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韬光养晦

合集下载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虽然这个成语产生于古代封建社会,但在现今社会中也有其积极意义。

锋芒毕露是指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我们今天讨论的韬光养晦更多的是隐藏自己的锋芒,低调做事。

我们所说的韬光养晦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提升自我修养而进行的一种内化提升。

我们今天讨论的标准就是何者更能实现个人价值。

接下来我用以下两点证明我方观点。

第一,韬光养晦是一种做人的战略。

韬光养晦可以运用在为人处世中的各个方面,作用范围更广,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防止收到外在势力的干扰。

而锋芒毕露是指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我们当然不否认展示自己的重要性,但是锋芒毕露中的“锐气”我们是否应当展现出来呢?一个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处处展露自己的锐气与才华,收到老板的赏识固然没错,受到其他老员工的鄙夷和不满也是司空见惯的。

因此我们说,适时地懂的低调做人,韬光养晦,保存自己的实力,给自己的内在修养多加一分,也许就会又不一样的结果,更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二,我们说韬光养晦并不是完全隐藏自己的才华,而是适时而动。

我们只是说在现代社会中藏龙卧虎,我们更多的也许是怀着一种低调的做人态度,减少外界的干扰,增加了内心的自省与自我提升,减少精力的分散,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著名节目支持人杨澜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放弃了正大综艺的金饭碗,转而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经过四年多的韬光养晦,重新归国之后以自己深刻的国际视角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文化频道——阳光文化教育,她实现了个人价值,而这一点是锋芒毕露难以带给她的。

现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也愈加浮躁的社会,我们的视线被一个个光点吸引,迷乱到找不到自我,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是否应该学会慢下脚步,养精蓄锐,低调做事,适时而动。

而锋芒毕露如果运用在人民大众中,会不会形成一种处处都喜欢展示自己的锐气的风气呢?那这样下去,人们就会减少了内心的自省,更多的是关注在如何更好地把自己的才华呈现给别人,为的是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样是对社会只会变的更加功利化,更加浮躁。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思想,意为隐忍养精,蓄势待发。

这个词语最早
出现在《孙子兵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在和平时期保持低调,积极准
备战争,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韬光养晦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

在和平时期,国家应该保持低调,不
张扬自己的实力和野心。

这样做可以避免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和敌对
情绪,从而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韬光养晦也可以让国家集
中精力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多的进步和
成就。

在战争时期,韬光养晦则是为了蓄积力量、节约资源、准备作战。


过隐忍不发、蓄势待发的策略,在敌人没有准备好或者信心动摇时出击,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就采用
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在长期游击战争中积蓄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

韬光养晦的实践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标
制定相应的策略。

在和平时期,需要注重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在战争时期,则需要注重蓄积力量、节约资源、准备作战等方面。

其次,要注意时机选择。

在和平时期需要保持低调,但也不能过于消
极和被动;在战争时期,则需要把握好敌人的动向和信心变化,选择
最佳的出击时机。

最后,要注重团队合作。

韬光养晦需要团队合作,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总之,韬光养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只有通过隐忍养精、蓄势待发的策略,在不同场合下制定相应策略,并注重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韬光养晦 逐字解释

韬光养晦 逐字解释

韬光养晦逐字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隐藏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等待时机,不轻易展露自己的才华。

这个成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从历史典故的角度来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孙子兵法》中的“韬光养晦,静而修之,敬而齐之,几兵防之。

”这句话的意
思是要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保持内心的平静,修养自己,
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以防备敌人的进攻。

这个成语在军事上有
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强调了隐藏实力,等待时机,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其次,从个人修养和处世态度的角度来看,韬光养晦也可以理
解为在平时不张扬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而是静心修养,等待时机展
现自己的才华。

这种态度表明了一个人的谦虚和沉稳,不轻易展露
自己的优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才展现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从管理和领导的角度来看,韬光养晦也可以理解为在某
些时候,领导者需要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计划,等待时机采取行动,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种策略在领导者处理复杂局面和人际关系时
非常重要,能够保持局势的稳定和掌握主动权。

总的来说,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包含了谦虚、沉稳、等待时机、隐藏实力、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才能等多重含义,它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隐藏自己的光彩,暂时避开锋芒,以便以后更好的发展。

它既可以形容人处世的态度,也可以形容事物发展的趋势。

“韬光养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重耳在一次航海中遭遇了风暴,被困在一个岛里面。

他虽然被困在岛上,但是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袖。

“韬光养晦”的意义在于,在遭遇困境或者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暂时避开锋芒,隐藏自己的光彩,储蓄自己的力量,以便在以后更好的发展。

这种时期,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韬光养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轻易暴露自己的优势,也不要过于隐藏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适度的平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韬光养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孙子所提出的一种战略原则。

它的具体含义是在适当的时候隐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发力。

这个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于策略,它告诉我们,有时候保持低调、静观事态的能力比盲目表现更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韬光养晦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第一节:明智的选择韬光养晦的本质是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和对内在力量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组织战略,都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光鲜和即时的回报,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韬光养晦背后蕴含的智慧。

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适合展现我们的实力和优势,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二节:保持谦逊韬光养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持谦逊。

当我们成功或者受到赞誉时,往往容易滋长自负和骄傲之心。

然而,韬光养晦告诫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只有保持谦逊,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节:勤于思考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相反,它要求我们保持思考、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只有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和提升能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组织战略中,勤于思考都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四节:抓住关键时机韬光养晦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何时是合适的时候展现自己的实力。

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非常关键。

一个优秀的人或者组织,需要有能力洞察到关键的机会,并且果断地采取行动。

只有在关键时刻展现自己的实力,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第五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韬光养晦的理念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在家庭和社会中,韬光养晦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谅解的态度,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总结: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要求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隐藏实力、保持谦逊,并且时刻保持思考和洞察力。

韬光养晦的解释

韬光养晦的解释

韬光养晦的解释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理念,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军阀赵高就有“韬、晦相宜”的宣言,他认为韬即是“积极政策”,晦即是“保持低调”的政策。

因此,韬光养晦的含义就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保持低调自强”。

韬光养晦虽然出自于战国时期,但实际上在历史上一直得到人们广泛重视与运用。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就有大量人士遵循这个道理。

汉朝时期,孔子更是积极倡导韬光养晦,他认为“在政治上,韬光养晦是必要的”,他也建议人们“不动声色,保持沉默”,藉此表示出他对韬光养晦的重视程度。

韬光养晦有着深刻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曾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古代政治社会中,有时像太平盛世一样,统治者可以积极、开放地对待外界,有时则面对强国的侵略,可以用一种谨慎的、抗拒的态度来进行应对。

韬光养晦的理念就十分适用于这种环境,它要求人们要保持沉默,不要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任何积极、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也不要招惹麻烦。

这种极其谨慎的处世态度,一方面可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对外交往。

虽然韬光养晦的理念在古代政治中功不可没,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却可能适得其反,它会导致人们被动消极,丧失自强勇敢进取的精神。

正确地使用韬光养晦,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谨慎和应对外部环境的灵活性,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另一方面也要谨慎小心,看清形势,对付好各种挑战,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机遇。

在当今新兴市场中,中国企业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这都需要中国企业实施的是一种积极的、灵活的韬光养晦理念。

企业家要积极地探索创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勇于进取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谨慎行事,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变化,避免走错方向,做出定调不正确的决策。

韬光养晦的运用,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调节风险,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总之,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极具智慧的理念,它虽然出自战国时期,但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与借鉴,它教导人们既要积极进取,也要谨慎小心,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在现代社会可以运用到许多方面,帮助企业提高和提升发展机遇,当然也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以及处理困难问题时保持理智和智慧。

对韬光养晦的认识

对韬光养晦的认识

对韬光养晦的认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对韬光养晦的认识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韬光养晦,认识,结合,国际形势,周边,国家,发展,态势,谈谈,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结合国际形势及周边国家发展态势,谈谈你多韬光养晦这一外交战略在当金钱及今后一段时间坚守价值的认识长期以来,韬光养晦是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其具体内容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上世纪80年代的口号曾经是“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

进入90年代后,口号被整理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字。

但其核心内容依然是“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倡导的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这一方针的出台无疑是现实主义邓小平思想的结晶。

其特征有三:1.基于现实的国际形势判断;2.客观认识自己3.与意识形态相比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围绕中国外交是否应该坚持“韬光养晦”以及中国今后的外交方针,国家高层和庶民百姓之间今后的议论仍将持续下去。

议论归议论,把握好外交,对今后中国立足于全球化世界是极为重要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政策,过去30年来看,它行之有效。

“韬光养晦”,就是不要锋芒毕露、颐指气使,而要夹起尾巴做人。

想想看,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是夹起尾巴做人好,还是飞扬跋扈好?所以我说“韬光养晦”的方针要永远坚持下去,这样发展的阻力会小一点。

这会引导中国处理好国际关系,也会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的确不能软弱,但是,树大招风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韬光养晦,不做风头浪尖上的出头鸟,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我们有必要坚持创新原则积极发展经济科技为我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要真正读懂了“韬光养晦”后,你才有资格谈论人生

要真正读懂了“韬光养晦”后,你才有资格谈论人生

要真正读懂了“韬光养晦”后,你才有资格谈论人生“韬光养晦”这个词是晚清的大实业家、大思想家郑观应在他的《盛世危言》中提出来的,是郑观应在读完易经后他自己悟出来的“道”,他在《盛世危言》的自序中这样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这“韬光养晦”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善于隐藏自己锋芒,不要外露。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天下间所有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可父母们却不知道所有的天才大多都活不过39岁,因神童们锋芒露的太早了,在很小的年纪就什么都懂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你早就修完了,没得修了,所以就得尽早去另一个世界了,其实隐藏锋芒也是“天道”。

人们都说大器晚成,觉得成器的时间太晚了,却不知,其实这才是符合“天道”的,果实还没有成熟你就把他摘下来了,你还能品尝到果实的滋味吗?花朵正在含苞待放的时候,你就把它摘下来了,你还能看到真正的美丽的花朵吗?所以说,要善于隐藏锋芒,要待到时机成熟,你才能显露自己。

回过头来去看看那些但凡年少时就有才能的人,是不是长大后都会越来越平庸。

相反,其实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些真正的真命天子,都会有上天的庇佑,不会让他过早的展露锋芒,而是待到时机成熟时才会一飞冲天。

这就是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为什么年少时都很平常的原因了,也是我们平常常说的那句话叫“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了。

真正乘时应运上天选中的人,是不会很早就露出锋芒的,因为你要是锋芒露得太早,早就被你敌人把你消灭了,你说你是真命天子,别人岂会容得下你?所以叫真人不露相,因为一露你就没命了嘛,没有人会容得下你。

真正了不起的人,就是能一直的“潜”下去,就是那句“潜龙勿用”,就是你在时机还没到的时候,你必须要“潜”下去,但前提条件你要是“龙”,是“龙”就要有龙的能力,你要是能力还不够,当还不能称之为“龙”时,那就要你继续修炼,等你修炼成龙的时候,你还要考虑“勿用”,意思就是要谨慎的选择开始,就是你要等待你的“时机”真正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意思是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保持低调,徐图发展。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最为著名的提法:韬光养晦。

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越来越强大,社会上对韬光养晦政策的诟病越来越多,如今对于中国的外交战术,我们也应有个整体的认识。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

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

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对外战略已经时过境迁,该调整了。

理由主要有以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必再韬光养晦。

第二,美国已把战略东移至亚太,中国已然成为美国的主要防范对象,中国提不提韬光养晦都无济于事。

但是我认为“韬光养晦”是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战略,不仅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而且在中国崛起成功之后仍将是中国对外战略的自觉选择。

主张中国告别韬光养晦的人,其根据无非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

但事实上,中国崛起还面临艰巨的任务与复杂的环境。

无论外部世界怎么鼓吹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中国应该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

首先,中国崛起目标与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务必始终坚持“韬光养晦”。

中国崛起包括政治、统一、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任务,最终要崛起为多极国际格局中的独立一极,维护世界与地区的稳定、和平。

要完成这些任务都极为不易的。

再加之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陷阱、圈套与误区,弯路与挫折难以完全避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故自始至终务必小心谨慎,切忌过分张扬与骄傲自满。

其次,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复杂安全环境需要我们“韬光养晦”。

具体而言,中国崛起正面临以下四大挑战:第一,美国极力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安全战略重点“关注”中国,在中国周边战略要地加紧投棋布子;日本则对中国崛起寝食难安,极力干扰阻挠。

日本还积极配合美军事战略调整,美日军事同盟更趋紧密。

第二,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意识形态偏执与国际因素的干扰破坏,导致台海形势依然严峻。

第三,中国能源与资源安全形势严峻,外经贸摩擦呈扩大化趋势。

第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加速转型相重叠,国内新旧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维护稳定形势严峻。

简言之,中国之所以需要始终坚持“韬光养晦”,是因为有其客观必要性,即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任务极为艰巨,内外挑战交织,不“韬光养晦”不行。

“韬光养晦”不是“卧薪尝胆”,其核心不是图谋霸权,也没有假想敌人,当前更突出体现为有效维护与力争延长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不仅要和平地崛起,而且在崛起成功后仍将走和平发展道路。

对外崇尚王道、反对霸道,中国将来强大了也绝不称霸。

如果说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坚持“韬光养晦”是客观形势使然,是在内外压力下的被动选择,那么中国在崛起成功之后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则完全是主观上的自觉。

这不仅是中国领导人的一贯主张,也是“韬光养晦”战略与中国传统王道战略文化的应有之意。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无疑必须长期坚持,特别是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永远不”,是一定会“言必行、行必果”的。

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当然我们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但是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的态度是一贯的,必然坚定更坚定。

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韬光养晦”战略思想的关系,重新思考“韬光养晦”的概念和提法,与时俱进地发展“韬光养晦”,使其精神实质得以延续,才能实现中国从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演进到和谐大国、教育大国、科技大国、文化大国的梦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