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高考复习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成语、熟语题错误类型回顾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成语、熟语误用类型教学重点:辨析常见成语熟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方法:回顾方法与巩固练习相结合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回顾成语误用类型:例: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年山东卷)例: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年浙江卷)成语误用类型:(一):例: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年全国卷)例: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年重庆卷)成语误用类型(二):例: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年山东卷)例: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年辽宁卷)成语误用类型(三):例: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年辽宁卷)例:我,一介芸芸众生....,没有睿智的头脑,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家庭背景,更不具备惊艳的美色,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年北京西城测试卷)成语误用类型(四):例:你就当今的房改问题所谈的一些看法,尽管是一孔之见....,却很深刻。

(年测试卷)例: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成语误用类型(五):例: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例: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成语的含义、用法和出处。

2. 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丰富语言表达。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 成语的来源和演变3. 成语的分类和特点4. 高考成语题型解析5. 成语运用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来源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高考成语题目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成语。

3. 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成语的起源和演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分类和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高考成语题目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成语。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学习的成语,总结其含义、用法和出处。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成语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检查学生对成语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 练习题成绩:评估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表现,了解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1. 成语辨析与运用2. 成语错误类型分析3. 成语辨析技巧讲解4. 成语运用实例解析5. 高考成语辨析题目练习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辨析与运用的方法及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错误类型及实例,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3. 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成语辨析与运用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讲解成语辨析与运用的方法及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成语错误类型及实例,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成语辨析与运用知识。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高学生的成语辨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构成3. 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4. 成语的常见错误用法及辨析5. 成语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考查形式和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错误用法及辨析。

2. 难点:成语的错误用法及辨析,成语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考查形式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高学生的成语辨析能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构成,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成语的错误用法及辨析,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5.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成语故事:介绍一些成语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底蕴。

2.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和反应能力。

3. 成语运用实例:分析一些著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运用,让学生学会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成语。

七、高考成语真题解析2. 解析高考成语真题中的错误用法,让学生了解高考成语考查的难点。

3. 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成语真题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八、成语辨析练习1. 设计成语辨析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成语辨析能力。

2. 分析练习题的答案,讲解成语错误用法的原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已学过的成语和熟语。

2. 提高学生对成语和熟语的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地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 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成语和熟语。

2. 通过练习和游戏,巩固学生对成语和熟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练习、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已学过的成语和熟语,激发学生的记忆。

2. 讲解成语和熟语:教师讲解重点成语和熟语的含义、用法和来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学生进行成语和熟语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记忆。

4. 游戏:教师组织成语接龙、猜成语等游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和熟语,写一篇小短文,运用所学的成语和熟语。

2. 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所学的成语和熟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游戏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包括准确性、速度和理解程度。

3.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成语和熟语的正确运用、句子结构和表达清晰度。

七、教学资源1. 成语和熟语教材或参考书。

2. 成语和熟语卡片或海报。

3. 练习纸或练习册。

4. 游戏道具或辅助工具。

八、教学注意事项1.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在讲解成语和熟语时,注意语言的清晰度和易懂性,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解释。

3. 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4. 注重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额外的支持和帮助。

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成语和熟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的常见错误类型及原因。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高考成语常见错误类型及原因分析3.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4. 成语辨析练习三、教学过程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成语的概念、来源和构成,分析成语的特点。

2. 高考成语常见错误类型及原因分析:归纳总结高考成语错误类型,分析错误原因。

3.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讲解成语的正确用法,举例说明。

4. 成语辨析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成语辨析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错误类型及正确使用方法。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成语的正确用法。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成语辨析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错误类型及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对成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在教学评价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练习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成语复习策略1. 分类复习:将成语按照词义、用法、出处等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 归纳总结:对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错误原因,提高识别和避免错误的能力。

3. 成语接龙:通过成语接龙游戏,增加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七、成语辨析技巧1. 词义辨析:掌握成语的准确词义,区分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

2. 语境分析:根据句子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填空。

3. 逻辑关系:注意成语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使用错误的成语。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交际和写作中能够运用成语丰富语言。

3.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提高学生对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运用4. 成语的辨析与练习5. 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成语的正确运用。

2. 难点:成语的含义理解和辨析,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分析成语的正确运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实例,分析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练习法: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使用场合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成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举例说明成语的正确运用。

3.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辨别成语的正确与错误,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4. 讨论:分组讨论成语的使用场合和注意事项,分享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的正确运用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练习题的正确率:统计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成语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相关成语题目,评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教材或成语词典:提供成语的定义、例句和故事背景。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成语例句、成语故事和教学课件。

词语、成语、熟语复习 教案

词语、成语、熟语复习 教案

高2012级词语、成语、熟语复习教案教学设计理解意义结合语境细致区分一、导入: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惊惶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一如既往”四个成语。

恰巧,某学生正在呼呼大睡。

教授一拍桌子,该生顿时坐起来,拿起书便看,老师说:“这便是惊惶失措。

”接着,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

这时老师说:“这便是不知所云,请坐!”这位同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坐了下来。

老师又说:“这便是如释重负。

”等老师走上讲台,那同学又趴下睡觉。

老师猛一转身,指着他说:“这便是一如既往。

”成语之最: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最有份量的话——一言九鼎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二、明确高考要求:高考对成语(熟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成语(熟语)”,即能够正确理解词语、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

成语(熟语)检测是高考基础考查的重点之一,每年必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6年)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答案】B。

B项中的“熟视无睹”的意思是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的事物不关心或漫不经心。

这里不是“经常看到”,而是假装没看见,应用“视而不见”。

A 项中的“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C项中的“扑朔迷离”的意思是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高考成语复习题专教案

高考成语复习题专教案

高考成语复习题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让学生熟悉高考成语题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3.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 高考成语题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3. 成语的分类和用法4. 成语的辨析和修改5. 成语的应用和练习三、教学重点:1. 成语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 高考成语题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3. 成语的分类和用法4. 成语的辨析和修改5. 成语的应用和练习四、教学难点:1. 成语的辨析和修改2. 成语的应用和练习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高考成语题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3. 练习法:进行成语辨析、修改和应用的练习。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辨析和应用,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讲解成语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分析高考成语题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第二课时:1. 讲解成语的分类和用法。

2. 进行成语辨析的练习。

第三课时:1. 讲解成语的修改方法。

2. 进行成语修改的练习。

第四课时:1. 讲解成语的应用和答题技巧。

2. 进行成语应用的练习。

第五课时: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成语定义、特点、分类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成语辨析和修改的练习,评价学生对成语辨析和修改的能力。

3. 通过成语应用的练习,评价学生对成语应用和答题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教材或教辅资料。

2. 高考成语题真题和模拟题。

3. 教学PPT或黑板。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成语的概念,讲解成语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分析高考成语题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3. 讲解成语的分类和用法,进行相关练习。

4. 讲解成语的修改方法,进行相关练习。

5. 讲解成语的应用和答题技巧,进行相关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高考题型
12-10 2005
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熟语)的特点;
2、辨析成语(熟语)误用的原因,归纳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的失误原因,并针对其确定正确学习成语(熟语)的方法,进而指导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

教学难点:
成语(熟语)的量非常大,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平时积累不多的学生而言。

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是本节需要突破的难点。

难点突破:归纳法。

考点认识: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从要求来看,就是要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分值3分。

所考成语为常见常用成语(熟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位高三毕业生给同学的留言这样写道: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三年,弹指之间。

蓦然回首,沧海桑田。

望中犹记,征途漫漫,举步维艰,涸辙之鲋,形影相见。

幸有挚友,雪中送炭。

鼎力相助,孜孜不倦,同甘共苦,共赴难关。

一丘之貉,情真义兼。

来日方长,此情不忘……
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写的怎样?(虽然略有文采,但用错了成语“一丘之貉”,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好朋友,让人啼笑皆非。

)可见,正确使用成语是十分重要的。

二、明确高考要求:
高考对成语(熟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成语(熟语)”,即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

成语(熟语)检测是高考基础考查的重点之一,每年必考。

三、成语的特点:
1、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
①古代寓言例1、守株待兔揠苗助长
②历史故事例2、破釜沉舟乐不思蜀
③诗文语句例3、老骥伏枥万马齐喑
④口头俗语例4、一言为定三教九流
3、成语的特点:
①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1、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
②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例2、“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

③色彩的文言性。

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
例3、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④感情的褒贬性。

含有褒贬色彩
例4、无所不至(贬)无微不至(褒)
⑤结构的丰富性。

例5、(1)联合式,披坚执锐苦尽甘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承接式,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主谓式,胸有成竹杞人忧天叶公好龙毛遂自荐
(4)动宾式,不见经传莫名其妙如数家珍如丧考妣
(5)动补式,退避三舍逍遥法外荒谬绝伦轻如鸿毛
(6)动宾补式,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入木三分
(7)因果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8)连动式,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指桑骂槐
(9)目的式,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
(10)兼语式,引狼入室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化险为夷
(11)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
四、熟语的种类和特点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1、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
例1、“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
例2、“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
瑜”“黄盖”无关。

熟语有两个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2、熟语:
(一)相沿习用的成语
这部分与成语的来源基本一致。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

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

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

(二)口耳相传的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

例3、“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一),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第七十六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

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4、(1)交友处世:积德招福,缺德惹祸君子之交淡如水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2)劝学:活到老,学到老书中自有黄金屋
(3)军事:置之死地而后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民俗: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入庙拜佛,入乡随俗(5)卫生健康:两头净,不生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