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名解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天然药物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天然药物的名词解释有哪些天然药物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草药、植物、动物以及矿物等天然物质,用于治疗、缓解、预防疾病的药物。

这些天然物质有时异国民间都有悠久的历史应用,也经过科学研究证实了它们的药理作用。

天然药物的名词解释主要包括本草学、中药学、植物药物学、动物药物学和矿物药物学等领域的专业术语。

一、本草学本草学是研究草药的科学,它包括对草药的性质、功效、用法和用量等方面的研究。

在本草学中,对于天然药物的名词解释主要包括草药的形态学特征、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以及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例如,对于某种具有解热作用的草药,本草学会解释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对体温的调节作用机制。

二、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科学,它是中国传统药学的核心学科之一。

中药学涉及到中药的理论、临床应用以及药剂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中药学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药的分类、功效、性味、归经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某种中药名词解释中可能会提到它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

三、植物药物学植物药物学是研究植物药物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植物药物的组成、性质、功效以及药理学作用机制等。

在植物药物学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药物的来源、制备方法、药材储藏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某种植物药物的名词解释中可能会提到它是由植物的根、茎、叶或花等部分制备而成。

四、动物药物学动物药物学是研究动物药物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动物提取物的性质、功效以及药理学效应等。

在动物药物学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药物的来源、提取方法、药材储藏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某种动物药物的名词解释中可能会提到它是由动物的组织、器官或分泌物等提取而成。

五、矿物药物学矿物药物学是研究矿物药物的科学,它主要研究矿物药物的性质、功效以及药理学效应等。

在矿物药物学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矿物药物的来源、提取方法、药材储藏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某种矿物药物的名词解释中可能会提到它是由矿石的粉碎、提取和制备而成。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1.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2.有效成分:存在于生物体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防病治病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3.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5.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6.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7.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8.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9.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10.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11.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12.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13.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14.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15.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6.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9.SF/SFE: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中华医学百科天然药物化学

中华医学百科天然药物化学

中华医学百科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一直以来都在中华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具有丰富和多样的化学成分,还拥有卓越的药理学活性和治疗性能。

本文将以中华医学百科的角度,探讨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天然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天然药物,顾名思义,是指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的药物资源。

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天然药物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1. 植物药植物药是指以植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为药材来制备的药物。

植物药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多糖和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在植物药的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中药材黄连中的生物碱对抗细菌感染的能力。

2. 动物药动物药是指以动物体内的组织、器官、液体或分泌物等为药材来制备的药物。

动物药具有特殊的药理学活性,如海马中的海马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胆汁中的胆固醇酸可以降低血脂。

这些天然药物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

3. 矿物药矿物药是指以地壳中的矿石、无机盐或矿泉水等为药材来制备的药物。

矿物药中的矿物成分常常具有明显的药理学特性,如硫化汞可用于治疗炎症和皮肤疾病,硫化锌可用于治疗疱疹等。

二、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其中包括了各种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是天然药物发挥药理学效应的基础,也是对其功效和副作用进行评估的关键。

1. 活性成分活性成分是指在天然药物中对机体有明显药理学效应或治疗作用的成分。

这些成分通常是复杂而多样的有机化合物,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皂苷和挥发油等。

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各种化学分离和鉴定技术进行提取和纯化,以应用于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

2. 辅助成分辅助成分是指在天然药物中存在但其药理学效应不明显或副作用较大的成分。

这些成分常常是天然药物中的次要成分,如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

虽然辅助成分的药理学效应相对较弱,但它们在维持天然药物的稳定性和临床疗效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汇总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汇总

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有效成分是指经药理和临床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一定物理常数。

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群体物质。

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大黄素型蒽醌: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简答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简答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简答答案⼀、解释下列名词(每题2分,共10分)1、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现代科学理论与⽅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门学科。

2、植物化学分类:植物⽣物化学,中成药成分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及植物药品化学。

植物⽣物化学研究⼀次代谢产物。

中成药成分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及植物药品化学研究⼆次代谢产物。

3、⼆次代谢:以⼀次代谢产⽣的代谢产物为原料(前体),经不同途径进⼀步合成的过程叫⼆次代谢4、次级代谢产物:⼆次代谢产⽣的结构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绚丽多姿的化学物质,包括⽣物碱、萜类等化学物质。

作⽤是维持植物的特性与特征,是重要的药物资源5、pH梯度萃取法:在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与有机溶剂中进⾏分配的⽅法,使酸性、碱性、中性及两性物质得以分离。

6、苷类:⼜称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糖物质(称为苷元或糖苷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形成的⼀类化合物。

7、苷的双相⽔解:对于那些苷元对酸不稳定的苷,为了获得原苷元可采取双相⽔解的⽅法,即在⽔解溶液中加⼊与⽔不互溶的有机溶剂如苯等,使⽔解后的苷元⽴即进⼊有机相,避免苷元长时间与酸接触。

8、原⽣苷与次⽣苷:原⽣苷指未经⽔解的苷;次⽣苷指原⽣苷由于⽔解或酶解,部分糖降解时所⽣成的苷9、苯丙素化合物: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在⼀起为单元(C6~C3)构成的化合物。

分为苯丙酸类、⾹⾖素类、⽊脂素类10、萜类化合物:凡由甲戊⼆羟酸(MVA)衍⽣、且分⼦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11、⽣源的异戊⼆烯法则:甲戊⼆羟酸是萜类化合物⽣物合成的最关键前体,焦磷酸异戊烯酯(IPP)及DMAPP数⽣物体内的“活性的异戊⼆烯”,在⽣物合成中起延长碳链的作⽤12、经验的异戊⼆烯法则:⾃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烯衍变⽽来,是异戊⼆烯的聚合体或衍⽣物,并以是否符合异戊⼆烯法则作为判断萜类物质的⼀个重要原则。

天然药化名解问答

天然药化名解问答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则称之为二次代谢产物。

正相色谱:如果采用极性固定相和相对非极性流动相,就称为正相。

反相色谱:如果采用相对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

就称为反相噪音去偶谱:方法是采用宽频的电磁辐射照射所有的1H核使之饱和后测定13C-NMR 谱。

苷位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环烯醚萜: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是活性焦磷酸牦牛儿酯经羟醛缩合而成的单萜化合物。

酸性皂苷:通常指三萜皂苷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寡糖苷。

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但有的也存在于动物)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有似碱的性质,所以过去又称为赝碱。

简答题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将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其目的是探索安全高效的天然产物及衍生的新化合物;并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探寻同类物质,以扩大药源,并寻找新的有效成分;研究有效成分在植物体中的变化规律,以研究提高中药质量的方法,为开发研究新药奠定基础。

4.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有哪些?其各自的使用范围及其优缺点是什么?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后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系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

一般而言,植物成分中萜类、甾体等酯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极小,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至于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PH不同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的改变而改变。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2)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2)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1.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2.有效成分:存在于生物体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防病治病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3.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5.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6.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7.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8.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9.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10.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11.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12.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13.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14.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15.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6.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9.SF/SFE: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次代谢定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的过程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一些氨基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2、二次代谢定义: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

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

产物:生物碱、萜类等。

3、物理吸附定义:物理吸附也叫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含溶质及溶剂)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

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的吸附特点:无选择性、吸附解析可逆、可快速进行,故用的最广(2)化学吸附定义: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或生物碱被酸性硅胶吸附等,因为具有选择性、吸附十分牢固、有时甚至不可逆、故用的较少。

4、苷类定义: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5、还原糖: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称为还原糖。

6、非还原糖:如果两个单糖都以半缩醛或半缩酮上的羟基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的聚糖就没有还原性,称为非还原糖。

7、醇苷:通过苷元上醇羟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醇苷。

8、酯苷:通过苷元上的羧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酯苷或酰苷。

9、硫苷:通过苷元上的巯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硫苷。

10、氮苷:通过苷元上的胺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氮苷。

11、碳苷:通过苷元碳上的氢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碳苷。

12、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13、环烯醚萜: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

从化学结构看,环烯醚萜又是含有环戊烷结构单元且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环状单萜衍生物。

包括取代环戊烷环烯醚萜和环戊烷开裂的裂环环烯醚萜两种基本碳架。

14、Diels- Alder加成反应带有共轭双键的萜类化合物能与顺丁烯二酸酐产生Diels- Alder加成反应,生成结晶形加成产物,可借以证明共轭双键的存在。

15、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16、生物碱: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一、名词解释1、天然产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一次代谢过程是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所有绿色植物中都存在。

一代产物:葡萄糖、蛋白质、脂质、核酸。

二次代谢:二次代谢过程是指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的过程。

二代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

3、正相分配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性有机溶剂反相分配色谱::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体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极性溶剂。

4、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5、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6、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7、香豆素: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基本骨架。

简单香豆素:指仅仅在它的苯环上有取代,且7位羟基与其6位或8位没有形成呋喃环或者吡喃环的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

吡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碳或8位碳上取代的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及双吡喃香豆素类。

8、黄酮类化合物: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9、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 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0、薁类化合物:一种特殊的倍半萜,它具有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基本骨架。

11、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总称。

12、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

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合酚类所需的KOH的毫克数来表示13、酯值:代表挥发油中脂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来表示14、皂化值: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表示。

事实上,皂化值等于酸值与脂值之和15、三萜皂苷: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

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

16、生物碱: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17、强心苷: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1.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2.有效成分:是指经药理和临床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一定物理常数。

3.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4.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群体物质。

5.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6.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7.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8.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9.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10.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11.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12.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13.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14.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15.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6.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 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7.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18.精油: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19.SF/SFE: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

20.脑: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低温时某些挥发油中含量高的主要成分可析出结晶,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

21.皂苷:是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苷类化合物。

它的水溶液经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似肥皂样的泡沫。

22.酯皂苷:糖链和苷元分子中的羧基相结合形成酯苷键,这类带有酯苷键的皂苷称为酯皂苷。

23.溶血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同一来源红血球、等渗、恒温等)能使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皂苷溶液浓度。

24.酸性皂苷:分子中含有羧基的皂苷,常指三萜皂苷。

25.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

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

26.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

27.次皂苷:皂苷糖链部分水解产物或双糖链皂苷水解成单糖链皂苷均称为次皂苷。

28.中性皂苷:分子中无羧基的皂苷,常指甾体皂苷。

29.单糖链皂苷:皂苷元上连接一条糖链的皂苷。

30.双糖链皂苷:皂苷元上连接两条糖链的皂苷。

31.强心苷:是生物界中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32.甲型强心苷元(强心甾烯):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α、β-γ-内酯)环称为强心甾烯,即甲型强心苷元。

由23个碳原子组成。

33.乙型强心苷元(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α(β),γ(δ)-δ-内酯)环称为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

由24个碳原子组成。

34.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35.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36.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中常见的一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结构中含有内酯环,环的大小差别较大,从十元环到六十元环都有。

37.乙酸原化合物:系指从乙酸乙酯或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的一类化合物。

38.单项预实验:根据工作的需要,有目的地检查某一类成分或某一种成分。

39.液-液萃取分理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40.甙:又称配糖体、生物化学中称苷,它是糖或糖衍生物的端基碳原子与非糖类物质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41.黄酮类化合物的广以概念: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联结,具有6C-3C-6C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42.鞣质: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了类分子较大的复杂多元酚类化合物。

可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于水的沉淀,又可与生兽皮中的蛋白结合形成致密、揉软、不易腐败又难透过水的皮革,故称鞣质。

43.供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的诱导效应即称供电子诱导效应。

44.杂化:由不同类型原子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合成新轨道的过程叫做杂化。

45.共轭效应:具有共轭双键结构体系叫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分子内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电子云密度平均化的效应叫做共轭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