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_成语典故
韬光养晦 逐字解释

韬光养晦逐字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隐藏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等待时机,不轻易展露自己的才华。
这个成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从历史典故的角度来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孙子兵法》中的“韬光养晦,静而修之,敬而齐之,几兵防之。
”这句话的意
思是要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保持内心的平静,修养自己,
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以防备敌人的进攻。
这个成语在军事上有
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强调了隐藏实力,等待时机,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其次,从个人修养和处世态度的角度来看,韬光养晦也可以理
解为在平时不张扬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而是静心修养,等待时机展
现自己的才华。
这种态度表明了一个人的谦虚和沉稳,不轻易展露
自己的优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才展现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从管理和领导的角度来看,韬光养晦也可以理解为在某
些时候,领导者需要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计划,等待时机采取行动,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种策略在领导者处理复杂局面和人际关系时
非常重要,能够保持局势的稳定和掌握主动权。
总的来说,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包含了谦虚、沉稳、等待时机、隐藏实力、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才能等多重含义,它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韬光养晦

This
Conclusion
National: keeping a low profile to promote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avoid provocations
Personal: keep quiet about one's talents or accompishment; be modest / humble
That's all! Thank you!
背景介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绝 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想。 其中,就韬光养晦,他指出“不随便批评别人、 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 时至今日,韬光养晦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 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 词之一。 但韬光养晦这一提法却屡屡遭遇西方社会的误读 和曲解。
曹 操 青 梅 煮 酒 论 英 雄
典 故 :
居太《 游和旧 处会唐 ,昌书 未朝 尝,宣 有愈宗 言事记 。韬》 ”晦: ,“ 群历 ·
出 处
汉译汉
按捺,柔化,隐藏
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 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
修养,培养
①隐匿光 彩、才华, 收敛锋芒、 踪迹 ; ②比喻谦 虚谨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guidance reflected Deng's belief that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strategy had to reinforce its core national interest of promoting domestic development by avoiding foreign risk, high-profile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and provocations( 挑衅 ), or pretenses of national leadership.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隐藏自己的光彩,暂时避开锋芒,以便以后更好的发展。
它既可以形容人处世的态度,也可以形容事物发展的趋势。
“韬光养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重耳在一次航海中遭遇了风暴,被困在一个岛里面。
他虽然被困在岛上,但是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袖。
“韬光养晦”的意义在于,在遭遇困境或者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暂时避开锋芒,隐藏自己的光彩,储蓄自己的力量,以便在以后更好的发展。
这种时期,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韬光养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轻易暴露自己的优势,也不要过于隐藏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适度的平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韬光养晦的成语典故介绍

韬光养晦的成语典故介绍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过,它有什么成语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韬光养晦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韬光养晦的解释【成语】韬光养晦【读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的历史典故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
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骗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两人乃不复言。
”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
《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韬光养晦的造句1) 人们常说,世上有才之人有两种:一是自恃才智过人我行我素想将世人踩在脚下者;另一种,则是不轻易展露才华韬光养晦善于磨练者。
前者之才如白云苍狗,须臾即为灰土。
唯后者可成就丰功伟业。
2) 明升暗降,正是老董所使的鸟尽弓藏手段,我看你还是退休回家,韬光养晦算了。
3) 十一过后的今天,温暖的朝阳照耀着,七天的养精蓄锐,让金秋的阳光异常灿烂;祝福传递着,七天的韬光养晦,让十月的天空异常晴朗;祝你节后第一天上班快乐!4) 茫茫人生旅途,风雨侵袭挡不住。
要进退有据,伸屈自如;要弯儿不折,曲而不断;要韬光养晦,笑傲人生。
祝你:历经风雨后的人生旅途布满彩虹!5) 北京谦逊的态度与邓小平“待时而动”,“保持低姿态”和“韬光养晦”的意见保持一致。
6) 呵呵,李师侄不仅仅年轻有为,而且博闻强记,远超寻常弟子!看来平日里,你都应该是在韬光养晦,积蓄实力才对。
故意输给对方的成语

故意输给对方的成语概述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通过简短的形式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而在某些情境下,我们可能会故意输给对方来展示谦逊和为人处事的态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与运用。
一、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时机选择隐藏才能、保持低调,不倾泻过多才华或展示优秀能力的行为。
这个成语的出处源于《宋书·灵慈传上》:“吴自号曰国士,志必若之,故韬光养晦,士之所以莫敢与争名也。
”韬光养晦的典故即出自晋朝时期,道家的大神仙荆轲与孙吴从事时事,照管晋朝皇室熙宁之事。
大家看到孙吴幕僚是个寻常人,所以对他们放松了警惕。
就如利用一张虚伪的面具,隐瞒自己的实力,隐藏自己的才华,进行巧妙的骗术。
韬光养晦的运用在生活中特别重要。
在工作场合,有时我们需要暂时隐藏自己的实力,保持低调以避免引起敌对或嫉妒的注意。
而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适时的韬光养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准备,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虚怀若谷虚怀若谷意为心胸宽广,能容纳很多东西,像山谷一样宽广。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南史·干宝传》:“(干宝)虚怀若谷,常招接士人。
”虚怀若谷的出处可追朔到东汉时期。
虚怀若谷的精髓在于谦逊,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虚怀若谷的人不固执己见,能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虚怀若谷的人对待成功和失败都一视同仁,他们不会因为成功而狂妄自大,也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
虚怀若谷的人善于与人相处,因为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经历而给他人施加压力或嘲讽。
同时,他们也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吸收他人的智慧和经验。
在工作和生活中,虚怀若谷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合作效率。
同时,虚怀若谷也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让我们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知易行难知易行难是指理论上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非常困难。
这个成语的出处正是《庄子·养生主》:“ 人之所以失其所欲者,莫患其不胜任也,莫患其所学不精也,莫患其所为不得理也,而患失之者其所欲欲莫能止也。
韬光养晦的典故和意思

韬光养晦的典故和意思韬光养晦的典故: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少年时曾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位黄石老人。
黄石老人给他一本书,并且告诉他读完此书就能成为帝王的辅佐。
但是要使它发挥作用,还必须要遇见圣主才行。
韬光养晦的意思:指掩盖起才能来,不使外露。
有一年,楚汉相争。
刘邦打了败仗,逃到下邑(今江苏睢宁西北)。
汉高祖的大将纪信冒着生命危险,跑到下邑去见刘邦,说:“汉王败了,您快走吧!”刘邦知道了,大怒,骂道:“你这个卖主求荣的小人!”拔出剑来,把纪信杀死。
项羽的谋士范增,劝刘邦趁此机会消灭项羽,统一天下。
刘邦却担心将来自己称帝后,身边会有很多人谋反。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派人持一盘子,盘子里放一把食,以一人取食,叫他们都退下。
纪信等人吃饱后,发现汉王已经上马准备好了,便请汉王上马。
当天晚上,刘邦摆宴席招待他们,酒喝得正酣畅时,突然喊道:“我逃到下邑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穿。
谁要是跟随我的话,我就把这双鞋送给他。
”刘邦这一举动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大家都认为这是刘邦在戏弄大家。
可是只有纪信面色如常。
刘邦在撤宴时,突然提到要让纪信做他的贴身侍卫,留在身边。
纪信推辞说:“我没什么学问,才能也很平庸,恐怕担当不起大王的重任啊!”刘邦道:“你的才能比起我过去的左司马曹无伤如何?”纪信道:“不及他。
”刘邦笑道:“你的确没有什么学问。
”纪信说:“那么我愿做一名马夫。
”刘邦依旧让他做自己的侍卫,称为“随从”。
“我本人倒是无所谓,只是想起来就觉得可惜啊!”汉十年(公元前196年)七月,陈豨反叛,自立为代王,并派人与匈奴勾结,多次入侵边境。
这时,齐国田荣与楚国合谋,准备发兵攻打汉朝。
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定叛乱,把齐王建立的临淄封给田荣。
楚王韩信也率军协助汉王刘邦。
汉军直逼陈豨的根据地代县,陈豨忙向匈奴求援。
匈奴假装答应,暗中却准备与韩信、齐王信里应外合。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把大军改为迂回战略,集中兵力,直捣陈豨的根据地代县,大破匈奴,活捉了陈豨。
成语解说: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说: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人要能做到高调的做事低调的做人。
但是有时候必须要做到隐藏才能,不随便外露,韬光养晦时机成熟的时候,一举成名。
那么,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呢?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说韬光养晦的意思,这是个值得深思的成语。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
《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
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
《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着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
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养:修养,培养;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
成语典故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
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
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
韬光养晦的出处和典故

韬光养晦的出处和典故韬光养晦,作为一个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在南宋末年,面对金国的入侵,宋高宗赵构上位后,他便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来保护国家。
这个典故后来也成为了一个成语,形容隐藏实力,保持低调。
公元1127年,金国入侵了宋朝的首都开封,迫使宋高宗赵构逃亡到南方。
这一年,金国灭亡了北宋,建立了金朝。
而南宋的建立者赵构,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境地。
此时的金国实力强大,南宋面临巨大的压力。
然而,赵构并没有选择与金国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赵构领导下的南宋政府,将精力主要放在了加强国内的治理和调整经济结构上,以此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等,逐渐恢复了国家的力量。
赵构的韬光养晦策略,虽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宋的发展。
这种策略,使得南宋在金国的包围下,得以保持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
韬光养晦的意义韬光养晦的意义在于,当国家面临强敌时,必须要有正确的策略和手段来保护自己。
只有隐藏实力,保持低调,才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生存下来。
韬光养晦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领域,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也需要采取类似的策略。
有时候,企业需要隐藏自己的优势,等待时机的到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个人生活中,韬光养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不必总是把自己的优势展现给别人,而是应该保持谦虚和低调。
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争斗。
总结韬光养晦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面对强大的敌人或竞争对手,我们应该保持低调,隐藏实力,等待时机的到来。
这样才能在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韬光养晦的出处和典故,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个智慧的引导。
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策略,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实现更大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
指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地方,不以一技之长刺激、诋毁别人的短处,要注重认识、修正自己的不足,使自身平衡发展。
三国争雄的时代,曹操占据着大权,可生性多疑的他很是忌惮刘备。
刘备怕遭曹操谋害不能成就霸业,想出韬光养晦的办法。
他开始在后院种起菜,每日亲自浇灌,企图营造无心争霸的假象。
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见状非常不解,就问道:“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刘备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两人才不再过问。
刘备正是用了韬光养晦这一招,保存了实力后来与曹操争霸。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韬光养晦”的成语典故。
不过,“韬光养晦”最早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意思是指隐藏才能,不使之外露。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