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质量安全关键的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茶叶的质量控制与监测方案

茶叶的质量控制与监测方案

茶叶的质量控制与监测方案茶叶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其质量控制与监测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茶叶质量控制与监测的方案,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茶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茶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满意度,以及茶叶行业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质量控制,可确保茶叶的品质稳定和安全性,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推动茶叶行业的良性发展。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茶叶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1. 生产环节控制:从茶叶种植、采摘到加工过程,要确保环境卫生、茶树品种选择、采摘技术与时机、加工工艺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检验监测控制:通过对茶叶样品的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微生物、残留农药等进行检测与监测,确保茶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

3. 质量追溯体系: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合理的记录和追溯机制,使茶叶的生产过程和质量状况可追溯,提高管理和反馈效率。

三、茶叶质量监测方法1. 理化指标检测:通过测定茶叶的外观色泽、香气、滋味以及含水量、挥发性成分等理化指标,全面评价茶叶的品质特征。

2. 营养成分分析:通过测定茶叶中的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等营养成分含量,确定茶叶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

3. 微生物检测:检测茶叶中的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确保茶叶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4. 有害物质检测:检测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保证茶叶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型。

四、质量控制与监测的实施方法1. 建立良好的茶叶生产管理体系,确保茶叶种植、加工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完善茶叶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引入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方法,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3. 开展茶叶产业标准化工作,制定茶叶相关行业标准和质量评价指标,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4. 加强茶叶质量宣传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5. 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推行茶叶产地标识和产品质量追溯标示,完善售后服务。

茶饮料关键控制点及其处理的研究

茶饮料关键控制点及其处理的研究

茶饮料关键控制点及其处理的研究
茶饮料是一种口感、口味、外观、气味等独特性能综合指标非常
高的饮品,因此消费者对茶饮料质量的要求也很高。

茶饮料的生产过
程中,关键控制点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茶饮料关键控制点及其处理的研究。

1、茶叶采摘及处理:要采摘自然茶叶,控制茶叶的水分在8%~10%左右,保存时应注意先用适量新鲜水浸泡5~10分钟,然后速成、
卧式干燥,使其最佳水分值达到6~7%,防止茶叶新鲜水分过多。

2、原料清洗和筛选: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将茶叶按照规格进
行清洗、筛选,以确保茶叶质量。

3、提香:采用机械提香方法,合理地通过提取茶叶的精华,以
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4、茶叶烘干:采用自动化烘干机精确控制茶叶的水分,并在循
环烟气中进行烘干,确保茶叶不会因湿润而发臭。

5、工艺流程控制:设置严格的过程控制系统,使用计算机技术,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恒温、恒湿、恒速等指标的准确性。

6、微生物检验:进行人工及机械全面检验,检测茶饮料是否发
生微生物污染,以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为了保证茶饮料的质量,上述关键控制点的处理都非常重要,需
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循质量管理规范,保障产品质量。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食安管理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韩明红(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经管审计中心,山东青岛 266211)摘 要:茶作为我国一种常见的饮料,具有多种保健和养生功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

随着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茶叶的质量。

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是造成我国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除了提高种植技术外,加强市场监测、提高监督管理也非常重要,本文就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加工;质量;问题;对策饮茶已经成为部分人的生活习惯,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学成分。

茶叶市场逐年扩大,其中绿茶产销量占整个茶叶市场的50%,茶叶的质量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不仅要关注茶叶的加工制作过程,也要对茶叶种植采摘环节予以重视,从根本出发,提高茶叶质量,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茶叶的抽检,为人们饮用健康合格茶叶提供有力保障[1]。

1 茶叶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1.1 茶叶品质抽检不合格经过抽查,部分产品卫生指标不合格,有异味、杂质等,这些是因为在茶叶的收获环节、包装环节等管理不到位而导致。

包装对茶叶质量影响巨大,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劣质包装,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导致茶叶受潮、氧化、滋生细菌,影响了茶叶的质量[2]。

1.2 农药残留茶叶的品质和安全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农药残留超标所致。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快速消除病虫害的目的,使用化学药物过多,致使农药残留超过标准,对人体特别是儿童造成慢性毒害。

茶叶中农药污染严重,但一些国家和组织采取技术壁垒措施,大幅度扩大农药检验种类,降低农药残留标准,导致茶叶中农药残留率居高不下[3]。

1.3 人工添加剂一些成品茶叶为了改善产品的感官品质会使用较多的添加剂(香精、糖精、色素等),如添加香精增加茶叶香气,添加糖精降低茶叶苦涩感,添加色素使茶叶外观更鲜亮,但过多使用添加剂会增加人体代谢负担。

茶叶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茶叶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茶叶的检测与质量控制茶叶是一种广泛嗜爱和流行的饮品,它不仅具有美味的口感,还具备多种健康益处。

然而,不同品种和产地的茶叶质量存在差异,因此茶叶的检测与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茶叶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茶叶的安全和品质。

一、茶叶的检测方法1. 外观检测外观检测是最常见也是最直观的一种茶叶检测方法。

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颜色和大小,可以初步判断茶叶的品质。

优质茶叶一般具有完整、匀整、紧结的外观,颜色鲜亮,大小均匀。

2. 香气检测香气是评判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闻茶叶的香气,可以判断其香气的浓郁度和是否存在异常。

正宗的茶叶香气纯正、持久,没有任何杂质或异味。

3. 水浸提取物检测水浸提取物检测是一种常用的茶叶成分检测方法。

通过将茶叶浸泡在水中,再将提取液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茶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如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茶叶的苦涩度、味道和口感。

4. 农药残留检测茶叶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农药残留检测是茶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茶叶中是否含有农药及其残留量,以保证茶叶的安全性。

二、茶叶的质量控制措施1. 严格的种植管理良好的茶叶质量离不开种植环境的良好管理。

农民应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包括正确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以确保茶树的健康生长和茶叶的质量。

2. 规范的采摘方法茶叶的采摘时间和方法对茶叶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茶叶成熟期间,农民应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采取适宜的采摘时间和方法,以确保茶叶的鲜嫩度和营养成分的保存。

3. 精细的制作工艺制作工艺对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制茶过程包括摘采、杀青、揉捻、烘干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掌握恰当的时间和工艺,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4. 严格的质量检验茶叶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对原料茶叶和成品茶叶进行严格把关。

通过抽样检测,可以确保茶叶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茶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茶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孝感龙剑茶编号:AGIxxxx—xx—xxxx 公布日期:xxxx—xx—xx 本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了登记产品孝感龙剑茶的地域范围、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特定生产方式、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标志使用规定等要求。

本规范文本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后即为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各相关方必须遵照执行。

一、地域范围孝感龙剑茶产于湖北省孝感市所辖的孝南区、大悟县、孝昌县、安陆市、应城市等五县市区。

地域范围:东经113°54ˊ,北纬30°56′,东南与武汉市、红安县、北与信阳市、西与京山县接壤,。

版图面积 7247平方公里,适宜茶面积300万亩,现有茶园面积 29.65万亩。

二、独特自然生态环境1、地形地貌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地形地貌为长江以北大别山脉的低山区和丘陵岗地特征,平均海拔高度380米,其特点在于即不同于江南茶区,茶区域内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溪流纵横交错,茶园错落其间,且远离城市和乡镇、工业区及交通要道,隔离条件好,产地环境无污染。

2、土壤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土壤质地为土层深厚的黄棕砂壤土,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4.5—6,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 35.8克,水解氮每公斤 92 毫克,有效磷每公斤 9.6 毫克、速效钾每公斤 95 毫克。

该区域茶园历来使用菜籽饼、猪鸡粪、生物有机肥及杂草还茶园,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理化性状好。

3、自然肥源情况产地森林覆盖率达71-80%,山林面积为茶园面积的10倍以上,自然肥源比较丰富。

秸秆、野生绿肥、山草和树作有机肥料。

茶园年亩平施有机饼肥料在150公斤以上。

4、水文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灌溉用水大都使用无污染的天然降水,少量使用溪流河水,这些灌溉用水符合水质标准GB5084—1992.5、气候情况产地气候适宜,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相对湿度65-85%,年无霜期260天,年辐射总量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996.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2毫米,南北相差约250毫米。

茶叶风险与预防措施方案

茶叶风险与预防措施方案

茶叶风险与预防措施方案1. 引言茶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然而,茶叶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种植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茶叶质量问题等。

本文将探讨茶叶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案,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2. 茶叶风险分析2.1 种植环境污染茶叶的种植环境对茶叶的质量和口感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可能导致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从而对茶叶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2.2 农药残留农民为了保护茶树免受害虫和病菌的侵害,常常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然而,不当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其在茶叶中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3 茶叶质量问题茶叶的质量问题包括干燥不充分、霉变、杂质过多等。

这些问题可能由于茶叶加工中的不当操作或质量控制不严格而引起。

3. 预防措施方案3.1 种植环境管理采取合理的种植环境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茶叶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风险。

包括:-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采用有机农业种植方法,以降低农药的使用强度和频次。

- 做好土壤治理工作,通过合理施肥和绿篱建设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

- 加强水源和空气的保护,通过建设水利设施和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水源和空气的污染。

3.2 农药使用管理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可以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

以下是几项关键措施:- 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并遵守农药的使用规定。

- 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洒,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 严格按照农药剩余期限和安全间隔期的要求进行喷洒,避免农药残留超过标准。

3.3 茶叶加工质量控制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严格质量控制可以降低茶叶质量问题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措施:-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确保操作规范。

- 做好原料茶的筛选和清洁工作,减少杂质的含量。

- 控制干燥时间和温度,确保茶叶充分干燥,避免霉变的发生。

3.4 茶叶质量检测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对茶叶进行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茶叶质量问题和农药残留情况,避免不合格茶叶上市。

茶叶质量安全关键的控制技术

茶叶质量安全关键的控制技术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叶进口国绿色壁垒的日益森严,我们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更加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

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六方面关键控制技术。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

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的最佳途径。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结合省级特色优势茶叶区域布局规划,有特色地开展优势茶叶基地建设,并以优势基地为依托,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加快规模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

基地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确保茶叶质量稳定,形成茶叶质量优势。

同时,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以当地适宜品种为主,大力推广安吉白茶、龙井43、乌牛早、迎霜等无性系良种,全面提高茶园基础素质,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

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

为此,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完善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操作规范,加强病虫草害科学预测预报,重点做好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生物肥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使用农药,从2005年7月1日起,全县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甲胺磷(2002年7月1日已禁止销售)、呋喃丹(克百威)、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甲拌磷(3911)、五氯酚钠、杀虫脒、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包括各种异构体)等农药及其混配制剂,从生产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茶叶质量保障措施有哪些

茶叶质量保障措施有哪些

茶叶质量保障措施有哪些茶叶质量保障措施是指为了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

茶叶由于其天然特性,容易受到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所以质量保障措施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茶叶质量保障措施。

1. 选择优良的茶叶品种:茶叶质量的基础在于茶叶品种的选择。

选择优良的茶叶品种,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茶叶品质,可以保证茶叶的原料质量。

2. 生产环境控制:茶叶的生长环境对茶叶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茶园的选择应考虑土壤、气候、海拔等因素,以提供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管理,避免对茶叶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3. 选择合适的采摘时间:茶叶的采摘时间对茶叶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早春采摘的茶叶品质优于其他季节。

通过控制采摘时间,可以保证茶叶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和品质。

4. 采摘技术和工艺控制:茶叶的采摘技术和加工工艺是影响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

采摘时应注意保护茶树,避免对茶叶产生损伤。

加工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和时间等因素,以保持茶叶的天然香气和品质。

5. 产品质量检测:茶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多项质量检测。

包括对茶叶外观、香气、色泽、滋味等方面的检测,以及对茶叶中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检测结果是茶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6. 茶叶贮存和包装:质量保障措施还包括茶叶的贮存和包装。

茶叶在贮存过程中需要避光、干燥和通风,以保持茶叶的品质。

包装方面,需要选择适合茶叶的包装材料,并严格控制包装过程中的卫生条件,防止茶叶污染。

7. 茶叶溯源体系建设:茶叶溯源体系可以追溯茶叶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确保消费者能够准确了解茶叶的来源和质量信息。

通过建设溯源体系,可以提高茶叶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增强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信任。

8. 管理体系建设:茶叶质量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包括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制定茶叶质量标准,加强对茶叶生产和加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确保茶叶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叶进口国绿色壁垒的日益森严,我们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更加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

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六方面关键控制技术。

?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

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的最佳途径。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结合省级特色优势茶叶区域布局规划,有特色地开展优势茶叶基地建设,并以优势基地为依托,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加快规模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

基地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确保茶叶质量稳定,形成茶叶质量优势。

同时,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以当地适宜品种为主,大力推广安吉白茶、龙井43、乌牛早、迎霜等无性系良种,全面提高茶园基础素质,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

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

为此,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完善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操作规范,加强病虫草害科学预测预报,重点做好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生物肥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使用农药,从2005年7月1日起,全县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甲胺磷(2002年7月1日已禁止销售)、呋喃丹(克百威)、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甲拌磷(3911)、五氯酚钠、杀虫脒、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包括各种异构体)等农药及其混配制剂,从生产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3、茶厂优化改造技术。

目前部分茶厂加工设备陈旧、加工环境较差、卫生条件恶劣,存在着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隐患,已成为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安全,必须全面改造。

茶厂优化改造应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以《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省地
方标准为依据,以茶叶产量或面积为基准,统一规划,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小茶厂,重点改造和建设选址恰当,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加工厂。

优化改造茶厂应分期分批更新厂房设备,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加工环境,消除卫生安全隐患,生产规模以年加工大宗茶30吨或承担300亩左右丰产茶园的加工任务为宜。

4、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

茶叶加工与拼配过程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而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是保证茶叶加工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

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要求茶厂管理按企业法人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实施行业登记与管理制度;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从业人员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

?
5、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

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施标识管理,在包装上张贴茶叶原料信息标志,标志信息包括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

目前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

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6、两端质量检测技术。

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

茶叶原料质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

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

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出口茶厂要及时掌握茶叶进口国农残限量标准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变措施,提高质量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农残超标事件的发生。

qakrns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