“将受命于君”,但要精通“九变”,懂得灵活权变,因而,“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其意是说,大将既然受命于君,就必须对君主全面负责;但为了真正负责,他有灵活处置的权力.在局部问题上,不能完全以君主之命是从.这就是后来兵家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将在外作战,情况瞬息万变,必须授予将帅以相应的自主权.在这个问题上,孙子甚至主张:“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同上)以上这些,都说明孙子很重视将帅应有的权力.这是因为,在战争中,将帅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权力和责任必须对等.这是战争给予古人的教训,对于现代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