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动物的运动》教案四篇

【导语】本单元以学⽣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运动⽅式。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标: 科学探究⽬标: 1能够提出3个以上⾃⼰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并能说明⾃⼰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1-3条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能制成资料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1能够感受到⾃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2对查阅有关运动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产⽣兴趣。
科学知识⽬标: 1举例说明⾃然界中物体运动的各种形式。
2能说出制作资料卡⽚的基本⽅法。
材料准备: 有关运动的各种卡⽚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它们怎样运动? 1调动学⽣学习的兴趣。
出⽰风在动、⼈在⾏、⽔在流、鱼在游、鸟在飞的情景,让学⽣初步体会我们⽣活在⼀个运动着的世界⾥。
2让学⽣展⽰⾃⼰收集的有关图⽚,引导学⽣说出更多的有关运动的例⼦,进⽽引导学⽣思考“⾃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这个深层的哲学问题。
3讨论“⾃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4引导学⽣把⾃⼰关于运动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
选择⾃⼰最想研究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研究的问题。
★搜集有关运动资料。
1讲解:科学家已经做过了许多关于运动问题的研究,查阅资料,了解他⼈的研究,是解决我们关于运动许多疑问的⽅法之⼀。
2⿎励学⽣通过多种渠道和⽅式搜集、查找资料。
报纸、书籍、络,利⽤标题、⽬录、搜索快速查询。
3把⾃⼰查阅的资料记录并制成卡⽚。
需要记录内容:作者、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期、摘要、摘录⽇期。
4引导学⽣经历⼀个完整的资料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把⾃⼰制作的资料卡⽚与同学交流、分享。
动物运动会 教学⽬标: 科学探究⽬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式。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物运动方式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动物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动物运动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运动方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为什么需要运动。
2. 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分析其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并阐述动物运动的意义。
4. 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动物运动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动物运动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3. 准备作业题目和答案解析。
八、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
2. 视频:寻找相关动物运动的视频,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动物运动方式。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更多关于动物运动的知识和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动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2. 第3-4课时:分析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第5-6课时:探讨动物运动的意义。
4. 第7-8课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动物运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动物比赛》4篇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动物比赛》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动物比赛》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动物比赛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一些常见的动物和它们的运动能力。
2. 发展幼儿的大肌肉运动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基本动物运动能力的介绍:跑、跳、爬。
2. 动物比赛游戏的设置。
教学准备:1. 做好动物的图片和图示卡片。
2. 准备一些小障碍物,如小桌子、小椅子等。
3. 室外场地做好安全准备。
教学过程:活动一:动物运动能力介绍(10分钟)1. 引导幼儿回忆一些常见动物的名字,如狗、猫、兔子等。
2. 展示动物的图片并问幼儿,这些动物都会什么运动?如狗会跑、猫会爬、兔子会跳。
3. 与幼儿一起模仿这些动物的运动,跑几步、跳几下、爬几次。
活动二:动物比赛游戏(30分钟)1. 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命名为一个动物,如狗组、猫组、兔子组等。
2.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名队长,其他队员为动物集体,队长为动物的代表。
3. 在室外场地设置几个小障碍物,每个障碍物后面放置一块纸板,上面有对应动物的图示卡片。
4. 现场组织比赛,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比赛。
队长带领动物集体从起点出发,依次跑、跳、爬过障碍物,最后到达终点。
5. 当动物集体到达终点时,队长将动物图示卡片贴在相应位置,标志着该动物完成比赛。
6. 所有小组完成比赛后,我们一起观察每个动物胜出的情况,看哪个动物表现最好。
活动三: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与幼儿一起总结各个动物的运动能力,如哪个动物跑得最快、哪个动物跳得最高。
2. 引导幼儿思考,我们人类能不能像这些动物一样灵活地运动?3. 鼓励幼儿尝试各种运动,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4.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物比赛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运动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动物的兴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竞争,培养了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准备,确保幼儿的安全。
八年级生物教案 动物的运动9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动物的运动9篇动物的运动 1一、教学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三、课前准备大屏幕投影、电脑、去毛的鸡翅、解剖盘、镊子、解剖剪、解剖刀和猪的关节、关节模式图及投影片。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言运动系统的组成探究实验提纲: 1、两手捏住鸡翅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让学生体验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2、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
3、观察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模拟制作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双眼,想像动物那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运动和行为。
观看一段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录像,欣赏并请学生列举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动物各种行为。
首先看老师给出的探究实验提纲,后在小组长带领下完成探究实验。
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以后进行小组讨论:如果鸡翅只有肌肉或骨能不能运动?各组派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更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并一起探讨、交流。
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下确结论。
回忆、体验自己在做屈肘和伸肘时,骨肌肉、关节之间是如何配合完成这个动作的。
在老师启发下说出运动的产生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播放录像片段。
提出问题:请列举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向学生展示探究实验提纲,指导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和讨论。
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运动的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运动的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原理,并能够理解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一、导入(5分钟)
1. 展示一段动物奔跑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动物运动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动物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动物需要运动?
二、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动物运动的分类:动物的运动可以分为步行、奔跑、跳跃、飞行等。
2. 分析动物运动的原理:动物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肌肉的收缩和骨骼的配合。
三、实验环节(20分钟)
1. 进行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鸟类的飞行、昆虫的跳跃等动物运动方式,并记录观察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动物运动的原理和方式。
四、课堂讨论(10分钟)
1. 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不同的动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对其生存有何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总结:动物运动对其寻找食物、逃避捕食、繁殖等都有何帮助?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宠物或身边的动物的运动方式,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原理。
2. 强调动物运动的重要性:动物运动是其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手段。
注:教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动物的运动教案三

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认识动物和人一样,运动需要机体提供能量来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的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能够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从而爱护动物。
二、重点难点重点(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1)家兔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肌与骨、关节关系的模型;蛙神经——腓肠肌标本。
(2)动物觅食、避敌等各种动作与劳动机器等的影像资料或画片。
(3)猪、羊等的前肘关节(最好带些骨骼肌)。
学生硬纸板、松紧带、图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录像展示画面:千姿百态的动物行为及运动。
问:你从画面上看到哪些场面?师:同学们都观察的比较细致认真,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那么是怎样产生的?对于动物有什么意义?让我们今天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吧!新授:(一)运动系统的组成1.过渡:动物的运动方式虽各不相同,但对于哺乳动物来说,主要由运动系统组成,那么运动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完成运动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探究。
2.明确探究思路及问题:(1)观察家兔骨骼图和标本,说出前肢和后肢由哪些骨组成?体会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2)取羊的关节,用两手握住两侧骨使关节转动,了解关节灵活性,然后对照模式图剖开关节,指出关节的各部分。
动物的运动教案高中生物

动物的运动教案高中生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
2. 掌握动物运动的分类和适应策略。
3. 能够解释动物运动的生理原理。
教学内容:
1. 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结构特点。
2. 动物运动的分类和适应策略。
3. 动物运动的生理原理。
教学重点:
1. 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
2. 动物运动的分类和适应策略。
教学难点:
1. 动物运动的生理原理。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不同动物的运动视频引入课题。
2. 概念澄清:讲解动物的运动分类和适应策略。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展示动物运动的生理原理。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运动方式和结构特点,并进行讨论汇报。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教学延伸:
1. 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运动生理原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物运动的知识。
2. 撰写一份关于动物运动的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结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对动物运动的分类和适应策略有所认识。
同时,学生兴趣和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幼儿园活动教案:动物运动会6篇

幼儿园活动教案:动物运动会6篇幼儿园活动教案:动物运动会1活动目标:1、能初步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课件,幼儿学具人手一份,固体胶、水笔若干。
活动过程:一、动物排第几。
出示课件第一幅,请幼儿观察排成横排的动物。
“今天小动物们要到草地上来参加运动会,看看谁第一个到?第二个是谁?某某动物是第几个到的呀?……”让幼儿说说动物排的位置,尝试用序数词来表述。
二、动物运动会。
1、出示课件第二幅,确定小动物在跑道上的位置。
“跑步比赛马上要开始了,看看小动物们现在在哪个跑道上?”(让幼儿说说××动物在第几个跑道上)2、猜猜谁会得第一。
“小朋友,你门认为谁会在跑步比赛中得第一名呢?”让幼儿说说。
3、点击课件第三幅,进行跑步比赛,再让幼儿说说动物跑步比赛的名次。
“到底谁会得第一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过程,好吗?”表扬猜对的幼儿。
三、动物回家。
“比赛结束了,小动物们该回家了,但他们实在使太累了,想请小朋友门送他们回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东门的家主宰什么地方呀?”出示课件第四幅,让幼儿初步意识从上往下的箭头代表层数,从左往右的箭头代表间数,让幼儿一起来看看、数数楼房有几层,几间。
四、操作活动。
“请小朋友帮助这些小动物,把它们送回家好吗?”分组操作:第一、二组:房子操作纸,尝试记录××动物住第几层第几间。
第三、四组:看记录把动物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把小动物送回家。
幼儿园活动教案:动物运动会2活动目标:1、能够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大胆地表现自己。
2、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3、学习组织语句“××××飞呀飞”、“××××跑呀跑”、“××××游呀游”、“××××爬呀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举例式、启发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家兔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肌与骨、关节关系的模型;蛙神经——腓肠肌标本。
(2)动物觅食、避敌等各种动作与劳动机器等的影像资料或画片。
(3)解剖器官。
2.学生准备:(1)猪、羊等的前肘关节(最好带些骨骼肌)
(2)硬纸板、松紧带、图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如下导课:
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教师:是的。
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
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
大家答得完全正确。
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
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
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
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
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29页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
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
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
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跃课堂气氛;二、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时身体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发生了运动;三、让学生充分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引出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
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
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
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
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
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运动的骨骼肌在运动中起
A.杠杆作用B.动力作用
C.支持作用D.支点作用
答案:B
2.关节在运动中起
A.连结作用B.杠杆作用
C.支点作用D.支持作用
答案:C
3.骨在动物的运动中起
A.支点作用B.协调作用
C.动力作用D.杠杆作用
答案:D
4.把骨骼肌连在骨上的结构是
A.关节B.韧带
C.肌腱D.关节囊
答案:C
5.屈肘动作的完成是由于
A.肱二头肌收缩
B.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舒张
D.肱二头肌等屈肌肌群收缩,同时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舒张
答案:D
二、观察与思考
1.某人因脑部外伤,结果出现了下肢瘫痪,下肢并没有受任何损伤。
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
但骨骼肌必须接受由神经传来的兴奋,才能收缩,进而牵引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运动。
某人脑部外伤,可能是伤害了运动中枢,致使兴奋不能传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缩。
若长期不运动则肌纤维萎缩、瘫痪。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收缩还是舒张?
答案: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肘关节的屈伸。
当人直臂提水时,处于单纯伸肘状态,但同时,还需用力才能将重物提起,所以,这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必须同时收缩才能完成直臂提水这一动作。
●板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的结构及功能:
二、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1.呼吸系统——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呼吸频率加快
2.消化系统——消耗有机物,加快吸收,产生饥饿感
3.循环系统——消耗氧与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与废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皮肤排泄——血流加快、血管舒张,体内热量随汗液分泌而释放,出现脸红、出汗等现象
5.神经系统——代谢速度的加快,产生肌肉酸困、疲劳、饥饿、热、竞争等复杂的感觉和运动
三、运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