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及故事全套整合
三国成语故事15篇

三国成语故事15篇三国成语故事15篇三国成语故事11.三国成语故事经典:势如破竹三国时,司马炎当上晋国的皇帝,史称晋武帝。
他吞并了蜀国后,又出兵灭吴,准备统一中国。
司马炎召集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许多人主张马上灭吴,等积蓄了足够的兵力再说。
因此,司马炎一直下不了决心。
这时,大将杜预写了一道奏章给司马炎,认为必须乘吴国衰弱的机会,一举歼灭。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权司马炎趁早伐吴。
司马炎便下了决心,封杜预为征南大将军,南下灭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20多万兵马,分成六路,讨伐吴国。
第二年,杜预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将伍延。
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闻风丧胆,纷纷开城投降。
接着,司马炎下诏,命杜预从水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有人担心吴国立国长久,一下子歼灭它不切实际,主张把战役推迟到冬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如今晋军斗志昂扬,犹如利刀劈竹子,劈过几节后,就迎刃破裂,灭吴不会再费大的气力了!”在杜预的指挥下,晋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吴国国都建业,终于统一了全国。
2.三国成语故事经典:出言不逊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亲率精兵攻打袁绍的粮仓乌巢,袁绍不听大将张郃的援粮仓守军的建议,采用谋士郭图的取曹大本营的建议,结果兵败,郭图借机诬陷张郃对袁绍出言不逊,造成张郃投奔曹操,助曹统一北方。
6.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三国成语故事经典:负薪救火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故事汉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而又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成为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研究课题中的重要分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国演义的经典成语故事篇一: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
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
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
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
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
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
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
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
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
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
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
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
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诗词相提并论。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篇一:刮骨疗毒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
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
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
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
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
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
"关羽笑着说:"不用捆。
"然后吩咐宴招待华佗。
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
"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
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
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
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
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篇二:如鱼得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为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山。
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
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
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
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
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
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与故事

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与故事1、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2、望梅解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5则

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5则三国演义产生了很多成语典故。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1、草船借箭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召弓弩手来向船射箭。
于是船两边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下令回去,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就这样,10万支箭“借”到了手。
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2、赵云单骑救阿斗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
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
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
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
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
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
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
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
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3、火烧赤壁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
双方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相遇。
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初战失利,于是曹操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东吴统帅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
三国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三国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1.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在鲁肃的帮助下,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2. 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曹操行军途中,士兵口渴,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暂时忘记了口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 初出茅庐: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
诸葛亮才出山就大败曹军于博望坡,奠定了自己在蜀军中的地位。
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4. 七擒孟获: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豪强孟获抓了七次,前六次都放了,在第七次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
后用此典故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口服。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展示了三国时期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被引用和传承。
三国演义经典的成语故事精选

三国演义经典的成语故事精选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的固定短语,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三国演义经典的成语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国演义经典的成语故事精选篇一:如鱼得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为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山。
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
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
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
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
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
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 以后,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力不断扩大,最终与魏、吴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故事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成语“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三国演义经典的成语故事精选篇二: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
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
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
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
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
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
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
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
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
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三国演义》中诞生了很多成语典故,里面包含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仍被捧为经典。
了解其中的典故,有利于我们引用成语,增加写作的文采,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三国演义》相关的部分成语所蕴含的小典故吧。
得陇望蜀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
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
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
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
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有贬义。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
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
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
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
”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
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
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
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
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
但这也是不成立的。
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及故事大全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
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成语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
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心怀叵测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成语解释: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
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旧病复发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十二回:袁绍闻袁尚败回,又受了一惊,旧病复发,吐血数斗,昏倒在地。
成语解释:原来的病又犯了。
初出茅庐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成语解释: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先礼后兵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成语解释:礼:礼貌;兵:武力。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万死不辞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成语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
万一万次也不推辞。
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招兵买马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军往汝
南驻扎,招兵买马,徐图征进。
成语解释: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
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缓兵之计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成语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
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割须换袍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
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成语解释:须:胡须。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
舌战群儒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
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无计可施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允日: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成语解释:计:策略、办法;施:施展。
没有办法可用。
宝刀不老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成语解释: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锦囊妙计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
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成语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
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成语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语解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
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赤膊上阵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成语解释:光着膀子上阵。
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强词夺理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成语解释:强词:强辩;夺:争。
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七步成章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
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成语解释:称人才思敏捷。
同七步成诗。
三顾草庐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回目:刘玄德三顾草庐。
成语解释: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
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同草庐三顾。
御驾亲征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1回:今刘玄德即了帝位,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其势甚大。
成语解释:御驾:皇帝的车驾,指皇帝。
皇帝亲自率军出征。
喻指亲自出面做某事
赔了夫人又折兵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成语解释: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老弱残兵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既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成语解释:原指年老没有作战能力的士兵。
现多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9回: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成语解释:指在公堂台阶下受审的犯人;泛指在押的囚犯或俘虏。
老成练达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欢读左秋明《春秋传》。
成语解释: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
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缓兵之计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成语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
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气宇轩昂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成语解释: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安身之地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成语解释:存身的地方。
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草船借箭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成语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笑容可掬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成语解释:掬:双手捧取。
形容笑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