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简介
王洛宾生平大事记

王洛宾生平大事记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东城区一个职员家庭。
1919年9月,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
1928年6月暑期在哈尔滨结识了塞克,塞克是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向导与启蒙。
1928年底,王洛宾为塞克的诗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词“在海的那边”谱曲,这首歌当时在哈尔滨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与此同时,王洛宾还和塞克共同创作了“西巴扎尔夜歌”。
1931年毕业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
1931年9月,王洛宾被保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
他的钢琴教师是德国人谷不克,声乐教师是沙俄贵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教师是从巴黎留学归国的汪德昭。
王洛宾从他们那里受到正统的音乐教育,这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在北京铁路扶轮中学任音乐教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前往山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驻地在万安镇。
在这里王洛宾幸运的见到了贺老总,服务团共200多人,王洛宾成了乐队指挥,并创作了《洗衣歌》、《风陵渡的歌声》、《献给你》、《老乡、上战场》等歌曲,这些歌曲从黄河两岸传唱到抗日前线,传唱到了全国各地,受到了朱老总的嘉奖,1938年,为萧军《八月的乡村》谱写主题歌“奴隶只爱”,后随塞克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前往甘肃、青海等地宣传抗日。
《西北歌声》在兰州出版。
1939年,在青海创作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青春舞曲》、《虹彩妹妹》等民歌。
1940年,王洛宾在兰州结识了维吾尔族歌手,记录创作了许多首维吾尔族民歌,有名的《马车夫之歌》后改名《达坂城的姑娘》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同年,他又深入哈萨克住地,创作了《流浪的哈萨克》、《小马驹》、《沿着天山》、《美丽的姑娘》等哈萨克民歌,并且出版了《西北歌声》、《青海歌声》两部歌集。
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之歌》一直传唱到当时的重庆,蜚声海外。
西北歌王王洛宾的作品

西北歌王王洛宾的作品王洛宾,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之一,被誉为“西北歌王”,因其擅长演唱西北民歌而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音乐风格,不仅有深情款款的民歌,还有激情四溢的流行曲,以及抒发时代情怀的歌曲。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他的代表作品。
首先,王洛宾以其深情的歌声和扣人心弦的演绎,将多首西北民歌唱入人心。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爱情转移》、《花房姑娘》和《绵绵望夫山》。
《爱情转移》以其缠绵悱恻的旋律描述了一位女子难以忘怀的深情故事;《花房姑娘》则以一个花儿少女的命运述说了爱情的凄美与坚贞;《绵绵望夫山》则讲述了一个在艰苦岁月中守候并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的感人故事。
这些歌曲不仅展示了西北地区特有的音乐元素,而且通过王洛宾独特的嗓音和情感传达方式,使这些歌曲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除了西北民歌,王洛宾还演唱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曲。
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好人》和《红日》。
《好人》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激励人心的歌词,唱出了当代社会对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人们的称赞和赞美;《红日》则是一首抒发年轻一代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精神的歌曲。
不仅如此,王洛宾还曾演绎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王子出征记》、《望乡歌》,每一首歌曲都展现出他扣人心弦的演唱风格以及出色的音乐才华。
同时,王洛宾还创作了许多深具时代特色的歌曲。
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没有共鸣的字颁布令》和《格萨尔王传》等。
《没有共鸣的字颁布令》以强烈的节奏和犀利的歌词表达了对社会现象不公与思想激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格萨尔王传》则是一首以西藏民歌为基础,在传统与现代风格的交融中,讲述了一位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展示了王洛宾对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注。
总之,王洛宾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情感传达方式,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西北民歌的演唱和流行曲的创作,使他在音乐领域广受好评。
更重要的是,他深入人心的歌曲以及对时代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不仅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才华,也反映了他作为音乐家所追求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毛: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

三毛: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三毛: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当今在我国大陆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终身编曲作词挨近千首。
他的著作之中,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芳华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我国人多少可以唱出来的歌曲。
而那首《在那悠远的当地》,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撒播。
一般人只知道这是边远当地民歌,却不知词曲背面还有故事。
王洛宾于公元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那是我国音乐教育的草创时代,相当程度地选用欧洲音乐教育的办法。
其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王洛宾在这样的教育下,完成了高级音乐教育,1937年,王洛宾和作家萧军、萧红、塞克结伴往西北游览,由于连日大雨,使得他们一行受困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
就在那儿,经由一位车马店女老板的口中,王洛宾初度触摸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
那种民歌,是西北名为花儿的调令。
唱山歌花儿的女老板,在年轻时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叫做五朵梅。
当王洛宾听到了这样的调令之后,他被五朵梅征服了。
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乡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五光十色的我国民族音乐国际,终身离不开我国大西北,再没有回到北京。
1941年春天,导演郑君里去青海拍照一部电影,约请其时住在青海省西宁市的王洛宾参与表演。
他们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
郑君里物色了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充任电影故事里的牧羊女。
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
拍照的作业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国际里过了3天真实的牧羊人日子。
卓玛是一个藏族姑娘,像山野里的鲜花,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衬着粗粗的辫子,金丝镶边的五颜六色藏裙,包裹着她健美的身躯。
导演组织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立刻。
王洛宾起先很拘束,坐在卓玛死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
卓玛却对此毫不理会,遽然纵马狂奔,王洛宾一时不防,天性地抱住了卓玛的腰。
文化名人王洛宾

文化名人系列——王洛宾(上)王洛宾其人王洛宾,一个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一位被誉为“西部歌王”、“西部民歌之父”和民族文化交流使者的音乐家,他的人生,正如他在写给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诗中所说,“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这个梦仿佛一段交织在时空中的五线谱,却无始无终,永远与那一支支一首首如诉如泣响彻灵魂的歌谣回荡在祖国的山水之间。
与大多数初闻其名者所想截然不同的是,因民族音乐成就蜚声海内外的王洛宾既不是少数民族,也没有成长于民族地区,而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出生、求学都在北京。
1930-1934年,王洛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接受过如此良好的教育,敏感的音乐神经,让他以后在编曲、作词方面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其一生音乐成就的基石就是建立于斯。
此后几年时间,王洛宾参加了工作,在北京一所中学担任音乐教师,并一度萌发了出国深造的念头。
我们不可预见,如果他继续留在北京,会拥有一种怎样的人生,也许他会成为一代大师,成为田汉、聂耳、冼星海那样的人物,但如此以来,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将黯淡许多,是王洛宾及其饱蘸激情的民歌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王洛宾有个“情歌之王”的头衔,因为他那些广为传唱的歌曲,为人们所熟知的主要是情歌;然而,王洛宾之所以被称为“中国20世纪最富盛名的音乐家之一”,是因为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正是对祖国、对民族、对音乐强烈的爱恋之情,正是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间的脐带,为王洛宾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浪漫情怀和创作灵感,才让那一首首优美欢畅的歌曲从他笔尖如泉水般汩汩流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举国震怒,王洛宾毅然决然离开北京前往山西,参加了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国恨家仇激发他相继创作了《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等抗日歌曲。
“中国民歌之父”王洛宾

“中国民歌之父”王洛宾王洛宾,原名荣庭,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
我国著名作曲家、艺术家,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
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
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1991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30年,王洛宾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那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初创年代,相当程度地采用欧洲音乐教学的方法。
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1937年11月,他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
1938年5月,他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49年9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
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
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获新生的王洛宾又积极投身于音乐创作,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带血的项链》、《托木尔的百灵》、《奴隶的爱情》等3部歌剧的音乐创作。
其中以反映哈萨克族生活为题材的《带血的项链》,于1981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会演,荣获二等奖。
他为传播和发展祖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

经典旋律段落欣赏
歌曲开头
歌曲开头的旋律优美动听,引人高潮部分
歌曲的高潮部分旋律激昂、慷慨 激昂,让人感受到了对远方和自 由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结尾部分
歌曲的结尾部分旋律平缓、柔和, 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让 人回味无穷。
04 演唱技巧与表现方式探讨
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现状
当代民族音乐在保持传统的基础 上,不断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呈
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音乐在流行音乐市场中占据 一定份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
始关注和喜爱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教育和传承得到了重视, 各类民族音乐节、比赛等活动也 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展望未来民族音乐发展趋势
民族音乐将继续保持多元化的发展趋 势,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元素和表现形 式。
现场乐队的伴奏能够丰富歌曲的音乐层次,提升演唱的整体效果。
演唱者表现
演唱者的服装、动作、表情等都会影响到现场表演的氛围,需要与 歌曲风格相协调,营造出完美的表演效果。
05 歌曲影响与传播途径研究
对后世音乐创作影响
1 2
启发了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
王洛宾在《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巧妙地融入了民 族音乐元素,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 感。
推动了西部民歌的发展
该歌曲作为西部民歌的代表之一,对于推动西部 民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创作
许多流行音乐人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在那遥远 的地方》的旋律和元素,使得该歌曲的影响得以 延续至今。
在各类媒体中传播情况
广播电视媒体
自歌曲诞生以来,广播电视媒体一直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 之一。各类音乐节目、文艺晚会等都会播放或演唱这首经 典之作。
西部歌王王洛宾

史事珍闻
西部歌王王洛宾:三遭磨难成大器
熊坤静
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因毕生搜集、整理、改编、译配大西北民歌1000多首,出版歌曲集8部,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而赢得了“西部歌王”的美誉。一如其瑰丽多姿的西部民歌,王洛宾的人生道路亦跌宕起伏,颇富传奇色彩。
“这个嘛,我们当然不感兴趣。但你想金蝉脱壳,那可瞒不过我。”一番阴阳怪气之后,孙步墀忽然转换了语调,倾身向前逼视着王洛宾说:“我们早就知道你和共产党的关系,要老实交待你的活动!”
王洛宾既莫名其妙,又气愤不已。不错,他来自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抵兰州后又与那里的八路军办事处有来往,但始终是个党外人士,这些特务怎么能据此妄断自己是共产党员呢?而且时值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时期,战地服务团抵兰之初,甘肃省党、政、军当局还多次举行招待会和各界群众集会,对他们一行文化人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地方报纸对此也作了报道。抗日救国何罪之有?思来想去,王洛宾觉得,原因恐怕就在萧军身上。萧军早在上海时即因其大名鼎鼎的左派人士身份而受到特务的跟踪。他常与萧军来往,自然要被怀疑了。于是,他决定保持沉默,以示强烈的抗议。结果,气急败坏的特务只好将他押入距兰州城几十里外位于黄河北岸的一座秘密监狱。从此,王洛宾开始了3年多的牢狱生涯。
1975年5月,垂垂老矣、形销骨立的王洛宾结束了15年监禁生活,肩挎着一只小包袱走向社会。包里装的是他以生命和苦难为代价,整理而成的三大本民歌集,以及创作的许多研究性的音乐札记和歌曲《高高的白杨树》、《撒阿黛》等。
直至1981年7月,新华社驻新疆分社记者赵全章对王洛宾的冤狱以及出狱6年来,没有工作、生活困难等情况在新华社内参作了全面报道后,得到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宋任穷的亲笔批示。经有关部门对王洛宾的问题进行深入复查后,终于作出了为其彻底平反昭雪的决定。王洛宾的军籍被恢复了,成为新疆军区歌舞团的艺术指导,享受文艺六级工资待遇,并分到了一套住房。时年王洛宾已68岁。
王洛宾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作曲家王洛宾生平简介班级:08金融学姓名:王博学号:0806505021王洛宾(1913—1996年),中国作曲家。
原名荣庭,字洛宾,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7岁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12岁考入北京通县潞河中学,1931年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1934年因母亲病故家庭生活困难,肄业于北师大艺术系。
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他南下参加八路军,并改名为王洛宾。
1938年,他创作了30多首歌曲。
同年,他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的介绍,加入西北抗战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了7个月。
1939—1941年,王洛宾到青海回教中学任教,其间他经常深入民间采风、参加郑君里的《祖国万岁》电影摄制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
1941年因宣传抗日,王洛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兰州沙沟监狱达一年。
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任命为第一兵团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
1950年1月任新疆军区文艺科科长,翻译出版《苏联最新歌曲集》。
1950年5月,王洛宾请假到西宁探亲,携家属到兰州工作,因家庭困难得不到解决,写信给新疆军区政治部要求辞职。
1950年11月携家属回北京居住,并到北京八中任教,被选为北京市音教联常委等。
1951年6月,根据新疆军区要求,王洛宾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妻子受惊吓卧床不起,留下三个无人照料的儿子离开了人间。
1952年2月,新疆军区军法处以散布谣言、长期逾假不归为由判处他两年劳役。
服役期间,他完成了话剧《丰收》的谱曲并创作了一批歌曲。
1954年8月被释放后,他被安排到南疆军区文工团任教员。
1960年4月,王洛宾又因历史问题被关进乌鲁木齐第一监狱长达15年之久。
狱中,王洛宾以惊人的毅力,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包括用中、英文对照写出的《共产党宣言》组歌、《毛主席语录》组歌及8首歌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洛宾简介
王洛宾有“西部歌王”之称,1934年期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
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
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
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
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
他的作品多以情歌为主。
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且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