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共40页文档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
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
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
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
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作者:刘博群张笑岩来源:《活力》2010年第14期[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化;制作者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
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第一个因素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从纵的、历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进化效应”。
第二个因素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这是从横的、共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转播效应”。
第三个因素是从上述纵与横、时与空的交叉亦即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纪录片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的中国,最突出的则是纪录片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姑且称之为“功能效应”。
在中国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理论的论争、思潮的演变、实践的成败、创作的得失(包括主题思想与形式风格的变化),都无不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而且这三个问题往往是纠缠在一起才对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作用的,这叫做“文化综合效应”。
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电影的历史,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
但其发展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是曲折而艰辛的。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
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
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
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一、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程中国的纪录片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历史事件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历史背景。
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时的中国纪录片大多处于政治宣传和新闻记录的阶段,缺乏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纪录片逐渐摆脱了政治宣传的桎梏,开始追求更加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出现了一批新的代表作,如吴天明的《沙家浜》、陈凯歌的《黄河谣》等,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生动的影像语言,为中国纪录片开创了新的风格和审美标准。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创作者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题材和表现手法。
网络平台的兴起也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些纪录片作品在网络上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如今,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貌,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人物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纪录片发展不仅受到了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更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多重因素的影响。
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的纪录片作品涵盖了国家命运、社会问题、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城乡差异等多个方面,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介的广泛应用,使纪录片的创作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为其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移动设备等多种方式来接触和欣赏纪录片作品,而这也促进了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接受和喜爱,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纪录片文本

中国纪录片文本中国纪录片文本是中国电影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真实记录和传播中国社会生活、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内容为主题。
本文将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纪录片以政治宣传为主题,内容多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成就以及领导人的活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纪录片逐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现实,呈现出多样化的主题和形式。
19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型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批具有独立思考和创作精神的纪录片导演涌现出来,他们以真实、客观、深入的视角,切入社会问题的核心,展现了不同群体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著名的纪录片导演王小帅、陈凯歌、贾樟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二、中国纪录片的特点中国纪录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多样性:中国纪录片的题材和形式丰富多样。
既有关注社会现实的纪实纪录片,也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历史纪录片;既有传统的观察记录型纪录片,也有采用艺术手法和叙事结构的实验纪录片。
2. 深入挖掘:中国纪录片常常以深入挖掘社会问题为特点。
它们通过对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描摹,展现出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 独立精神:中国纪录片在创作上具有独立精神。
纪录片导演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和制度的约束,以客观真实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展示出了清晰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思路。
三、中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国内,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了解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的窗口,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记载。
同时,纪录片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在国际上,中国纪录片也逐渐受到认可和关注。
一些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奖项,赢得了国际观众的喜爱。
这些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统,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并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传媒史话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岳英杰政治号角,宣讲主流文化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
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纪录片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
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在这种方针政策下拍摄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提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
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着新的发展和影响。
纪录片走向大众传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
这些纪录片篇幅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深深地吸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
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
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
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
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
《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茶馆,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
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
《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破的标志,理论界一致公认《望长城》在纪录片语言、题材、风格、视角、叙述方式等诸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形成了中国纪录片发展中的一道分水岭。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及未来走向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及未来走向初创期1958-1978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20年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
纪录片初期几乎就是政治的传声筒。
1958年6月3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仰人民》孔会铎、庞一农拍摄。
该片被称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初创期还有《长江行》《欢乐的新疆》《中会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等,都具有较为浓烈的政治教化特征。
发展期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时期以来,纪录片逐渐摆脱了政治宣传片的特点,开始着意于节目本身美质的建构。
《丝绸之路》是1979年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播协会NHK联合摄制的一部纪录片。
是我国电视广播历史上第一个长篇系列节目,是我国首次与外国电视机构合拍大型纪录片。
《话说长江》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2年该时期是中国电视艺术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方面在数量上大量出现,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夜显出不俗的表现。
如《新丝绸之路》《幼儿园》张以庆拍摄《舟舟的世界》《大国崛起》《百年小平》便是这一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翘楚之作。
创新期2010年至今2010年电视纪录片延续着以往的强劲势头发展,开始在拍摄理念、手法上进行大胆的创新。
《舌尖上的中国》未来展望如何让纪录片走出困境一是大力支持纪录片原创。
原创是艺术的生命所在。
二是借力新媒体。
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纪录片的发展应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一方面进行产品有效推介,另一方面扩大纪录片的播出平台,从而提高其影响力。
三是加强国际营销力度。
当前,我国电视纪录片能走出国门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少之又少。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纪录片的国际营销力度,向国外观众,大力推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质作品,以此来塑造和展示中国的强国形象。
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是从电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表达系统,其目的是表达或传播关于某个重要主题领域的一套连贯的意义,这些意义产生不同电视话语的组成方式。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
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
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
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
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
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
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
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
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播出)《丝绸之路》(15集1979年中日联合摄制)《话说运河》(35集央视摄制)4.主要模式解说词+画面格里尔逊模式《西藏的诱惑》(刘郎1988年)?(男)“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90年代以后新纪录电影是1990年代存在于体制之外的“边缘纪录片”不包括通过国家电视台体制内运作;以栏目的形式存在;代表着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和视角的电视纪录片;是建立在对传统政论风格纪录片的一种反动而产生的新运动..新纪录电影运动开始是以“地下”、民间的形式和往国外电影节送展的方式推动;是通过VCD、DVD、酒吧放映等“自动、自由”的传播方式在民间广为开展的..新纪录电影运动产生于1980年代末期;以散兵游勇的状态兴起或者说它的萌发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曾在昆明电视台工作过的吴文光凭着朦胧的感觉拿起了摄影机;对准他周围的“盲流艺术家”;便有了《流浪北京》的诞生..尤其片子的拍摄横跨了80年代末的政治事件;而格外引人注意..同时吴文光的行为也暗示了这种独立制作人存在的可能..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杨天乙的《老头》;朱传明的《北京弹匠》;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杜海滨的《铁路沿线》;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赵亮的《纸飞机》等等;这些纪录片在短短几年内不断涌现并在国内外名目繁多的纪录片奖项中得奖..其中有好多制作人都是第一次拍纪录片;而且不是专门的纪录片工作者..这些新纪录片人的出现;似乎标志着一个“业余影像时代”的到来..和1990年代早期的“新纪录片运动”不同的是;当时的纪录片工作者;无论是吴文光、段锦川还是蒋樾等人;大都有在电视台工作的背景;他们是苦于不能在传统体制内进行真实的表达;才选择了独立制片的道路..而当下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则多半不在专业影视从业人员之列;他们或者是还在电影学院读书的学生如朱传明与杜海滨;拍片那时尚未毕业;或者是流浪北京的青年;甚至是像杨天乙那样原本对影视制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他们用来创作的器材;除了雎安奇使用了16毫米摄影机和总共20分钟的过期黑白胶片;显得稍微“职业化”一点;其他人则是靠数码DV甚至超8家用摄像机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虽然从专业的角度而言;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视听方面的缺陷;但这些新纪录片人却以影片内容的真实性与原创力震动了国际影坛..这些奖项不仅仅是对这几位纪录片导演的褒奖;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他的才华、毅力、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简陋的摄影器材;成为一位“真正”的纪录片导演..而且他们关注的对象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像王芬把摄影机对准了自己的父母暂且不管这样做带来的某些伦理问题;“新纪录片运动”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仿佛出现了一种类似于全民健身运动似的“业余影像时代”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