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60,70,80,90年代至今人们饮食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

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 晚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和窝窝头。
整理ppt
百姓餐桌上饮食的 变化
整理ppt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定量供应凭票购买
粮居粮年这 油民油代是 的排供,二 情长应苏十 景队站州世 。购前市纪
买,一
整理ppt
80
离不开票证——粮票、 油票、肉票、糖票等
整理ppt
饮食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 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食物简单,要凭票供应。
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改革开放后 变化: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要吃好。 原因:经济发展,政府重视,“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
•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 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 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 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 “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 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 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
整理ppt
很久以前…大家吃的一些 “美味”!!
例如60年代的北方…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期..大家吃的东西是:
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 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 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奶业养殖基地
如今超市购油、购粮已不再是难题
整理ppt
取代票证的是各种琳琅满目、五 花八门的信用卡,让消费变成了 再方便不过的事。
整理ppt
各地美食齐聚一堂
整理ppt
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化

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随着社会变革及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大致可以分为解决温饱、暴饮暴食及讲求养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决温饱,(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即五、六、七十年代。
):经济尚不发达,社会物质不足,老百姓生活水平偏低,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就是要吃饱。
第二阶段暴饮暴食,(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年,即八、九十年代):经济腾飞,社会物质充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就是大鱼大肉地吃大餐,饱口福甚至攀比炫耀,不惜铺张浪费。
第三阶段讲求养生,(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近十多年):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暴饮暴食的危害性,人们已经认识到均衡饮食,食疗养生的重要性,网络上关于食疗养生的话题总能受到网民极大关注,食品安全、科学饮食已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日常饮食中,健康粮放心油,已成为讲求养生的人们的首选,五谷杂粮和鲜榨油再次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五谷健康养生坊就是专门从事,现磨五谷粉、现榨放心油的全国连锁加盟店。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人民的饮食变化调查报告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一方小小餐桌,上演着人们的生活百味,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历程。
本文让我们分享一下70年来人们餐桌上的生活变迁,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展望下一个70年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新中国成立之前,吃饭是个大难题,人们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遇到灾荒之年,就连地里还没长大的红薯叶,都成了“稀罕的粮食”。
冯小刚指导的电影《1942》就为我们展现出了在那个时代,“吃饭”成为了一种悲剧。
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当时国家各项事业百废俱兴,经济发展慢慢步入正轨,但由于生产落后,物资极度匮乏,吃饱、吃好对于人们来说,仍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那时候的饭桌上摆着的就是“老三样”——咸菜、炒白菜、玉米面贴饽饽,百姓之家没有其它可以入口的东西了。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老百姓开始使用粮票、油票、肉票等购买食品。
过年时,人们天不亮就要去排队购买食品。
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吃到一口豆渣蒸窝头,吃完得回味好几天,那可比现在过年还要高兴呢。
到了70年代后期,一声惊雷,始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18个红手印的力量气贯长虹,让中国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
还是那块土地,粮食产量迅疾般增加了许多,挨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物资逐步增多,并开放供应。
这股春风也给人们餐桌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菜品日益丰富,品种花样开始增多。
老百姓家分到土地变多了,不仅能吃饱饭了,还能吃上各种不同的蔬菜。
那个时候,马路上不少菜农推着手推车,叫卖自家园地产的蔬菜。
家里的老人们再也不用算计着余粮艰难过日子,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一家人再也不用“吃了上顿犯愁下顿”,吃饱是人间最真实的享受。
多样的食材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福,而且百姓家中多了许多欢声笑语。
到了90年代,日新月异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餐桌文化,丰富的菜品随处可见。
中国近现代饮食变迁

窝窝头
2、时代的产物——吃食堂
那时说,“共产主 义是天堂,人民公 社是天梯”。在 “公共食堂”里, 吃饭不用钱。
2、时代产物—粮票
二、八九十年代—吃什么有什么 1、家庭美食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 如饺子 我们宁河人非常喜 欢吃饺子,主要分为煮 的、蒸的、锅贴。
捞面是宁河 的传统美食, 也可以称为打 卤面
宁河大米
2、宴席美食
美味的七里海河蟹
片肉,宴席必不可少
更离不开家乡美酒—芦台春
3、西餐的引入
肯德基在芦台建立了 两家分店 --芦台餐厅和汽车穿 梭餐厅
三、新世纪—吃健康
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 是大鱼大肉,而是之间讲究营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 的变化。
一、五六十年代——有什么吃什么
“吃了吗?”是我们这个地区问候语。
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 里没油水的原因。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米饭, 白面大米虽说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 “奇缺品”,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顿红烧肉。
1、传统食物
中国解放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70年代“自行车的王国”
骑自行车就像开奔驰
8 0 年 代 摩 托 车 和 公 共 汽 车
9 0 年 代 火 车 和 私 家 车
Hale Waihona Puke 从全聚德到快餐厅北京烤鸭店恢复全聚德老字号京紫金城前义利快餐90年代饮食文化革命21世纪健康成饮食主题饱餐型转向营养型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改革开放的村屋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改革开放的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后的试验田深圳深圳夜景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 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
21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人们从简单的 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从盲目崇拜名牌到DIY个性服装的盛行,无不体 现出了时代的更替和进步。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 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 提的,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 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映出民 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意 趣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服饰的变化也折射出我们中国人 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
发行粮票开启 “票证时代” 50年代初,我 国粮食短缺。中 央政务院于 1953年10月发 布命令:全国实 行粮食计划供应, 采取凭证定量售 粮办法,粮票出 现了。
60年代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 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大规模开发北大荒凭票限量供应 特殊困难时期的无奈之举
吃在80年代:从“全聚德”到“快餐厅”
建国初期,50年代,正统的中山装是人们普遍的选择。
饮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改变现状

02
同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主要在家庭中烹饪食物,
而餐馆和外卖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这种情况直到80
年代后期才开始有所改变
第3部分
90年代的快速发 展
90年代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90年代开始,中国的饮食行业开始 快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物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促 使了食物种类的增加和烹饪方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也带 来了餐饮业的繁荣,餐馆、快餐店等开始大量出现
2 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外卖、团购 等新型的餐饮消费方式也应运而生。人们可 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订购食物,这也进 一步便利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10
第5部分
现状与挑战
现状与挑战
其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资源的日 益枯竭,可持续性的饮食方式也越来越受到 关注。这要求餐饮业在采购食材时注重环保
饮食改革开放的历 史进程和改变现状
-
目录
CONTENTS
1 饮食改革开放的背景
2 改革开放初期
3 90年代的快速发展
4 21世纪的多元化发展
5 现状与挑战
2
第1部分
饮食改革开放的 背景
饮食改革开放的背景
1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 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2
其中,饮食作为社会文化 的重要载体,也经历了深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西式快餐、日本料理等外国餐饮也逐渐 进入中国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饮食 习惯也逐渐改变,外出就餐成为一种常见的选择
第4部分
21世纪的多元化 发展
21世纪的多元化发展
1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饮食行业进一步多元化 发展。一方面,本土的餐饮品牌和特色小吃 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 另一方面,国际化的餐饮品牌也在中国市场 取得了成功
食物的变迁

食物的变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老话,由此可见食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五六十年代的想办法吃到东西,七八十年代的吃饱、吃好,九十年代到如今的吃出品味、吃出健康和不知道到哪里去吃、吃些什么伤脑筋。
可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的年代在饮食上已从量到质的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今人们已将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来享受。
不同年代的人们关于吃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发生着明显的对比……60年代——为添饱肚子发愁困难时期挨饿成为普遍现象,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多数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过肚子,所以比其他年代的人更珍惜粮食,吃饭仅仅是单纯的解决温饱。
那个时候挨饿成为家常便饭,偶尔能吃上白面馒头或者面条就是奢侈品了,以前的生活和现在是没办法比的。
想想那个时候,我们常常以野菜充饥,谁能料想时隔多年之后的今天,野菜、农家饭成为了我们饮食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和绿色食品了。
70年代——一支冰棒的幸福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开始好转,家里虽然谈不上多么富裕,至少不会挨饿。
小的时候家里的主食主要以面条为主,当时能吃上肉就像过年一样,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五分钱一支的豆沙冰棒,是我整个酷夏的奢侈品,在上学途中举着,宁愿不吃看着它慢慢的融化也会很开心。
那个时候在大街上几个人分享一个冰棒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尽管现在雪糕、冰激凌的品种越来越多,但是我却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
现在亲朋好友相聚吃一顿是常事,但是去哪里吃、吃些什么总是会让人伤脑筋,优质的饭菜、舒适的环境、服务周到的餐馆成为人们就餐的首选地。
80后——崇尚简约,速食主义。
以家常饭菜为主,一般都是以面条、米饭、馒头为主,另外还会吃平时的时令蔬菜。
和父母相比,我们之间对饮食的态度差距就较大了,父母喜欢吃一些精细的、营养丰富的家常饭,还会吃一些粗粮食物,比如玉米面、荞面等,就是他们所谓的“忆苦饭”。
对于80年代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从做饭的时间中解脱出来去做其他更多的事,于是在饮食上就简单方便了。
过去与现在的饮食生活的变化

PART.3
餐桌礼仪的变化
餐桌礼仪的变化
在过去,餐桌礼仪比较讲究,人们注重尊老爱幼、让菜让饭等传统美德。在节日和喜庆场 合,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并在长辈的带领下进行用餐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的餐桌礼仪逐渐简化。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更加注重快捷方便的用餐方式,如快餐、外卖等。此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 方的饮食文化逐渐融合,人们的餐桌礼仪也受到了影响
PART.2
食品来源和购买方式的变化
食品来源和购买方式的变化
过去的食品来源主要是自给自足,大部分农产品和禽畜产品都是自家种植和养殖的。人们 主要在当地的集市或个体户处购买食品,选择范围相对较小 现在,随着超市和电商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购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超市和电商 提供了丰富的商品选择,包括有机食品、进口食品和各种特色食品。此外,随着外卖平台 的兴起,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订购餐饮
PART.4
健康观念的变化
健康观念的变化
在过去,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相对较少,对饮食的营养成分和健康影响也了解不足。人们普 遍认为只要能吃饱就是好的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 开始注重营养均衡、低脂低糖等健康饮食,也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此外,随 着运动健身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运动与饮食的结合,以保持身体健康
PART.1
饮食结构的变化
饮食结构的变化
在过去,中国农村地区的饮食以自家种植的粮食、蔬菜和养殖的禽畜为主。人们主要食用 粗粮、蔬菜和少量的肉类。这种饮食方式缺乏细粮和乳制品,导致人们普遍营养不良。然 而,这种饮食方式也有其优点,如摄入的纤维和维生素较多,胆固醇和脂肪摄入较少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细粮和乳制品 的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减少。人们更加注重口感和品质,对食物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同时,随着快餐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食用快餐和零食,这也导致了饮 食结构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60.70.80.90年代至今人们饮食变化的报告
12级农学一班
赵晗舒从建国以来,中国便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大到政治性变革小到百
姓吃穿,可以说中国穿上新装来向世界展示自己。
那么就百姓饮食问题,都发生了什么的变化呢?
时代特征:6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流行语句:“吃了吗?”
六十年代初,全国上下都在大炼钢铁,把家里的铁——当然包括锅,都给收走了全国既闹饥荒,又没了锅,吃就成了问题。
那时候,地里只要是绿色的东西都塞到嘴巴里吃了,诸如树叶、野草之类的也难逃被吃的命运——这是一个吃不饱饭的时期。
所以,从那时起,人们见面互相打招呼就有了这样一句话:“吃了吗?”
主食一般就是玉米、高粱米、红薯等杂粮,做成玉米贴饼、窝
窝头等。
聪明的巧妇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天才般的做成什么槐树花贴苞米饼子、榆树前贴饼子、榆树面拎煎饼等“美食”调剂一下饮食结构。
至于大米、白面等,只能在年节的时候打打牙祭!
零食,几乎是零——没有!
代表菜食:【蒸苦类】
“苦类”这两个字许多人也许不知为何物,顾名思义,它绝不是
什么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而是一种以野菜为主,聊以充饥的食物。
当时,农村因为吃不饱,尤其是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既要节约
粮食还要填满肚子,不得不打这种野菜的主意。
这个年代咱没赶上,据老人讲,要说野菜中最上乘的当数苜蓿,苜蓿那时当作饲草,一年可以收割两茬。
这东西是修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嫩绿的苜蓿芽无论是蒸苦类还是蒸菜窝头或是拌或是炒都好
吃。
如今农村人远离了野菜树叶,没想到如今的山野菜反倒身价倍增,堂而皇之的登上了饭店的桌面。
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都想藉此换换口味,涤荡一下满嘴的油腻。
说实在话,这东西不需人工栽培,远离了化肥农药,你说它能不绿色么?!
时代特征:70年代,风云变幻的岁月
流行语句:“谁家过年不吃顿红烧肉啊!”
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的束缚,从初期
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
这
个年代的前半期,红烧肉还几乎是人们过年团圆小聚时的一道盛宴——“谁家过年不吃顿红烧肉啊”!到后来开始一点点增多。
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此时的家庭饮食特点,还是以解决温饱为主。
饭店的饭菜品种单一,主食以“傻”、“大”、“黑”、“粗”
为特色。
主食有馒头、油炒饭、闷锅饭、滤米饭(把大米煮五、六分熟捞
起再来蒸)、机制面条等,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馒头显得有些黑。
饺
子一般还是在过年的时候吃。
蔬菜类也相对较少,主要有以土豆、鸡蛋、雪里蕻等。
这个时候能记住的零食、营养品也算有一些了,比如爆米花、棉花糖、麦乳精等。
代表菜食:【红烧肉、枣饼子、炸辣子】
说到红烧肉,就一定要勾起我满腔的感概,对此菜无限的热爱以及记忆宝库中其美妙的味道,瞬间就会一骨脑地喷薄而出。
其实红烧肉的做法挺多,流派也多,比较著名的苏式红烧肉、毛式红
烧肉,此外还有本帮红烧肉、鲁式红烧肉等等。
其实关于什么样的红
烧肉最好吃,个人心中自有答案——那就是妈妈做的红烧肉。
这样的红烧肉就像过往的记忆一样,与人分享的只有照片,但鲜活生动和激情澎湃的时刻只有自己知道,这种滋味只有在心底独自咂摸。
那袅袅的肉香,再混合着枣饼的香浓、辣椒的爽性,就会惹得你在心
生温暖的同时不断咽口水……朵颐之间,醇厚的滋味中生出另一番感触来——原来,记忆里的红烧肉被思念碾磨出了乡愁,自己心底那些细碎敏感的情感被唤醒,内心中少不了的又是一番的翻江倒海、百感交集。
时代特征: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
流行语句:“记忆的不是吃,是感觉!”
这个年代家庭饮食目的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开始由吃饱转变到吃
好。
老百姓的餐桌可以说是先苦后甜、不淡不咸。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的探索时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平淡的物质生活与和睦的社会环境——不丰裕、不阔绰,温饱足食,不过不失。
虽
然当时的大米质量不如现在的优良,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一日三餐白米饭已经基本不成问题,这时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记忆的不
是吃,是感觉!”
菜的品种也多起来,但多是黄瓜、茄子等本地菜,外地菜很少。
饭店也开始“走出去引进来”,八大菜系已在全国各地纷纷落户,洋快餐开始渗入。
这个时候的零食开始多起来,记我记忆犹新的有这么几种:烤红薯、爆米花、搅糖稀、棉花糖、果丹皮、酸梅粉、冰棍等。
代表菜食:【土猪肉爆干葱、开花馒头】
当时人们生活困难的时候,家里能买上一块猪肉做菜已经十分
不错了。
那时的猪肉味道怎么想怎么与现在的不一样,那种悦口养心的感觉总让人梦牵魂绕。
于是,回乡下寻找原汁原味土猪肉的风气便悄然而起,饭店更是尽心尽力地去发掘各地土猪肉做材料,终于,土猪肉都摇身一变,成
为这里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在山区里跑来跑去的土猪为什么吃起来有不同口感呢?原来,由于这些猪生长的活动空间大,猪体的脂肪燃烧得比较多,因此肉质结构就好,肉纤维就细嫩,其爽度便增加,吃起来也特别鲜美甘香。
吃这种猪肉的时候再就着开花馒头,那这猪肉的特点就会一刻间表露
无遗,特别是带点肥肉的更为爽口,让你尝到猪肉的真味。
时代特征:90年代,突飞猛进的时代
流行语句:“今天我请客!”
90年代是真正的饕餮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各式餐饮遍地开花,洋餐进入餐饮市场,
自助餐出现。
百姓进餐馆尝尝鲜再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谁家有喜庆事、交往洽谈,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今天我请客”,极具中
国特色。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
也就是
从那时开始,全国各大菜系互相渗透,南菜北做,人们终于吃上了四
川火锅,知道了什么是“麻辣烫”、“鸭血”等。
这个时期,蔬菜种类越来越多,肉类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百姓餐桌
上的花样也逐渐多了起来。
市面上饼干、蛋糕、巧克力、薯条、冰激凌和各种小吃应有尽有。
孩子不仅有牛奶喝,有面包吃,水果、零食更是从未间断过——“垃圾食品”开始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代表菜食:【碳烤鲜鲍(黄金万两)】
吃过鲜鲍,但没吃过古城保定奇芳阁这样的鲜鲍——其色金黄,
其味鲜美。
眼前的这“万两黄金”,不光外形美妙,就连烹制手法亦
与众不同。
大厨一反传统以碳烧手法来炮制鲜鲍,使鲜鲍的里里外外、每分每寸都充满醇厚浓郁的鲜美与丰厚的回味,同时也给这鲜鲍注入了醇厚的底蕴和灵魂。
加上店内独有硬件设施,使美食物以至环境都
会给人非同一般的享受。
鲍鱼是海产贝类,自古被人们视为“海味珍品之冠”,其肉质
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非其他海味所能比拟,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开始青睐于此。
据说其谐音“鲍者包也,鱼者余也”——鲍鱼代表包余。
因此,鲍鱼不但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吉利礼品,而且更是宴请、筵席及逢年过节餐桌上的必备“吉利菜”之一。
时代特征:现今,小康时代。
流行语句:“今天该吃点什么?”
现今,在一个物质丰足的时代。
人们却又对吃的东西愁起来,但
是不同的是——相比60年代的愁,我们不是愁没得吃,而是在众多
食物中失去选择的欲望。
可以看得出,我们的嘴变得更馋了、更难伺
候了。
生活中的食物应有尽有,可以说想来什么就来什么。
可是就是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却总纠结我们该吃点什么。
更为稀奇的是:我们仿佛对过去的食物更为怀念了,所以市面上便出现了那些
60年代的“绿色”、70年代的“红烧肉”、80年代的“感觉”、90年代的“鲍鱼”。
或许这就是人的生活,过着过着便复古了。
需要强调
的一点是:人们的饮食更为健康,追求高尚。
代表菜系【野生菜,有机菜】
现在,随便走进哪家饭店,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们的饭
桌上多少有大鱼大肉的同时都少不了那些野生菜。
野生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从此又将树立起来。
还有家家户户在家使用的蔬菜,开始跟有机接轨。
从以上显而易见的看到我们中国这几年来的变化。
可以说从饮食的变化我们就能看到祖国的繁荣富强。
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家,
我们应该骄傲,自豪。
那么就让我们这些后继者一同为祖国喝彩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