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外饮食文化教案1
饮食文化教案模板

饮食文化教案模板第1篇:饮食文化教案1绪论第一节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一、“饮食”的定义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
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范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
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
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内。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
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一)饮食的潜意识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
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
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
各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各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各国著名的饮食文化,并能描述其特点;2. 探索不同饮食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3. 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4.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兴趣;2. 导入: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了解;3. 学习:通过教师介绍和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世界上著名国家的饮食文化特点;4. 探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不同饮食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5. 分享: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各自小组的发现;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思考和收获。
三、教学步骤:1. 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引发学生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了解,展开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国家和他们的饮食文化。
3. 学习(30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几个著名的国家的饮食文化,如中国、意大利、印度等,包括他们的饮食特点、经典菜肴以及饮食文化所反映的国家特色。
4. 探究(3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该国家的饮食文化特点、影响该国经济和旅游业的因素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进行调查和探索。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5. 分享(20分钟):每个小组通过展示和介绍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让全班同学了解各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6.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思考和收获。
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兴趣,并提倡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学生的小组研究成果展示;3. 学生的个人总结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2. 书籍、杂志、互联网等资源;3. PowerPoint演示或白板。
(完整word版)中外饮食文化教案

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2.了解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区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二、?果2.烹制准则的不同?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烹制过程中,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
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
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
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
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
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
?3.烹制方式的不同?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它有极强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
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而且中国烹饪还极重刀工、火候,菜的形状可以切得五花八门:块、片、丝、条、丁、冷雕等;不同的刀工或不同的蔬菜烹制的火候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菜肴的滋味以及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存在差异。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
他们只追求食物的营养,只求吃饱吃4用餐。
123四座。
4、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5、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6、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的意义?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完整版)中外饮食文化教案1

1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授课目的: 1. 认识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2.认识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差异授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不同样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样民族创立性的表现。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看法、饮食的重视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样。
揭穿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二、中国饮食文化中西饮食文化差其他表现文化不同样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们长远生活习惯所积累的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饮食的习惯长远的积累,形成了一种亚文化。
比方中国,与欧美等国就有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结构的不同样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
这种不同样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亲近相关。
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素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宣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激励农业发展,所以农业所占比率较大,其他行业发展碰到控制。
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品本源。
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供应,果类食品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品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
2.饮食制作的不同样2.烹制准则的不同样中西烹饪中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表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样。
西方人重申科学与营养,所以其烹制过程表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烹制过程中,2西方人会完满依照菜谱,为了达到正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
所以西方人制作菜肴经常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
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
中国烹饪中,不但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究各大菜系之间交织交融。
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样,在操作上可作不同样的办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
幼儿园饮食文化教案:中外餐饮习惯

幼儿园饮食文化教案:中外餐饮习惯幼儿园饮食文化教案:中外餐饮习惯1.引言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对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外餐饮习惯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旨在帮助幼儿理解多元文化,并在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认知。
2.中外餐饮习惯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餐饮习惯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午餐和晚餐通常将米饭和主菜作为主要食物,而在西方,面食和肉类更常见。
餐桌礼仪和用餐规则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饭前要洗手、筷子使用的技巧要得当;而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进食速度较快。
这些差异既反映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差异。
3.中外餐饮习惯的相似之处尽管中西方的餐饮习惯有所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食物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都需要正确的营养组合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中西方都注重食物的新鲜和质量。
无论是中国的熏腊肉还是西方的新鲜生菜沙拉,食材的新鲜度对于保证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至关重要。
饮食文化都强调团聚和社交。
中餐中的年夜饭和西餐中的家庭聚餐都是人们相互交流和增进感情的重要时刻。
4.饮食习惯对幼儿的影响饮食习惯对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非常重要。
在幼儿期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可以预防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正确的饮食习惯还能改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增强免疫力。
在早期教育中,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5.活动设计对于中外餐饮习惯的探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展开。
以下是一些建议:- 幼儿可以参观幼儿园附近的中餐厅和西餐厅,了解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通过制作中西方经典的传统食物,教授幼儿该食物的起源和制作方法;- 进行餐桌礼仪的教学,让幼儿了解不同文化的用餐规则;- 组织家长参与的品尝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中外餐饮习惯的异同。
6.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将了解到中外餐饮习惯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饮食文化(完整教案)

一、原始社会饮食
5、黄帝
兴灶作炊的食祖
《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
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
食物速熟,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
(学生补充)
一、原始社会饮食
大约起自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
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
生吞活剥的祖
以前人们只会使用石器
《礼记·礼运》中记载:“古 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
对食物进行块状分割,有 巢氏发明”脍”和”捣”肉食
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处理方法,“脯”和“鲊”的
人类和动物的文化鸿沟从此开始。
一、原始社会饮食
3、伏羲氏(新石器早期)
《三字经》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开创肉食的食祖
一是织网捕鱼,创立了渔业—— “结网罟以教佃渔”
二是驯养牲畜,创立了畜业。— —“养牺牲以充庖厨”
一、原始社会饮食
发掘草蔬的食祖
4、神农氏(新石器中期)
1. 首先,他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 一亲尝,扩展了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 国食物中的植物种类,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 至今仍有影响的食材志——《神农本草》。
一、原始社会饮食
6、尧舜禹时期
饮食方面主要特点:
1. 在烹饪时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烧石烤法,而普遍 采用了蒸煮方式。
《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 渔以雷泽”,还说“耕于历山可正农者之侵畔,渔以雷 泽可息渔者之纷争,陶于河滨可使陶者器牢。”
幼儿园中外美食文化课程设计

幼儿园中外美食文化课程设计一、课程名称:中外美食文化二、适用年龄:3-6岁幼儿三、课程目标:1.了解中外不同食品的名称、制作方法和特点,丰富幼儿的饮食文化知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配合能力,在制作过程中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耐性。
3.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团结和友爱。
四、课程内容:第一节:了解中外美食文化1.通过图片、实物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幼儿展示不同国家的著名美食,如中国的北京烤鸭、意大利的比萨饼、法国的葡萄酒和奶酪等。
2.介绍不同食品的传统制作方法和特点,让幼儿了解不同食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3.用动画或者实地演示的方式,向幼儿展示西方用餐礼仪,包括用餐姿势、餐具清理方法等。
第二节:制作中外美食1.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中外美食进行制作,如中国的饺子、糖葫芦、意大利的面食、披萨等。
2.通过向幼儿展示实物和制作工具等,让幼儿了解不同食品的基本材料、工具和制作步骤。
3.引导幼儿参与制作过程,讲解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
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让幼儿掌握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如水的沸点、食品贮存方法等。
4.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可以添加一些自己喜欢的食材或调料进行改良。
第三节:品尝中外美食1.通过道具或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如何品尝中外美食,并了解它们的味道和口感。
2.教育幼儿在品尝食品时要尊重别人,不可以乱动别人的碗筷和吵闹。
3.通过品尝和观察等方式,让幼儿体验不同食品的不同味道和香气,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五、课程评估:1.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制作过程和结果,判断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执行力是否得到提高。
2.通过幼儿的品尝反馈,观察幼儿的口味偏好和重视程度,得出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结论。
3.通过幼儿对中外美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判断课程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方式:1.听课:介绍不同食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
《中西饮食文化》(教学设计)-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中西饮食文化》小学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增长知识面。
2. 培养学生热爱本国饮食文化,尊重和接纳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内容1.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2. 各国特色美食及食俗3. 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热爱本国饮食文化,尊重和接纳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国美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学习(1)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讲解、图片展示、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如: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注重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口感和烹饪技巧。
(2)各国特色美食及食俗介绍各国的特色美食及食俗,如:日本的寿司、意大利的披萨、印度的咖喱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增长知识面。
(3)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讲解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中餐在国外的流行,西餐在中国的普及等。
让学生认识到饮食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
3. 课堂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研究该国的饮食文化。
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讲解等形式,向其他小组介绍本国的饮食文化。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总结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引导学生尊重和接纳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饮食文化的短文。
2. 家长协助孩子了解一种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下次班会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是否能正确介绍本国饮食文化等。
3. 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
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
2.了解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
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
二、中国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们长期生活习惯所积累的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饮食的习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种亚文化。
例如中国,与欧美等国就有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结构的不同
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
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颁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鼓励农业发展,因而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行业发展受到抑制。
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
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物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
2.饮食制作的不同
2.烹制准则的不同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烹制过程中,
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
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
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
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
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
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
3.烹制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它有极强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
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而且中国烹饪还极重刀工、火候,菜的形状可以切得五花八门:块、片、丝、条、丁、冷雕等;不同的刀工或不同的蔬菜烹制的火候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菜肴的滋味以及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存在差异。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
他们只追求食物的营养,只求吃饱吃好,而不重视饮食带来的乐趣。
他们的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儿或大片儿的,然后入锅,直到全熟能够食用为止。
4.用餐方式
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
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5.餐桌礼仪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
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
1、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2、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3、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
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4、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5、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6、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的意义
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
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
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