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ness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实验详细步骤

Witness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实验详细步骤
Witness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实验详细步骤

第8章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仿真

排队系统是离散事件系统中的典型的问题。制造系统、生产系统、服务系统、修理和维护设备、交通运输和物资材料管理系统都是典型的有形或无形的排队系统。由于排队系统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排队特征、排队规则、服务机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用解析方法已无法求解,计算机模拟是求解排队系统和分析排队系统性能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8.1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系统描述与仿真目的

1)了解排队系统的设计。

2)熟悉系统元素Part 、Machine 、Buffer 、Variable 、Timeseries 的用法。 3)深入研究系统元素Part 的用法。

4)研究不同的顾客服务时间和顾客的到达特性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8.2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工作流程

8.2.1 顾客到达特性

在该系统中,顾客的到达规模(成批到达还是单个到达)是单个到达,顾客

到达率Ai 服从均值为 的指数分布,即

8.2.2 顾客服务时间

顾客服务时间为Si ,服从指数分布,均值为 ,即 8.3 仿真模型的设计

8.3.1 元素定义(Define )

本系统的元素定义如表8-1所示。

表8-1 实体元素定义

min 5=A βA

s A

e A

f ββ/)(-=

)

0(≥A min 4=s βS

A S

e S

f ββ/)(-=

)

0(≥S

8.3.2 元素可视化(Display)设置

各个实体元素的显示特征定义设置如图8-1所示。

图8-1 各个实体元素的显示特征

1.Part元素可视化设置

在元素选择窗口选择Guke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对话框(图8-2),设置它的Text(图8-3)、Icon(图8-4)。

图8-2 Display对话框

图8-3 Display Text对话框图8-4 Display Icon对话框

2.Buffer元素可视化设置

在元素选择窗口选择Paidui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对话框(图8-2),设置它的Text、Icon、Rectangle(图8-5)。

图8-5 Display Rectangle对话框图8-6 Display Part Queue对话框

3.Machine元素可视化设置

在元素选择窗口选择Fuwuyuan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 对话框(图8-2),设置它的Text、Icon、Part Queue(图8-6)。

4.Variable 元素可视化设置

在元素选择窗口选择Jifen0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 ,跳出Display 对话框(图8-2),设置它的Text 、Value (图8-7)。

图8-7 Display Value 对话框 图8-8 Timeseries 对话框

5.Timeseries 元素可视化设置

在元素选择窗口选择Duichang 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 ,跳出Display 对话框(图8-2),设置它的Text 、Timeseries (图8-8)。

8.3.3 元素细节(Detail )设计

1.对Part 元素Guke 细节设计 ● Type :Active

● Input to Model. Inter Arrival :-5 * LN(Random(1)) ● Lot Size :1

● Input to Model. T o…:Push to Paidui ● Actions on Create :Icon = 58 Detail Part 对话框如图8-9所示。

图8-9 Detail Part对话框2.对Part元素Jifen细节设计

●Type:Active

●Input to Model. Inter Arrival:1.0

●Lot Size:1

●Input to Model. T o…:Push to Ship

●Actions on Create:Jifen0 = Jifen0 + Nparts(Paidui)

3.对Buffer元素Paidui细节设计

●Capacity:100

4.对Machine元素Fuwuyuan细节设计

●Type:Single

●Input. From:Pull from Paidui

●Duration. Cycle Time:-4 * LN(Random(2))

●Output. T o…:Push to Ship

Detail machine 对话框如图8-10所示。

图8-10 Detail Machine 对话框

5.对Timeserises元素Duichang细节设计

●Recording:5.0

●在Plot Expressions下第一个Plot中将“Undefined”改为Nparts(Paidui) ●在Plot Expressions下第二个Plot中将“Undefined”改为Nparts(Fuwuyuan) Detail Timeseries对话框如图8-11所示。

图8-11 Detail Timeseries对话框

以上是该排队系统的设计过程。

8.4 模型运行和数据报告

模型仿真钟取系统默认的1的时间单位为1个月,运行5000仿真时间单位,根据动态表格得到积分结果5000。

在队列长队的二维图中,可以观察到该服务系统的即时队列长度。

选中系统中所有元素,点击Reports菜单下的Statistics选项(图8-12),得到如图8-13所示数据统计报告。

图8-12 Statistics查看

图8-13 数据统计报告

点击“》”、“《”选项可以看到不同类别元素的统计数据报告。通过Buffer 类的报告,可以看到该排队系统的最大队长、最小队长和平均队长以及平均每位顾客的等待时间。

通过数据报告发现,不同顾客的服务时间和顾客的到达特性,对应的仿真结果有所不同。顾客的到达特性以及顾客的服务时间都影响着排队系统的最大队

长、最小队长和平均队长以及平均每位顾客的等待时间。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姓名:安磊 班级:计科0901 学号: 0909090310

指导老师:宋虹

目录 课程设计内容 ----------------------------------- 3 uC/OS操作系统简介 ------------------------------------ 3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 3 uC/OS操作系统功能作用 ---------------------------- 4 uC/OS文件系统的建立 ---------------------------- 6 文件系统设计的原则 ------------------------------6 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 ---------------------6 文件系统的详细设计 -------------------------------- 8 文件系统核心代码 --------------------------------- 9 课程设计感想 ------------------------------------- 11 附录-------------------------------------------------- 12

课程设计内容 在uC/OS操作系统中增加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要求如下: (1)熟悉并分析uc/os操作系统 (2)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3)可以是存放在内存的虚拟文件系统,也可以是存放在磁盘的实际文件系统 (4)编写测试代码,测试对文件的相关操作:建立,读写等 课程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多道操作系统的原理与技术,与其它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关系十分密切。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建立系统和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概念,理解和巩固操作系统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掌握操作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 I.uC/OS操作系统简介 μC/OS-II是一种可移植的,可植入ROM的,可裁剪的,抢占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内核。它被广泛应用于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 μC/OS 和μC/OS-II 是专门为计算机的嵌入式应用设计的,绝大部分代码是用C语言编写的。CPU 硬件相关部分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总量约200行的汇编语言部分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为的是便于移植到任何一种其它的CPU 上。用户只要有标准的ANSI 的C交叉编译器,有汇编器、连接器等软件工具,就可以将μC/OS-II嵌入到开发的产品中。μC/OS-II 具有执行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实时性能优良和可扩展性强等特点,最小内核可编译至2KB 。μC/OS-II 已经移植到了几乎所有知名的CPU 上。 严格地说uC/OS-II只是一个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它仅仅包含了任务调度,任务管理,时间管理,内存管理和任务间的通信和同步等基本功能。没有提供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系统,网络等额外的服务。但由于uC/OS-II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源码开放,这些非必须的功能完全 可以由用户自己根据需要分别实现。 uC/OS-II目标是实现一个基于优先级调度的抢占式的实时内核,并在这个内核之上提供最基本的系统服务,如信号量,邮箱,消息队列,内存管理,中断管理等。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μC/OS-II可以大致分成核心、任务处理、时间处理、任务同步与通信,CPU的移植等5个部分。如下图:

实验单服务台单队列排队系统仿真

实验2排队系统仿真 一、学习目的 1.了解仿真的特点 2.学习如何建构模型 3.熟悉eM-Plant基本的对象和操作 4.掌握排队系统的特点与仿真的实现方法 二、问题描述 该银行服务窗口为每个到达的顾客服务的时间是随机的,表2.4是顾客服务时间纪录的统计结果 表2.4 每个顾客服务时间的概率分布 服务时间(min)概率密度累计概率 1 0.1 0.1 2 0.2 0.3 3 0.3 0.6 4 0.2 5 0.85 5 0.1 0.95 6 0.05 1.0 对于上述这样一个单服务待排队系统,仿真分析30天,分析该系统中顾客的到

达、等待和被服务情况,以及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和空闲情况。 三、系统建模 3.1 仿真目标 通过对银行排队系统的仿真,研究银行系统的服务水平和改善银行服务水平的方法,为银行提高顾客满意度,优化顾客服务流程服务。 3.2.系统建模 3.2.1 系统调研 1. 系统结构: 银行服务大厅的布局, 涉及的服务设备 2. 系统的工艺参数: 到达-取号-等待-服务-离开 3. 系统的动态参数: 顾客的到达时间间隔, 工作人员的服务时间 4. 逻辑参数: 排队规则, 先到先服务 5. 系统的状态参数: 排队队列是否为空, 如果不为空队长是多少, 服务台是否为空 6. 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输入变量确定其分布和特征值,顾客的到达时间间隔的概率分布表和每个顾客被服务时间的概率分布. 输出变量根据仿真目标设定. 包括队列的平均队长、最大队长、仿真结束时队长、总服务人员、每个顾客的平均服务时间、顾客平均排队等待服务时间、业务员利用率等。 3.2.2系统假设 1.取号机前无排队,取号时间为0 2.顾客排队符合先进先出的排队规则 3.一个服务台一次只能对一个顾客服务 4.所有顾客只有一种单一服务 5.仿真时间为1个工作日(8小时) 6.等候区的长度为无限长 3.2.3系统建模 系统模型: 3.2.4 仿真模型 1.实体:银行系统中的实体是人(主动体)

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实训心得总结

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实 训心得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本次实训,是对我能力的进一步锻炼,也是一种考验。从中获得的诸多收获,也是很可贵的,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实训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是一个让我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好机会,原来,学的时候感叹学的内容太难懂,现在想来,有些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理解。在这次实训中还锻炼了我其他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 网络真的很强大,用在学习上将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助手。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能够在网上找到。敢于攻坚,越是难的问题,越是要有挑战的心理。这样就能够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当然这也是不提倡熬夜的,毕竟有了精力才能够打持久战。但是做课设一定要有状态,能够在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想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你不成功都难。最好在做课设的过程中能够有记录的习惯,这样在写实验报告时能够比较完整的回忆起中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当时遇到我以前从未遇到的问题,让我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在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之后,我对这个错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用相应的办法来解决。 这次的实训给了自己好大的提升,无论是学习中、还是同学的交流中。每一次的交流和谈话都会使我对某个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所以在这次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

实时操作系统报告

实时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1001 学号:3100601025 姓名:陈治州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1日

实验简易电饭煲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掌握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应用中,基于多任务的模式的编程方法。锻炼综合应用多任务机制,任务间的通信机制,内存管理等的能力。 二.实验要求: 1.按“S”开机,系统进入待机状态,时间区域显示当前北京时间,默认模式“煮饭”; 2.按“C”选择模式,即在“煮饭”、“煮粥”和“煮面”模式中循环选择; 3.按“B”开始执行模式命令,“开始”状态选中,时间区域开始倒计时,倒计时完成后进入“保温”状态,同时该状态显示选中,时间区域显示保温时间; 4.按“Q”取消当前工作状态,系统进入待机状态,时间区域显示北京时间,模式为当前模式; 5.按“X”退出系统,时间区域不显示。 6.煮饭时长为30,煮粥时长为50,煮面时长为40. 三.实验设计: 1.设计思路: 以老师所给的五个程序为基础,看懂每个实验之后,对borlandc的操作有了大概的认识,重点以第五个实验Task_EX为框架,利用其中界面显示与按键扫描以及做出相应的响应,对应实现此次实验所需要的功能。 本次实验分为界面显示、按键查询与响应、切换功能、时钟显示与倒计时模块,综合在一起实验所需功能。 2.模块划分图: (1)界面显示: Main() Taskstart() Taskstartdispinit() 在TaskStartDispInit()函数中,使用PC_DispStr()函数画出界面。

(2)按键查询与响应: Main() Taskstart() 在TaskStart()函数中,用if (PC_GetKey(&key) == TRUE)判断是否有按键输入。然后根据key 的值,判断输入的按键是哪一个;在响应中用switch语句来执行对应按键的响应。 (3)切换功能: l计数“C”按 键的次数 M=l%3 Switch(m) M=0,1,2对应于煮饭,煮粥,煮面,然后使用PC_DispStr()函数在选择的选项前画上“@”指示,同时,在其余两项钱画上“”以“擦出”之前画下的“@”,注意l自增。 四.主要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includes.h" #include "time.h" #include "dos.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TASK_STK_SIZE 512 #define N_TASKS 2 OS_STK TaskStk[N_TASKS][TASK_STK_SIZE]; OS_STK TaskStartStk[TASK_STK_SIZE]; INT8U TaskData[N_TASKS];

操作系统原理-进程调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进程调度算法的设计,深入理解进程调度的原理。 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进程调度分配处理机,是控制协调进程对CPU的竞争,即按一定的调度算法从就绪队列中选中一个进程,把CPU的使用权交给被选中的进程。 进程通过定义一个进程控制块的数据结构(PCB)来表示;每个进程需要赋予进程ID、进程到达时间、进程需要运行的总时间的属性;在RR中,以1为时间片单位;运行时,输入若干个进程序列,按照时间片输出其执行序列。 二、实验环境 VC++6.0 三、实验内容 实现短进程优先调度算法(SPF)和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RR) [提示]: (1)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原理:每次调度是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最先进入就绪队列的进程,把处理器分配给该进程,使之得到执行。该进程一旦占有了处理器,它就一直运行下去,直到该进程完成或因发生事件而阻塞,才退出处理器。 将用户作业和就绪进程按提交顺序或变为就绪状态的先后排成队列,并按照先来先服务的方式进行调度处理,是一种最普遍和最简单的方法。它优先考虑在系统中等待时间最长的作业,而不管要求运行时间的长短。 按照就绪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进行调度,简单易实现,利于长进程,CPU繁忙型作业,不利于短进程,排队时间相对过长。 (2)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RR

原理:时间片轮转法主要用于进程调度。采用此算法的系统,其程序就绪队列往往按进程到达的时间来排序。进程调度按一定时间片(q)轮番运行各个进程. 进程按到达时间在就绪队列中排队,调度程序每次把CPU分配给就绪队列首进程使用一个时间片,运行完一个时间片释放CPU,排到就绪队列末尾参加下一轮调度,CPU分配给就绪队列的首进程。 固定时间片轮转法: 1 所有就绪进程按 FCFS 规则排队。 2 处理机总是分配给就绪队列的队首进程。 3 如果运行的进程用完时间片,则系统就把该进程送回就绪队列的队尾,重新排队。 4 因等待某事件而阻塞的进程送到阻塞队列。 5 系统把被唤醒的进程送到就绪队列的队尾。 可变时间片轮转法: 1 进程状态的转换方法同固定时间片轮转法。 2 响应时间固定,时间片的长短依据进程数量的多少由T = N × ( q + t )给出的关系调整。 3 根据进程优先级的高低进一步调整时间片,优先级越高的进程,分配的时间片越长。 多就绪队列轮转法: (3) 算法类型 (4)模拟程序可由两部分组成,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流程图如下: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仿真

实验2---单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仿真 姓名:学号: 一、目标任务 ①模拟路由器缓存区M|M|1|m实验。 ②设定:λ=8/s,μ=10/s,ρ=0.8,m=10。 ③模拟系统106s,求系统报文的丢失率及报文在路由器中停留时间的均值。 ④模拟100次,图展示每次的模拟结果,并与理论值0.0184比较。 二、编程语言 Matlab 三、关键代码 lamda = 8; %报文到达强度 u = 10; %路由器处理强度 m = 10; %路由器缓冲区长度 T = 1000000; %模拟时间 a = []; %模拟运行时丢失率的运行结果 mean_a = 0; %模拟运行时丢失率的平均运行结果 ref_value = 0.0184; %丢失率理论值大小 b = []; %模拟运行时报文在路由器中的停留时间 mean_b = 0; %模拟运行时报文在路由器中停留时间的均值 %模拟运行一百次 for i=1:100 time = 0; %绝对时钟 t = 0; %路由器的下一空闲时刻 N = 0; %到达报文数 NI = 0; %丢失报文数 q = 0; %队长 stay_time = 0; %报文在路由器中的停留时间

%按指数分布产生随机到达时间和服务时间 while 1 CRTime = exprnd(1/lamda); %按指数分布产生下一报文的到达随机时间间隔 time = CRTime + time; %下一个报文到达的时间 if time > T break; end N = N + 1; q = q + 1; while q > 0 & t < time q = q - 1; ServeTime = exprnd(1/u);%按指数分布产生报文的随机服务时间 if q == 0 t = time + ServeTime; else t = t + ServeTime; end stay_time = stay_time + ServeTime * (q + 1); end if q == m + 1 %如果超过缓冲区长,则丢失报文数加1,队长减1 NI = NI + 1; q = q - 1; end end a = [a, NI/N]; b = [b, stay_time/(N-NI)]; end %计算结果 mean_a = mean(a); mean_b = mean(b); %绘图 x = 1:100; plot(x, a, x, mean_a); %绘制模拟运行时丢包率变化图以及均值线 scatter(x, a, '.'); %绘制模拟运行时丢包率变化散点图 scatter(x, b, '.'); %绘制模拟运行时平均停留时间变化散点图 fprintf('平均丢包率%6.5f\n', mean_a); % 打印平均丢包率 fprintf('平均停留时间%6.5f\n', mean_b); % 打印平均停留时间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操作系统实验总结

《操作系统》 实验总结 学号: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1.1进程创建 UNIX中,进程既是一个独立拥有资源的基本单位,又是一个独立调度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实体由若干个区(段)组成,包括程序区、数据区、栈区、共享存储区等。每个区又分为若干页,每个进程配置有唯一的进程控制块PCB,用于控制和管理进程。 在Linux中主要提供了fork、vfork、clone三个进程创建方法。在linux 源码中这三个调用的执行过程是执行fork(),vfork(),clone()时,通过一个系统调用表映射到sys_fork(),sys_vfork(),sys_clone(),再在这三个函数中去调用do_fork()去做具体的创建进程工作。本次实验我们只使用fork。 fork创建一个进程时,子进程只是完全复制父进程的资源,复制出来的子进程有自己的task_struct结构和pid,但却复制父进程其它所有的资源。新旧进程使用同一代码段,复制数据段和堆栈段,这里的复制采用了注明的copy_on_write技术,即一旦子进程开始运行,则新旧进程的地址空间已经分开,两者运行独立。 fork()函数不需要参数,返回一个进程ID。返回值有三种情况: (1)对于父进程,fork函数返回新的子进程的ID。 (2)对于子进程,fork函数返回0。 (3)如果出错,fork函数返回-1。 1.2 进程控制 进程控制主要有: 1.exec( ) 系统调用exec( )系列,也可用于新程序的运行。exec( )系列可以将一个可执行的二进制文件覆盖在新进程的用户级上下文的存储空间上,以更改新进程的用户级上下文。exec( )系列中的系统调用都完成相同的功能,它们把一个新程序装入内存,来改变调用进程的执行代码,从而形成新进程。如果exec( )调用成功,调用进程将被覆盖,然后从新程序的入口开始执行,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进程,新进程的进程标识符id 与调用进程相同。 2.wait( ) 进程一旦调用了wait,就立即阻塞自己,由wait自动分析是否当前进程的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系统内存使用统计5

上海电力学院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 实验报告 题目:动态链接库的建立与调用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信息安全2010级 学生姓名:李鑫学号:20103277 同组姓名:无 2012年11 月28 日上海电力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实验项目线程的同步 姓名李鑫学号20103277 班级2010251班专业信息安全 同组人姓名无指导教师姓名徐曼实验日期2012/11/28 实验目的和要求: (l)了解Windows内存管理机制,理解页式存储管理技术。 (2)熟悉Windows内存管理基本数据结构。 (3)掌握Windows内存管理基本API的使用。 实验原理与内容 使用Windows系统提供的函数和数据结构显示系统存储空间的使用情况,当内存和虚拟存储空间变化时,观察系统显示变化情况。 实验平台与要求 能正确使用系统函数GlobalMemoryStatus()和数据结构MEMORYSTATUS了解系统内存和虚拟空间使用情况,会使用VirtualAlloc()函数和VirtualFree()函数分配和释放虚拟存储空间。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实验平台:Visual Studio C++ 6.0 实验步骤与记录 1、启动安装好的Visual C++ 6.0。 2、选择File->New,新建Win32 Console Application程序, 由于内存分配、释放及系统存储 空间使用情况均是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因此选择An application that support MFC。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本次创建。 3、创建一个支持MFC的工程,单击完成。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仿真研究报告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09级自动化学院物流工程1班 20085435 詹乐思 20095277 安静 20095278 陈红玲 20095289 陈均剑 20095290 翟瑞 20095291 胡旺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仿真研究报告 ——选重庆大学A区门口中国银行分行某一服务窗口为单服务台排队系统研究 对象 一、系统基本背景 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越来越快。在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普及下, 我国的银行业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前提, 通过大量资金和科技的投入, 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业务。另外有网上银行、支付宝等新业务的出现,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现代的金融服务并不是都可以靠刷卡来解决, 许多技术还不完善, 这些新技术也并不适合所有顾客群,去银行办理业务的顾客仍然经常性地出现排队现象。顾客等待时间过长, 造成顾客满意度下降, 矛盾较为突出, 因此本报告试利用单服务台排队论的方法, 定性定量地对具有排队等候现象的银行服务系统进行统计调查与分析研究,希望能帮助改进银行工作效率, 优化系统的运营。 本报告研究对象为中国银行重庆大学处分行某一服务窗口,数据取自银行内唯一非现金业务柜台。研究对象的选取虽然不是最典型的,但是综合考虑了研究地域范围和小组成员作业时间有限,另有其他方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故选择离学校较近的有代表性的中国银行中的服务窗口作为最终方案。 中国银行简介:中国银行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银行之一,在大家对银行的概念中有着一定地位。中国银行主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公司业务以信贷产品为基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创新的金融服务和融资、财务解决方案。个人金融业务主要针对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储蓄存款、消费信贷和银行卡在内的服务。作为中国金融行业的百年品牌,中国银行在稳健经营的同时,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创造了国内银行业的许多第一,在国际结算、外汇资金和贸易融资等领域得到业界和客户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二、系统描述 该银行工作时间为上午8:30至下午16:30(周一至周日),另周末不办理对公业务,属于每天8小时工作制。系统调查对象为银行内唯一非现金业务柜台,可知到达的顾客中,需要办理非现金业务的顾客在正常现金业务柜台忙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该服务台。在队列中,等待服务的顾客和服务台构成了一个排队系统。由于银行前台出纳员逐个接待顾客,当顾客较多的时候就会出现排队等待的现象。其中,顾客的到达是随机的,每两个先后到达的顾客的到达间隔时间是不确定的。 本排队系统用顾客的数目、到达模式、服务模式、系统容量和排队规则来描述。 为探求此排队系统的规律, 首先需确定顾客流在一定时间内到达的概率分布函数。抵达本银行服务窗口的顾客流量大体上服从Poisson 分布, 顾客流抵达银行便按先后顺序排队, 进入单服务窗口,即排队论中的M/M/1系统。所谓M/M/1排队系统是指这样的一种排队模型: 顾客的到达为Poisson 流, 银行对

操作系统实验心得

1-1:通过这次小实验,是我更加了解Linux一些常用指令的操作以及其作用,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lniux操作系统的初学者来说非常有用,助于以后能够更进一步学习Linux操作系统。 1-2:在实验过程中,使用VI编辑器虽然不能像window操作系统那样对文本进行熟练度编辑,但是,VI编辑器使用命令来操作,将可以锻炼我的记忆力、对键盘的熟练读,还能帮助我们尽快适应linux操作系统的操作。 1-3:原本对liunx下的编译和调试环境不是很熟悉,但通过这次的实验,让我熟悉了linux 下的编译器和调试器的使用。 实验中使用了gcc命令,gcc首先调用cpp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过程中,对源代码文件中的文件包含(#include)、预编译语句(如宏定义#define等)进行分析。 当所有的目标文件都生成之后,gcc就调用ld来完成最后的关键性工作,这个阶段就是链接。在链接阶段,所有的目标文件被安排在可执行程序中的恰当的位置,同时,该程序所调用到的库函数也从各自所在的库中链接到合适的地方。 1-4:API 接口属于一种操作系统或程序接口。通过实验,我了解了Windows的这种机制,加深了对API函数的理解。 2-1: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一些常用进程管理命令的使用,例如ps、kill命令,了解到换个kill与killall的不同,对于linux操作系统下的进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的学习进程。 2-2:本次实验是熟悉掌握Linux 系统常用进程创建与管理的系统调用,linux下使用fork()创建子进程,与windows下CreateProcess()创建子进程完全不同,通过比较小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进程的创建,对于进程的管理的理解也有了清晰地认识。 实验中遇到fork函数返回2次结果,经过分析结果如下: 由于在复制时复制了父进程的堆栈段,所以两个进程都停留在fork函数中,等待返回。因为fork函数会返回两次,一次是在父进程中返回,另一次是在子进程中返回,这两次的返回值是不一样的。 调用fork之后,数据、堆栈有两份,代码仍然为一份但是这个代码段成为两个进程的共享代码段都从fork函数中返回,箭头表示各自的执行处。当父子进程有一个想要修改数据或者堆栈时,两个进程真正分裂。 2-3:通过这次实验对熟悉掌握和了解windows平台常用进线程控制API,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API函数对windows编程的重要性,了解进程线程在内存中的执行,特别认识互斥体Mutex对象,API函数一定要多用,才能记得。 3-1:该程序的输入变量具有限制,若输入除0和1的数据,则将视为0处理.改进的方法为修改if 语句中的条件为:1,即只要输入为非零,则有效。即逻辑表达式的值为真。(在逻辑数学里非零则表示为真!) 为了能较好的实现进程的同步,可以另外设一个标志量,标志临界资源是否正被访问,当a,b,c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实验教程[1]

???VxWorks 偠 ? Laboratory Tutorial for Embedded Real ˉtime Operating System VxWorks ?? ? ? ? ? ? ? 2003 10

???VxWorks 偠 ? ? 1 ???? (1) 1.1 ?? (1) 1.2 ??? (7) 2 ? MPC860 (16) 3 ???VxWorks ? ? Tornado (25) 3.1 ???VxWorks (25) 3.2 Tornado? ? (43) 4 VxWorks?BootRom (48) 5 偠 (55) 5.1 偠??Tornado??? (55) 5.2 偠?? ??? ? ? (74) 5.3 偠?? ? ? ?? (78) 5.4 偠 ?? ??? (101) 5.5 偠?? ?????? ?? (110) 5.6 偠 ? ?????? ?? (116) ? A hwa-xpc860 偠 (120)

1 ???? ?? ?? 催? ?? ??? ?? ? ? ?? ??Ё?????? ? ?? ?? ? ? ?? ?? (Embebdded computer) Ё??? ?? ? ??? ⑤?20??60 ?? ????? ? ????? ? 1.1.1 ???? ??? ?? ? Н? ??? ????? ?? ?? ???? ???? ?? ?? ?? ?? ???? ??? ????? ? ?????BIOS? ? ? ???? ?催 ? ? ? ㄝ???? ? ??? ? ? ? ?????????? ???? ?? ? ? ? ? ???? ?? ? ? ???? ?ㄝ???? ???? ??? ? ? ??? ? ???? ? ? ?? ㄝ ?? ? ??? ? ?? ? (control)???Mointer) ??(Managemet)ㄝ ?? 1.1.2 ? ?????? ? ? 1.1. 2.1 ? ?? ? ?? ??4?? ? 1? ? ? ? ?? ? ? ???Ё ????? ???? ?? ? ? ?? ?2? ? ??? ?? ?????? ? ????? ??? П? ??? ??????? ? ?? ???? ? 3? ? ? ? ????? ?? ? 催 ? ? ? 4? ? 乏 ? ?? ?? ? ? ? ??? ? ? Ё??∴??? ?? ?? ?? ? mW??uW??1.1.2.2 ? ???? ???? ?? ?? ? ? ?? ? ??? ?? ? ? ? ? ???1000 ??????? 30 ?? ?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仿真报告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仿真报告 一、模型准备 1、 顾客到达特性 在该系统中,顾客的到达规模(成批到达还是单个到达)是单个到达,假设顾客到达率Ai 服从均值为 的指数分布,即 2、 顾客服务时间 顾客服务时间为Si ,服从指数分布,假设均值为 ,即 二、 仿真模型设计 1、 元素定义(Define ) 本系统的元素定义如表1所示。 2、 元素可视化设置(Display ) 本系统中各个元素的显示特征定义设置如图2所示: min 5=A βA s A e A f ββ/)(-= ) 0(≥A min 4=s βS A S e S f ββ/)(-= ) 0(≥S

图2 各元素的显示特征 (1)Part元素可视化设置 在元素选择窗口选择customer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 对话框(图3),设置它的Text(图4)、Icon(图5)。 图3 Display对话框 图4 Display Text对话框

图5 Display Icon对话框 (2)Buffer元素可视化设置 在元素选择窗口选择paidui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对话框(图3),设置它的Text、Icon、Rectangle(图6)。 图6 Display Rectangle对话框

(3)Machine元素可视化设置 在元素选择窗口选择Fuwuyuan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 对话框(图3),设置它的Text、Icon、Part Queue(图7)。 图7 Display Part Queue对话框 (4)Variable元素可视化设置 在元素选择窗口选择Jifen0元素,鼠标右键点击Display,跳出Display对话框(图3),设置它的Text 、Value(图8)。 图8 Display Value对话框

操作系统实验总结

操作系统实验总结 学号: 姓名: 班级:

在本学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学习当中,为了更好的了解操作系统相关知识,我们通过OS Lab平台做了几个实验。在实验室的过程中,我对课堂上学到的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还接触到了操作系统的相关源代码,而且通过实验的运行效果了解了平时我们看不到的操作系统的一些状况,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先简要归纳在实验课上我做的几个实验的主要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实验一:实验环境的使用 实验步骤: 1.1启动OS Lab OS Lab每次启动后都会首先弹出一个用于注册用户信息的对话框(可以选择对话框标题栏上的“帮助”按钮获得关于此对话框的帮助信息)。在此对话框中填入学号和姓名后,点击“确定”按钮完成本次注册。观察OS Lab主窗口的布局。OS Lab主要由下面的若干元素组成:菜单栏、工具栏以及停靠在左侧和底部的各种工具窗口,余下的区域用来放置编辑器窗口。 1.2 学习OS Lab的基本使用方法 练习使用OS Lab编写一个Windows控制台应用程序,熟悉OS Lab的基本使用方法(主要包括新建项目、生成项目、调试项目等)。 实验二:操作系统的启动 实验步骤: 2.1 准备实验 启动OS Lab,新建一个EOS Kernel项目,在“项目管理器”窗口中打开boot文件夹中的boot.asm和loader.asm两个汇编文件,按F7生成项目,生成完成后,使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打开项目文件夹中的Debug文件夹。找到由boot.asm生成的软盘引导扇区程序boot.bin文件,找到由loader.asm生成的loader程序loader.bin文件,记录下此文件的大小1566字节。 2.2 调试EOS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 2.2.1 使用Bochs做为远程目标机 将调试时使用的远程目标机修改为Bochs 2.2.2 调试BIOS程序 按F5启动调试, Bochs在CPU要执行的第一条指令(即BIOS的第一条指令)处中断,从Console窗口显示的内容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BIOS第一条指令的相关信息,然后查看CPU 在没有执行任何指令之前主要寄存器中的数据,以及内存中的数据。 2.2.3 调试软盘引导扇区程序 练习从0x7c00处调试软盘引导扇区程序;查看boot.lst文件;调试过程——软盘引导扇区程序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软盘中的loader.bin文件加载到物理内存的0x1000处,然后跳转到loader程序的第一条指令(物理地址0x1000处的指令)继续执行loader程序; 2.2.4 调试加载程序 调试过程——Loader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将操作系统内核(kernel.dll文件)加载到内存中,然后让CPU进入保护模式并且启用分页机制,最后进入操作系统内核开始执行(跳转到kernel.dll的入口点执行); 2.2.5 调试内核 2.2.6 EOS启动后的状态和行为 查看EOS的版本号;查看EOS启动后的进程和线程的信息;查看有应用程序运行时进程和线程的信息

操作系统实验心得(精选多篇)

操作系统实验心得 每一次课程设计度让我学到了在平时课堂不可能学到的东西。所以我对每一次课程设计的机会都非常珍惜。不一定我的课程设计能够完成得有多么完美,但是我总是很投入的去研究去学习。所以在这两周的课设中,熬了2个通宵,生物钟也严重错乱了。但是每完成一个任务我都兴奋不已。一开始任务是任务,到后面任务就成了自己的作品了。总体而言我的课设算是达到了老师的基本要求。总结一下有以下体会。 1、网络真的很强大,用在学习上将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助手。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能够在网上找到。从linux虚拟机的安装,到linux的各种基本命令操作,再到gtk的图形函数,最后到文件系统的详细解析。这些都能在网上找到。也因为这样,整个课程设计下来,我浏览的相关网页已经超过了100个(不完全统计)。当然网上的东西很乱很杂,自己要能够学会筛选。不能决定对或错的,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尝试。就拿第二个实验来说,编译内核有很多项小操作,这些小操作错了一项就可能会导致编译的失败,而这又是非常要花时间的,我用的虚拟机,编译一次接近3小时。所以要非常的谨慎,尽量少出差错,节省时间。多找个几个参照资料,相互比较,慢慢研究,最后才能事半功倍。 2、同学间的讨论,这是很重要的。老师毕竟比较忙。对于课程设计最大的讨论伴侣应该是同学了。能和学长学姐讨论当然再好不过了,没有这个机会的话,和自己班上同学讨论也是能够受益匪浅的。

大家都在研究同样的问题,讨论起来,更能够把思路理清楚,相互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3、敢于攻坚,越是难的问题,越是要有挑战的心理。这样就能够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当然这也是不提倡熬夜的,毕竟有了精力才能够打持久战。但是做课设一定要有状态,能够在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想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你不成功都难。 4、最好在做课设的过程中能够有记录的习惯,这样在写实验报告时能够比较完整的回忆起中间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当时我遇到我以前从未遇到的段错误的问题,让我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在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之后,我对段错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用相应的办法来解决。 在编程中以下几类做法容易导致段错误,基本是是错误地使用指针引起的 1)访问系统数据区,尤其是往系统保护的内存地址写数据,最常见就是给一个指针以0地址 2)内存越界(数组越界,变量类型不一致等) 访问到不属于你的内存区域 3)其他 例如: <1>定义了指针后记得初始化,在使用的时候记得判断是否为 null <2>在使用数组的时候是否被初始化,数组下标是否越界,数组元素是否存在等 <3>在变量处理的时候变量的格式控制是否合理等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四

实验4 进程控制 1、实验目的 (1)通过对WindowsXP进行编程,来熟悉和了解系统。 (2)通过分析程序,来了解进程的创建、终止。 2、实验工具 (1)一台Windows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2)计算机装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6.0专业版或企业版。 3、预备知识 (3)·CreateProcess()调用:创建一个进程。 (4)·ExitProcess()调用:终止一个进程。 4、实验编程 (1)编程一利用CreateProcess()函数创建一个子进程并且装入画图程序(mspaint.exe)。阅读该程序,完成实验任务。源程序如下: # include < stdio.h > # include < windows.h > int main(VOID) ﹛STARTUPINFO si; PROCESS INFORMA TION pi; ZeroMemory(&si,sizeof(si)); Si.cb=sizeof(si); ZeroMemory(&pi,sizeof(pi)); if(!CreateProcess(NULL, “c: \ WINDOWS\system32\ mspaint.exe”, NULL, NULL, FALSE, 0, NULL, NULL, &si,&pi)) ﹛fprintf(stderr,”Creat Process Failed”); return—1; ﹜ WaitForSingleObject(pi.hProcess,INFINITE); Printf(“child Complete”); CloseHandle(pi.hProcess); CloseHandle(pi hThread); ﹜

数学建模论文(蒙特卡罗的多服务台和单服务台排队系统)

课程名称: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利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和多服务台排队系统 摘要 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又称统计模拟法随机抽样技术,是一种随机模拟方法,以概率和统计理论方法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方法,是使用随机数(或更常见的伪随机数)来解决很多计算问题的方法。将所求解的问题同一定的概率模型相联系,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统计模拟或抽样,以获得问题的近似解。本文通过两个具体的服务机构为例,分别说明如何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和多服务台排队系统。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排队模型之港口系统):通过排队论和蒙特卡洛方法解决了生产系统的效率问题,通过对工具到达时间和服务时间的计算机拟合,将基本模型确定在//1 M M排队模型,通过对此基本模型的分析和改进,在概率论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使用计算机模拟仿真(蒙特卡洛法)对生产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模拟,得出最后的结论。 多服务台排队系统(开水供应模型):为了解决水房打水时的拥挤问题。根据相关数据和假设推导,最终建立了多服务窗排队M/G/n模型,用极大似然估计和排队论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求解,并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绘图。用灵敏度分析对结果进行了验证。本模型比较完美地解决了水房排队拥挤问题,而且经过简单的修改,它可以用于很多类似的排队问题。 关键词:蒙特卡洛方法,排队论,拟合优度,泊松流,灵敏度分析。 一、问题重述

港口排队系统:一个带有船只卸货设备的小港口,任何时间仅能为一艘船只卸货。船只进港是为了卸货,响铃两艘船到达的时间间隔在15分钟到145分钟变化。一艘船只卸货的时间有所卸货物的类型决定,在15分钟到90分钟之间变化。 开水供应系统:学院开水房的供水时间有限,水房面积有限,水管易受水垢堵塞。根据调查数据可知:通畅时几乎无人排队,堵塞时水房十分拥挤。由此可以看出水房设计存在问题,我们可以把开水房看成是一个随即服务系统,应用排队论的方法对系统运行状态做定量的描述。 二、基本假设 港口排队系统:通过对问题的重述,那么,每艘船只在港口的平均时间和最长时间是多少? 若一艘船只的等待时间是从到达到开始卸货的时间,每艘船只的平均等待时间和最长等待时间是多少? 卸货设备空闲时间的百分比是多少? 船只排队最长的长度是多少? 开水供应系统: 假设Ⅰ、顾客流满足参数为λ的Poisson分布,其中λ为单位时间到达的顾客平均数。每个顾客所需的服务时间相互独立,顾客流是无限的,在观测期间平稳。 假设Ⅱ、排队方式为单一队列的等候制,先到先服务。虽然水房内有多个服务台,每个服务台都有自己的队列,但同时顾客总是自由转移到最短的队列上,不可能出现有顾客排队而服务器空闲的情况。本文最后对两种排队方式的比较也表明这一假设是合理的。 假设Ⅲ、水房共有20个并联的服务台(水龙头),设每个服务台的服务时间服从某个相同的分布,t和σ分别是服务时间的均值和均方差,γ=σ/ t为偏离系数。由于锅炉及输水管容量的限制,使t依赖于正在进行服务的水龙头个数m,设此时平均服务时间t(m)。且存在一临界值当m<= m0 时,t(m)为常数

matlab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实验报告

matlab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要求实现M/M/1单窗口无限排队系统的系统仿真,利用事件调度法实现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并统计平均队列长度以及平均等待时间等值,以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二、实验原理 根据排队论的知识我们知道,排队系统的分类是根据该系统中的顾客到达模式、服务模式、服务员数量以及服务规则等因素决定的。 1、 顾客到达模式 设到达过程是一个参数为λ的Poisson 过程,则长度为t 的时间内到达k 个呼 叫的概率 服从Poisson 分布,即 e t k k k t t p λλ-= !)()(,?????????=,2,1,0k ,其中λ>0为一 常数,表示了平均到达率或Poisson 呼叫流的强度。 2、 服务模式 设每个呼叫的持续时间为i τ,服从参数为μ的负指数分布,即其分布函数为 {}1,0t P X t e t μ-<=-≥ 3、 服务规则 先进先服务的规则(FIFO ) 4、 理论分析结果 在该M/M/1系统中,设λρμ= ,则稳态时的平均等待队长为1Q ρλ ρ= -,顾客 的平均等待时间为 T ρμλ= -。 三、实验内容 M/M/1排队系统:实现了当顾客到达分布服从负指数分布,系统服务时间也服 从负指数分布,单服务台系统,单队排队,按FIFO 方式服务。 四、采用的语言 MatLab 语言 源代码: clear; clc; %M/M/1排队系统仿真

SimTotal=input('请输入仿真顾客总数SimTotal='); %仿真顾客总数;Lambda=0.4; %到达率Lambda; Mu=0.9; %服务率Mu; t_Arrive=zeros(1,SimTotal); t_Leave=zeros(1,SimTotal); ArriveNum=zeros(1,SimTotal); LeaveNum=zeros(1,SimTotal); Interval_Arrive=-log(rand(1,SimTotal))/Lambda;%到达时间间隔Interval_Serve=-log(rand(1,SimTotal))/Mu;%服务时间 t_Arrive(1)=Interval_Arrive(1);%顾客到达时间 ArriveNum(1)=1; for i=2:SimTotal t_Arrive(i)=t_Arrive(i-1)+Interval_Arrive(i); ArriveNum(i)=i; end t_Leave(1)=t_Arrive(1)+Interval_Serve(1);%顾客离开时间LeaveNum(1)=1; for i=2:SimTotal if t_Leave(i-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