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_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_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文章内容由收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教学内容:P54 例3及练习八5-9教学目标: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出示例3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3、出示:(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280=160(千米)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练习8 5、6、7、9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
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精选7篇)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精选7篇)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究学习1.(展示吉普车和公共汽车)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辆汽车,瞧……我们来猜一猜,哪辆车开得快一些?(学生先独立思考)生:我认为是公共汽车开的快,因为平时我观察到它的速度比较快…….生:我认为是吉普车快,它上面坐人少一些,没有那么重,所以吉普车快些。
……师: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谁更快一些。
(逐步出示其它条件)师:根据这些信息,来证明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
生:吉普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所以公共汽车快一些。
算式:120÷2=60210÷3=70师:你们刚才所比较的其实就是它们的速度。
吉普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说吉普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也就是说公共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
千米∕时是表示的是速度的单位,它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单位表示方式有所不同,我们来读读看。
(千米每小时)师:我们来认识一下其它物体的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时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师:那根据刚才我们所比较的是两辆车的速度,那根据刚才你所列出的算式,你能说一说速度是与什么有关的吗?生:(议论纷纷)有可能是长度和时间,有可能是时间,有可能是路程和时间……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在数学上说,是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师:你来说一说,刚才的数学信息中,哪个是路程,哪个是时间呢?生:120千米就是吉普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210千米就是公共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2时是吉普车行驶120千米所用的时间3时就是公共汽车行驶120千米所用的时间师:你能从下面的一些信息中找出那些是路程,那些是时间,那些是速度吗?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口答师:看来同学的知识还真不少,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算式,你能得出什么关系式呢?生:速度=路程÷时间路程÷时间=速度师:板书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2.合作探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其他关系式。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第【1】篇〗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2~63页“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3、注重运用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试一试两题,让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
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四、学情分析我们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对于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生:听说过。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生: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师:你说的很准确。
那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生1:因为光比闪电传播的快。
生2:因为光比闪电的速度快。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
(板书“速度”,在其旁边画一个大的“?”)【设计意图:简短的谈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
】二、学习新知1、比较新龟兔赛跑中两辆车的快慢(课件展示)师:第一辆兔子驾驶的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板书);第二辆乌龟驾驶的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板书)。
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示范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探索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知道“速度×时间=路程”,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3.使学生感受速度的应用的广泛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速度和路程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李东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
预设:(1)70×4=280(千米)(2)225×10=2250(米)二、探究新知(一)结合实际问题,抽象数量关系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把自己的发现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1:两道题都是关于行程的问题。
预设2: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要求的都是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预设3: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师:为什么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和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了多长的路要用乘法解决呢?学生画图说明:把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看成一份,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就知道有这样的几份;求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就是在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这两道题都用乘法计算。
小结:借助画图,大家就明白了这两道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原来它们和“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速度出示信息:(1)人每小时大约步行4千米。
(2)飞机每分钟大约飞行12千米。
(3)“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往火星的过程中每天大约飞30万千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模板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
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3页例5【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含义,并会写、会读。
2.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学情分析】《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小精灵和大家打招呼“嗨!大家好!今天我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过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吗?”引出“速度”一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的有关速度的例子,初步理解“速度”含义。
1. 刘翔跨栏每秒跑8.5米2. 小明上学每分钟走60米3. 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4. 高铁每小时行驶300千米什么是速度呢?像“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每分钟走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等等,都可以叫做速度。
二、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1.写法、读法教学:16千米/时,16千米每时;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2.练一练:(1)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写作9厘米/分(2)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写作:110千米/时(3)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写作:500米/分(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写作:340米/秒3.根据具体情景理解什么是路程、速度和时间(1)聪聪和明明国庆节乘飞机去了北京。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案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2、学会速度的写法。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辅助教具: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二、探究新知: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在行程问题中,行驶所用的时间我们叫做时间,在一段时间里行驶的距离叫做路程。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在小组内交流。
二、感知并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1、导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让学生共同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2、全班交流并板书:80 × 2= 160(千米) 225 × 10= 2250(米)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路程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写“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
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
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3168÷24=()
2.“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
“小明家离学校360米,小红家480米,那谁走得快一些呢?”
[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走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时间少,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
间的表象]
(二)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教师肯定学生介绍正确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课件显示一些教师收集的速度。
刘翔跨栏每秒跑8.5米火箭燃气每秒喷射约为2千米
猎豹奔跑每分钟行1800米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蜗牛每小时行8米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片,8.5米/秒。
师问:“那有多快”?学生兴致高涨地说:“滴答一下,就8米多”。
师说:“是啊!滴答一下,刘翔就从讲台的右端,冲到门口了。
”学生哈哈笑起来。
课件又出示: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有什么感受?生说,“更快!”学生很自然地换算出了猎豹的速度30米/秒,比刘翔还快!师又说:“同样是滴答一下,猎豹就从教室的一端跑到操场去了!”学生又呵呵起来。
师又问:“你们见过速度慢的吗?”学生说:“蜗牛”。
课件出示:蜗牛,8米/时。
学生说:“刘翔一下,蜗牛要爬一小时”。
大课件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声音的速度每秒只有340米。
这就是为什么在电闪雷鸣时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
(2)针对以上一些例子,说明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日、每一年等。
刚才大家介绍的都是以小时为单位的速度,那么以“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为单位时间的,是不是速度呢?
3.引出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方法。
(1)自学课本第54页例3上面的一段话。
(2)学生试写,教师讲解书写方法。
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钟行多少米”……,都是速度。
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
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的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小时。
你能试着写一写每分钟60米吗?
(3)练一练:把前面例子的速度改写成写法。
[意图:通过学生回忆前面学习中有关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学“速度”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显示例3题目: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
(1)80×2=160(千米)(2)225×10=2250(米)
4.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算式中的数量各表示什么?
80×2=160(千米)225×10=2250(米)
┆┆┆┆┆┆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路程
(2)小组合作、写出关系式。
(3)展示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意图: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四)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意图: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1.书第54页第6题。
[意图:让学生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个关系式,并从中让学生知道“路程”与“距离”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路程”的含义。
] 2.(1)运载火箭的平均速度约为2千米/秒,当它沿着直线飞行了9秒时,火箭与发射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意图:进行爱国教育,再次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个关系式,并有“路程”与“距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神七飞船运载火箭的平均速度约为2千米/秒,当它飞行了18千米的时候,火箭在空中飞行了多长时间?
[意图:得出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3)神七飞船运载火箭在9秒内大约飞行了18千米,火箭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
[意图:得出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3.让学生从现实情景中看限速60的交通警告标志。
说明最高限速是60千米每小时。
(1)黄叔叔2小时开140千米,你想对他说什么?
你建议黄叔叔按()的速度行驶?
(2)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照这样的速度,3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从现实情景入手,探究求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
6.大白兔和小乌龟赛跑。
大白兔傲慢地说:“我一定跑第一!”2千米赛跑一开始,小乌龟立刻加劲爬,每分钟爬20米。
大白兔先睡了90分钟,然后才开始跑,每分钟跑了200米。
猜一猜,它们谁胜了。
(完成后出示)如果小白兔想获胜,它该怎么办?(可以课外讨论)
[从丰富有趣的乌龟赛跑的新改版故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怎样求速度、时间和路程。
生:知道了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复合单位,有米/分,千米/分等等
生:知道了路程÷时间=速度
生:知道了一些速度是多少……
生:审题要认真,养成好的习惯。
师:老师也相信你学习会越来越认真,成绩越来越优秀!
生:我知道了……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弄清了什么是速度,以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式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收获不小。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态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80×2=160(千米)
┆┆┆
速度时间路程答:2小时可行160千米。
225×10=2250(米)
┆┆┆
速度时间路程答:10分钟可行2250米。
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