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第一讲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如网络卡顿,请退出重新启动
02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政治学在古代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如网络卡顿,请退出重新启动
一、政治学在古代的发展 P51
如网络卡顿,请退出重新启动
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单选题)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是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掌握政治权力的时代。
关儒键词家
练一练
如网络卡顿,请退出重新启动
1.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 A.以法治国 B.为国以礼 C.为政以德 D.以德行仁 E.无为而治
2.下列哪些人是属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 A.莫尔 B.康帕内拉 C.圣西门 D.傅里叶 E.欧文
3.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 A.孔斯坦 B.边沁 C.孔德 D.斯宾塞 E.欧文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 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网络卡顿,请退出重新启动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P45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的研究对象。
此后,西方社会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索发展的:
①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②是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二、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学(单选题)
15C
16C
17C
18C
如网络卡顿,请退出重新启动
19C
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繁荣阶段
发展和变革阶段
• 马基雅维里 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 政治思想家;
开端: 古希腊
中世纪
1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政治学概论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
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
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
《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
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比如: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
(《论语·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
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
“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
“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
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1)“道德论”。
在《论语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
”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
(2)“君权神授论”。
君权神授论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认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5)我国汉武帝朝代的董仲书(河北枣强人)也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论”,也叫“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外诸说左上》)他还用朝庭和皇帝的行为来解释天象,或用天象来解释人事。
这种奇怪的理论后来没有得到继承,但是它在没有多少知识的百姓中却大有影响。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12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①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将其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的学者有:孔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
②视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其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的学者有:凯尔逊。
③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及施展谋略玩弄权术的活动的学者:马基雅维里(他的著作《君主论》)、俾斯麦、拉斯韦尔、马克斯·韦伯。
④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的学者有:孙中山、麦肯齐。
⑤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的学者有:戴维·伊斯顿(他的《政治体系》提出了“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简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有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综上所述,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各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①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②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单选):①传统政治观的逻辑起点认为人性是完善的或者是可以趋于完善的.②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逻辑基点认为人性将永远是不完善、有弱点的。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的学者及其著作(多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中国古代政治学:①(多选)先秦时代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政治学概论(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完整版)第⼀章政治⽣活中的国家第⼀节国家与国家形成理论1、国家的含义与特征1.1 国家的含义“国家”在汉语中由“国”和“家”两个汉字组成。
最初, 两者是分开使⽤且有区别的, 如《尚书》中的“天⼦建国, 诸侯⽴家”,但由于“家国同构”的统治思想的需要, 这⾥“家”的理解已经超越⼀般意义上的家庭, 上升为各诸侯国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这实际上为“国”、“家”并提奠定了基础。
所以, 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还有“国”、“家”合在⼀起的说法, 如《荀⼦》中的“国家⽆礼则不宁”。
但有⼀点需要注意, 在中国古代, ⼤⼀统的国家常常被称为“天下”,“国家”并不是指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与西⽅学说中“state”的国家观念相等同的国家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从国家的词源学来考察,凸显了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意义。
同时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其不可或缺的乃是公共权威中⼼的存在,否则国家仅有地缘意义⽽⽆政治意义了。
西⽅政治学对国家的界定众说纷纭。
政治哲学探讨的是国家的本性,由此⽽形成两⼤流派:⼀是古典取向的共同体说;⼆是近代取向的契约从政治共同体的⾓度理解国家,揭⽰了国家的本源意义,或者说展现了国家的理想形态,⽤以关照和判断国家的现实形态;近代契约论则认为国家乃是基于个⼈利益的基础上建⽴的,⼈们正是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才不得不联合成国家,国家的终极⽬的也在于实现个⼈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定义来⾃于恩格斯。
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给国家下了完整的定义:“国家是表⽰:这个社会陷⼊了不可解决的⾃我⽭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摆脱这些对⽴⾯。
为了使这些对⽴⾯,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于在⽆谓的都争⽃中把⾃⼰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种表⾯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量,这种⼒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但⼜⾃居于社会之上并且⽇益同社会脱离的⼒量,就是国家。
马克思主义既强调对国家本性的探讨,以对现实国家进⾏价值判断和关照批判,有着重对现实国家的现象还原,对其形态做科学描述,并将两个⽅⾯有机的加以结合。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政治”一词最初指古希腊的城邦,即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称其为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对其理解的核心含义是统治。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孔子,柏拉图(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凯尔逊(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孙中山(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政治是为社会做出和执行权威性价值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政治学概论-各章简叙

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的名词解释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但这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第一张绪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试图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类政治生活规律的可学。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是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政权扩大自己,如何争取同盟者,如何打击敌人的一种艺术。
政治概念界定: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综合。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政权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区分两个层次。
首先,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以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其次,就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规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内涵。
依据对象这一内涵,可以推导出政治学研究的外延,即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它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政治学原理主要围绕政治学的基本对象——国家政权——而形成理论体系,并非试图涵盖政治学研究的全部范围,因此,它的作用在于为政治学相关领域和具体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
任何阶级或学派的政治学理论都要以某种哲学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几乎每一种新的和具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的某些变化,并导致新的政治学流派的出现,以及现有政治学流派的分化或滞亡。
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政治学概论之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鲧、禹在以尧、舜为首的 部落联合体担任公职,领 导治水的工作。这项工作 需要组织氏族部落广泛参 与,要对各部族的人力、 物力集中调配,导致权力 集中的倾向,而禹则在长 期担任这一要害公职中树 立了自己及其家族的权威, 继任为部族联合体的首领, 后建立夏朝。
与欧洲国家按地域划分国民不同,中国 早期国家的形成是一种“从家到国”的途径
主张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而他 们的责任则是保护他们自己的权利、 并且尊重其他人的同等权利。由于 在实践上自然法经常被忽略,因此 政府的保护是必要的,然而政府的 统治也必须经过被统治者的同意
(3)卢梭(1712-1788年)的《社会契约论》(1762) 自由的人们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人们的行为 受自然法支配。自然法以理性为基础,赋予人 类一系列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权利,即生存、 自由、平等、追求幸福、获得财产和人身、财 产不受侵犯的权利。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种种弊 端,自由的人们以平等的资格订立契约,从自 然状态下摆脱出来,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 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 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这种结合的形式就是国家。 由于国家是自由的人们以平等的资格订立契约 产生的,人们只是把自然权利转让给整个社会 而并不是奉献给任何个人,因此人民在国家中 仍是自由的,国家的主权只能属于人民。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一节 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第三节 国家的职能 第四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 第五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
第一节 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一、 国家的起源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一、国家的起源
1. 氏族公社
婚姻制度的变化
内婚制——外婚制的变化 族群——氏族(同族内部禁止通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概论》的课程要求
1. 点名
2. 关于出席:严禁缺席,缺席一次2分,两次4分,三次16分,四次256分(出席加课堂表现15分)
3. 关于教材
4. 关于课程整体安排
6. 书评(15分)第3周3月12日,报书名。
7. 考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70分
8. 课代表2名,统计一下书评的目录….陈思瀚,欧阳楚茗
第一章什么是政治?
提问:什么是政治?
政治定义答案的不确定
首先政治一词在日常的使用中产生了诸多的联想,特别是中国的学生可能很快的与马克思联系在一切….
其次在不同的学者因观察的视角不同,对政治学的观点也是不同的。
正是因为这一点,政治学有他的魅力,才可能成为不被科学化的不多的社会科学领域。
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答案,这可能意味着政治的完成,以及政治的终结
什么是政治?很难回答的课题.
也就是说,“政治”是,围绕着政治是什么?这一课题是人们不停争论的不可回避的术语比如说:亚里斯多德把政治定义为人类试图改善生活并创造美好社会的活动。
那么人们对于政治学这个术语,就没有什么共识吗?似乎也不是这样
确实人们围绕着什么是政治有很多的争论。
但是这些争论可以粗略的整理为两种潮流
1.与国家相关的政治
2.不限于国家,在广阔的社会所存在的政治观
1.国家与政治
政治学一词的语源是Polis 城邦,古希腊与城邦有关的事务被称为政治,因此政治经常被认为是与国家相关的事务
我们日常的政治观很多情况下是与国家紧密相关联来理解的。
比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节目关于政治的报道的大部分都是关于政府,或者是国家与国家的外交关系….比如某人参与公职被认为是涉足政治。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与国家同构造存在的是地方政府,我们看地方台的新闻会播报地方政府的动向,我们会发现政治的舞台不单单指国家,通过地方政府和政党,多层化的局面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中共的新闻,也就是政党的新闻:
认为政治的领域仅限于那些由意识形态信仰自觉推动的国家行为者,这样政治家的活动被认为是政治性的,而中立和按照职业原则来行事的人被看做是非政治的….
e.g 书记是政治的,院长是非政治的;法官的公正判决被看成是非政治的,而个人偏好等影响了判决被视为卷入政治….
因为政治家的表现,我们通常会表现出对政治的厌恶,认为他们是为自己的私利而牺牲别人
的利益。
认为权力导致腐败,但是却很少有人怀疑政治活动的存在的必要性和持久性,假如没有这样的政治活动,这种在合法框架下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国家可能会陷入内战和分裂。
2.社会中的政治
20世纪的政治学,把政治从国家切割出来,发展成为社会的广域范围存在的政治学。
如前面所说的,在人际关系中也能找到。
罗伯特.达尔:“任何在很大程度上涉及控制,影响力,权力和权威的人类关系的持续模式就是一个政治体系”
像达尔所论述的那样,这样的关系我们在学校,社团,朋友关系,家庭,工作单位等,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能够找的到。
可以说,有两个人存在就产生了政治
正如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到来,才产生了政治。
也就是作为奴隶主的鲁滨逊和作为奴隶的Friday之间的权力构造产生了
在今天,我们也会进场看到政治新闻讲政治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财经新闻讲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等新闻,即使在家庭关系中实际上也是存在着权力关系的
那么,这样以权力为中心来理解政治就不存在问题吗?
第一,我们会发现权力的概念本身也是存在争论的,也就是说,对于权力我们如何理解,我们对于政治概念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从权利的角度来理解政治的话,很可能出现权力是什么的争论,关于权力问题,我们下节课讲
第二,如果说政治在社会的所有领域都能够找到,那么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政治性的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社会中的政治与国家相关的政治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又有什么关联呢
作为认识事物角度的政治
对于第二个问题,达尔是这样回答的:确实所有的社会关系和组织中都有政治的侧面,政治角度只是一个侧面,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政治性的社会关系或组织
怎样来理解?
除了政治以外,社会关系还存在着其他的一些关系
比如经济,道德,文化,宗教
这些也都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些侧面
那么我们经常说的“经济活动”或“宗教活动”,”科学研究”就只有纯粹的经济,宗教或学问的性格吗?
比如,公司为了追求利益贩卖物品或服务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
这样的公司的活动,如果细致的观察,我们会发现有不同的侧面
比如,法律的关系:公司的设立关系到公司法,物品和服务的买卖关系到民法或商法,事实上公司的经营也就意味着与无数的法律关系相关联。
文化关系:卖什么样的商品,当然跟消费者的生活习性,状态密切相关,比如,生鱼片,酸菜….
相反,某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开发会使人们的生活,家庭的状态以至于价值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金融商品的开发,大型超市的建立,房地产商品的开发
当然,也有政治关系。
公司组织中存在着权力关系。
某个公司和外包商之间的权力关系,垄断企业对消费者行使着很大的权力。
并且企业为了寻求自身的利益,对政治家或政府官员形式影响力以改变政策,还有地区性企业对地方政治也有很大的影响力等
这样的多面性,几乎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出现。
比如:政府的状况也是这样。
不能只从权力的角度来观察。
作为各种的商品,服务的购入者,作为用人单位,是巨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其政策同时也对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政府的活动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来叙述,分析。
也就是说,同样的事实,从某一侧面来看是政治的关系,从其他的侧面能看出其他的社会关系。
特别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政治的对立经常会有其经济,文化,宗教的背景
比如反恐战争
所以说,社会中的政治的观点并不是说一切的社会关系都是政治性的,而是只是我们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抽取其政治性的侧面而已
因而,我们可以说,政治并非某一社会现实所具有的特性,而是我们观察社会的角度,与社会接触的方式。
当我们关注于社会现象的权力视角时,其政治性就凸显出来。
那么当我们从政治学考察社会的现实时,只从权力视角来考察就一切都明了了吗?
除了权力性之外还有一个要素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公共性
先简单的定义为:某个集团的成员之间共同的相互关联的方式。
第二节我就跟大家说说什么是权力什么
关于其他的概念整理:请大家参考教科书
Figh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