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沙门氏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常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粪便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肠胃炎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情况下可引发败血症和器官损害。
1.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或沙雷氏样形态,通常为直杆状,末端圆钝。
细胞大小为0.6-0.7微米×1.5-5微米。
2.生理特性:沙门氏菌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生长,也可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代谢。
它可以利用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作为碳源,并可以利用硫酸盐和硝酸盐进行呼吸。
3.抗原特性:沙门氏菌具有一些特定的抗原,包括表面纤毛抗原(H抗原)、胞外多糖(O抗原)和胶囊多糖(K抗原)。
其中,H抗原可通过荧光抗原抗体技术检测,O抗原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进行鉴定。
4.对温度和pH的适应能力:沙门氏菌能耐受一定范围内的高温和低温,一般耐受52-55摄氏度的高温,低温下存活良好。
同时,沙门氏菌也能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中生存繁殖,pH为4-8时能最好生长。
1.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杆状形态、大小、末端形态等。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来确定沙门氏菌的特性。
例如,发酵糖类试验、氧需求试验、硫酸盐还原试验等。
3.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来检测O抗原,可以使用常用的双向血清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
4.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DNA序列,可以选择相应得基因进行扩增,再通过序列分析或DNA芯片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
总之,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要点对于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准确地鉴定沙门氏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沙门菌知识点总结

沙门菌知识点总结一、沙门菌的分类沙门菌属于杆菌目、沙门菌科,包括两种类型:沙门氏菌组(Salmonella)和嗜盐沙门菌组(Salinarum)。
沙门氏菌组包括了沙门氏菌亚属(Salmonella subgenus I)和世界心脏炎沙门氏菌亚属(Salmonella subgenus II)两个亚属。
沙门氏菌亚属又包括了1000多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以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enterica)为主要分类,包括了数百种血清型,按照O、H和Vi抗原的不同组合,又可分为众多的亚种和品系。
二、沙门菌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沙门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通常呈杆状或短杆状。
在寒冷和缺氧条件下,沙门菌可以形成包囊,并且能够在适宜条件下迅速复活和生长繁殖。
沙门菌具有较强的耐酸性和抗干燥能力,在干燥环境中也能存活一段时间。
沙门菌是革兰氏阴性的杆菌,其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它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包括细菌内毒素、外毒素、凝集素等,可以对宿主组织和免疫系统产生严重的损害。
沙门菌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内,尤其是家禽和家畜的肠道中,是人类和动物共患病原,另外由于沙门菌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因此在土壤、水体、食品等环境中也可存活和繁殖。
三、沙门菌的传播途径沙门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类可以通过食用受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
另外,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接触感染物品、施肥土壤或在游泳池中也可能导致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往往伴随着肠道感染的动物,例如鸡、鸭、鹅等家禽,以及牛、羊、猪等家畜,特别是家禽肠内容物中含有较高的沙门菌。
四、沙门菌感染的症状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在感染后6-48小时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沙门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败血症等并发症。
对于甲型副伤寒的病例,潜伏期为7-14天,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肠道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危及生命。
微生物-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Ⅲ (即亚利桑那菌) 黑色有金属光泽
乳糖迟缓阳性或阴性的菌株与沙门氏菌Ⅰ、 Ⅱ、Ⅳ、Ⅴ、Ⅵ相同;乳糖阳性的菌株为 粉红色,中心带黑色。 乳糖阳性的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 全黑色;乳糖迟缓阳性或阴性的菌株为蓝 绿色或蓝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乳糖迟缓阳性或阴性的菌株,与沙门氏菌 Ⅰ、Ⅱ、Ⅳ、Ⅴ、Ⅵ相同;乳糖阳性的菌 株为粉红色,中心黑色,但中心无黑色形 成时与大肠艾希氏菌不能区分.
培养基全黄色
制好的培 养基
斜面、 底部黄 色,并 产生H2S
对照管
斜面红色,底部黄 色,产生H2S
底面黄色,并产生CO2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沙门氏菌检验
(1)斜面碱性(红色-)底部酸性(黄色+)产气或不 产气(产气时会造成琼脂裂开):表示仅葡萄糖发酵。 因微生物优先分解葡萄糖产酸,使培养基变黄,但因 葡萄糖含量低,于斜面产生之微量酸立即氧化而呈碱 性反应,同时培养基中的蛋白质也随之利用而产碱, 培养基底部则因氧张力较小,且微生物生长较慢,故 仍维持酸性反应。 (2)斜面酸性(黄色+)底部酸性(黄色+)产气或不 产气:表示除了葡萄糖发酵外,乳糖与(或)蔗糖也 发酵。由于乳糖与蔗糖浓度高,经继续发酵,可维持 培养基斜面与底部保持酸性反应。
10mL+MM (或TTB)100mL
42 ℃ 18h~24h
10mL+SC100mL
36 ℃ ± 1 ℃ 18h~24h
直接增菌法 25g+灭菌生理盐水25mL
检样匀液25mL +MM (或TTB)100mL
42 ℃ 18h~24h
检样匀液25mL
+SC100mL
36 ℃ ± 1 ℃ 18h~24h
(二)分离培养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Thank you !
3.生化反应: 氧化酶(-),发酵葡萄糖,乳糖(-),TSI或KIA为 K/A,有动力,赖氨酸脱羧酶(+),硝酸盐还 原试验(+),大多菌主H2S(+)。 KIA:斜面(K),底层(A), H2S"(+)或(-)" MIU:动力(+),吲哚(-),脲酶(-)
4.鉴别要点: 4.1 本菌属特点:选择SS平板上无色透明、半 透明或中心黑色的菌落,TSI为K/A,H2S(+) 或(-),动力(+),氧化酶(-),脲酶(-) 符合上述特性者,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做出诊 断。 4.2 与志贺菌属的鉴别:少数伤寒沙门氏菌在 TSI或KIA上H2S(-),动力不明显,易于志贺 氏菌相混淆,可用血清凝集试验相鉴别。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分为6个亚属,2200多个血清变型。 D群中的伤寒沙门氏菌是临床上最为重要的沙门 氏菌。 1. 形态与染色: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细长,有 周鞭毛。 2.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平板上35℃培养18~24 小时,形成无色、透明的菌落。SS平板上显无 色、透明菌落,但大部分菌落中央显黑色(产 H2S)
5.操作步骤
5.1 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做KIA,MIU 或TSI初筛。 5.2 血清学鉴定 5.3 从SS平板上挑取纯菌落,传统生化反应进行 菌落坚定。
5.4 初步鉴定
KIA 斜面、底层、产气、H2S MIU 动力、吲哚、脲酶 + + + + + 诊断血清凝集 AFO多价+ A+ AFO多价+ B+ AFO多价+ C+ Vi+ AFO多价+ D+ Vi+ AFO多价+ 肠炎+
沙门氏杆菌是什么

沙门氏杆菌是什么大家对沙门氏杆菌也许不会很了解,但是这个细菌在我们生活中却扮演者很大的角色。
今天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沙门氏杆菌包括的内容以及如何去防范和它的危害性,我们生活中不长提到的这种毛病是因为它特别微小,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可是他的危害却是致命的.人们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沙门氏杆菌的范围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为幼狐和禽类常发的疾病。
幼狐感染本为急性经过,发热,下痢,体重迅速减轻,脾脏显著增大,肝脏发生病变异地方性流行。
主要包括猪沙门氏菌病、马沙门氏菌病、牛沙门氏菌病、羊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等等。
二、沙门氏杆菌的病原本病菌为且短杆菌,长一至三微米,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具有鞭毛,有运动性,为革兰氏阴性菌。
本菌在变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为需氧兼厌氧性菌。
在肉汤培养基中变混浊,而后沉淀,在琼脂培养基上二十四小时后生成光滑、微隆起、圆形、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
沙门氏菌能发酵葡萄糖、单奶糖、甘露醇、山梨醇、麦芽糖、产酸产气。
不能发酵乳糖和蔗糖,因此,从此可与其他肠道菌相区别。
本菌能抵抗力较强,六十摄氏度经一小时,七十摄氏度经二十分钟,七十五摄氏度经五分钟死亡。
三、该疾病的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八至二十天,平均十四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二至五天。
急性经过的病狐,表现拒食,先兴奋后沉郁,体温升高到四十一至四十二摄氏度,轻微波动于整个病期,只有在死前体温才有所下降,大多数,病狐躺卧于小室内,走动时多拱腰,两眼流泪,笼子缓缓移动。
发生下痢、呕吐,在昏迷状态下死亡。
一般需五至十小时或延长至二至三天死亡。
亚急性经过后病狐,主要表现胃肠机能高度紊乱,体温升高至四十至四十一摄氏度,精神沉郁,呼吸浅表频数,食欲丧失。
病狐被毛蓬乱无光,眼窝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
少数病例有粘液鼻漏或咳嗽。
病狐很快消瘦,下痢,个别的有呕吐。
粪便变为液状或水样,混有大量胶状粘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常呈海豹式拖地,起立时后肢不支,时停时蹲,似睡状。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杆菌科。
它是一种引起人和动物肠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沙门氏菌有两个主要的亚种:Salmonella enterica和Salmonella bongori,其中Salmonellaenterica是最常见的感染人类的菌株。
首先,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杆状形态,通常为直杆状。
它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生长。
沙门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科,因此具有外膜、细胞壁和细胞膜等典型的细胞结构。
其次,沙门氏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生境中存活和繁殖。
它可以在动物消化系统中生长,因此通过食物、水源或其他途径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还可以在动物皮肤、血液等环境中存活一段时间。
沙门氏菌还能产生多种毒性产物,包括细胞毛、猪流感毒素、产碱酯酶、核磷酸腺苷酸二磷酸酶等。
这些毒性产物能够破坏宿主细胞的完整性,导致宿主感染。
另外,沙门氏菌还具有抗药性。
由于长期暴露于抗生素的压力下,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
它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如β内酰胺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四环素酰移酶等。
鉴定沙门氏菌的主要要点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形态学鉴定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
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多呈灰白色或深红色。
菌体形态为短杆状或长杆状。
生理生化特性包括对营养源的利用和代谢产物的生成。
沙门氏菌可以利用葡萄糖、果糖等碳源进行发酵,并产生气体。
它能够降解胆红素,产生硫代硫酸盐和亚硝酸盐,以及耐久表型的产生。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利用PCR技术针对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进行检测。
这些特异性基因包括invA基因、hilA基因等。
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沙门氏菌。
总体而言,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致病能力。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可以准确鉴定沙门氏菌。
微生物学理论指导:沙门氏杆菌的概述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统称为沙门氏杆菌。
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杆菌,1885年Salmon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Salmon发现本属细菌的时间较早,在研究中的贡献较大,遂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血清型,所致疾病称沙门氏菌病。
根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可分为三类:①对人致病;②对人和动物均致病;③对动物致病。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沙门氏菌有:伤寒沙门氏菌(S.typhi),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A、B、C),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等十余种。
一般可简称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
第四节沙门氏菌

TSI(排除A/A H2S-结果 ),靛基质,尿素,KCN,赖氨酸
H2S+ 靛+ 尿- KCN- 赖+ 甘露醇 山梨醇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H2S- 靛- 尿- KCN- 赖+/- ONPG - 沙门氏菌 非沙门氏菌
非如左述的各种反应结果
BPW:缓冲蛋白胨水 MM: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 TTB: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 SC:亚硒酸盐增菌液
生物学性状-形态特征
大小0.6~1.0×2~3um,无芽胞, 一般有鞭毛(鸡沙门菌除外),无 荚膜,多数有菌毛,
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 氧。
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 pH值为6.8~7.8。 营养琼脂平板上:菌落大小一般 为2~3mm,光滑、湿润、无色、 半透明、边缘整齐。 血平板上:中等大小的灰白色菌 落。
5.血清学技术提供了培养物菌种的鉴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789.4-2003
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冻肉、蛋品、乳品及其他加工食品
前增菌法 25g+BPW225mL
36 ℃ ± 1 ℃ 一般4h,干蛋品18h~24h
鲜肉、鲜蛋、鲜乳或其他未经加工的食品
直接增菌法 25g+灭菌生理盐水25mL 检样匀液25mL +MM (或TTB)100mL
目前至少有67种0抗原和2000以上血清型, 所致疾病称沙门菌病。
致病性-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
肠热症 -----伤寒病和副伤寒病总称,由伤寒杆菌和 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两次菌血症。
急性肠炎(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杆菌感染, 多由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沙门杆菌
沙门菌中少数血清型是人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宿主范围广泛,部分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动物感染大多无症状或为自限性胃肠炎。
一、生物学性状
1、G-菌,有鞭毛,除个别外周身都有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胞。
2、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SS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
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均产酸产气。
3、抗原主要有O和H两种,少数有表面抗原。
功能上与大肠埃希菌K抗原类同,一般认为它与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
(伤寒杆菌Vi 抗体的检查可用于调查带菌者。
)
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差。
二、致病性
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型尚能产生肠毒素。
1、侵袭力:能侵袭小肠粘膜
2、内毒素:
3、肠毒素:
所致疾病:
传染源为人和带菌者,后者在沙门菌感染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
严重者有出血或肠穿孔等病发症。
2、肠胃炎(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
3、败血症:经口感染,经肠道入血,败血症症状明显而肠道症状
不明显
4、无症状带菌者: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1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转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
三、免疫性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
特异性体液抗体有辅助杀菌作用,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的sIgA有关。
肠热症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四、微生物检测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测定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1、标本采取:
肠热症:1W取血,2W取粪便,3W取尿液,1-3W取骨髓液
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
败血症:血
带菌者:粪便
2、分离鉴定: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鉴定
3、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问答:试述肥大反应原理及其判断)
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
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
当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
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临床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抗体(IgM), H抗体(IgG)
O 、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 、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只有O升高而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①正常人抗体水平。
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 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
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五、防治原则
目前新一代疫苗为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
肠热症目前使用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