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在海南地历史事件(一)

合集下载

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文化我的家乡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为祖国最南端的城市之一,位于海南岛的北部,北部濒临琼州海峡。

地处热带,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

是一个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善良淳朴的人民的地方,海口有着丰富的区域文化。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关于冼夫人的文化以及相关的习俗。

冼夫人文化节又名军坡节,是海南东北部市县民间最大规模的祭祀节日,每年军坡节,在海南省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是海南民间自发兴起的纪念冼夫人或者汉朝的两位伏波将军的传统节日,又称闹军坡、发军坡、吃军坡等。

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举行,流行于海南全省各地,尤以海口琼山区为盛。

一般以乡或村为单位,各乡各村军坡节的时间、供奉神主会有所不同。

但是影响最大的是冼太夫人,其庙宇在海南数量是最多的,在有的地方就算她不是主神,也会陪祀供奉。

首先先介绍一下冼夫人: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由于许多帝王都放弃对海南的统治,所以当地比较混乱,所以海南又常被称为南蛮之地。

但冼夫人奏请梁武帝在海南设立崖州,恢复对海南岛的实际统治。

并接受皇帝任命,亲自主持海南岛归属中央政权的重建工作。

从冼夫人建议设立崖州到她的子孙总管海南的这段时间里,海南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冼夫人在治理海南岛期间,惩治贪官,平定叛乱,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开创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世世代代深受海南人民爱戴景仰。

由于冼夫人为海南及整个岭南的发展,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总理曾经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在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高州视察冼太庙时曾说:“当年冼夫人力排阻力,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让岭南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其功不可没,至今她仍为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指示要发扬冼夫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海南省曾经是冼夫人生活、奋斗过的地方,她曾为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她的丰功伟绩在世间流芳了上千年,她的英雄事迹在海南民间广为流传,激励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不止。

中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中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中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我们都知道花木兰是巾帼英雄,但是中国的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是冼夫人,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故事吧!中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早先北燕苗裔冯业率众浮海南来,定居新会,历任牧守,三传至冯融,被梁武帝任命为罗州刺史,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也着实欣赏冼百合的才识,于是降尊纤贵地为儿子冯宝向尚系蛮族的冼氏求亲。

冯宝新任高凉郡太守,生得一表人才,又是官宦世家,冼氏部族自然是欢天喜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冼百合于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寿阳反叛,并勾结临贺王萧正德,把梁武帝围在小小的台城。

广州都督萧勃得知军情后立即征兵火速赴援,但高州刺史李迁仕却举兵反叛。

派遣部将杜平虏率兵前往湖石,以便支援侯景。

冼夫人认为,杜平虏尽率精兵出城,高州必然是一座空城,于是与丈夫冯宝计议后,率兵一举攻克了高州城,进而与始兴太守、长城侯陈霸先在湖石会师,击溃杜平虏的叛军。

不久,长城侯陈霸先又率兵击溃了侯景,并趁机代梁而成为陈武帝,南朝政权实现了又一次更替。

而数年之中长江流域烽火漫天,岭南地区多赖冼夫人维护扶持,安然无事。

此时冯宝已经去世,陈霸先笃念昔日并肩作战的情谊,晋封冼夫人九岁的儿子冯仆为阳春郡太守。

后来,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叛陈,天高皇帝远,陈霸先鞭长莫及,冼夫人就近连络百越首长,合力攻打欧阳纥而数平叛乱,冯仆因母亲平叛有功被陈霸先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

冼夫人也被册封为“石龙太夫人”,权职待遇一律照比刺史。

陈霸先即位之初,对北朝采取和平邦交。

三年后陈文帝嗣位,国力日益强大,接连攻下长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渐恢复旧日的鼎盛。

可惜南朝江山传到陈宣帝的儿子后主陈叔宝的手中,不久,因为陈后主终日沉缅酒色、怠于政事而被隋文帝杨坚夺去。

南北朝的对峙随之变为统一。

韦洗仍旧滞留岭南,岭南人王仲宣连络各部族首领围困袭击隋朝派来的钦差大人,冼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册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责任,于是派孙儿冯暄率兵往援,结果进兵不利,被俘下狱。

洗夫人的名人事迹故事

洗夫人的名人事迹故事

洗夫人的名人事迹故事洗夫人,即洗女士,又名吕若仙,是中国唐代贞观年间的女性名人,以其善行善举、品德高尚而被世人敬仰。

她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一段佳话,深入人心。

据传说,洗夫人出身贫寒,年幼时便失去了双亲,被父母的好友收养。

她从小习惯助人为乐,尤其喜爱救助那些落难者。

她自幼好学,有一天她跟随养父去市集上,见到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在那里苦苦哀求,她当即拿出养父给她的钱买了粥给这些孩子们喝。

自此以后,洗夫人便深入市井,尽尽其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从年轻时起,她便开始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物,帮助一些穷人。

当时有一对夫妇,因为没有子嗣而倍受亲戚朋友的嘲讽,没有一份固定收入,生活十分窘迫,洗夫人便把自己所存的衣物、鞋袜、食品等物品捐给他们。

又发现一位父亲因病去世,身为继母的她对于自己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继女不闻不问,连房子也不愿意给,当时社会风气普遍存在浪费、贪污等败坏行为,而洗夫人,则体现出高尚的品德、热爱心灵以及孝亲的情操,一心一意为穷苦人民造福的行动。

据一些文献记载,洗夫人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特意请教一位钟离权先生,受到钟离先生的薰陶后,读书可以说是她的日常工作了。

她自己的阅读量之大,让后人的骄傲先生都感到了瞠目结口,人们也立刻对她的人生背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洗夫人还善于医治病痛,有一次一个叫李志友的男子会跳文武、擅长各种技能,当时他为了牟取不义之财,假装瘸腿乞讨,想要骗取她的钱财。

然而洗夫人不仅没有小看他,反而主动邀请他入住自己的家,为他治疗、照顾,使他重得行动自如。

后来,这个叫李志友的人再次回到社会,向那些曾经用压迫和羞辱他的人展现了他的宝贵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艺术家,并留下了自己的一篇篇名作。

最后,洗夫人驾鹤归西,人们对她处事公正、有恒为善的作风还感到万分的敬重。

唐玄宗对她的福德感到非常博爱和称赞,立刻下令为她修建了一座陵墓,将她视为“圣人”,并在朝廷上向全国推广她的精神和思想,这个精神说不过时、永垂不朽。

冼夫人生平政绩

冼夫人生平政绩

冼夫人生平政绩
冼夫人(约520—601)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她出身于首领世家,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

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

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

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

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

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建
造了很多庙宇,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历史故事——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历史故事——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历史故事——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她的生平被载入籍《二十五史》的《隋书》、《北史》和《资治通鉴》。

她的英雄形象依然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心中,被陈、隋皇朝敕封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死后谥封为“诚敬夫人”。

后来,又被明太祖和清朝同治皇帝分别谥封为“高凉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

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

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dān)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新中国成立后,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她就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奉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

在茂名高州地区的广大农村中,到处流传着许多关于冼夫人的传说,特别在其家乡故里的雷洞村和冼冯定居的旧城和良德一带,当地群众对冼夫人的熟悉程度,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有故事、有歌谣、也有神话传说。

冼夫人(512年—602年),名英,广东南部俚族人,出生于今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冼夫人家世代是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部属有十余万家。

夫人自幼贤明,多谋略,在娘家时,能够约束部下,行兵布阵,镇服百越。

冼夫人年轻的时候,就非常能干。

她不仅会带兵打仗,出奇制胜,而且对族里的人很爱护。

因此,人人称赞她。

她的哥哥冼挺当过州刺史。

有时冼挺恃强侵犯邻近的郡县,冼夫人总是加以劝阻。

可是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青年女子,还没找到一个如意郎君。

东晋的时候,东北有个割据政权,叫“北燕”,是一个姓冯的汉人建立的。

北燕灭亡以后,皇族中有一个叫冯业的,带着部队逃到了南方。

那时,东晋已经灭亡,继起的是宋朝,冯业便归附了宋朝,被任命为岭南的一个地方官。

从此,他一家就在岭南居住下来。

梁朝的时候,他的孙儿冯融做到罗州(今广东化县东北)太守。

冯融有一个儿子,名叫冯宝,任高凉太守。

冯宝也很年轻,还未娶妻。

洗夫人的主要事迹

洗夫人的主要事迹

洗夫人的主要事迹冼夫人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冼夫人生活在岭南地区,她呀,特别有本事。

在那个时候,岭南的局势挺复杂的,好多部落都各自为政。

可冼夫人就像个超级英雄一样站了出来。

她所在的家族势力很大,她自己又特别聪明勇敢。

她把自己家族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很有远见。

她知道如果岭南地区一直这样分散下去,肯定会有很多麻烦,所以她就开始想办法团结各个部落。

她可不是那种只会下命令的人哦。

冼夫人为人特别亲和,她就像邻家大姐姐一样,走到各个部落里,跟大家聊天,了解大家的想法。

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慢慢地让各个部落都愿意听她的话。

这就好比是把一盘散沙,一点一点捏成了一个紧实的小泥球。

在面对外来势力的时候,冼夫人那更是不含糊。

当时有一些势力想要侵犯岭南地区,冼夫人就带着大家奋起抵抗。

她可勇敢啦,就像战场上的女将军一样。

她的士兵们都特别佩服她,愿意跟着她冲锋陷阵。

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护了岭南地区的百姓们。

岭南的百姓们可感激她了,都把她当成守护神一样。

而且呀,冼夫人还特别有大局观。

她知道岭南地区想要发展,就得和中原地区保持良好的关系。

所以她主动向中原王朝表示友好,积极促进岭南和中原的交流。

这就像是搭起了一座桥,让岭南和中原之间可以互通有无。

她带着岭南的特产去中原,又把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回岭南。

在她的努力下,岭南地区的百姓们生活变得更好了,大家都学会了新的耕种技术,孩子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冼夫人的一生都在为岭南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努力着。

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照耀着岭南这片土地。

她的故事在岭南地区一代一代地流传着,老百姓们讲起她的故事,那都是满脸的骄傲。

她的精神也一直在激励着岭南的人们,让大家都努力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好。

冼夫人关于冼夫人的历史

冼夫人关于冼夫人的历史

冼夫人-关于冼夫人的历史
互相残杀。

公元551年,冼夫人婚后,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很早就表现出来,以解仇息兵,并教化民众、岭南圣母),大为赞赏.baidu,她结识梁都督陈霸先,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冼太夫人,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以至海南一千多洞黎族人都来归附她,便“诫约本宗”以服从政令,冼太夫人洞察其奸变。

陈永定二年,从此使到“政令有序。

陈朝嘉其功,册封她为“石龙郡太夫人”。

北燕王裔罗州刺史“闻其志行”聘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妇,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

冼夫人冼太夫人凭着自己
的威望,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tm” target=“_blank”>http,就力请梁朝于海南置崖州/view/7762。

梁朝论平叛功,使社会安定了下来。

冼太夫人不以儿子之安危为念而肯负国家。

一个世代为南越首领的家庭,她认为陈霸先是个能平息世乱的人,能行军用师,多筹略”。

于平叛中,在她二十多岁时,陈霸先称帝,还经常规劝亲族为善://baike,并与陈朝遣讨军队全力击溃叛军。

冼太夫人“幼贤明,陈朝立,深得百姓拥护爱戴。

冼夫人” 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

冼太夫人(转载)

冼太夫人(转载)

冼太夫人(转载)冼夫人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她以崇高的品德和坚强的毅力,顺历史潮流而动,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永远为人民所崇敬、所歌颂,她的伟大历史功勋。

(1)政治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史书上记载,“越人之俗,好相攻击”。

冼夫人在婚前,已“在父母家,抚循部众”,“劝亲族为善”,主张各部族和睦相处,不要动辄兵戎相见,“互相攻击”,多构仇怨。

特别是规劝其兄南梁州刺史冼挺,不要“恃其富强,侵掠旁郡”。

这对岭南的影响是很大的。

“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冼夫人本是俚人首领,她带头与汉官冯宝结婚,这是俚汉两族和睦及融合的动力。

过去,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与匈奴单于结婚,后来,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吐蕃与藏族首领松赞干布成亲,历史上传为佳话。

冼夫人与冯宝结婚,本身就是一种促进民族团结的行为,更何况她结婚后,“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每与夫宝参与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属,无所舍纵”。

“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祖国南疆民族团结的局面更为牢固。

许多俚人都将冯宝视为自己的首领,显示了俚汉民族的团结融合,对当时社会俚人的汉化和岭南社会的长期稳定,起了推动作用。

到了隋代,她化解民族矛盾,严惩贪官,招慰亡叛,安定百姓,既铲除了腐败,又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立了新功。

(2)军事上,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

冼夫人的一生,以其卓越远见,智勇双全的胆识,非凡的谋略,果毅的决策,竭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地方割据,打击一切分裂活动,为国家的统一和岭南的安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冼夫人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正史记载主要有四次军事行动。

第一是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智挫高州刺史李迁仕,配合陈霸先平定了侯景的叛乱,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第二是陈太建元年(569年),与陈朝的章昭达配合,内外夹攻,击败了广州刺史欧阳纥声势浩大的反叛,粉碎了分裂国家的阴谋。

第三是隋开皇九年(589年),打破徐登的封锁抗拒,迎隋将韦光入广州,为隋的统一全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冼夫人在海南的历史事件(一)冼夫人(公元513-602年)俚族,南北朝时高凉郡人。

她是我国南方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和英勇善战的伟大军事家。

周恩来总理曾经赞誉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她自幼聪颖贤慧,通晓兵法,武艺娴熟,爬山越岭,疾步如飞,弓箭弹砣,百发百中,且能约束家族。

冼夫人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抱负和谋略,她毕生为民放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而操劳。

身穿戎穿的冼夫人,秀气中带有威武,慈祥显出庄严,冼夫人不仅是一位英勇的将领,慈祥的妇女,而且还是一个知识渊博、聪明过人的智星。

冼夫人对海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她亲自奏请朝廷,建置崖州,使海南与中原的直接联系得以恢复;在军事上,她亲自率师用兵,安抚百姓,平定叛乱,为海南创造了一个安安的社会环境;在生活和生产上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引进种植技术,发展生产。

千百年来关于她的传说和逸事一直在岭南各族百姓中间流传,人们至今还深深怀念,敬重和崇拜她。

海南人民对冼夫人的怀念表现在建冼庙,新坡是冼夫人的故事广为流传的地方,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闹军坡'活动。

每年经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新坡镇就会热闹非凡,使成为岛内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影响遍及海内外。

在民间,海南人民为纪念冼夫人而建造起了冼夫人庙。

有些地方虽然不建冼夫人庙,但是每到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家家户户都砍来青竹,缚上红纸竖在家门口,希望冼夫人在海南建立的业绩象翠竹一样万古长青。

海南各地的冼夫人庙宇(一)海口市的冼夫人庙得胜沙冼夫人庙,庙址在得胜沙路75号,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

高坡冼夫人庙,庙址在海秀区高坡村,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874年)始建。

(二)琼山县的冼夫人庙苍兴一都冼夫人庙,现已废,遗址不详。

据载明初已有此庙。

梁沙婆庙,即现新坡冼夫人纪念馆,系海南岛规模最大,参拜人数最多的冼庙,建于时代。

文山村谯国夫人庙,在新坡镇文山管区,清代建立。

府城柔惠庙,庙址在今府城镇大路街,明宣德间(1426-1435)。

冯冼夫人纪念堂,俗称美敏婆庙。

东山冼夫人庙,在东山镇东山墟,原址在镇委镇府所在地。

府城北官班皇庙,分两部分:一部分内祀玉皇、玉帝、三清;另一部分祀冼夫人,冯宝和陈大将军,庙址在府城镇北官村。

(三)定安县的冼夫人庙谯国诚敬夫人庙,在定安县李家龙圩梅里(疑即龙梅村)。

谯国夫人庙,在定安县南门外潭榄树。

(四)文昌县的冼夫人庙预惠庙,在文昌县城新安桥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弘治三年(1489年)南天宫,在文昌县城东南街,明永乐间建。

(五)澄迈县的冼夫人庙预惠庙,在澄县老城,明明已有庙。

冼夫人庙,在澄迈县新吴圩龙洲河畔杂石岗(俗称'石虎')1964年在原址建平房一座。

2、冼庙的分部及之最冼庙在海南的分布很广,在原海口市、原琼山市、定安县、文昌市、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县、琼海市、琼中县、三亚市、东方县都有冼庙,但要说海南冼庙之最,建筑最早的是儋州县中和镇的宁济庙,史书曾记载,宋代苏东坡被贬琼居儋时还拜访过它,但庙中的石碑的字迹已迹认不清了;建筑规模最大,参拜活动人数最多的冼庙是琼山市新坡镇的冼夫人庙,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海南岛北部县市人民纪念冼夫人的主要集结地;以华侨集资最多的算琼山市三江镇,该镇共有4座冼庙,均由华侨集资兴建;冼庙分布最集中的是海南岛北部的南渡江南岸,传说当年冼夫人渡海沿南渡江溯江而上,在这一带活动较为频繁;饮誉最高的冼庙是儋州县的宁济庙,南宋高宗赵构亲笔为之题送了庙额浩,足以见得其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海南历史纪念冼夫人的诗文海南历代纪念冼夫人的诗文很多,大致可以归纳成三类:一类是志文和碑文。

海南的主要方志《琼台志》、《琼洲府志》、《琼山县志》、《定安县志》、《文昌县志》、《临高县志》、《崖县志》等以及各地冼夫人庙的碑文均载有冼夫的事迹、宦绩及宙宇建造情况等。

这些志文和碑文都是纯粹记事,不加褒贬,是研究冼夫人的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各种史书如《黎族简史》、杨德春著的《海南岛古代简史》、小叶田淳的《海南岛史》以及凡涉及海南梁、陈、隋、唐时代历史的书,几利都载有冼夫人的事迹,不过这些史书的资料来源,基本上也是依据海南的地方志书。

另一类是诗歌和楹联。

早时的诗歌主要载在明代《海南丛书》和部分名人学者的著作上,有些诗歌则由各地冼夫人庙收藏。

这些诗歌通过艺术形式歌颂了冼夫人的伟大业绩,并加进了作者的感情。

那些书写在各地庙宇中楹联,大都是以精炼的语言记载和歌颂冼夫人伟大功勋,对我们研究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类是一些文人学者撰写的纪念和研究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类是一些文人学者撰写的纪念和研究冼夫人的文章。

这些文章大多是宣传介绍冼夫人或者为澄清史志尚未载明的问题而作。

文章观点鲜明,目的明确,有的放失。

(一)珍贵难得的志文和碑文地方志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全面记载某一地区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著作。

它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科学价值。

刻石记事也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各地普遍保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碑铭,其中不少碑文就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

因此,志文和碑文是研究当时当地历史面貌和历史事件的极其珍贵难得的文献资料。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我国现存于国内外的旧方志8264种,其中清代和民国时期所编修的就占6076种,乡镇小志及志稿1206种。

明代以前修的志书存世很少,大都成为稀有珍本。

可喜的是,海南地方志中现尚存有明代正德年修的《琼台志》、明代百历年修的《琼州府城》(该书在我国还属稀有传本),以及清代所修的各县县志。

明、清年代的石碑铭志仍有收存。

这些文献和文物为我们研究冼夫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考《琼台志》、《琼洲府志》和各县县志,以及海南各地冼庙的石碑,归纳起来,有关冼夫人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传记。

各志文和碑文所载的冼夫人的传记大同小异,几乎都是从《隋书》或《北史》中的《谯国夫人传》摘录。

如《琼台志》卷三十三《名宦》中记载冼夫人的事迹如下:冯冼氏:冼氏世为南越首领,幼贤明、多筹略,当时,在父母家,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海地儋耳归附者千余峒。

后嫁高凉太守冯宝。

宝卒,岭南大乱,赖夫人怀集。

至陈、以子仆为阳春郡守。

仆卒、陈立、岭南共奉夫人,号为圣母。

隋立,以所贡陈屡杖及兵符出夫人,始集首领数千,尽日小动哭。

及服。

时陈佛智、王伸宣反,夫人遗孙盎讨之,亲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壳骑卫,遂定岭表。

高祖异之,册为谯国夫人,仍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赐临振县(今崖州)汤沐邑一千五百户。

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仁寿初卒,赠物一千段,溢之成敬夫人。

清宣统三年修的(琼山县志)卷二十三《宦绩》中记载如谯国夫人:冯冼氏、北燕冯弘以后,高凉太守冯宝之妻也。

幼贤明,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欧,阳纥谋反,夫人发兵拒境,纥徒溃散,以功封具亏仆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冼封石龙郡太夫人。

陈国亡,隋文帝遗总管韦光,安抚岭外。

夫人知陈亡,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及遗其孙魂,牵众迎光,岭南悉安。

表魂为他同三司,赠宝为广州总管,冼封谯国夫人。

开皇十一年,番州总管赵纳贪虐,诸俚僚多有亡叛,委夫人招慰。

夫人亲戚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所至皆降。

文帝赐夫人临振县汤林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仁寿初,谯国夫人卒,谥日:诚敬夫人。

(祀名宦)《宁济庙冼夫人碑记》中记载如下:谯国夫人者,吾高州冼氏也。

幼贤明,多筹略,抚循部份,压服诸越,信义结于遐迩,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山同。

及归高凉太,守冯太公宝,约束本宗,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在梁知高州刺史李迁仕欲反,则设计破之。

知长城侯陈霸先能平贼,则厚资之至。

陈除欧阳气,至隋定王仲宣勋猷炳著。

更仆难终,当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为圣母,保境安民。

及历朝封赐,率忠贞以据报。

有叛之,新披甲,乘介马,张锦卒,历十余州,谕诸俚僚,使遵朝华。

时得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吏,含虐论治其罪恶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这些文字所处的位置和称呼的感情色彩却令人深思。

顾名思义,《琼台志.名宦》就是关于琼台(海南)历代有名的民史的记载;《琼台县志.宦绩》就是各朝代管理琼山的官史的功绩。

从正德《琼台志》可以看出,汉代统治海南的是路博德、杨仆、引豹、马援,三国时期呈统台海南的是陆凯。

梁、陈、隋代统治海南的则是冯冼氏(即冼夫人)。

虽然两志记载中没有点及冼夫人在海南、琼山的业绩,但这并不否定她作为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直接统治者的历史地位。

这说明她与海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另一方面,从称呼的感情色彩,我们可以看出称呼者和被称呼者的关系。

如《宁济庙冼夫人碑记》中的两段称呼:'谯国夫人者,吾高州冼氏女也。

及归高凉太守冯公宝,约束手工艺本宗,政序有序,人莫敢违。

''吾高州冼氏女也'就比《隋书.谯国夫人传》中的'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多了一个'吾'字,'高、凉'也明确地写成了'高州'。

虽然这里面仅有一字之差,但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

吾者,咱们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谯国夫人是咱们高州姓冼人家的女儿。

这句话提示了两个问题:一是揭示现在儋县中和镇一带的部分居民是从现在的高州迁移过来的;二是提示了冼夫人就是现在的高州人,与'咱们'的祖先同乡。

冼夫人在海南的传说(一)仙泉修渠仙泉,即八仙泉,位于琼山县新坡镇境风,相传有一年此地大旱,江河干涸,生民岌岌可危。

恰巧冼夫人来琼巡察,看到这个状况,非常着急。

她亲自带领帅士卒四出找水源,却一直没有找到。

冼夫人心急如焚,加上过度劳累,竟然病倒了。

法地群众知道这件后,非常感动,相约到夫人的住地去看望她。

当他们看到冼夫人卧病不起,都很伤心守着她不肯离开。

后来,看望的人越来越多,守在冼夫人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士兵怎么劝都劝不动。

一日,八仙巡天,看到梁沙坡上人群黑压压,人们低声哭泣,叹气连天,于是按下云头,看个究竟。

八仙变做八位凡人,有老的,有小的,加入了群众看望冼夫人的队伍,偷偷打听了发生了什么事。

当八仙听到天旱民危,冼夫人为民操荣得病,群众又为冼夫的病担心而不肯离开时,八位仙家也感动了,他们悄悄地商量,各显法术,每人变出一口大甘泉,解救群众和冼夫人。

大甘泉变出后,八仙派何仙估(八仙之一)变成一个讨饭的老太婆,捧着一罐甘泉来到冼夫人面前,向冼夫人报告找到甘泉的消息。

迷迷糊糊的冼夫人,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振奋了精神,病也好了三分。

街她接过水罐,亲口饮下这些仙泉水,确保是甘泉水时,病就完全好了。

群众看到冼夫人完全康复过来,这才欢天喜地地回家去。

冼夫人一康复,就带领官兵和群众循着老太婆指点的方位去找甘泉,果然看到在乱石滩中,八口甘泉口口象水桶一样粗,清澈的泉水突突地往处冒,一眨眼就有成千上万担水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