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干燥实验讲解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 实验专题二:物质的结晶、洗涤和干燥

高考化学 实验专题二:物质的结晶、洗涤和干燥

热、干燥HCl气体 FeCl3固体
(4)像Na2SO3、FeSO4·6H2O等晶体在干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分解、水解等,还要考虑 防止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质。一般是在热的惰性气体中干燥。 (5)减压(低温)干燥(热稳定性差) (6)在干燥器中干燥
普通干燥器
真空干燥器
练习
1.【2022湖南卷T15】
A.步骤Ⅰ中,搅拌的目的是使Fe(NO3)3·9H2O均匀地分散在液氨中 B.步骤Ⅱ中,为判断反应是否已完成,可在N处点火,如无火焰,则反应已完成
C.步骤Ⅲ中,为避免污染,应在通风橱内抽滤除去液氨,得到产品NaNH2 D.产品NaNH2应密封保存于充满干燥氮气的瓶中
4.【2022甲卷T27】
硫化钠可广泛用于染料、医药行业。工业生产的硫化钠粗品中常含有一定量的煤灰 及重金属硫化物等杂质。硫化钠易溶于热乙醇,重金属硫化物难溶于乙醇。实验室 中常用95%乙醇重结晶纯化硫化钠粗品。 (4)该实验热过滤操作时,用锥形瓶而不能用烧杯接收滤液,其原因是 ____防_止__滤__液_冷__却___。过滤除去的杂质为___重__金__属_硫__化__物____。若滤纸上析出大量晶体, 则可能的原因是_温__度__降_低__至__室_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专题二: 物质的结晶、洗涤和干燥
一、结晶
1.蒸发结晶:通过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过饱和溶液,继续加热使溶质析 出。蒸发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常见的是NaCl。 仪器:铁架台、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
方法/步骤
步骤1:安装好装置。 注意:调节蒸发皿高度, 以便利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防止温度下降,目标溶质提前结晶析出
三、洗涤

干燥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3篇)

干燥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干燥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干燥设备的使用技巧。

3. 分析干燥过程中物料的性质变化。

4. 评估干燥效果,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1. 干燥实验的基本原理2. 干燥设备的选用与操作3. 干燥过程中物料性质的变化4. 干燥效果的评价三、思考题1. 请简述干燥实验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干燥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2.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选用合适的干燥设备?请列举几种常见的干燥设备及其适用范围。

3. 在干燥过程中,如何控制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这对干燥效果有何影响?4. 请分析干燥过程中物料性质的变化,如水分、温度、粒度等,并说明这些变化对干燥效果的影响。

5.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评价干燥效果?请列举几种评价方法。

6. 在干燥过程中,如何防止物料发生结块、焦化等现象?请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7. 请分析干燥过程中能耗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降低能耗的方法。

8.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提高干燥效率?请从物料、设备、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

9. 请举例说明干燥实验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如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

10.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请提出相应的措施。

11. 请分析干燥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法。

12.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请提出相应的措施。

13. 请简述干燥实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14.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提高干燥设备的利用率?请提出相应的措施。

15. 请分析干燥实验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意义。

16.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提高干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请提出相应的措施。

17. 请探讨干燥实验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作用。

18.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根据物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干燥工艺?19. 请分析干燥实验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

20. 在干燥实验中,如何降低干燥过程中的能耗?四、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等部分。

干燥曲线实验报告

干燥曲线实验报告

干燥曲线实验报告1. 引言干燥曲线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材料的湿度和干燥速度之间关系的实验方法。

在许多工业和科研领域中,了解材料的干燥性能对于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和加工参数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材料在不同湿度下的质量变化,绘制材料的干燥曲线,并分析其干燥特性。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了解材料的湿度变化与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绘制材料的干燥曲线;3.分析材料的干燥特性,包括干燥速度和干燥曲线形状。

3. 实验原理实验使用的材料是一种具有一定湿度的物质,比如湿土壤或湿木材。

通过在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放置材料,定期测量其质量的变化,得到材料的干燥曲线。

干燥曲线实验的原理基于材料与环境之间的水分传递过程。

当材料与环境接触时,水分会从材料中蒸发或吸收,直到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材料表面的湿度与环境中的湿度相等。

材料的干燥速度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材料的初始湿度、材料的特性等。

实验中,通过改变材料所处的环境湿度,可以观察到材料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到干燥曲线。

4. 实验步骤4.1 实验准备1.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包括湿度计、电子秤等;2.将材料准备好,确保其初始湿度符合实验要求;3.清洁实验使用的容器和仪器,避免污染实验结果。

4.2 实验操作1.将材料放置在恒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2.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测量材料的质量,并记录下来;3.重复上述步骤,改变环境湿度,以观察不同条件下材料的干燥速度和干燥特性;4.将实验数据整理并记录。

4.3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恒定性,包括温度和湿度的稳定;2.在测量材料质量时,要注意准确操作电子秤,避免误差;3.清洁实验容器和仪器时,要使用无污染的清洁剂,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保持整洁。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上述实验步骤,我们得到了一组材料在不同湿度下的质量数据。

通过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材料的干燥曲线。

实验五 食品冻结温度曲线的测定、干燥及干燥速率测定实验

实验五 食品冻结温度曲线的测定、干燥及干燥速率测定实验

实验五 食品冻结温度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材料冻结过程与特性。

2. 掌握冻结过程中温度曲线的测定方法。

3. 观察冻结速率对冻结食品质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食品冻结温度曲线是食品在冷却、冻结过程中,食品温度与所经历的时间关系曲线。

在食品冷却、冻结的不同温度阶段中,放出的热量是不均衡的。

当食品刚被冷却时,食品的温度下降较快,但降至某一温度时,食品中的水分开始冻结,并形成冰晶,这个温度即为食品的冻结点,也称为冰点。

当食品继续被冷却时,其冷量主要用来夺取食品中大部分水分冻结成冰时所放出的大量潜热,因此,在较长时间内食品的温度几乎恒定,曲线呈水平状态,这段温度区间通常在-1~-5℃,称为最大冰晶生成带(图1:A -B )(zone of maximum crystallization )。

此后,食品温度又快速下降,直至冻结结束。

如图1所示。

图1 食品冻结温度曲线三、实验原理简要图示及相关设备图四、本实验装置图五、实验方法1.检查温度检测热电耦及计算机采集系统是否正常;2.在铜-康铜热电耦上做好标号,以备记录食品材料表面温度和内部不同点处的温度;3.启动制冷系统,并设定冻结温度为-25℃;4.做好食品试样,并固定热电耦于不同处;5.计算机开始记录;6.当温度趋于内外一致时,冻结结束;7.分析不同材料、不同形状与尺寸的食品材料,其温度曲线的异同。

六、思考题:1. 为什么要测量食品的冻结温度曲线,对食品冷冻生产有什么意义?2. 食品冻结曲线最大冰晶带的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3. 解冻时各点温度变化如何?与冻结温度曲线有何异同?实验八 干燥及干燥速率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流常压干燥设备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

2. 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3. 研究风速、气流温度对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影响。

4. 测定物料在恒定干燥工况下的干燥速率曲线。

二、实验原理干燥操作是采用某种方式将热量传给含水物料,使含水物料中的水分 蒸发分离的操作。

干燥实验

干燥实验

(1).干燥速率( ) (1).干燥速率(U) 干燥速率
即水分汽化速率, 即水分汽化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从被干燥物 料的单位面积上汽化的水分质量表示( 料的单位面积上汽化的水分质量表示 ( kg/m2·s) , ) 在较小范围内,可按下式计算: 在较小范围内,可按下式计算:
∆W GC × ∆X U= = S∆τ S × ∆τ
H、t ——空气的湿度(kg水/kg绝干料)和温度(K); 、 空气的湿度( 水 绝干料 和温度( ) 绝干料) 空气的湿度 HW、tw ——湿球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kg水/kg绝干料)和湿物料表 湿球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 水 绝干料 绝干料) 湿球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 面温度(即空气的湿球温度) 面温度(即空气的湿球温度)(K); ) kH——以湿度基 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kg/m2·s·∆H)。 以湿度基∆H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 ) 以湿度基 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原始记录与数据处理结果
试样物料: 试样物料: ; 干燥面积S= 干燥面积S= m2; 试样绝干质量: 试样绝干质量:Gc= 试样尺寸: mm); 试样尺寸:长 宽 厚 (mm); 天平平衡砝码质量= g; 天平平衡砝码质量 湿试样质量= g;湿试样质量= g
干燥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序 号 湿样品 质量 G/g / 干燥时间 间隔 Δτ/min 流量计示 值R/mm /mm 风机出口 温度T/℃ 温度T/℃ 干燥室 前温度 t2/℃ 湿球 干燥室 温度t 温度 w 后温度 t2′/℃ ℃ /℃
(4).恒速阶段 (4).恒速阶段 对流传热系数 α 与传质系数 K H
在恒速干燥阶段,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干燥时, 在恒速干燥阶段,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干燥时,物 料表面与空气间的传热、传质过程分别用下式表示, 料表面与空气间的传热、传质过程分别用下式表示, dQ = α (t − tw ) 传热过程: 传热过程: Sdτ 传质过程: dW 传质过程: = kH ( H w − H ) Sdτ

课程设计干燥

课程设计干燥

课程设计干燥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干燥现象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干燥现象的定义、分类和成因。

•掌握影响干燥现象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了解干燥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干燥问题。

•能够使用相关仪器和设备进行干燥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干燥现象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干燥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干燥现象的基本概念•干燥现象的定义和分类•干燥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2.第二章:影响干燥现象的因素•温度对干燥现象的影响•湿度对干燥现象的影响•风速对干燥现象的影响3.第三章:干燥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干燥现象对农作物的影响•干燥现象对水资源的影响•干燥现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干燥现象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干燥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通过进行干燥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干燥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干燥现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干燥现象的相关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五 环己烯的制备及定性鉴定

实验五 环己烯的制备及定性鉴定

环己烯的制备及定性鉴定
四、注意事项 1、分馏柱顶部温度不超过90℃,这是因为环己烯与水的共沸 点为70.8℃(含水10%),蒸馏可以及时移走产物,使反应 向右进行, 若温度过高,蒸馏速度过快,易使未作用的环己醇蒸出,因环 己醇与水的共沸点为97.8℃,含水80%。 2、当蒸馏速度极慢,瓶内只剩少量残留物,反应即告完成。 五、思考题 1、用磷酸作脱水剂比用浓硫酸作脱水剂有什么优点? 2、环己醇用磷酸脱水合成环己烯时,在所得的粗产品中可能 含有哪些杂质?在精制过程中应如何除去? 3、如果你的实验产率太低,试分析主要是在哪些操作步骤中 造成的损失?环己烯的制备及定性鉴定
三、讲解与示范 4、分液漏斗的使用 学生是第一次使用分液漏斗,所以教师要示范分液漏斗的使用 方法。 (1)分液漏斗使用前,用水检查上、下活塞是否有漏水现象, 若有则不能使用。 (2)涂凡士林:使用前擦干活塞孔,然后在活塞上涂一层很薄 的凡士林,插入孔中旋转活塞,使之透明。 (3)分液漏斗应放在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铁圈上。 (4)加液体时,应通过玻璃漏斗在分液漏斗上口的气孔对侧加。 (5)放液体:上层由上口倒出,下层由下面放出(两层液体放 出后,分别保存)。 (6)分液漏斗的存放:分液漏斗用完后,洗净,活塞处包上纸, 放妥。
环己烯的制备及定性鉴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在酸催化下醇分子内脱水制备烯烃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并掌握分馏柱的使用原理及应用范围 3、初步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应用范围和保养方法
4、掌握液体有机物干燥方法以及干燥剂的选择原则
环己烯的制备及定性鉴定
OH 85% H 3 PO 4 + H2O
环己烯为无色透明液体,沸点:83℃,相对密度d420: 0.8102,折光率n20D:1.4465

实验五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实验五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实验五⽔合硫酸铜结晶⽔的测定实验四五⽔合硫酸铜结晶⽔的测定⼀、实验⽬的1、了解结晶⽔合物中结晶⽔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法2、进⼀步熟悉分析天平的使⽤3、练习使⽤研钵、坩埚、⼲燥器等仪器4、掌握沙浴加热、恒重等基本操作⼆、实验原理结晶⽔合物受热时,可以脱去结晶⽔。

CuSO 4·5H 2O 在不同温度下按下列反应逐步脱⽔:CuSO 4·5H 2O CuSO 4·3H 2O + 2H 2O CuSO 4·3H 2O CuSO 4·H 2O + 2H 2OCuSO 4·H 2O CuSO 4 + H 2O加热CuSO 4·5H 2O 控制温度为260℃~280℃,CuSO 4·5H 2O 可以脱去全部结晶⽔。

精确称量CuSO 4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结晶⽔的含量。

三、基本操作1、热浴:当被加热物质需要受热均匀⼜不能超过⼀定温度时,可⽤特定热浴间接加热。

(1)⽔浴(⽔浴锅、⼤烧杯)当要求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温度不超过100℃时,使⽤⽔浴加热。

只需加热在80℃以下者,容器受热部分可浸⼊⽔中,但不接触浴底。

在80℃以上者,可利⽤蒸⽓加热。

⽔浴是⽤灯具把⽔浴中的⽔煮沸(⽔浴内盛⽔的量保持容量2/3左右的⽔量)⽤⽔蒸⽓来加热器⽫。

实验室常⽤⼤烧杯代替⽔浴锅加热。

(⽔量占烧杯容积的1/3)(2)⽢油浴(⽯蜡浴)当要求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温度⼜需⾼于100℃时,可使⽤油浴。

⽤油代替⽔浴中的⽔,即是油浴。

其中⽢油浴⽤于150℃以下的加热,⽯蜡浴⽤于200℃以下的加热。

(3)沙浴沙浴是⼀个铺有⼀层均匀的细沙的铁盘。

先加热铁盘,器⽫的被加热部位埋⼊细沙中,若要测量沙浴的温度,可把温度计⽔银球部分埋⼊靠近器⽫处的沙中(不要触及底部)。

⽤煤⽓灯或酒精喷灯加热沙盘。

其特点是升温⽐较缓慢,停⽌加热后,散热也⽐较缓慢。

218℃99℃ 48℃2、研钵的使⽤研钵是⽤来研磨硬度不⼤的固体及固体物质混合的仪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洞道干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流常压干燥设备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
2、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3、了解操作条件改变对不同的干燥阶段所产生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干燥是最常见的有效除湿的方法之一,干燥速率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与物料及其含水性质、干燥介质的性质、流速和干燥介质与湿物料接触方式等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三、实验装置
图1 实验装置流程图
1.中压风机;
2.孔板流量计;
3. 空气进口温度计;
4.重量传感器;
5.被干燥物料;
6.加热器;
7.干球温度计;8.湿球温度计;9.洞道干燥器;10.废气排出阀;11.废气循环阀;
12.新鲜空气进气阀;13.干球温度显示控制仪表;14.湿球温度显示仪表;
15.进口温度显示仪表;16.流量压差显示仪表;17.重量显示仪表;18.压力变送器。

四、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 将被干燥物料试样进行充分的浸泡。

2. 向湿球温度湿度计的附加蓄水池内,补充适量的水,使池内水面上升至
适当位置。

3. 将被干燥物料的空支架安装在洞道内。

4. 调节新空气入口阀到全开的位置。

(二) 装置的实验操作方法
1. 按下电源开关的绿色按键,在按风机开关按钮,开动风机。

2. 调节三个蝶阀到适当的位置,将空气流量调至所需读数。

3. 在温度显示控制仪表上,利用(<,>,︿)键调节实验所需温度值,sv窗
口显示,此时pv窗口所显示的即为干燥器的干球温度值,按下加热开关,让电热器通电。

4. 干燥器的流量和干球温度恒定达5分钟之后,即可开始实验。

此时,读
)。

取数字显示仪的读数作为试样支撑架的重量(G
D
5. 将被干燥物料试样从水盆内取出,控去浮挂在其表面上的水份(使用呢子
物料时,最好用力挤去所含的水分,以免干燥时间过长。

将支架从干燥
器内取出,再将支架插入试样内直至尽头)。

6. 将支架连同试样放入洞道内,并安插在其支撑杆上。

注意:不能用力过大,
使传感器受损。

7. 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并记录显示仪表的显示值。

然后每隔一段时间
记录数据一次( 记录总重量和时间 ),直至减少同样时间重量的减少是恒速阶段所用时间的8倍时,即可结束实验。

注意: 最后若发现时间已过去很长,但减少的重量还达不到所要求的克数,则可立即记录数据。

注意:放入物料后不要在点击〈读取操作条件〉,那样会使实验程序进入错误状态,无法正常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表一:洞道干燥实验原始数据表
六、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安装试样时,一定要小心保护传感器,以免用力过大使传感器造成机械性损伤。

2. 在设定温度给定值时,不要改动其它仪表参数,以免影响控温效果。

3. 为了设备的安全,开车时,一定要先开风机后开空气预热器的电热器。

停车时则反之。

4.突然断电后,在次开启实验时,检查风机开关、加热器开关是否已被按下,如果被按下,请再按一下使其弹起,不再处于导通状态。

附录:
(一) 调试实验的结果
1. 调试实验的数据见表2, 表中符号的意义如下: S ─干燥面积, [m 2
] G C ─绝干物料量, [g] R ─空气流量计的读数, [kPa] T o ─干燥器进口空气温度, [℃] t ─试样放置处的干球温度, [℃] t w ─试样放置处的湿球温度, [℃] G D ─试样支撑架的重量, [g]
G T ─被干燥物料和支撑架的"总重量", [g] G ─被干燥物料的重量, [g] T ─累计的干燥时间, [S]
X ─物料的干基含水量, [kg 水/kg 绝干物料]
X AV ─两次记录之间的被干燥物料的平均含水量, [kg 水/kg 绝干物料] U ─干燥速率, [kg 水/(s ·m 2
)] 2. 数据的计算举例
以表2所示的实验的第i 和i +1组数据为例 (1) 公式: 被干燥物料的重量 G:
D i T i G G G -=, ,[g] (1) D 1i T 1i G G G -=++, ,[g] (2)
被干燥物料的干基含水量 X:
c c
i i G G G X -=
, [kg 水/kg 绝干物料] (3) c
c
1i 1i G G G X -=
++ ,[kg 水/kg 绝干物料] (4)
两次记录之间的平均含水量 X AV
2
X X X 1
i i AV ++=
,[kg 水/kg 绝干物料] (5) 两次记录之间的平均干燥速率
I
1i i 1i 3C 3C T T X X S 10G dT dX S 10G U --⨯
⨯-=⨯⨯-=++-- ,[kg 水/(s ·m 2
)] (6) 干燥曲线X ─T 曲线,用X 、T 数据进行标绘,见图 2。

干燥速率曲线U ─X 曲线,用U 、X AV 数据进行标绘,见图 3 。

恒速阶段空气至物料表面的对流传热系数
tw
t 10U t S Q 3tw C -⨯γ=∆⨯=α ,[W/(m 2
℃)] (7)
流量计处体积流量∨t [m 3
/h]用其回归式算出。

由流量公式[1]计算 t
t P
A c V ρ∆⨯⨯
⨯=200
其中,c 0-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c 0=0.65 A 0-孔的面积 m 2
d 0-孔板孔径 , d 0 =0.040 m
t V - 空气入口温度(及流量计处温度)下的体积流量,m 3
/h ;
P ∆-孔板两端压差,Kpa
t ρ-空气入口温度(及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 3。

干燥试样放置处的空气流量
t 273t 273V V ++⨯
=试 ,[m 3
/h] (9)
干燥试样放置处的空气流速
A
3600V
u ⨯=
,[m /s] (10)
(2) 数据:以表1实验数据为例进行计算(见表2) i =1 i +1=2 G T ,i =185.6[g] G T ,i +1=184.1[g] G D =98.3[g]
由式(1)(2)得: G i =87.3[g], G i +1=85.8[g] G C =20.9[g]
由式(3)(4)得: X i =3.1770 [kg 水/kg 绝干物料]
X i +1=3.1053 [kg 水/kg 绝干物料]
由式(5)得: X AV =3.1411 [kg 水/kg 绝干物料] S =2×0.139×0.078=0.021684[m 2
] T i =0 [s], T i +1=180 [s]
由式(6)得: U =3.611×10-4
[kg 水/(s ·m 2
)]
七、思考题
预习报告思考题:
1. 在60~70℃的空气流中干燥,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能否得到绝干物料?为什
么?通常要获得绝干物料采用什么方法?
2. 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有何区别?随着湿度的增加,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差
值如何变化?它们之间关系如何表达?
3. 开车时,新空气入口阀、风机、空气加热器开启顺序如何?停车时,新空气
入口阀、风机、空气加热器关闭顺序如何?
实验报告思考题:
1. 本次实验中,阀门的变化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次实验如何实现对废
气进行循环利用?
2. 测定干燥速率曲线有何意义?它对设计干燥器及指导生产有些什么帮助?
3. 临界含水量和平衡含水量如何定义?本次实验中临界含水量约为多少?平
衡含水量值为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