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16种常考地貌整理

高考地理16种常考地貌整理

高考地理16种常考地貌整理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地理常考地貌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Chapter 10滨海与浅海沉积体系

Chapter 10滨海与浅海沉积体系

对海底沉积物 影响不大
波长大, 波高近等; 周期短,似正弦波
一)坡度对波形的控制
在陆棚区或深水区,波浪图像呈近正弦曲线,为长而缓、斜率小的波,波浪摆动的直径向下呈指数 函数减小(图 10-3A)。当水深超过浪的半波长时,向前传播的浪成为一系列的脊和槽的正弦图像切面, 因此,陆棚区或深水区底部水的动荡通常是很小的,一般没有沉积物的运动,所以常把水深等于 1/2 波 长处,作为浪基面。故当水深大于波长的一半时,沉积物所受到的波浪的扰动已很弱,这就是地质学上
4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第十章
把此深度作为浪基面的理由。 当深水的波浪进入浅水区时,随着波速的减小,除了波浪产生波浪折射现象外,将发生以下的变化:
波长减小,陡度(波高/波长)增大,即波形从对称变为不对称,当深度接近于 4/3 波高时,波浪的破 碎作用就发生了;水的质点运动轨道从圆形变为椭圆形、直到往复的直线运动。只有波浪的一个特征, 即周期保持不变;这就形成了水动力的分带。
根据波浪的起因不同,海洋波浪有风浪、暴风浪和津浪(Tsunami也称海啸)。其中风浪是经常性持 续起作用的波浪,是影响沉积作用和海滩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暴风浪与津浪均为突变性的短暂事件,但 它们的作用巨大。
正常气候时,当风吹过海平面时所形成的海(湖)面波动,由于风的流动带有涡流和阵发性,它以 不规则的切线应力作用于水面,将能量传递给水面。起初在水面上吹起波纹,波纹不断发展成波浪。它 是海岸带向沿岸传送能量的主要形式,不仅本身具有侵蚀海岸和搬运改造沉积物的作用,而且还可派生 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和回流(Rip current)。前者引起沉积物的沿岸漂流,后造成沉积向海迁移。 风浪从其生成区传播到沿岸地带,波谱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海水深度变浅,依次出现风浪、涌浪(Swell)、 升浪(Build—up)、破浪(Breaker)、拍岸浪(碎浪)或激浪(Surf)和冲浪(Swash)(图 10-3)。因

沉积环境特征

沉积环境特征

沉积环境特征沉积环境是指各种地质现象和过程下形成沉积岩的物理、化学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海洋、沙丘、冰川、风蚀、火山喷发等各种环境。

不同沉积环境对岩石的形成、岩性的特征及岩石特殊结构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海洋沉积环境可以分为浅海和深海两种,根据水深和洋盆大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沉积环境和相应的岩石类型。

浅海环境的特征:1. 海滩和潮间带沉积:地理位置高于水面的海岸和海滩是最容易观测到的浅海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物质是由波浪、潮汐、河流物质组成的砂、泥。

2. 潟湖沉积:潟湖是多孔的、未进入直接的海洋水体,沉积物质以河流运来的细沙、泥沙为主。

3. 海湾沉积:海湾是一种不断进出海水的狭窄区域,沉积物质多为由悬浮物质、水体流动带来的泥沙,并受到潮汐、流体和风等力量的影响。

1. 大洋盆沉积:大洋盆是整个地球表面最大的沉积区域,沉积物质有陆地和来自海底的火山碎屑、生物残骸等。

2. 斜坡海盆沉积:斜坡海盆是由大陆架斜坡向深海过渡带的沉积区域,沉积物质主要是混合了火山物质、生物残骸和悬浮物质的泥沙,常常发现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泥岩。

3. 深海平原沉积:深海平原是远离陆地的大洋盆的低矮部分,主要沉积物质为由大气和洋流带来的悬浮物质、火山碎屑和生物残骸等,通常形成的是黑色泥盆和硅质岩。

河流沉积环境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沉积环境,分别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条件,因此沉积岩类型也各不相同。

上游环境主要为山区,其特征是水资源充沛,流速快、物质含量低,因此沉积物质多为碎屑、砂石及少量细沙和泥;中游沉积环境主要是平原地带,河流的流速和坡度会降低,沉积物质由于流速减小而逐渐富含细沙和泥。

而生物颗粒质的沉积也多。

下游环境主要是平原和河口地带,水流速度和承载河道的沉积物质逐渐减小,沉积物主要以细泥沙和悬浮物为主。

在河口地带,气候、水体、水流的变化也会影响沉积物性质,因此沉积物质多是细泥沙以及不同来源的颗粒物质。

湖泊沉积环境的特征取决于湖泊的类型、大小、结构和位置,主要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季节性湖泊等,不同的湖泊环境对其沉积物质和岩石类型也具有不同的影响。

海底地貌研究报告

海底地貌研究报告

海底地貌研究报告海底地貌研究报告一、引言海底地貌研究是地质学和海洋科学的交叉领域,通过对海底地貌的研究可以了解地壳运动、地质活动、海洋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本报告旨在对海底地貌的研究做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二、海底地貌的特征1. 海底山脉:海底山脉是在洋壳上形成的等高线长条形起伏地表,表面由火山岩和侵入岩构成。

2. 海沟和海沟盆地:海沟是海底形成的深而狭长的沟壑,通常位于两个板块碰撞的边缘区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海沟盆地则指海底地势较平坦的区域,由沉积物填充。

3. 海底扇:海底扇是由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堆积形成的三角形地形,常见于河流进入海洋的河口处。

4. 海底火山:海底火山是在海底喷发的火山口和火山岩构成的地形,其中的岛山一般位于海平面以下。

三、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化1. 盘古大陆碎裂:盘古大陆是地球上最早形成的大陆之一,在4000万年前碎裂为数个板块,形成了全球性的洋脊。

2. 海底板块运动:地球上的洋脊和地堑分布在全球各大洋中,是地球板块分裂和重组的结果,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3. 海底沉积作用:海底地质作用包括沉降、沉积、变形等过程,沉积物的沉积和堆积会对海底地貌产生重要影响。

4. 海底火山活动:海底火山活动也是海底地貌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海底喷发的火山岩可以形成山脊、火山岛等地貌。

四、海底地貌研究的方法1. 地质钻探:地质钻探是通过从海底取得岩样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海底地壳的结构、组成和年龄等信息。

2. 声纳测深:声纳测深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测量海底深度,通常结合声学反射波形状获取海底地貌的信息。

3. 海底摄影:通过潜水器、遥控无人潜水器等设备在海底进行摄影和录像,可以获取海底地貌的直观图像。

4.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海洋进行遥感观测,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海底地貌信息,对海底地貌的高程、形态等进行建模和识别。

五、海底地貌研究的意义和应用1. 理解地质活动:通过研究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可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地壳沉降和变形等地质活动的过程与机制。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海底地貌是指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大洋最深点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①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

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

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

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浅海沉积的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浅海沉积的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浅海沉积的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浅海沉积是指沉积在海洋浅水区域的沉积物,主要包括沉积岩、沉积土壤和沉积物等。

根据沉积物的性质和沉积环境的不同,浅海沉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浅海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1. 碎屑岩类沉积
碎屑岩类沉积是指由海水中的碎屑物质沉积而成的岩石,包括砂岩、泥岩和千枚岩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陆地的物质,如岩石碎屑、河流冲积物等。

碎屑岩类沉积的特征是颗粒粗大,沉积速度较快,沉积厚度较薄,常见于海岸带和浅海陆架。

2. 生物碳酸盐类沉积
生物碳酸盐类沉积是指由海洋中的生物残骸和分泌物沉积而成的沉积物,包括珊瑚石、贝壳石和海洋泥灰岩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的骨骼、壳和分泌物等,沉积速度较慢,沉积厚度较大,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3. 碳酸盐岩类沉积
碳酸盐岩类沉积是指由海水中的碳酸盐沉积而成的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
大理石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水中的碳酸盐,沉积速度较慢,沉积厚度较大,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4. 硅质岩类沉积
硅质岩类沉积是指由海水中的硅质生物残骸和分泌物沉积而成的岩石,包括硅质岩和硅质海绵岩等。

这种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中的硅质生物,沉积速度较慢,沉积厚度较大,常见于深海和海山等地方。

总之,浅海沉积的类型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沉积类型。

对于地质学家和石油勘探人员来说,了解浅海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对于研究地质历史和勘探石油资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海底地貌是指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质学家通过深海探测和海底地质调查,揭示了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海底地貌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海洋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底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海底地形特征1.大洋脊:大洋脊是海底地球岩浆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地球地壳的生长中心。

大洋脊由两个平行的断裂带组成,中间隆起,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脊。

大洋脊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

2.海沟:海沟是海底地貌中的一种深陷地形,通常位于大洋脊的附近。

海沟是地球地壳板块俯冲的结果,是地壳板块运动的重要产物之一。

海沟的深度可达数千米,是地球陆地最深的地方。

3.海山:海山是海底地形中的隆起地形,通常呈圆顶状或圆锥状。

海山是火山活动的结果,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海山通常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数量众多,高度和体积各异。

4.海岭:海岭是位于海底的一种连续的山脊,通常呈线状或弧状。

海岭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海岭通常位于大洋脊的延伸部分,与大洋脊相连。

二、海底地貌形成机制1.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岩浆从地幔中上升到地壳表面,形成了火山口和火山岛。

岩浆也可以通过断裂带进入海水中,形成了大洋脊和海山。

2.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俯冲和滑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隆起。

地壳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地壳板块滑动形成海岭。

3.海水侵蚀和沉积:海水的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以及悬浮物质的沉积,也参与了海底地貌的形成。

海水的侵蚀作用会削弱地形,形成海底沟谷和洞穴。

沉积作用会积累海底的沉积物,形成海底扇和海底丘等地貌特征。

4.冰川作用:冰川是形成海底地貌的重要力量之一。

冰川的融化和流动会带走和沉积大量的物质,改变海底地形。

冰川作用形成的海底地貌包括冰碛丘、冰川谷和冰蚀地貌等。

北海—涠洲岛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北海—涠洲岛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陈宏言(1989-),男,福建漳州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专业,主要从事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助理工程师。

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北部湾近岸海区的海洋科学调查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要,海洋地质调查又是重中之重。

北海—涠洲岛浅海区的地形地貌形成与该区海岸带基岩的性质及松散物质组成有关。

对该区沿岸地貌形态、山势走向、河网系统、岛屿与港湾排列等综合分析,认为构造奠定了海岸的基本轮廓,而冰后期海侵使海岸发生冲淤变化,泥沙经运移,形成各种地貌类型[1-2]。

对海底地形地貌的探测主要采用RTK 导航系统、单波束测深仪和侧扫声呐等3种仪器共同完成。

RTK 导航系统主要起到导航定位的作用。

单波束测深仪通过大量单点数据得出整个面的水深数据,再依靠范围内交叉测线的布置覆盖整个区域。

在地形测量中单波束测深仪和RTK 导航系统的组合能有效地完成近岸海底地形的测量。

侧扫声呐对海底的扫描可以有效地识别海底地貌特征。

因此,将单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和导航定位系统共同组合即可有效地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为了探究北海市近岸海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笔者采用HD-380双频数字测深仪和侧扫声呐4200-MP 对北海—涠洲岛测线海底进行地形地貌扫描(往返共测量2次),期间结合底质取样、搜集资料进行验证。

海底地形地貌探测过程中在银滩码头(坐标:X2 367 993.147 9,Y463 353.679 7)建立了单站水位验证点,该点的高程为4.14m。

1 海底地形地貌特征1.1 海底地形特征海底地形的探测由单波束测深仪和RTK 导航系统共同完成,水深数据处理为实际测量的水深值减去测量时的潮高,高程校正主要利用单站校正,校正后的水深数据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为水深基准面。

北海—涠洲岛测线(C01A-C01B)位于广西北部湾北海市至涠洲岛海区,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

此次测量实测的水深范围为6.4~24.32m。

该测线上海底地形大部分较平坦,水深总体趋势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在接近涠洲岛处水深急剧变小(水下岸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沉积
பைடு நூலகம் 生物沉积
浅海环境光线充足、水体流动、富氧,生物种类 繁多。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的有 机质、死亡后遗留的骨骼、贝壳等都能形成沉积 物。生物沉积主要有以下几类: 贝壳和生物碎屑沉积:如生物碎屑灰岩。 生物礁沉积:如生物礁灰岩。 有机质沉积:如油页岩。 在适当条件下,其中的有机物可转变为石油和天 然气。
化学沉积
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主要发育于低纬度、陆 源物质较少的海域,因盐度、压力、温度、P H 值等变化,化学搬运物通过过饱和、胶体电 性中和、微粒吸附和生物浓缩等方式沉积。
化学沉积的类型
碳酸盐沉积:主要为CaCO3和MgCO3,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可 导致Ca(HCO3)2过饱和,动荡海水中可形成鲕状沉积物,炎热 气候条件下可使MgCO3沉积。通常沉积在碎屑沉积物外侧。 铝、铁、锰沉积:在湿热气候区大量的Al、Fe、Mn的氧化物 和氢氧化物以胶体状态带入大海,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而凝 聚沉积,常因海水动荡而形成鲕状、豆状或肾状。主要沉积 矿物为铝土矿、赤铁矿、硬锰矿等。 硅质沉积:SiO2胶体在水温较低、偏碱性环境下以胶体凝聚 方式沉积形成蛋白石,经脱水后形成燧石。 磷质沉积:因富磷质生物富集而使磷质发生沉积形成胶磷石。
浅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
浅海海底地貌
浅海水域的大陆架也称陆棚,是在正常浪基面之下, 向海外一直延伸到与大陆坡转折的浅海海底,海水 深度约为10-20m到200m左右。大陆架平缓向外海倾 斜,平均坡度为0。07/,一般小于4。其宽度从几千米 到上千千米,平均75km.
在第四季冰期,由于海平面的下降,大陆架 的上部常露出海面。在末次冰期时,大部分的 大陆架成为陆地。由于地面流水和风的作用, 在大陆架上形成了次一级的地貌,如侵蚀作用 形成浅的槽谷、侵蚀阶地;沉积作用形成堆积 阶地、沿岸沙堤、沙坝、沙岸、沙丘,他们在 海平面上升之后形成水下堆积阶地,尤其是沿 岸沙堤、沙坝等是确定古海岸线位置的重要标 志,在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海南的大陆 架上都发现了这些地貌。大陆架上还蕴藏有丰 富的油气资源和淡水资源,如东海大陆架淡水 资源丰富。
海地地貌图
海陆交界处
浅海的沉积物
浅海的沉积物包括: 碎屑沉积 生物沉积 火山沉积 自生沉积 残留堆积 化学沉积
碎屑沉积
由近岸到远岸由粗到细。海进,则自下而上 为逐渐变细,海退,自下而上变粗。以石英沙 粒和粘土为主,并含有大量生物遗体,沉积物具 有良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表面发育波痕、生 物遗迹等构造,内部构造种类繁多,有交错层 理、波状及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等。同粒 级碎屑常平行海岸呈带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