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1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7: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源和存在的根据。
这两人在围绕哲学 基本问题的哪个方 面进行讨论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古代中国哲学问题大辩论
★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 有人认为,“天”是指自然界,没有意志,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 ;同时有人认为,“天”是指主宰万物和认识祸福的神的天命,人 要服从天的意志。名实之辩是讨论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 ★魏晋至隋唐的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辩。 “有”是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无”是无形无名的“道”,有无之辨涉及的 哲学基本问题是:万物的本体是物质世界本身还是在物质世界之外的“道”; “形”是人的身体,“神”指的是人的灵魂、精神、意识和思维等。形与神的 关系是精神和物质关系。 ★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 “理”即道理,“气”是物质的元素;“理” 与“气”即思维和存在;心和物 即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 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 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 世界。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 存在,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结论: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哲学问题的辩论都涉及到哲 学的基本问题。
①范思缜维的和观存点在属何于者是本原的问题 哪种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 形—物质存在的东西。 神—意识思维的东西。
形神之辩: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 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 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 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体存在 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消失)。 著有《神灭论》一书。后来肖子良发 动王公、权贵、僧侣60多人,发表了 70多篇文章来围攻范缜,都被范缜一 一驳倒了。
这两人在围绕哲学 基本问题的哪个方 面进行讨论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古代中国哲学问题大辩论
★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 有人认为,“天”是指自然界,没有意志,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 ;同时有人认为,“天”是指主宰万物和认识祸福的神的天命,人 要服从天的意志。名实之辩是讨论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 ★魏晋至隋唐的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辩。 “有”是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无”是无形无名的“道”,有无之辨涉及的 哲学基本问题是:万物的本体是物质世界本身还是在物质世界之外的“道”; “形”是人的身体,“神”指的是人的灵魂、精神、意识和思维等。形与神的 关系是精神和物质关系。 ★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 “理”即道理,“气”是物质的元素;“理” 与“气”即思维和存在;心和物 即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 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 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 世界。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 存在,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结论: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哲学问题的辩论都涉及到哲 学的基本问题。
①范思缜维的和观存点在属何于者是本原的问题 哪种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 形—物质存在的东西。 神—意识思维的东西。
形神之辩: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 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 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 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体存在 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消失)。 著有《神灭论》一书。后来肖子良发 动王公、权贵、僧侣60多人,发表了 70多篇文章来围攻范缜,都被范缜一 一驳倒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2.1哲学的基本问题(共31张PPT)

验、观念、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等。
②存在:人的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如:地球、生物、环
境、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要混淆: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 “意识”和“物质”相搭配
客观实在。
物质/客观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物 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和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识是没有关系的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 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
世界是依附我的意识 而存在的,只要我不
去想,它就不在
③各种哲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辩一辩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唯心主义
2、“存在即被感知”
谁先谁后 谁决定谁 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脑子里有 猫的形象
是先有猫,再有人脑里有猫的形象? 还是先有人脑里有猫的形象,再有猫?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然后 脑子里有 然后 猫的形象
存在决定思维或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或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 ②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菩 提 本本 来无 无树 一,
感 修
为
物明
,镜 何亦 处非 惹台 尘 埃
谢
决定
经营什么生意
决定
“地摊经济”
医生开什么处方
决定
决定
制定学习计划
新冠疫情 根据资金成本、环境、 市场需求、疫情等
高中政治必修4优质课件5: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范缜
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仍能坚持反 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 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 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即“形者 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贝克莱
贝克莱是18世纪英国爱尔兰大主教,哲学 家。他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 是被感知”、“对象与感觉原是一种东西” 等命题,宣称存在的只是我的感觉与我自己 ,人们的认识对象是自己的观念和“感觉的 组合”。他认为物质就是“虚无”,物质是 一个虚构的词。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 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 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 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 回答的问题。
(3)从哲学发展看: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
(18世纪英国)休谟的不可知论:
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 在不可知; 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 (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 知。
(德国)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 物”,并认为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 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另 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 是不可认 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 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 自在之物的真实反映。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最新版)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课件(统编版必修4)

共同点
唯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
心 主观唯心主义 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 把意识作为世界
主
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的本原,认为意 识决定物质
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客观唯心主义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
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物主义
拓展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803年发表“原 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简言 之: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狄德罗:自然界由 数目无穷、性质 不同的异质元素 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 础是原始物质 ,是基本元素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周基本形态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
何者为世界的起源”。
②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相关链接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
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 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西方哲学 西方古代这些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
内容 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
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阅
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共49张PPT)

学校: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农民: 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
的关系
工人: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学习计划
决定
教学计划
收获的计划
做工的方法
反映
(思维)
学习实际 教学实际 收获的实际 做工的实际
从哲学发展看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①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
避的基本问题
③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
您回的避逻和辑必是须错回误答的。问历题史。是事实,是不能改变 的,不是贵国人民无论多少,认为没有发生就 没有发生。历史就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任何掩耳盗铃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如果我说大 多数的中国人都认为日本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后 裔,日本民族起源于我国秦王朝一个方士携三 千童男童女东海寻访仙山的事件,我想贵国政 府、贵国人民,和您本人也会觉得这是一件非 常荒谬的事情。当然我作为中国总理,也觉得 这件事情不能接受。因为在心理上我不能容忍 中华民族的后裔数典忘祖。”
上帝创造了一切, 上帝主宰着一切。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
唯物主义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辩一辩:唯物or唯心?(请说明理由)
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6.只要闭上眼睛就没有悬崖
的关系
工人: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学习计划
决定
教学计划
收获的计划
做工的方法
反映
(思维)
学习实际 教学实际 收获的实际 做工的实际
从哲学发展看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①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
避的基本问题
③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
您回的避逻和辑必是须错回误答的。问历题史。是事实,是不能改变 的,不是贵国人民无论多少,认为没有发生就 没有发生。历史就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任何掩耳盗铃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如果我说大 多数的中国人都认为日本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后 裔,日本民族起源于我国秦王朝一个方士携三 千童男童女东海寻访仙山的事件,我想贵国政 府、贵国人民,和您本人也会觉得这是一件非 常荒谬的事情。当然我作为中国总理,也觉得 这件事情不能接受。因为在心理上我不能容忍 中华民族的后裔数典忘祖。”
上帝创造了一切, 上帝主宰着一切。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
唯物主义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辩一辩:唯物or唯心?(请说明理由)
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6.只要闭上眼睛就没有悬崖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高二政治高效精品课件(人教版必修4)

哲
必修四
学生 活 与 哲 学
学习目标
1.识记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重点) 3.分析说明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点)
你怎么知道有新冠肺炎的?,
病人、病情等 —— 存在 认知、观念等 —— 思维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1.何者为第一性(本原)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2.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承认思维能正确 否认思维正
认识存在
确认识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1.在实际生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主观与客观 的关系(即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2.“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 ,不要混淆使用。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回顾: 1. 哲学是什么(内涵)?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886年,恩格斯为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 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了一部 重要的哲学著作:
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 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 首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 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存在):简单理解为意识以外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例如:地球、磁场、病 毒、疫情、医院、国情、实际情况、桌椅、超声波、汽车等客观物质现象,是可见 或可不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意识(思维):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例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 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共20张PPT)

A2:人一生下来,他的心灵是一张纸,正面是空 白的,反面印上了符号,写满了文字;在逐渐长大、 参与社会接触世界的过程中,那些本来印在反面的 信息浮出来了......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 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教学目的是为 了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 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 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 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的知识过程视 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 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 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恩格斯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不要混淆: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 “意识”和“物质”相搭配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你赞同哪一个观点?
A1:人一生下来,他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在逐渐长 大、参与社会接触世界的过程中,这张白纸才印上 了各种符号,写满了文字。
练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 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谢谢大家!
——寇娟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你赞同哪一个观点?
B1:当我站在了镜子面前,是境外的“我”走到 了镜子里面,境内之“我”只不过是境外之“我”的投 影罢了。 B2:当我站在了镜子面前,境内的“我”走到了 镜子外面,镜外之“我”是境内之“我”的一个影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25张PPT)
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 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 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 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 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 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 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 是自在之物的真实反映。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 明代的王守仁认为,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 也;心者,天地万物之 主也。心即是天,”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
形神之辩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 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 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 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 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 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 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 驳得哑口无言.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者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存在(物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比如, 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 意识形态。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物质现象?( ABD)E
A.商品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走进哲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25张PPT)
思辩人生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25张PPT)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 原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的基本思问维题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ຫໍສະໝຸດ 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不要混淆: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 “意识”和“物质”相搭配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
等
病人的病情
制定学习计划
决定
学习实际
思维 (主观)
存在 (客观)
从实际出发
人们 的思想
思 符合 存
维
在
如: 理论、 计划、 思想、 观点等
(
(
主
客
观
观
) 脱离 )
从主观出发
结论一: 从生活实践看
意识以 外的一 切事物
如: 地球、 生 物、 环 境、 国 情等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 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课前复习与提问
有一天我问一个小男孩,爱是什么?小男 孩想了一下说:爱就是狗狗舔你的手。我听完 笑了笑,果然只是小孩子。然后我就走了,背
后的小男孩接着说:即使你已经不要它了。
——即使你已经不爱政治了,但作 为它的代言人,我依然要提问。 因为,我对你们爱的深沉。
1、从本义看:
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结论二: 从哲学研究看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 的问题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 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 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我以及世界是客 观存在的,和你 的意识是没有关 系的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
认为意识决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 觉构成的。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狗在人脑中 的形象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A.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 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 心主义。
B.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 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知识点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休谟
康德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 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 界或彻底认识世 界的可能性。
(德国)康德的不可知论
•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 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 在的,即所谓“自在之 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 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 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 在之物 是不可认识的, 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 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 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 在 之物的真实反映。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
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不。可知论
2.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 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不可知论
3. 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
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可知论
知识点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唯心主义 2、“存在即被感知”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3、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唯心主义 5、“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唯心主义
6、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唯物主义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 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 者为本 原的问题。
“谁先谁后” “谁决定谁” ①“何者为本原”的别称: “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 何者为世界的起源”。 ②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2、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幡在动!”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心动与幡动、风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 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 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
(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我们自身 )
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
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 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 问题。
原因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 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并且贯穿哲 学发展的始终。
❖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前310)一 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 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承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可知论
否认正确反 映存在
不可知论
马克思说: “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能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
农民施什么肥
生 活 与 经营什么生意 实 践 医生什么处方
决定 决定 决定
根据天地苗等
根据资金、周围 环境、市场需求
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ຫໍສະໝຸດ 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不要混淆: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 “意识”和“物质”相搭配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
等
病人的病情
制定学习计划
决定
学习实际
思维 (主观)
存在 (客观)
从实际出发
人们 的思想
思 符合 存
维
在
如: 理论、 计划、 思想、 观点等
(
(
主
客
观
观
) 脱离 )
从主观出发
结论一: 从生活实践看
意识以 外的一 切事物
如: 地球、 生 物、 环 境、 国 情等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 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课前复习与提问
有一天我问一个小男孩,爱是什么?小男 孩想了一下说:爱就是狗狗舔你的手。我听完 笑了笑,果然只是小孩子。然后我就走了,背
后的小男孩接着说:即使你已经不要它了。
——即使你已经不爱政治了,但作 为它的代言人,我依然要提问。 因为,我对你们爱的深沉。
1、从本义看:
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结论二: 从哲学研究看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 的问题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 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 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我以及世界是客 观存在的,和你 的意识是没有关 系的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
认为意识决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 觉构成的。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狗在人脑中 的形象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A.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 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 心主义。
B.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 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知识点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休谟
康德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 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 界或彻底认识世 界的可能性。
(德国)康德的不可知论
•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 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 在的,即所谓“自在之 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 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 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 在之物 是不可认识的, 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 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 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 在 之物的真实反映。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
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不。可知论
2.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 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不可知论
3. 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
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可知论
知识点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唯心主义 2、“存在即被感知”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3、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唯心主义 5、“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唯心主义
6、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唯物主义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 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 者为本 原的问题。
“谁先谁后” “谁决定谁” ①“何者为本原”的别称: “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 何者为世界的起源”。 ②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2、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幡在动!”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心动与幡动、风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 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 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
(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我们自身 )
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哲学的基本问题?
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 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 问题。
原因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 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并且贯穿哲 学发展的始终。
❖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前310)一 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 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承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可知论
否认正确反 映存在
不可知论
马克思说: “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能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
农民施什么肥
生 活 与 经营什么生意 实 践 医生什么处方
决定 决定 决定
根据天地苗等
根据资金、周围 环境、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