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国贸经济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国贸课后习题答案

国贸课后习题答案

Chapter 03Why Everybody Trades: Comparative AdvantageOverviewThis chapter extends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consider trade in a multiple-product economy. An economy composed of two products is useful to bring out insights about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explicitly shows the effects of resource reallocations between industries. The chapter culminates in showing the importan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r understanding why countries trade.The story begins with Adam Smith and absolute advantage. (A box on mercantilism summarizes the view that Smith opposed and shows how mercantilist thinking continues today.)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labor (output per hour) in producing each of two products (wheat and cloth) in two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Smith examined the case of absolute advantage, in which labor productivity in producing one product is higher in one countr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n producing the other product is higher in the other country. With no trade each country must produce both products to meet national demands. The discussion of the Smith case focuses on the increase in glob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chieved by shifting production in each country toward the product in which it has the higher labor productivity. National demands can be met by international trade—apparently excess supplies can be exported and apparently excess demands can be met by imports. The increase in total world production is the evidence of 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Smith's approach does not indicate 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same country has absolute advantage in both products. Ricardo took up this case and demonstrated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a country will export products that it can produce at low opportunity cost and import products that it would otherwise produce at high opportunity cost. The Ricardian example is developed in more detail. The ratio of resource costs (or labor hour input-output coefficients, the inverse of labor productivities) indicates the opportunity costs or relative prices of the products in each country with no trade. The difference in prices with no trade sets up the opportunity for arbitrage, with each good being exported from the initially low-price country and imported by the initially high-price country. The shift to a free trade equilibrium results in an equilibrium international price. Without information on demand, we cannot say exactly what this price will be, but we do know that it is in the range bordered by the two no-trade price ratios.The chapter uses the Ricardian example to introduce a key analytical device—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which shows all combinations of outputs of different goods that an economy can produce with full employment of resources and maximum productivity. The resource costs of producing each product in the country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labor hours available in the country are used to graph the country's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a straight line whose slope equals the (negative of the) extra (or marginal) cost of additional cloth. The straight line indicates that the marginal or opportunity cost of each good in each country is constant, following Ricardo's assumptions. The slope of this line also indicates the relative price of cloth (the good on the x-axis) with no trade.If free trade results in an equilibrium international price ratio that is strictly between the two no-trade price ratios (because both countries are "large countries"), then each country specializes completely in producing only the good in which it ha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Each trades at the equilibrium international price ratio (along a trade line or price line) to reach its consumption point. Both countries gain from trade. Each is able to consume more of both goods than it consumed with no trade.TipsThis chapter begins the full sweep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bout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an explanation of the pattern of trade, starting with absolute advantage, and continuing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according to Ricardo. Most instructors will want to emphasize the continuity of thinking by tying this chapter closely to Chapter 4, which presents Heckscher and Ohlin's insight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n be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factor proportions and factor endowments. We have divided the discuss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o these two chapters (3 and 4), because students (especially students who find this conceptual material challenging to master) are likely to appreciate that the reading comes in more manageable sizes. This chapter has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boxes that “Focus on Labor.” Issues of wages and work conditions are prominent in criticisms of globalization. These boxes should be of major interest to many students, as they take up these issues. The box in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link between (real) wages and productivity. It argues that wag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low because labor productivity is low. This is not caused by international trade or foreign exploitation—wages will be low with or without trade. The key to raising wages and living standards is raising productivity, perhaps through education, better health, and better government policies toward labor markets. Problem 9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alculation of real wages in a Ricardian example.Suggested answers to questions and problems(in the textbook)2. Agree. Imports permit the country to consume more (or do more capital investment usingimported capital goods). Anything that is exported is not available for domesticconsumption (or capital investment). Although this loss is bad, exports are like anecessary evil because exports are how the country pays for the imports that it wants.4. If the countries trade with each other at the relative price of 1 W/C, then shifting only halfway to complete specialization in production would be worse for each country thanshifting to complete specialization. If the United States shifted only half way, then itsnew “trade line” would be parallel to the trade l ine shown in Figure 3.1, and it would start from the point on the ppc that is half way between S0 and S1. While this new trade line would allow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sume at a point that had more consumption than atthe initial S0,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do even better by shifting production all the way to points S1 and consuming along the trade line shown in Figure 3.1. Consuming at a point like C would have even more consumption than consumin g at a point on the new “half-way” trade line. Essentially the same reasoning can be used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fora new trade line that is parallel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s trade line shown in Figure 3.1,but that begins at a point on the rest of the world’s ppc that is half way between S0 and S1.6. Using the information on the number of labor hours to make a unit of each product ineach country, you can determine the relative price of cloth in each country with no trade.With no trade, the relative price of cloth is 2 W/C (= 4/2)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 is0.4 W/C (= 1/2.5)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With free trade the equilibrium world priceof cloth must be in the range bounded by these two no-trade prices. So, yes, it ispossible that the free-trade equilibrium relative price of cloth is 1.5 W/C (1.5 is greaterthan 0.4, and less than 2).8. a. M oonited Republic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wine—it takes fewer labor hours toproduce a bottle (10<15). Moonited Republic also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cheese—it takes fewer labor hours to produce a kilo (4<10).b. Moonited Republic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cheese. The opportunity cost ofproducing a kilogram of cheese is 0.4 (= 4/10) bottles of wine in Moonited Republic,while the opportunity of a kilo of cheese in Vintland is 0.67 (= 10/15) bottles. Vintland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wine.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 bottle of wine is 1.5 kilos of cheese in Vintland, while it is 2.5 kilos in Moonited Republic.c. 1.5312WineVintland N VCheese Wine 20.835N M Cheese Moonited Republicd. When trade is opened, Moonited Republic exports cheese and Vintland exports wine.If the equilibrium free trade price ratio is 1/2 bottle per kilo, Moonited Republic willspecialize completely in producing cheese, and Vintland will specialize completely inproducing wine.e. With free trade Moonited Republic produces 5 (=20/4) million kilos of cheese. If itexports 2 million kilos, then it consumes 3 million kilos. It consumes the 1 million bottles of wine that it imports. With free trade Vintland produces 2 (=30/15) million bottles of wine. If it exports 1 million bottles, then it consumes 1 million bottles. It consumes the 2 million kilos of cheese that it imports.2Wine Cheese Wine2Cheesef. Each country gains from trade. Each is able to consume combined quantities of wine andcheese that are beyond its ability to produce domestically. The free trade consumptionpoint is outside of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10. If the number of labor hours to make a bushel of wheat is reduced by half to 1 hour, thisreinforces the 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wheat. (In fact, the United States then has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wheat.) The United States is still predicted to export wheat and import cloth. If, instead, the number of hours to make a yard of cloth is reduced by half to2 hours, this reduces the U.S. absolute disadvantage in cloth, but it does not change thepatter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relative price of cloth is now 1 (=2/2) bushel peryard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no trade, but this is still higher than the price of 0.67 bushel per yard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still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wheat, so the United States is still predicted to export wheat and import cloth.。

(完整版)国际贸易课后题参考答案

(完整版)国际贸易课后题参考答案

课后计算题参考答案第三章复习思考题4:表1 分工前两国劳动生产率(1)本国黄油的生产率较高,外国布的生产率较高,所以本国绝对优势产品是黄油,外国是布,本国应专门生产黄油,外国生产布。

表2 分工后两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表3 贸易后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假设交换比例为1:1)(2)两国的贸易利益为本国多得0.67单位黄油;外国多得1.4单位布。

(3)本国国内布与黄油的交换比例为1/10:1/6,即:0.6;外国国内布与黄油的交换比例为1/5:1/12,即:2.4.因此,黄油与布的合理交换比例介于0.6-2.4之间。

(或者,黄油与布的合理交换比例介于0.42-1.67之间)注:两国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应在双方国内商品交换比例的之间;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两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5:表1 分工前两国劳动生产率(1)生产可能性方程为:L=a Lx x+a LY Y,其中L代表总劳动力,a Lx代表X商品的生产成本,x代表X商品的产量,a LY代表Y商品的生产成本,Y代表Y商品的产量。

因此,把已知条件代入上述等式,得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为:2=10X+4Y,即:Y=0.5-2.5X;同理,得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为:1.2=3X+2Y,即:Y=0.6-1.5X。

(另一种简洁算法为:画出几何图形,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为投入所有劳动生产X的产量,与纵轴的交点为投入所有劳动生产Y的产量,则生产可能性方程为Y=纵轴Y的产量-斜率乘以X)(2)无贸易时的生产组合意味着求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交点,即:生产可能性方程与效用函数的交点,在这一交点上,生产可能性方程与效用函数的斜率相等,由(1)可知本国生产可能性方程的斜率为2.5,外国生产可能性方程的斜率为1.5,而两国的效用函数均为U=XY2,效用函数的斜率为效用函数分别对X和Y求导后的比率,即:U X’/U Y’= Y2/2XY,则本国:Y2/2XY=2.5,即:Y=5X,外国:Y2/2XY=1.5,即:Y=3X,把Y=5X与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Y=0.5-2.5X联立,解出X=1/15,Y=1/3,所以本国无贸易时的国内生产组合为(1/15,1/3);把Y=3X与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Y=0.6-1.5X联立,解出X=2/15,Y=2/5,所以外国无贸易时的国内生产组合为(2/15,2/5)。

国经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打印)

国经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打印)

第三章新古典国贸理论习题一、名词解释1、劳动价值论:2、机会成本:3哈伯勒的比较优势理论:二、计算题1、美英两国都能生产A、B、C、D、E五种商品,美国生产一单位上述商品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分别为10、25、65、80、43(人小时),英国生产上述商品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分别为11、30、60、90、55(人小时)。

美国和英国的工资率之比为1 :0.85。

问美英两国各自在何商品的生产上具有劳动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2、美英两国都能生产A、B、C、D、E五种商品,上述商品的价格在美国国内分别为2、4、6、8、10美元,上述商品在英国国内价格分别为6、4、3、2、1英磅。

如果现在的汇率水平为2美元/英磅,问美国应该进口何种商品、出口何种商品?当汇率水平变为3美元/英磅时呢?国贸理论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一、填空题1、国贸理论的三种图形分析工具分别是:分析贸易条件的();分析供给的();分析需求的()。

2、相对价格概念的实质反映了一种()关系,国贸理论研究中引入这一概念的目的是避开()因素对贸易活动的影响,从而使理论研究更简明。

3、经济行为主体根据部分价格信息,而不考虑其他价格信息进行决策的制定,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

4、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其特征有()、()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5、封闭条件下,一国经济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6、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7、2*1的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一条直线,原因是(),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机会成本或边际成本()。

8、2*2的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一条向外凸的曲线,原因是()和()。

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机会成本或边际成本()。

9、2*2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原因是(规模经济)。

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机会成本或边际成本()。

国贸总结及课后题答案

国贸总结及课后题答案

国贸总结及课后题答案第一章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到达均衡时,另一种商品是否也同时到达均衡。

试解释原因。

答:肯定均衡,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到达均衡时,一种生产要素的分配固定,这种商品价格一定,供应一定,需求一定,由生产可能性均衡边界可得,另一种商品也同时到达均衡。

7.如果国防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大国。

在两国贸易时,小国得到的福利比拟明显,而进行贸易后,面对的价格水平不影响自身价格,所以,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大国。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小国。

如下图,国际贸易发生后,大国的相对价格更接近封闭状态下的均衡价格,而小国的相对价格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差距比大国要大,贸易后的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益也就越大。

第二章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由题意可列出生产函数5x+4y=20000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为y=5000-5/4x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图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

〔1〕X的图标相对价格为答:Pw=2,PA=Px/Py=5/4如下图,△DA’CA贸易三角〔2〕进口为2000个单位,因为Pw=2,所以答:△Y=2000,出口:△X=10007.在图中,过剩供应曲线两端是否有界线?试解释原因。

答:有界限,因为一个国家的供应能力是有限的。

9.试对以下说法加以评价〔1〕由于兴旺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开展中国家,所以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答:错,参与双方都获利,兴旺国家劳动力贵,劳动本钱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无优势,其他产品上有优势,仍会获利,贸易是一个双赢的结构。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国贸课后习题答案

国贸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2)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

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 世界进口货物总额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 世界贸易量2.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

A.提高 B. 下降C.不变 D. 变化方向不确定3.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来反映。

A.对外贸易额 B. 贸易差额C.对外贸易量 D. 国际贸易量4.转口贸易又称()A.直接贸易 B. 间接贸易C.过境贸易 D. 中转贸易5.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B.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参考答案:1. A、2. A、3. B、4. D、5. A课堂讨论1-1;1994-2002年我国贸易条件系数为何持续下降?(P5)参考答案:(1)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2)外商投资企业的“转移价格”效应;(3)出口企业恶性价格竞争。

课堂讨论1-2:结合以上表格数据,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P6)参考答案:(1)从外贸依存度所反映的贸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从商品结构看,尚属贸易弱国;(2)重要资源性商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存在贸易安全隐患;(3)服装、纺织及家电等产业出口依存度过高;(4)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性过高;(5)贸易条件恶化,我国对国外的供给依赖远远大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依赖,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6)外贸规模增大,但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在相对下降。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试一试】单项选择题(P12)1.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 D. 俄林2.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

国贸课后复习题与答案1

国贸课后复习题与答案1

《国际贸易概论》课后习题与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填空题1.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具有可供交换的的出现、国家的产生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根本前提。

2.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的对外贸易常被称为。

3.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可以分为和两个组成局部。

4.一个国家或地区其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差额就是,也可称为贸易余额。

5.大多数国家〔地区〕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价格计算,进口额以价格计算。

6.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称为。

7.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所占的比重。

8.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

9.国际贸易地理方向通常用各洲、各国或各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占的比重来表示。

(参考答案:1.剩余产品 2.海外贸易 3.出口,进口 4.净出口 5.FOB价格〔离岸价格〕,CIF 价格〔到岸价格〕 6.对外贸易量8.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 9.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二、单项选择题1.国际贸易额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的〔〕的总和。

2.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是指实际进出我国〔〕的商品总金额。

3.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展交易,对第三国来说这属于〔〕。

4.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B.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5.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反映〔〕。

D.一国的出口商品去想和进口商品来源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

7.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的比重。

8.对外贸易量是以〔〕来表示的。

B.对外贸易额的增长比例D.现价计算的对外贸易额9.划分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标准是〔〕。

10.〔〕不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

11.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根本前提是〔〕。

A.社会大分工,地理大发现B.出现货币,出现商品生产C.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国家的产生12.对外贸易量可以反映一国〔〕。

〕三、多项选择题1.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良好的商业信誉剩余产品C.国家的产生D.完备的组织结构2.反映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指标有〔〕A.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B.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C.各国的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D.各国的制成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E.各国的进出口总量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3.贸易差额包括( )A.贸易顺差B.货物贸易差额C.服务贸易差额D.贸易逆差E.贸易平衡4.对外贸易按商品形态的不同,可分为( )A.直接贸易B.转口贸易C.间接贸易D.有形贸易E.无形贸易5.对外贸易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可分为〔〕A.直接贸易B.间接贸易C.有形贸易D.无形贸易E.出口贸易(参考答案:1.BC 2.AB 3.ADE 4.DE 5.AB)四、判断题1.输入本国的货物未经加工制造再输入时,称为复出口。

国贸总结及课后题答案

国贸总结及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试解释原因。

答:肯定均衡,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一种生产要素的分配固定,这种商品价格一定,供给一定,需求一定,由生产可能性均衡边界可得,另一种商品也同时达到均衡。

7.如果国防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大国。

在两国贸易时,小国得到的福利比较明显,而进行贸易后,面对的价格水平不影响自身价格,所以,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大国。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小国。

如图所示,国际贸易发生后,大国的相对价格更接近封闭状态下的均衡价格,而小国的相对价格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差距比大国要大,贸易后的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就越偏上,因此贸易利益也就越大。

第二章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由题意可列出生产函数5x+4y=20000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为y=5000-5/4x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图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

(1)X的图标相对价格为答:Pw=2,PA=Px/Py=5/4如图所示,△DA’CA贸易三角(2)进口为2000个单位,因为Pw=2,所以答:△Y=2000,出口:△X=10007.在图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线?试解释原因。

答:有界限,因为一个国家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

9.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答:错,参与双方都获利,发达国家劳动力贵,劳动成本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无优势,其他产品上有优势,仍会获利,贸易是一个双赢的结构。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可编辑)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可编辑)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习题答案第一章第二章课堂讨论4-2:世界各国设立的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一般能提供哪些方便之处?(P62)参考答案:思路:自由贸易区货物进口、存放、加工、展销及再出口均不需缴纳关税,不受配额、外汇及消费者权益法的限制。

其地点一般都选择在便于外商转销出口的海港城市中的终点市场和加工基地,也可方便外商存储货物。

自由贸易区也是货物的展销窗口,厂商也可在全程的免税区内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劳力和厂房,从事加工装配工作,省去各种附加费用。

课堂讨论4-3: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共有的主要功能是:(P63)A.仓储运输 B.商品展示 C.加工贸易 D.转口贸易解析:根据国际对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管理规定,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主要是保税加工,没有转口和展示功能,不能经营单纯的仓储业务;而保税区具有保税加工、转口贸易、商品展示、仓储运输等多种功能,既有保税加工的功能,又有保税物流的功能,二者共同的功能就是保税加工,也就是加工贸易。

复习思考题(P64)一、简答题1.我国对有些进口商品实行严格的控制,有些不但要领取进口许可证,还要事先申请进口配额。

这些措施对限制进口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中国大部分进口商原来需要申领进口许可证,现在改为进口登记?3.中国逐步取消一般进口数量限制会不会造成国际收支严重失衡?4.实行进口配额与征收关税对限制进口有哪些不同?5.外汇管制如何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6.技术壁垒如何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7.发放配额的形式中,哪一种形式相对较好?8.为什么说实施配额对经济影响比征收关税更大?9.“自动”出口配额制与进口配额制有哪些异同点?10.分析日本汽车业加大在美国投资力度的原因?11.国家征收关税会起到什么作用?12.为什么要降低和取消关税?各国能取消关税吗?答案参考教材相关内容。

二、案例讨论题西班牙的埃尔切市被誉为“欧洲鞋都”,埃尔切市温州鞋城是当地非常著名的鞋类批发市场,是温州鞋走向欧洲市场的一个最重要集散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贸易概览1、引力模型的作用:引力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两国间贸易量的大小,而且能够说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仍然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因素。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亦可等于对该国所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之和。

3、引力模型产生的基础是:现实充分说明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其进出口总额息息相关。

4、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间的贸易规模和两国的GDP 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

其方程式为:T ij=A*Y i*(Y j/D ij) 其中,A是常量,T ij是i国与j国间的贸易额,Y i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Y j是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 ij是两国间的距离。

5、引力模型的内在逻辑,即其有效的原因:广义的讲,大的经济体由于收入高,因而大量进口产品。

同时,由于大的经济体可以生产更多品种的系列产品,因而更能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进而大量出口产品。

(在两国贸易中,任一方的经济规模越大,则双方的贸易量就越大。

)6、引力模型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有助于明确国际贸易中的异常现象。

文化的亲和性、地理位置、运输成本等都会影响贸易规模。

7、所有估计出来的引力模型都表明两国距离对贸易有负的效应。

典型的估计是两国距离每增加1%,则两国的贸易量要降低0.7%~1%。

下降幅度部分地体现为产品和服务运输成本增加的幅度。

8、在各国GDP和距离给定的情况下,有效贸易协定(trade agreement)比无效的贸易协定更能显著增加成员国的贸易量。

贸易协定虽然可以消除成员方间的贸易壁垒,但是对各国国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最近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表明,即便产品和服务可以免关税和无限制地进入疆界,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产生的贸易量也要比在同样条件下国家之间产生的贸易量大。

9、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亦称为离岸服务,是指曾经必须在一国国内实现的服务现在可以在国外实现。

10、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工业制成品,如汽车、计算机、服装等;矿产品,包括从铜矿砂到煤炭各种产品,如石油;农产品,如小麦、大豆、棉花等;服务出口,包括传统的运费、保费和旅游收入(运费由航空公司和船舶公司收取,保费由国外客商支付,旅游收入由国外游客提供。

);服务贸易、电子传输等。

本章重点习题(P23~24)1、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英语国家,两国的人口规模也相差不太大(加拿大多60%),但是相对各自GDP而言,加拿大的贸易额是澳大利亚的两倍。

为什么会如此?根据引力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两国间贸易量的大小不仅与两国的GDP相关,同时两国间的距离也是关键因素。

澳大利亚由于地处偏远而面临着成本相对较高的运输进出口贸易,从而减少贸易的吸引力。

加拿大的边界有一个大型经济体——美国,而澳大利亚附近没有主要经济体,这使得加拿大的经济更加开放而澳大利亚的经济就相对独立。

2、墨西哥和巴西各自的贸易伙伴不同。

墨西哥主要与美国贸易,巴西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量大致相当。

墨西哥的贸易量相对其GDP而言很大。

用引力模型解释这种现象。

墨西哥在地理上相当接近美国,但却远离欧盟,这就导致了墨西哥主要与美国贸易。

巴西在地理上与这两个经济体的距离相当,所以它与这两个经济体间的贸易量是大致均分的。

墨西哥的贸易量比巴西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墨西哥接近一个主要经济体——美国,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墨西哥是它是一个庞大的经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成员。

巴西是远离任何大型经济体,并且它是一个与相对较小的国家组成的经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

第三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1、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两个,这两个原因都有助于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第一,进行贸易的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

第二,国家之间通过贸易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即如果每个国家只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就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达到规模经济。

2、工资体现了劳动生产率,贸易规模体现了相对劳动生产率。

国际贸易使得世界产出增长的原因在于:它允许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3、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种资源(如资金或劳力等)用于本项目而放弃用于其他机会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

4、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时,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拥有的优势。

5、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6、单位产品劳动投入(unit labor requirement),是指生产每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

7、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图中一般表示为直线PF,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产品替代的情况。

其斜率的绝对值等于该机会成本。

8、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若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则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的优势。

9、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10、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在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决定时,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11、相对需求曲线(relative demand curve),图中一般表示为曲线RD,是指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偏好及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情况下,某种商品的相对需求量与相对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

12、相对供给曲线(relative supply curve),图中一般表示为曲线RS,是指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偏好及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情况下,某种商品的相对供给量与相对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

13、世界均衡相对价格有曲线RD和曲线RS的交点确定。

曲线RS呈阶梯型,曲线RD呈下降趋势反映了替代效应。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一种贸易产品对另一种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停留在贸易前两国的相对价格之间。

14、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是指国家通过行业间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中进行专业化分工而获得的利益。

15、相对工资(relative wage),是指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16、一个部门的比较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其他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率,而一个国家的工资率又取决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17、贫民劳动论(pauper labor argument),是指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本章重点习题(P49~50)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

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

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c.贸易前,苹果对橡胶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3=40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2=600边界如下所示:b. P a /P b =a La 1.5。

它表示需要三个单位的劳动收获苹果,但只需要两个单位的劳动收获香蕉。

如果一个人放弃收获苹果,这释放了三个单位的劳动,这3个单位的劳动可以被用来收获1.5个香蕉。

c. 劳动力流动确保每个部门拥有共同的工资和竞争确保商品的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

因此,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它等于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工资除以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工资。

由于假设各部门的工资都是一致的,所以价格比的比值等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比值,即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3/2=1.5。

2、本国的情况与第1题相同。

外国拥有800单位的劳动。

外国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5,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1。

a.画出国外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800/5=16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800/1=800;以香蕉的产量为纵轴,以苹果的产量为横纵,可画出国外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所示:b.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由确定苹果供应相对于香蕉供应的每个相对价格。

最低的相对价格是用本国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进行计算,即a La /a Lb =3/2=1.5。

在这个价格,相对供给曲线是平的。

最高的相对价格是用国外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进行计算,即a L *a /a L *b =5/1=5。

当苹果的相对价格位于最高和最低相对价格之间时,苹果的相对供应量(L/a La )/(L */a L *b )=(1200/3)/(800/1)=0.5。

以苹果的相对价格为纵轴,相对产量为横轴,可得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3、假定世界相对需求的表示如下:对苹果的需求/对香蕉的需求=香蕉价格/苹果价格。

a.在相对供给曲线的同一张图上画出世界相对需求曲线。

b.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是多少?c.描述本题的贸易模式。

d.说明本国和外国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a.由题目可得,相对需求曲线包括点(0.2,5),(0.5,2),(1,1),(2,0.5)b.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由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而在这里,这个交点是(0.5,2),所以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是2。

c.本题的贸易模式是本国只生产苹果,国外只生产香蕉,然后每个国家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对方的产品,从而进行贸易。

d.在没有贸易的时候,由上述情况可以知道,本国的两个苹果可以获得三个香蕉,而国外的五个香蕉可以获得一个苹果。

贸易允许每个国家用两个香蕉去换一个苹果。

由上述情况中,本国可以用两个苹果去换四个香蕉,而国外可以用两个香蕉去换一个苹果。

每个国家都更好地去权衡贸易。

4、假定本国现有2400名工人而不是1200名,求新的均衡价格。

请评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的生产效率和两国之间贸易所得的分配。

本国工人人数的增加使相对供应曲线移出导致其转折点由(0.5,1.5)和(0.5,5)变成了(1,1.5)和(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