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科技领域中热门的话题之一。

这种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自然生态地理现象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能力。

这篇文章将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候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为代表的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环境研究领域。

此外,现代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以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基础,已然成为环境专家们进行资源储量、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等各方面的生态现象分析的重要手段。

同时,国内外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例如,南非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能够实时跟踪动物物种数量和行踪的传感器设备,以及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提高对野生动物和植物群落的监测能力。

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生态保护、能源开发、城市规划以及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近年来,我国已经相继开展了许多生态环境监测项目,这些项目逐步发展、拓展,甚至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

以我国为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都是基于系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出的,极大地推动了环保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一系列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也在落地应用,例如水质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地质监测、有害生物控制等等,不仅帮助监测、分析环境数据,还能提供更多的研究手段和理论支撑,为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展望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都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该领域的前景非常广阔。

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加强与进步,也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及质量控制分析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及质量控制分析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及质量控制分析地理国情监测是指针对我国国土资源变化、环境质量变化等情况进行周期性监测、动态更新、分析研究和评估预测的工作。

随着科技进步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文就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及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技术,可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载体获取大面积、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快速获取目标地区的地理信息,也是地理国情监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术方法之一。

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IS技术是一种集成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处理、绘图、报告等全套功能的技术系统,可利用遥感、地形图、人工量测等多种数据形成地图,并可对地图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空间关系分析、决策支持等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实现对地球任何角落的高分辨率定位,包括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元素,如土地利用、能源开采、交通、旅游等,可以用来识别某个地理位置、定位和记录运动轨迹等。

4.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地下水位监测技术是指通过井位设备、采样管、捞水器等方式,对地下水位进行周期性采样、监测、分析研究,从而掌握区域内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固定水文周期变化及其影响。

二、质量控制分析地理国情监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成果真实准确的重要保障。

下面就地理国情监测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1.监测前要有完善的计划地理国情监测需要一份完善的计划。

监测计划中应明确监测目标,监测内容和周期,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工作流程,以及人员分工和任务安排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的目标、内容和质量一致。

2.标准化数据采集过程监测的数据采集要保证标准化,尽量规避人为干扰和误差,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外业采集过程中,要遵守严格的规范和程序,如应有专人采集、审核、上传,记录每个数据的来源、时间、方法和精度等。

3.数据处理时要遵循标准数据处理要遵循标准规范,进行一系列数据质量检测和分析工作,包括数据准确性、精度和一致性等方面的检测。

生态研究和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生态研究和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生态研究和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科学的生态研究和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能够揭示环境问题的症结和原因,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

1.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能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通过卫星等工具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生态研究。

以地表覆盖变化为例,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遥感分析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其中,遥感影像包括光学遥感影像和雷达遥感影像两大类,可以反映地表覆盖的类型和分布状况。

遥感分析可以以遥感数据作为输入,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模型分析等手段,获取地表覆盖指数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遥感监测则通过长期获取和监测时序遥感数据,对地表覆盖变化和生态系统演化进行监测和评价。

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可以实现对地表覆盖变化、生态系统演化和环境质量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有效监测和掌握。

2.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传感器技术是衡量物理量和化学量的重要手段,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等。

在环境监测中,传感器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环境媒介中的物质浓度和质量,实现对污染物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特别是在水体污染控制和监测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水质监测的准确度和实时性,为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数据和实际依据。

3.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研究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能够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技术,在生态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用于生物多样性研究,通过分析DNA序列和构建系统发育树,了解不同生物群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在环境污染评价和修复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用于鉴定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范围,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精确的依据。

地理国情监测方法探讨

地理国情监测方法探讨

地理国情监测方法探讨地理国情监测是指对国家各个地理单元(如省、市、县、乡等)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动态、实时的调查、采集、监测、分析和展示,并为国家决策、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系统性工作。

地理国情监测的重点在于对国家资源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调查,目的在于使国家决策者和管理者了解资源素质、分布和状况,为决策制定、资源管理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合理开发、调整、利用和保护国家资源。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地理国情监测的方法。

一、数据采集方法(一)调查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2.访谈法:通过采访调查对象,了解特定地点及其周边情况;3.抽样调查法:通过对特定地点的一部分人群(如居民、企业家等)进行调查得出数据;4.实地调查法:研究人员在特定地点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真实情况。

(二)统计法1.公开数据法:从已公开的数据来源获取数据;2.行政数据法:从政府机构获取相关数据,如人口普查、财政收支数据等;3.搜集数据法:通过网络和各种渠道搜集合适数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

二、数据处理方法(一)统计分析法1.描述统计分析法: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描述数据分布;2.推断统计分析法:用各种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GIS技术GIS技术对于地理国情监测的空间分析非常重要。

常用的GIS工具有:1.空间数据查询:根据各种条件(如地理位置、类型)查询数据;2.三维可视化:利用三维模型或卫星图像等将地图呈现给用户;3.空间分析:将不同数据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如生态、地形、环境等层次。

三、数据展示(一)数码化展示在地理国情监测过程中,如何将数据传达给决策人员非常关键。

数码化展示是将数据转换为可视化信息的过程,以图表、表格的方式展示数据。

(二)WebGISWebGIS是应用于网络的GIS技术,WebGIS可以将地图数据上传至网络,使其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地理国情普查方案

地理国情普查方案

地理国情普查方案引言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要的统计调查活动,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地理情况。

通过地理国情普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地理数据,为国家的规划、决策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档旨在介绍地理国情普查的方案,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1. 调查内容地理国情普查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地理位置收集每个调查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地理分布特征,如区域地形起伏、海拔梯度、地理纬度特征等。

1.2 地貌与地质调查点的地貌和地质特征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分析地貌和地质数据,可以了解地表地壳的形态与构造,进而推测地质活动和地貌演化的历史。

1.3 气候与气象收集调查点的气候数据,如气温、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气候变化趋势,评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4 水文与水资源调查点的水文数据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河口等水体的分布和特征。

此外,还需收集水资源数据,如水量、水质、水价等,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1.5 生态环境收集调查点的生态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和分布等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6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点的人口、民族、语言、文化特征等数据都属于人文地理范畴,可为国家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2. 调查方法地理国情普查采用多种调查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调查人员将前往各个调查点,收集现场数据。

调查人员要运用地理工具和仪器,如GPS定位仪、水文测流仪、气象观测仪等,以增加数据的准确性。

2.2 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处理。

调查人员要利用统计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更为准确的地理特征和统计结论。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这项技术通过监测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和指标来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并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如今已经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和数据处理。

1. 监测方法目前,生态环境监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野外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来评估自然环境的质量。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定点观测、采样检测、地形地貌测绘和现场观测等。

(2) 室内试验法:在实验室里进行人工模拟试验,对环境物质进行定量测量和分析,来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和性质。

(3) 数学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污染来源和物质的传输规律,从而评估环境质量。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应用进行选择和组合。

2. 监测仪器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是各种监测仪器,包括气象站、水质监测仪、土壤监测仪、噪声监测仪等。

这些仪器主要用于全面、定量地监测环境中的各种物质指标,通过获取实时数据来了解环境的动态变化。

各种监测仪器的性能要求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异。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各类高性能、低成本的仪器不断涌现。

3. 数据处理生态环境监测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精确的处理和整合,以便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公众提供正确的信息。

数据处理的主要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分析以及展示等步骤。

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管理、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等领域。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1. 空气质量监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基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细颗粒物、大气污染物等进行监测,为政府制定空气污染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国情监测方法探讨

地理国情监测方法探讨

地理国情监测方法探讨地理国情监测是指通过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和统计方法,对国家及其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键指标进行系统、科学、定期的监测与评估,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国情监测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下面对其主要方法进行探讨。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航空、地面等非接触性传感器获取物体特征和信息的技术手段。

应用于地理国情监测中,通过获取卫星和航空影像图,对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质量、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城市绿化等进行监测。

同时,通过遥感技术的手段可以获取到的时空分布信息,以及影像反演后的各种地理要素数据,为国家政策制定及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二、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指将收集到的各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在地理国情监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计算出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国情,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做到有效地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国家各类经济、社会和自然数据是应对各种挑战和支持决策的基础。

三、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考虑多项指标,并借助专家判断或模型计算,以评估对象的整体质量或综合评价。

在地理国情监测中,可以通过多个因素的评价,综合评价出国情的整体状态,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质量评判指标,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利依据。

四、GIS技术GIS是一个集成了多种地理分析和地图显示功能的信息系统。

在地理国情监测中,GIS 技术可以提供空间分析、模拟模板评估、多层次选址分析等多种功能。

同时在GIS中也可以建立各种可视化的地图数据,使地理国情监测的研究结果更加形象,方便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地理国情的理解。

总之,地理国情监测方法多种多样,应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中,以期提高其科学性,为社会发展与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科技支撑。

环境保护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环境保护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环境保护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环境的学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地理科学中的一项重要工具,通过卫星和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

在环境保护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率等。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扑救和防范。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水质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的技术,可以用于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

在环境保护中,GIS可以用于制定环境规划、评估环境影响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例如,通过GIS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分析,评估城市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可以用于分析环境污染源的分布和扩散规律,帮助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监管措施。

三、地形分析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地形分析是地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和规律。

在环境保护中,地形分析可以用于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预测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例如,通过地形分析可以确定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形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支持。

四、环境模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模型是地理科学中的一种数学模型,通过对环境系统的物理过程和相互作用进行建模,可以预测环境变化和评估环境影响。

在环境保护中,环境模型可以用于模拟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和水资源利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4T15:37:19.1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宁世勇[导读]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测绘院 830001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

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
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例如,通过普查获得了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的需求,提高了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地理国情、人文地理国情、经济地理国情的普查和监测等内容。

总结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新需求,并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

建议在国情内容中增加地面沉降和形变、地表透水性、人文和社会经济信息;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自然地理国情监测要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通过众源数据验证各类地理国情的现势性,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开展地理国情更新。

在地理国情的成果表达方面,提出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可用于一体化表达国情数据、地理国情普查的统计成果和监测模型要面向用户需求发布通用指数。

对地理国情的服务提出展望。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

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

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

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内容需要创新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

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需要创新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 2.1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综合分析按不同县市区和三类水源保护区统计2015年污染性工矿企业等点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数量、密度等指标;统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个数、规模(日处理量),分析不同县市区的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

按照主要河流边界,在两侧3km范围内建立缓冲区,统计缓冲区内的点污染源的个数、密度等,分析不同河流的健康状况.
2.2重点城镇发展扩张边界提取城区是指在行政界限内,符合城市功能、具有城市形态的空间范围。

利用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按照城区的定义,初步提取城区的初始轮廓。

初始轮廓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需要根据地物的形态和功能,通过人工目视判读,进行初始轮廓的修正,开展精细边界提取,计算城区面积。

利用两期城区数据,制作重点发展城镇2009和2015年两期城区边界图。

2.3植被覆盖变化及水土流失易发区分析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2009年1∶50000DLG数据,获取两期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裸露地要素,计算各要素的面积。

2009年DOM影像数据作为工作底图用于必要的要素补充提取;利用水源地耕地要素数据和DEM数据,计算不同坡度带的耕地面积。

综合考虑水源地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坡耕地面积及区域内的植被覆盖度,提取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作为水土流失易发区。

选择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加权降雨量、坡度、坡长、沟谷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7个指标,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定量评价。

计算研究区水土流失综合分值,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分级,分为微度流失、中度流失、重度流失、剧烈流失4个等级,并生成水土流失强度空间分布图。

结语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利国利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已经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为更好地提供实时、权威、丰富的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本文总结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地理国情监测将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实时化和智能化。

未来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需要在内容、技术和成果表达形式等方面,有更多的创新。

同时发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作用,为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挖掘及信息服务应用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邵振峰,丁霖.地理国情信息的多级网格化表达[J].地理空间信息,2014,12(1):1-5,9.
[2]徐之俊,何丽华,廖广宇,等.浅谈湖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水域采集[J].地理空间信息,2014,12(1):10-11.
[3]刘耀林,何建华.地理国情多层次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14,12(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