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编写说明社会调查学是关于人们自觉认识社会的理论、方法和过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方法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对于提高人们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以及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社会调查学科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各种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并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本门课程计划学时为51学时。

本大纲由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共同编写,由叶金国老师审核定稿。

推荐教材:I.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II.李莉,实用社会调查方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m徐经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目录第一章社会调查研究导论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第二节社会调查的作用第三节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第四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第五节社会调查简史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第一节调查课题的类型第二节选题的重要性第三节选题的标准第四节选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五节调查课题的明确化第六节文献查阅与选题第三章调查设计第一节调查目的第二节分析单位第三节调查内容第四节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第四章抽样第一节抽样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第三节概率抽样方法第四节非概率抽样方法第五节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第五章测量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测量层次第三节操作化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第六章问卷设计第一节问卷的概念及其结构第二节问卷设计的原则第三节问卷设计的步骤第四节提醒及答案的设计第五节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第六节问题的数量与顺序第七节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第八节如何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第七章资料的收集第一节资料收集方法的类型与特点第二节自填问卷法第三节结构访问法第四节资料收集要点提示第五节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第六节调查过程管理与资料健康第八章资料处理第一节原始资料的审核与复查第二节资料转换与录入第三节数据清理第九章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单变量分析第一节统计分析概述第二节单变量描述统计第十章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双变量统计分析第一节相关分析第二节推论统计第十一章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第一节调查资料理论分析概述第二节调查资料的逻辑分析调查资料的理论解释第十二章调查报告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特点和作用1.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结构2.调查报告的撰写第一章社会调查研究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调查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能够准确掌握社会调查的含义,明了社会调查的任务和方法体系,了解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和历史发展状况。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引言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本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研究素养,本文将探讨社会调查方法教学的大纲设计。

一、课程目标社会调查方法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并能准确地分析和解读调查结果。

二、课程内容1. 社会调查方法简介介绍社会调查方法的定义、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调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调查设计详细介绍调查设计的步骤和原则,包括确定研究问题、制定调查目标、选择调查对象和样本、设计问卷或访谈提纲等。

3. 数据收集探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记录和整理。

4. 数据分析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内容分析、质性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来解读调查数据。

5. 结果呈现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呈现调查结果,包括表格、图表、报告等形式,并强调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完成调查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实践操作安排实地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调查的全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小组合作情况等。

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调查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作业,并撰写相应的报告。

3. 期末考试设计一定数量的理论和实践题目,考察学生对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选择一本系统、全面的社会调查方法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参考书目提供一些经典的社会调查方法著作,供学生深入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大学生应学习的课程。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工具。

在社会现象研究领域,引入社会调查方法,可使社会现象的研究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促进社会研究的进步。

现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现象研究的复杂性。

面对复杂性的社会,更加需要引入社会调查方法,以推进社会研究手段的进步。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包括三大技术性内容:一是,社会调查表的设计。

设计调查表不是一种任意性的思维过程,而是需要按着即定的科学程序才能完成的工作。

因此,学好调查表的设计技术是社会学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

二是,抽样技术。

抽样是从总体中选择样本的技术。

与调查表设计技术一样,抽样也不是任意性的思维过程。

抽样技术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说关系着社会调查的可信度。

因此,社会学专业大学生也必须学好抽样技术。

三是,统计资料技术。

从社会收集到的资料是零散的个体资料,如何将个体资料转化为总体规律性认识,需要运用统计技术。

这样技术的运用,可使调查者更深入地认识总体的规律。

因此,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应掌握好必要的统计知识。

除此之外,社会调查方法还包含着另外一些很有实际意义的技术,如,现场收集资料的技术,访问技术,观察技术等技术。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应达到的目标:第一,掌握调查技术的程序,以及程序中各环节的技术问题。

第二,掌握调查技术的方法论问题,即技术的理论问题。

第三,掌握调查技术的适用条件,即技术的限制因素问题。

因为,社会调查方法对于社会研究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引导大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下力量引导大学生自觉的运用调查技术,提高大学生运用调查技术的能力。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社会学和高等数学课程之后安排教学活动。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英文名称:Social Survey and Research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4总学时:64,理论学时:64,实验(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先修课程: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社会调查研究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

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人口学、文秘专业等社会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级政府的政策研究、计划统计、民政、计划生育、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中。

《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是:(1)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充分认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和其他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事实,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通过理论教学、研究实践使学生树立起一种科学的理念--社会调查研究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科学性是其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科学精神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立命之本。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6学时)1、社会调查的概念与特征2、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的关系3、社会调查的作用4、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社会调查类型5、社会调查的基本题材6、普遍调查的概念与特点7、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8、传统调查与现代调查的差别9、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本章重点:掌握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本章难点: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 6学时)1、调查课题的类型2、选题对社会调查所具有的意义3、选题的标准及其相互联系4、选题的几种主要方式及具体做法5、课题明确化的含义及其在调查中的地位6. 文献查阅与选题本章重点:选题的标准本章难点:如何在实际中选择恰当的调查题目;课题的明确化。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课程代码113104101269课程属性工作技能课时/学分48/2.5课程性质必修实践学时16责任教师课外学时无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主要介绍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过程与各种设计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各环节的主要理论与各项技术,学会选择调查课题,进行科学地研究设计,并能组织实施和撰写调查报告。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course introduces students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design of social research,includ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ethics,from design to data analysis and report writing.It examines the key varieties of evidence,sampling methods, logic of comparison,and causal reasoning researchers use in their study of social issues.In addition,as a work skills course,you have to discover a social problem,conduct a social survey and write a survey report.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allow students to make sense of the social world,to discover why people think and act like they do and how important institutions ac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provide you with a broad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and tools to study mass communications.But a secondary purpose is to convince you that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can be fun.Most of the semester will-1-focus on the fundamentals of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 and applied research,although we will also explore qualitative research.You will learn how to identify problems to study, develop hypothes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specify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variables, check for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tudies and design research projects.You will be exposed to the broad range of designs used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rom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surveys,content analysis,focus groups and in-depth interviewing.2.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从选题、研究设计、调查实施和调查总结几个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各环节的理论与方法。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调查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授课对象:具体专业和年级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社会研究、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技巧。

(2)让学生熟悉社会调查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访谈提纲的编写、数据录入与分析等技能。

(3)引导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和规范,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规范。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包括选题、设计调查方案、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撰写调查报告等。

(2)提高学生运用社会调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地开展社会调查工作。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尊重调查对象的权益和隐私。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在社会调查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一)社会调查概述1、社会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2、社会调查的类型和方法3、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二)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1、选题的意义和原则2、选题的途径和方法3、课题的明确化(三)调查方案的设计1、调查目的和意义的阐述2、调查内容和指标的确定3、调查对象和范围的选择4、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的选择5、调查时间和进度的安排6、调查经费预算和人员安排(四)抽样方法1、抽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3、非概率抽样方法(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等)4、样本规模的确定(五)测量与操作化1、测量的概念和层次2、概念的操作化3、量表的设计与使用(六)问卷设计1、问卷的结构和类型2、问题的设计原则和技巧3、答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4、问卷的语言和排版5、问卷的预调查和修改(七)访谈法1、访谈法的类型和特点2、访谈的准备工作3、访谈的技巧和注意事项4、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八)观察法1、观察法的类型和特点2、观察的准备工作3、观察的记录方法和技巧4、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九)实验法1、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和类型2、实验的设计和实施3、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十)资料的整理与录入1、资料的审核与整理2、数据的编码和录入3、数据清理和数据质量控制(十一)数据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频率分布分析等)2、推论性统计分析(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3、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十二)调查报告的撰写1、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2、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3、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和方法4、调查报告的评估和修改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第五章 抽样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抽样调查,掌握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基本要求: 1.抽样的概念与意义(理解)
2.抽样的一般程序(熟悉掌握) 3.概率抽样方法(熟悉应用) 4.非概率抽样方法(熟悉应用) 重点:1.概率抽样方法 2.非概率抽样方法 难点:1.分层抽样与配额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2.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和多媒体相结合 主要内容: 1.抽样的概念与意义
1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构成及各部分的关系(基本掌握) 3.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熟悉掌握)
重点与难点: 1.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 2.四种研究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和多媒体相结合 主要内容:
1.社会研究的概念及特征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构成及各部分的关系 3.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二章 选题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选择调查课题的原则标准,学会如何撰写文献回 顾。 基本要求:1.研究问题及其来源(了解)
2
教学方法:讲授和案例相结合 主要内容:
1.明确研究类型 2.明确分析单位 3.撰写研究的具体方案
第四章 抽样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操作化,学会操作化方法,掌握操作化 的过程。 基本要求:1. 抽样概述(理解)
2. 概率抽样方法(熟悉掌握) 3. 非概率抽样方法(熟悉掌握) 4.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理解) 重点:概率抽样方法 难点:操概率抽样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和实验相结合 主要内容: 1. 抽样概述(理解) 2. 概率抽样方法(熟悉掌握) 3. 非概率抽样方法(熟悉掌握) 4.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理解)
各类实训完成教学任务。 2.考试方式: 平时的课堂出勤及课堂参与情况,占总成绩的 30%;撰写调研报告,占总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大纲2.1--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大纲2.1--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

它是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服务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讲述怎样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解释社会现状、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目前社会变化迅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要掌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了解社会的需求,就要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

现代社会调查已经成为了新闻、商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所使用的工具,调查方法已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现实、做出科学决策所必不可少的、可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将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与实际操作过程紧密结合,运用大量实例,通俗明了地介绍了各种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从选择调查题目开始,直到完成调查报告为止的整个社会调查过程。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前续课程为社会统计学原理、高等数学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首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理论学习,而且对各种调查方法还应深刻领会与积极实践。

实践是掌握调查方法的最好学习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述了大量与时下社会事实密切相关的社会调查实例,并安排了一些调查活动,同时还让同学模拟调查,自定调查课题,自己设计调查问卷等。

其次,要掌握本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树型知识结构图,并且明确各个知识点在其中的位置,以利于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利于知识记忆与提取。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对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要能做准确的介绍与把握;3、增加案例实践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4、日常教学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剖析以及作业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编写说明社会调查学是关于人们自觉认识社会的理论、方法和过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方法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对于提高人们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以及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社会调查学科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各种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并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本门课程计划学时为51学时。

本大纲由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共同编写,由叶金国老师审核定稿。

课时分配表推荐教材:Ⅰ.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Ⅱ.李莉,实用社会调查方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Ⅲ徐经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目录第一章社会调查研究导论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第二节社会调查的作用第三节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第四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第五节社会调查简史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第一节调查课题的类型第二节选题的重要性第三节选题的标准第四节选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五节调查课题的明确化第六节文献查阅与选题第三章调查设计第一节调查目的第二节分析单位第三节调查内容第四节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第四章抽样第一节抽样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第三节概率抽样方法第四节非概率抽样方法第五节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第五章测量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测量层次第三节操作化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第六章问卷设计第一节问卷的概念及其结构第二节问卷设计的原则第三节问卷设计的步骤第四节提醒及答案的设计第五节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第六节问题的数量与顺序第七节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第八节如何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第七章资料的收集第一节资料收集方法的类型与特点第二节自填问卷法第三节结构访问法第四节资料收集要点提示第五节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第六节调查过程管理与资料健康第八章资料处理第一节原始资料的审核与复查第二节资料转换与录入第三节数据清理第九章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单变量分析第一节统计分析概述第二节单变量描述统计第十章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双变量统计分析第一节相关分析第二节推论统计第十一章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第一节调查资料理论分析概述第二节调查资料的逻辑分析调查资料的理论解释第十二章调查报告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特点和作用1.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结构2.调查报告的撰写第一章社会调查研究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调查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能够准确掌握社会调查的含义,明了社会调查的任务和方法体系,了解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和历史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社会调查的含义和基本任务;社会调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进行课堂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一、社会调查研究的定义社会调查研究是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社会调查的特点:1、直接在社会生活中系统地收集资料;2、利用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3、以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为目的;4、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并检验理论。

第二节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社会调查研究其主要作用可归结为感知情况、描述状况、解释原因与预测趋势。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三节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二、调查研究的工作准则第四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一、西方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不同观点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第五节社会调查简史一近代社会调查(17世纪末20世纪初)二现代社会调查(20世纪初至今)三中国社会调查简史【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调查?2、你是如何理解社会调查的作用和方法的?3、社会调查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4、简要评述近代西方社会调查研究的三位先驱人物。

5、阅读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谈谈你对调查研究的认识。

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选题、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调查课题的明确化、文献查阅与选题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选题的标准;调查课题的明确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调查报告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第一节调查课题的类型一、根据社会调查课题的关注点或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把社会调查课题划分为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二、根据社会调查课题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社会调查课题划分为自选课题与委派课题第二节选题的重要性调查开始于对调查课题的选择。

是社会调查的第一步。

课题就是调查题目。

一、决定调查的方向二、体现调查的水平三、制约调查的过程四、影响调查的质量第三节选题的标准一、重要性二、创造性三、可行性四、合适性四、选题的途径和方法第四节选题的途径和方法一、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二、从个人经历中寻找三、从现有文献中寻找第五节调查课题的明确化课题的明确化(focus the problem),指的是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与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第六节文献查阅与选题一、文献查阅的作用二、查阅文献的方法【思考题】1.调查课题如何分类?2.如何理解选题的标准?3.选个调查题目,使之明确化。

第三章调查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分析单位,学会设计完善的调查方案,了解选择社会调查目的、确立调查和内容、社会调查的理论建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调查方案的设计;分析单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调查报告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第一节调查目的一、探索性调查二、描述性调查三、解释性调查第二节分析单位分析单位: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不同于调查对象)。

即调查者进行调查与抽样的基本社会单位。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基本特征汇集起来用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的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一、分析单位(一)个人(二)群体(三)社会组织(四)社区二、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一)层次谬误(二)简化论第三节调查内容一、状态二、意向三、行为第四节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一、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社会调查总体方案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意义(二)说明调查的内容(三)说明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和分析单位(四)说明调查的理论假设(五)说明调查方案(六)说明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七)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果及培训安排(八)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二、调查总体方案范例【思考题】1、社会调查工作的目的是什么?2、什么是分析单位?举例说明利用分析单位调查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3、社会调查的内容分为哪几种类型?4、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份社会调查总体方案。

第四章抽样【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从具体方法和技术角度集中介绍各种选取调查对象的方法及其相关的知识,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概率抽样与非概率的基本类型;抽样误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抽样的意义与作用一、抽样的意义二、抽样的相关概念(一)总体(population)(二)样本(sample)(三)抽样(sampling)(四)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五)抽样框(sampling frame)(六)参数值(parameter)(七)统计值(statistic)(八)置信度(confidence level)(九)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三、抽样的类型第二节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一、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二、抽样分布三、抽样的一般程序第三节概率抽样的方法一、简单随机抽样二、系统抽样三、分层抽样四、整群抽样五、多段抽样六、PPS抽样七、户内抽样第四节非概率抽样方法一、偶遇抽样二、判断抽样三、定额抽样四、雪球抽样第五节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一、样本规模二、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一)总体的规模(二)推断的把握性与精确度(三)总体的异质性程度(四)研究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三、抽样规模与抽样误差【思考题】1、你是如何理解抽样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的?2、列举并解释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

3、列举并解释非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

4、在实际调查中如何确定样本规模的大小?5、某市有300所小学,共240000名学生,其中重点小学有30所,一般小学有240所,较差的小学有30所,现要从全市小学生中抽取12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请设计三种抽样方案,并详细写明抽样步骤。

第五章测量【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对社会测量的概念和特征、不同的测量层次、操作化定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测量方法能系统和全面地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操作化定义;测量层次【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测量所谓测量(measurement)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二、测量的四个要素(一)测量客体(二)测量内容(三)测量法则(四)表达工具:数字和符号三、社会现象的测量的特征第二节测量层次一、定类测量二、定序测量三、定距测量四、定比测量五、测量层次小结第三节操作化一、概念、变量和指标(一)概念(二)变量(三)指标二、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一)什么是操作化所谓概念的操作化,就是通过对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定义到操作定义),使之从理论层面落到经验层面,使可观测的具体事物和我们所要测量的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相对应。

(二)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三)操作化的方法(四)操作化的两个例子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一、信度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二、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它是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第一,不可信,必无效。

第二,可信,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第三,无效,可能可信,也可能不可信。

第四,有效,必可信。

【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测量,其构成要素有哪些?2、社会测量层次有哪几种类型?3、什么是操作化,举例说明如何操作化。

4、何为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二者的关系如何?第六章问卷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详细地介绍了问卷法的概念与特点、问卷的类型与结构、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等内容、题型及答案的设计、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问题的数量与顺序、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如何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