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
04沙门氏菌病

发病诱因:下列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环境污 秽、潮湿,栅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 应不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内
寄生虫和病毒感染。
三、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断乳到4月龄猪发病。仔猪发病初期多为 急性,体温升至 41 ℃ 以上,食欲不振,精 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颤,鼻、眼有粘 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 臭的稀粪,但有时不见腹泻。在鼻端、耳、 颈、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斑,此时 病猪迅速消瘦,行走不稳,呼吸困难,衰竭 而死亡。病程 3 - 5 天,死亡居多。
6、抵抗力:沙门氏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 强,在干燥的环境中经 4 个月不死,在粪便、 土壤中可存活 10 个月,在浸于 10 % - 19 % 氯化钠中的腌肉内存活 75 天。但在 60 ℃ 高 温时, 20 分钟可迅速杀死。一般消毒药常用 消毒浓度均可很快杀死
二、流 行 病 学
七、防 制 1、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 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等。 2、在常发地区和猪场,对仔猪坚持接 种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用于1月龄以 上哺乳或断断乳仔猪,口服或注射均 可。(在用苗前3天和用苗后7天应停 止使用抗菌素) 3、发病猪尽早治疗。同圈猪群采用饲 料中中饲喂抗菌素预防,对慢性病猪 应及早淘汰。
流行病学
发病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猪在多 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成年牛多于夏季放牧时
发生,马多发生于春(2~3月)、秋(9~11月)两季, 育成期羔羊常于夏季和早秋发病,孕羊则主要
在晚冬、早春季节发生流产。
流行病学
猪沙门氏菌病之仔猪副伤寒

猪沙门氏菌病之仔猪副伤寒【概述】猪沙门氏菌病又称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急性病例多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坏死性纤维素性肠炎及肺炎,本病多发生于1-3月龄仔猪。
【病因/病原】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存在于病猪各脏器及粪便中。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在垫草中可存活8-20周,在10%-19%食盐腌肉中能生存75天以上。
但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用3%来苏儿、福尔马林等有效。
【病因附图】【流行病学】各种家畜、家禽、其它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
不分年龄大小都可感染,猪多发生在1-3月龄(10-15公斤)的幼龄猪。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发病。
还有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的子宫或脐带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
当某些传染病发生时,常有副伤寒病的继发或合并发生。
潜伏期一般由2日到数周不等。
急性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脾常肿大,暗红色,质地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其它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软而红,类似大理石状。
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
有时肝实质可见到糠麸状、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
全身各粘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粘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和慢性的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
盲肠、结肠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着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的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此种病变有时波及至结肠后段。
少数病例淋巴滤泡周围粘膜坏死。
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状。
肠系膜淋巴结过度肿胀,部分成干酪样变。
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症状】(1)急性副伤寒(败血型):突然发病,体温突然升高(41-42度),精神不振,不食,无明显症状就很快死亡。
羔羊沙门氏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饲 喂 量 的控 制 与 采食 时 间需 要 做 到定 量 定 时 。早 晚 采食 时 间 间隔长 短不 同 , 喂 的量 也 要相
应 地 调 整 .因 为 白天 和晚 上 饲 喂 的 间 隔 时 间不
同, 如上午 8 : 3 0喂羊 , 下午 4 : 3 0喂 羊 , 上 午 时 间
3 饲 喂期 管理
羔羊i 门氏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羔羊沙 门 氏菌病, 又称 副伤寒 。 是 由 鼠伤寒 沙
门 氏菌 、 都柏 林 沙 门 氏菌 和 羊流产 沙 门氏菌 引 起
的急 性传 染 病 。各种 年龄 羊 均可感 染 发 病 . 其 中
以断 奶或 断奶不 久 的羔羊最 易感 。一年 四季均 可
亡 。有 的羔羊 2周后恢 复 。② 流产 型 。多发生在
母 羊 怀孕 的最 后 2个 月 。病羊 表现 为 精神 沉 郁 , 体温升 高 , 拒食 , 部 分病羊 有腹泻 症状 病 羊产 出
的羔 羊极 度虚 弱 , 并 常有 腹泻 , 1 ~ 7 d后 死亡 。流 产 母羊 也可在 流产 后死亡 。
的健康生 长提 供必要 的条件 。
( 孙志强)
一
( 褚 方钢 )
4 0一
经过 过 渡期 和 预饲 期 ,羊 只 已适 应 T MR颗
粒料 , 开 始 完全 饲 喂 T MR颗 粒料 , 一 直 喂 到羊 只 出栏 为止 。这时 需要 注意有 以下几 方面 :
3 . 1 羊 只 大 小 均 衡
发病 , 但 以冬 、 春 气候寒 冷多 变时发 病最 多 。舍 饲 羊易 发 , 常呈散 发性 , 有 时呈地 方性 流行 。
2 0 1 3 年第颗粒 料 。 为 了进一 步提 高羊对 饲料 的适 口性 以及 为后 期 羊能 够全 面 均衡 地 吸收饲 料 营 养 . 因 此需要 有一个 巩 固期 。预饲期 大概 需要一 个 消化 周期 , 也 是 检 验 过渡 期 是 否 成 功 的 时期 , 并 能 够 反映 出羊对 T MR颗粒料 的适应 程度 。
犊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犊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李毅来源:《兽医导刊》 2019年第4期犊牛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犊牛的一种传染病,又称犊牛副伤寒。
在临床上以败血症、高热、腹泻为主要特征,病死率较高。
该病分布比较广泛,不仅对犊牛危害较大,还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常给犊牛饲养带来严重影响。
该细菌也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
另外,该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该病的防治。
为了提高该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通过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剖检、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对犊牛沙门氏菌病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一、病原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的重要成员之一,具有多种血清型,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
该细菌对干燥、腐败、太阳光等外界环境因素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对常见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强,一般情况下对多种抗生素和抗菌药敏感,当由于抗生素使用方法不一,耐药现象也不时出现。
二、流行病学易感动物为人和多种动物,其中幼龄动物较年老者易感,犊牛以30 ~ 40 日龄最易感。
传染源为发病和带菌动物,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饲料和饮水等外界媒介,易感犊牛通过消化道感染。
另外,饲养环境不良、寄生虫病、病毒性疾病等导致犊牛抗病能力下降,可活化体内的沙门氏菌而发生内源性感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往往呈流行性。
三、临床症状如果由带菌母牛传染,可在出生后2 d 内发病,出现食欲废绝、卧地不起、机体衰竭等症状迅速出现,多在3 ~ 5 d 内死亡。
病死犊牛剖检不见特征性病理变化。
日龄稍大的犊牛发病初期体温可升高到40 ~ 41℃,24 h 后排出灰黄色稀便,带有黏液和血液,多数病例在发病5 ~ 7 d 后死亡,病死率可达50%,有时大部分发病犊牛可恢复健康。
病程较长者,其腕关节和跗关节多数肿大,有的病例可出现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临床症状。
王芳在《犊牛副伤寒病的诊治及预防》中显示一例犊牛副伤寒发生于 5 ~ 6 日龄犊牛,相继出现腹泻、血便、咳嗽、关节炎等症状。
牦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养殖与饲料2016年第5期2)定期消毒。
定期对饲养用具清洗消毒,定期清理牛舍及运动场地粪便,定期做好牛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消毒。
3)药物预防。
该病流行季节喷洒杀虫剂,消灭蚊、蝇、蜱等吸血昆虫;口服土霉素或四环素等药物进行预防。
4)做好生物安全。
免疫或治疗的注射针头等外科器械应严格消毒,一畜一针,防止机械性传播病原;用完的疫苗瓶或剩余疫苗、治疗用的一次性器具、空药瓶等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清理出的粪便及时运出或堆积发酵。
参考文献[1]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2,381.摘要牦牛沙门氏菌病也叫副伤寒,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犊牛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腹泻,有恶臭味,成年牦牛大多呈现隐性经过或者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牛可出现流产,给牦牛产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病原学、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作一介绍。
关键词牦牛;沙门氏菌病;诊断;治疗牦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治史正明青海省共和县江西沟乡畜牧兽医站,青海共和813000收稿日期:2016-02-24史正明,男,1983年生,助理兽医师。
牦牛沙门氏菌病也叫犊牛副伤寒,主要侵害新生的小牦牛,引发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为细菌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腹泻,成年牦牛大多呈现隐性经过或者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牛可出现流产,给牦牛产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现介绍如下。
1病原体牦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等。
病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药物如2%火碱可杀死病原体[1]。
2发病特点本病主要感染10~30日龄的犊牛,对犊牛危害较为严重,呈现流行性发生。
成年牦牛多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大多散发[2]。
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用具而感染其它牦牛。
当饲养管理不良,及各种应激因素如拥挤、温差大、突然换料、转群、长途运输等使牦牛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发病。
家禽沙门氏菌病的流行及发病机理

种 H抗 原 , 已有 250种 以上 的血清 型 , 了不 足 l 0 除 0
个罕见 的血清型属于邦戈尔沙门氏菌外 ,其余血清
型都属 于肠 道沙 门 氏菌 。 沙 门 氏菌 属 的细 菌 依 据 其 对 宿 主 的感 染 范 围 ,
霍乱 沙 门 氏菌 ) 和邦 戈 尔沙 门 氏菌 2个 种 , 前者 又分 为 6个 亚种 , 道 沙 门 氏菌肠 道亚 种 ( 称猪 霍乱 即肠 又 沙 门氏菌 猪 霍乱 亚 种 , 道 沙 氏菌 为 ) 肠 道 沙 门 氏 肠 ,
菌萨拉姆亚种 , 肠道沙门氏菌亚利桑那亚种 , 肠道沙 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 , 肠道沙门氏菌浩敦亚种 , 肠道 沙 门氏菌 因迪 卡亚 种 。
不 久 的最 易感 。
1 病 原
沙 门 氏菌属 是 与 大属 血 清 学相 关 的革 兰 氏阴性
杆 菌 。据报 道 , 属 细 菌包 括肠 道 沙门 氏菌 ( 称猪 本 又
病 畜 和带菌 者是本 病 的主要 传染 源 。可 由粪便 ,
尿 , 汁 以及 流产 的 胎 儿 、 衣 和羊 水 排 出病 菌 , 乳 胎 污
消毒 方法 均 能达 到消 毒 目的 。
治疗 , 则大部分死亡 , 耐过本 病的鸡长期 带菌 , 成年 后 也 能 产 卵 , 又带 菌 , 以 此 作 为 种 蛋 时 , 可 周 卵 若 则 而复始地代代相传。
3 发 病 机 理
沙 门 氏菌 对人 和 动物 的 致病 力与 一 些毒 力 因子
牛 发病 后 传播 迅速 ,往 往呈 流 行性 。马一 般 呈散 发
性 , 时 呈地 方流行 性 。 有
沙门氏杆菌是什么

沙门氏杆菌是什么大家对沙门氏杆菌也许不会很了解,但是这个细菌在我们生活中却扮演者很大的角色。
今天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沙门氏杆菌包括的内容以及如何去防范和它的危害性,我们生活中不长提到的这种毛病是因为它特别微小,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可是他的危害却是致命的.人们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沙门氏杆菌的范围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为幼狐和禽类常发的疾病。
幼狐感染本为急性经过,发热,下痢,体重迅速减轻,脾脏显著增大,肝脏发生病变异地方性流行。
主要包括猪沙门氏菌病、马沙门氏菌病、牛沙门氏菌病、羊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等等。
二、沙门氏杆菌的病原本病菌为且短杆菌,长一至三微米,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具有鞭毛,有运动性,为革兰氏阴性菌。
本菌在变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为需氧兼厌氧性菌。
在肉汤培养基中变混浊,而后沉淀,在琼脂培养基上二十四小时后生成光滑、微隆起、圆形、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
沙门氏菌能发酵葡萄糖、单奶糖、甘露醇、山梨醇、麦芽糖、产酸产气。
不能发酵乳糖和蔗糖,因此,从此可与其他肠道菌相区别。
本菌能抵抗力较强,六十摄氏度经一小时,七十摄氏度经二十分钟,七十五摄氏度经五分钟死亡。
三、该疾病的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八至二十天,平均十四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二至五天。
急性经过的病狐,表现拒食,先兴奋后沉郁,体温升高到四十一至四十二摄氏度,轻微波动于整个病期,只有在死前体温才有所下降,大多数,病狐躺卧于小室内,走动时多拱腰,两眼流泪,笼子缓缓移动。
发生下痢、呕吐,在昏迷状态下死亡。
一般需五至十小时或延长至二至三天死亡。
亚急性经过后病狐,主要表现胃肠机能高度紊乱,体温升高至四十至四十一摄氏度,精神沉郁,呼吸浅表频数,食欲丧失。
病狐被毛蓬乱无光,眼窝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
少数病例有粘液鼻漏或咳嗽。
病狐很快消瘦,下痢,个别的有呕吐。
粪便变为液状或水样,混有大量胶状粘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常呈海豹式拖地,起立时后肢不支,时停时蹲,似睡状。
猪沙门氏菌病

浅谈猪沙门氏菌病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536-01猪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仔猪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成年猪很少发生。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的母猪发生流产。
目前认为引起猪副伤寒的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哥本哈根变种、肠炎沙门氏菌等。
猪霍乱沙门氏菌(sajmoneeachoieraesuis)是导致2~4月龄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感染猪后引起急性败血症、慢性坏死性肠炎、顽固性下痢等典型症状。
该菌常引起断奶仔猪大批发病,如果伴发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时死亡率较高。
及时的诊断、治疗及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可防止或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
1 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取病猪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等做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和其他实验室诊断。
1.1 临床诊断猪沙门氏菌病在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即败血型,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不食,后期呼吸困难、下痢,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病程2~4 d,病死率很高。
临床多见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寒颤,眼睛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少数角膜混浊甚至溃疡。
病猪食欲不振,起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
部分病猪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和浅表溃疡。
1.2 病理诊断急性病猪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睥肿大,颜色暗中带蓝,坚硬如橡皮,切面呈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
淋巴结和肝肾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和出血。
有时肝实质有极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
全身黏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有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如腐乳状物质,剥开可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变成干酪样。
40 猪业科学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9年第l2期脾稍肿大,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
是沙门氏菌细菌引起人和动物共患疾病的总称。
猫副伤寒主要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所致。
临床主要以肠炎和败血症为特征,以幼小猫为主,成年猫多为隐性感染,怀孕的动物会因此而流产。
鼠伤寒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很容易在动物、人和环境之间传播。
猫主要是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圈养的猫常因吃了没煮熟的或没加工的食物而感染,散养的猫在自由觅食时,吃了变质食物而发病。
另外,器皿、医疗器械亦可成为传播媒介。
此病症状:
根据患猫不同年龄、营养状况、免疫状态和细菌感数量等因素而表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1 胃肠炎型:潜伏期3-5天。
患病初期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体温上升至40°C至41.1°C。
随后呕吐、流涎、腹痛、腹泻。
腹泻物初为水样粪便,后为带血的粪便。
病后几天内体重减轻,严重脱水,粘膜苍白,虚弱,休克。
表现为机体应激性增强,后肢瘫痪,失明抽搐。
少数病例可引起肺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及鼻出血。
2 菌血症与毒血症型:主要见于小猫,是一般的胃肠炎过程的前期症状。
患病的猫表现为极度沉郁、全身虚弱、体温下降,微循环发生障碍,毛细血管充盈不良,可发生转移性感染,侵害某个器官,潜伏期往往多年。
治疗方法:
1 抗菌消炎:如果患猫呕吐不太严重,可经口给药。
氯霉素(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日4次,肌肉注射时剂量减半,连用4-6天;呋喃唑酮(0.01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连用5-7天;甲氧苄氨嘧啶(0.04-0.08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连用7天;磺胺甲基异恶唑或磺胺嘧碇(0.02-0.04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连用7天。
2 对症治疗:有肠道出血的猫可肌肉注射止血敏2毫升,每日3次。
另外,用0.1%高锰酸钾或口服补液盐和次硝酸铋液直肠深部灌肠。
3 辅助疗法:对呕吐、腹泻较为严重的猫,为防脱水可静滴糖盐水或复方氯化钠。
心脏功能减退者,可肌肉注射0.5%强尔心,剂量为0.5-2毫升。
预防措施:
猫沙门氏菌病预防比较困难。
为了降低此病发生,要采取预防措施:
1 严格控制副伤寒病猫和带菌猫与健康猫接触。
有病猫生活过的环境及用具,用5%氨水或2%-3%烧碱溶液彻底消毒。
2 应饲喂煮熟的食物,杜绝喂被污染的蛋、肉和乳品等。
3 消灭传播者(如苍蝇、老鼠),经常用5%氨水或2%-3%火碱消毒猫舍及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