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和对偶两种修辞的区别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互文”和“对偶”的区别

修辞手法“互文”和“对偶”的区别

修辞手法“互文”和“对偶”的区别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这类句子又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对偶。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

比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格。

例如:(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精品]修辞方法辨析(四)(互文、顶真、回环、层递)

[精品]修辞方法辨析(四)(互文、顶真、回环、层递)

修辞方法辨析(四)(互文、顶真、回环、层递)修辞方法辨析(四)(互文、顶真、回环、层递)陛下的天堂互文【要点】两个或更多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地表达着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上文里省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互文。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能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示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乐府诗集·木兰辞》)越女侍前,齐姬奉后。

(枚乘《七发》)天不可在虑兮,道不可预谋。

(贾谊《鹏鸟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说明】例的意思是:(木兰)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头发,修饰面容。

例的意思是:齐越女姬,侍奉在前后。

例的意思是:天道不可顾虑和预谋。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修筑长城以御匈奴,起于秦汉,故谓明月照临关塞的景象在秦汉时已是如此。

秦、汉虽在字面上分属月和关,而意义上是合指的。

例的意思是:千村万户都是薜荔人遗矢、萧疏鬼唱歌。

【辨析】互文与对偶的区别是:互文主要是在意义方面(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对偶着重于语句结构形式方面(两个相对称的结构整齐的语句)。

大多数互文不是对偶;大多数对偶也不是互文;如果又是互文,又是对偶,便是两种辞格的兼用。

顶真【要点】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作用】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还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示例】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鲁迅《祝福》)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古代汉语常用修辞手法及例句

古代汉语常用修辞手法及例句

古代汉语常用修辞手法及例句一、比喻1. 比喻就是打比方啦,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

就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里把那些贪婪的剥削者比作大老鼠,超级形象呢。

那些剥削者就像老鼠一样,偷偷摸摸地抢夺百姓的粮食,这个比喻一下就把剥削者那种令人厌恶的形象给描绘出来了。

2. 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花比作梨花。

你想啊,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早上起来一看,那树上白白的一片,就跟梨花盛开一样美,这比喻真的是绝了,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雪后的美景。

二、夸张1. 夸张就是把事物的特征无限放大或者缩小。

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吗?肯定没有啦,但是这样一夸张,就把瀑布那种磅礴的气势给表现出来了。

感觉那瀑布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银河一样,特别震撼。

2.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头发怎么可能有三千丈呢,这就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忧愁,他的忧愁就像那三千丈的白发一样长,无尽头,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

三、对偶1. 对偶呢,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者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者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画面感特别强。

2. 还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也是对偶句。

白天和夜晚,新年和旧年相对,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交替,很有哲理呢。

四、互文1. 互文就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像“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实不是说只在窗前理头发,只对着镜子贴花黄,而是说在窗前对着镜子又理头发又贴花黄,这样写很简洁又很巧妙。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不是说将军都战死了,壮士都回来了,而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的征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归来了。

五、顶真1. 顶真就是用上一句的结尾做下一句的开头。

比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这个词就顶真了。

浅谈互文修辞

浅谈互文修辞

浅谈互文修辞互文,也叫互辞或者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就是“互相”,“文”就是“文字”和“文义”。

互文,通俗地讲就是相关文字可以互相省略也可以互相换交换,文义又互相补充,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一种修辞。

对于互文,不妨这样理解:如果文句“甲A乙B”中的相关文字可以互换为“甲B乙A”,那么其意思就是“甲AB乙AB”,即“甲乙皆AB”。

也就是说甲和乙是可以互相交换的,或者说A和B也是可以互相交换的。

这样就能看出,互文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文句的上下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这样就使文句更加整齐、更加和谐、更加有韵律、更加精炼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的文句可以是单句、双句,也可以是多句。

只要文句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管是成语、单句、双句或者多句,都属于互文修辞。

互文通常出现于单句或者双句中,有的成语、多句中也出现互文。

一、同句互文即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例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和“汉”可以互换,即“汉时明月秦时关”。

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如果“甲A乙B”可以互换为“甲B乙A”,那么“甲AB,乙AB,即甲乙皆AB”。

以下相同。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主”和“客”可以互换,即“客人下马主在船”。

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都上了船。

3、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可以互换,即“月笼寒水烟笼沙”。

烟和月笼罩着寒水和沙。

4、主人忘归客不发——“主”和“客”可以互换,即“客人忘归主不发”。

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忘记(主人)要回去,都忘记(客人)要出发(忘记出发就是不发)。

5、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可以互换,即“征夫白发将军泪”。

意思是将军和征夫(将士们)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6、旦视而暮抚——“日”和“暮”可以互换,即“暮视而旦抚”。

意思是旦暮而视,旦暮而抚。

早晚看,早晚抚摸。

7、栗深林兮惊层巅——“栗”和“惊”可以互换,即“惊深林兮栗层巅”。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修辞方法不只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作文这一重要的知识,所以绝不能忽视;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象征、寄寓寄托,呼告等;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一、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4、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1、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2、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3、拟人的作用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4、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三、夸张:1、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2、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3、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4、例句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四、排比:1、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2、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3、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4、例句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五、对偶:1、什么是对偶又叫对仗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2、判断要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3、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4、例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六、借代:1、什么是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2、判断要点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3、典型句子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七、反问:1、什么是反问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反问是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2、反问的作用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3、例句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八、设问:1、什么是设问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2、判断要点明知故问,自问自答;3、设问的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4、例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九、对比:1、什么是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2、判断要点: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3、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十、反复:1、什么是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2、反复的种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十一、双关:1、什么是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2、例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十二、引用:1、什么是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2、引用的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3、例如: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十三、反语:1、什么是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直白将就是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3、例如: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十四、联想:1、什么是联想也就是想象;2、联想的作用使事物生动化;3、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十五、通感:1、什么是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2、通感的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3、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十六、顶真:1、什么是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2、顶真的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3、例如: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十七、互文1、什么是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2、互文的作用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3、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十八、回环1、什么是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2、回环的作用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3、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星岛港迎港岛星;。

中学语文不可忽视的修辞手法 互文.

中学语文不可忽视的修辞手法     互文.

中学语文不可忽视的修辞手法——互文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碰到“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这是一种古老的修辞现象。

如果不弄清互文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互文与对偶的区别,就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互文。

为此笔者从三方面对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作一些简要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互文”,它有何特点?“互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手法,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所谓“互文”,指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它拆开,分别放在两句中(多数情况是这样,有时也放在一句中,在理解时应前后拼合,才能正确理解语意。

其特点是上下文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互文的语言形式多为两句式,也有其他句式,但极为少见。

在具体的使用中,互文能使文字简洁、含蓄、生动并加强语气;也能使语言表达具备形式美和音乐美,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二、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互文修辞现象?互文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二是在成语中的运用;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在援例时主要以中学阶段学习的篇目为主,并辅之以少量课外的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文。

1、互文在古诗中的运用。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辞》(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4“旦视而暮抚。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杜牧(《阿房宫赋》(9“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其中(1(2(3句为初中所学篇目,此三例的互文理解依次是:(1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好而喜,也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坏而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和对偶两种修辞的区别

2009-02-16 0953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上述句子又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这叫对偶。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

比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对偶(对仗)这种修辞格。

例如:(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
青来。

这些对偶非常严格,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对,而且同一句中词与词之间平仄变化相应,上下句之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

现代文章对对偶的要求就比较宽了。

例如:(1)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2)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第一句中上下分句有重复的字词,第二句中上下分句词性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两句都是对偶,只是要求得没那么严格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