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古典诗词鉴赏: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赏析

临江仙元好问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怀?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写作背景】由词题可知,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

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

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

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

这里的“老尽”蕴含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

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远目送归鸿”源自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

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

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

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

【作品赏析】元好问的一生象中国古代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命运乖蹇。

在封建社会,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封建士大夫不能不以仕途为秸的;但是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污秽又使正直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因而道家遗俗出世的思想也有极大影响。

这样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造就了古代知识分子双重的人格面具和双重的生活方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复杂心态的典型所在。

元好问的这首词,正是他本人的人生观的写照。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北邙山地处河南洛阳县北面,厚葬着许多历工王侯公卿。

想当年这些王侯公卿也曾咤叱风云,盛极一时,如今却都默地长眠地下。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导语】元好(hào)问(1190年8⽉10⽇—1257年10⽉12⽇[1]),字裕之,号遗⼭,世称遗⼭先⽣。

太原秀容(今⼭西忻州)⼈。

⾦末⾄⼤蒙古国时期⽂学家、历史学家。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诗词:元好问《台⼭杂咏》原⽂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台⼭杂咏》 ⾦朝: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直上犹千⾥,井底残⼭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象中。

⼭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在妙⾼峰? 【注释】 这句说站在五台⼭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五台⼭的五个⼭顶却显得更⾼了。

灵鳌:神龟。

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壑,下深⽆底,中有五仙⼭(瀛洲、蓬莱、⽅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

上帝使⼗五巨鳌举头顶之,五⼭遂屹⽴不动。

此句形容松涛海浪,⼭顶如鳌头,以五仙⼭喻五台。

井底残⼭:指诸⼭与五台相⽐,如在井底。

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斧神功,⾮⼈⼒所能及。

湍溪:急流的河溪。

风雷恶:形容⽔流声巨响如雷。

翠微:青翠的⼭峦。

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峦间飘荡出没。

妙⾼峰:佛教传说中的峰,这⾥代指五台⼭。

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诗 元好问的⽂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学地位的。

这些诗是在⾦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壬⾠⼗⼆⽉车驾车狩后即事》五⾸、《俳体雪⾹亭杂咏》⼗五⾸、《癸巳五⽉三⽇北渡》三⾸、《续⼩娘歌》⼗⾸等。

这些诗篇⼴泛⽽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

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

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不⽢⼼,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潮。

⽐如《歧阳》之⼆“百⼆关河草不横,⼗年戎马暗秦京。

歧阳西望⽆来信,陇⽔东流闻哭声。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辽宋夏金元部分文化成果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辽宋夏金元部分文化成果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辽宋夏金元部分文化成果【题目】(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选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地图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请从图中任选一类文化成果,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写出类别,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参考答案】类别:文学类论题:辽宋夏金元各民族文学成就突出,全面繁荣。

辽宋夏金元时期由政权并立逐步走向大一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各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宋朝词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这一时期在少数民族中也涌现出一批成就突出的文学家,如辽朝的萧观音、金元时期的元好问,蒙古帝国时期的耶律楚材等。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更加适合市民的需求。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这一时期文学领域成就突出,是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存,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文化成果,在这些成果中任意选择一类,如选择文学类,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论题是辽宋夏金元各民族文学成就突出,全面繁荣。

然后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分析其原因,再结合宋元时期文学的具体成就及其影响进行阐述。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存,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台山杂咏》金朝:元好问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注释】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灵鳌:神龟。

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

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

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湍溪:急流的河溪。

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翠微:青翠的山峦。

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诗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地位的。

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

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

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

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

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议论文分论点带古诗词的

议论文分论点带古诗词的

议论文分论点带古诗词的在中国数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瑰丽的一颗明珠。

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

它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知识,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

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

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

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研究过程,纸上谈兵,常常只会打擦边球。

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捕捉灵感?着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记下来。

是呀,常常积累,时时做有准备的头脑,何须等到“安排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

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准备的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

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重,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毕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如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

因此写作须讲求炼字,但也须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要善于炼字,做一个对语言精益求精的人!“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梳理金元文脉 突出遗山主峰——“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梳理金元文脉 突出遗山主峰——“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落九天” 一首赞扬 了李 白的诗 品及 人品 , 否定 了《 戏赠杜甫》
为李 白所作 。香 港方满锦 博士 的《 元好 问 ( 诗三 十首) 论 之
表现在以仁为归 的生死 观、 以事功 为重 的忠义 观、 以民为贵
的道 统 观 三个 方 面 。从 主动 积 极 地 维 护 、 扬 、 展 先 进 文 弘 发 化 的 角度 , 定 了元 好 问 的历 史 功绩 。忻 州 师 院 狄 宝 心 教 授 肯
逝世 70周年学术研讨会 ” 于 20 5 , 07年 8月 9日至 1 2日, 在 元好 问的故乡山西 省忻州市 隆重 召开 。来 自内地 、 香港 、 日
本 的 4 位 专 家 学 者 出 席 了这 次 学 术 盛 会 , 0多 围绕 元 好 问 以
及金元文学文化研 究等课题进行 了深入 的交 流。会 议收 到 论文 4 5篇 , 中元好问研究论 文 3 其 7篇 , 括元好 问的思想 包 观念 、 文学成就 、 诗学理论 、 诗词 散文 、 夷坚志 、 续 中州 集 、 唐 诗鼓吹等方面 ; 金元文学研究论 文 8篇 , 括金 代文 学 的发 包 展、 金代 文学与科举 、 元代诗歌特征等方面 。论文议题广泛 ,
人物编次研究》, 首次揭示了元好 问《 论诗 三十首》 所论及 的
人物, 是以诗风 、 诗派为单元进行组合 , 富有创新意义地理顺 了论 诗三十首 的结构脉络。大同大学裴兴荣讲 师的《 ( 从 中 州集) 作家小传看元好 问 的诗学 思想》 通 过对《 , 中州集》 作 家小 传中的诗词评论来 探讨元好 问的诗学思想 。在前 人重
《 论遗 山精神》 把遗山精 神概 括为三点 :. 1 以民为本 , 以降求
存的终极 关怀 ;. 2 国亡史作 , 己所 当任的历史使命 ;. 3 求救士 类, 延续道流的存种志 向。这些都充 分体现 了当前元好问研 究 中新的观照视角和评价尺度 。吉林大学张锡坤 教授 、 窦可

天才清赡 邃婉高古——谈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天才清赡 邃婉高古——谈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 《 》



散文 等各 种文体

,
其 中尤以 诗论 成就 最高


论 诗绝 句 三 十 首 》

与张仲 杰 郎 中论文 》


论 诗 三 首》


自题 中州集后 五 首
,
在 这 些 诗论 中
,
又以
论 诗 绝句 三 十首 》 最 具 代表 性
,

他是 继
杜 甫之 后


比 较系 统 地 运 用 诗一 一绝 句 形 式来 表达诗歌 理论 的重 要诗 人
在 创 作上 题材 多 样
,
他工 诗




尤 以 诗冠 金 苏传 统 疏等
;
元 之首
,


今存其 诗一 千 三 百六 十余首

,
内容丰 富 褐


,

的词 以 苏

辛词 为 典 范
, ,
兼 有 婉约

豪放 诸种 风格
风 格 清新
。 、

他 的散 文

取法 唐 表
,

宋古 文大 家 记


语 言平 易
,
尚武轻文

统 治黑 暗 的封 建 王 朝
环境 中度过的 养
,


元好 间 二 十 二 岁 ( 1 2 1 1 年 ) 以 前的青 少 年 时期 一 个 封建 士 大夫 家庭
, ,
是 在 比 较 安定 的
,
他 诞生 于 金代 盛 世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诗绝句三十首》解读元好问诗歌主张之“真”
【摘要】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了其诗歌主张和诗歌理论。

元好问认为诗歌最重要在于“真”,而这“真”可以体现在刚健质朴的诗风,以“诚”为本的诗歌理念,以及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真”;刚健质朴;“诚”;真实情感
元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

因其曾在遗山求学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遗山先生。

他“独以诗鸣,……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伯独步几三十年”,“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是我国文学史上享誉金、元两代的诗人及诗歌评论者。

他的诗歌理论大多采用诗歌的体式,尤以七绝居多。

他用《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过去时代的诗歌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总结,继承了自建安至陈子昂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清人翁方纲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


元好问通过论诗绝句三十首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诗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可以提炼并升华为一点,便是“真”。

元好问强调诗歌应尚“真”,应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自然地抒发真实感情。

元好问尚“真”思想可从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推崇刚健质朴的诗风
元好问推崇刚劲之美,贬斥柔秀造作。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曹植与刘桢都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慷慨,笔力道劲刚健,
闪烁着壮美的光华,故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首论建安诗歌。

元好问提倡继承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赞赏陈子昂首倡诗风改革,效法“建安风骨”。

诗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云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现出对乱世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初唐诗风绮丽柔靡,内容空洞、形式华艳。

陈子昂奋起批判两晋以来“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第一个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口号,主张诗歌要像建安时代那样有“兴寄”和“风骨”,即有内容,有寄托,有理想,并在创作中实践了这种主张,建立了刚健质朴的诗风,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元好问主张以平易朴素、自然清新的诗风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反对晦涩怪僻、穷愁苦吟等。

如:“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时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卢仝号玉川子,喜用怪词惊人,元好问斥他为“鬼画符”;孟郊、贾岛苦吟一生,却只为秋虫之吟;李贺喜欢歌唱神秘、死亡,写幽怪境界,读后使人感到阴森可怖,毛骨悚然,实为“鬼语”,这些类型的诗歌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

再如:“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护音。

”元好问以为,诗歌只要做到自然清新,便能像中唐时被誉为“鉴湖春色”的美人刘采春一样容华莫比。

浪翁元结并不讲求声律,他的“水乐”却达到了
相传为成汤所做的古乐《韶护》那样的艺术高度。

二、诗以“诚”为本
《论诗三十首》其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渊明诗朴素自然,冲淡渺远,体现天然本色和真淳之情,元好问极力推崇。

《论诗三十首》贯穿着“以诚为本”的思想,诗人晚年的《杨叔能(小亨集) 引》更为系统地表述了“以诚为本”说,遗山“以诚为本”的思想是一以贯之并逐渐成为理论自觉的。

为人“真”,创作态度才能“真”,元好问在《杨叔以小亨集引》中述钟嵘“吟咏情性”作为诗的定义,因而以“诚”作为诗之“本”,并说:“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

三者相为一。

故日不诚无物。

”以“真”和“诚”论诗确是抓住了根本,否则,如何琢句雕篇也难治浮伪之病。

元好问认为创作态度应本着真诚的原则,诗的内容应出于天然自得,反对模拟。

作家作品应反映生活的本质,也即“真”,作家的感情也要“真”,反对无病呻吟或粉饰现实之作。

《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十一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他强调“眼处心声”指出在诗歌创作中对所表现的客观事物要直接观察,亲身体验,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成功的诗作。

这个“眼处心声”不仅是对自然景物而言,更包含社会生活的真切了解。

眼目所及,必生心象,以文句表达,自能传神。

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从所见所遇中激发真情,从而写出非徒具形模的入神之作。

遗山以画画为例,说明只有亲到长安才能画出真正的长安美
景,以临摹为归是难以传神的,像杜甫这样身临其境、刻画写真的诗人,古来能有几人?所以他对“诗肠搜苦白头生,故纸尘昏枉乞灵。

”痛加讥诋,对一味模拟的“窘步相仍”和“俯仰随人”,亦深致不满。

基于此,他既不满无真情实感,斗靡夸多,有“陆海潘江”之称的陆机、潘岳,又不满以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为能事的宋代江西诗派:“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三十首之九)“心声只要传心了”,象布谷鸟那样啼个不止有何意义呢?宋诗之弊不仅表现为苏黄逞才的“辞费”,更表现为江西诗派的不以生活、真情作为诗作之源,而是崇尚夺胎换骨,因而堕入魔道。

三、推崇内心真实情感自然流露
元好问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他认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反对诗人创作中的“苦吟力索”,否定“闭门觅句”的创作方式和俯仰随人、窘步相仍的次韵诗。

他认为好诗是在与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中感发出来的,诗人应多接触现实生活,体察民情,感悟生活,并从生活悟出体会和情感,并将这种体会与情感通过诗歌自然的表达出来。

《论诗三十首》其一:“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

情知春草池塘旬,不到柴烟粪火边。

”诗人只知寻章摘句,只能是“坎井鸣蛙”,只有放眼江山,广泛地深入生活,才能超越自我,攀登诗歌艺术新的高峰。

在诗歌语言上,元好问反对诗歌语言的雕琢藻饰,批评“斗靡夸多”、“排比铺张”,要求诗歌语言“豪华落尽见真淳”,“眼处心生
句自神”,要求语言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

只有语言自然平易,才能顺应情感表达的需要,那么诗人才能将真实的内心情感自然的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吴照明:《论元好问的论诗绝句》[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年12月第7卷第4期
2、张人石:《从论诗绝句三十首看元好问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
3、廖美英:《论元好问重刚轻柔的诗歌主张》[J],江西财经大学
学报,2004年第6期
4、唐先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歌主张评析》[J],零陵学院学
报,2004年4月第2卷第2期
5、胡传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戏作性质》[J],晋阳学刊,2002
年第4期
6、王志清:《宗杜论诗:元好问的意义与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