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的简要评价

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
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哲学课程。
1889年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曾先后在弗莱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学(1896~1898、1902~1919)和慕尼黑大学(1919~1920)任教。
1903年与桑巴特等人共同发起创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
1910年与滕尼斯、齐美尔等人联合发起成立德国社会学会,对社会学在德国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3卷,1920)、《政治论文集》(1921)、《经济与社会》(2卷,1921~1922)、《科学论文集》(1922)、《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等。
韦伯的知识范围和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广泛,从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有重要成果,使他成为在社会学史上与迪尔凯姆等齐名的重要思想家。
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
作为一位跨世纪的伟大学者,他在生命的五十多年时间里为后世留下诸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宏大巨著。
然而,这位社会学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学术”的思想背后,又有怎样的“生活”背景支撑呢?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
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
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
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
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
韦伯的概念

韦伯的概念韦伯的概念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著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观点。
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社会阶层理论和权威理论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韦伯的概念。
首先,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他的核心概念之一。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它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并受到个体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
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标和手段来进行计划和决策的行动,如商业活动;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信仰来进行行动,如宗教活动;情感行动是指个体受到情感和感情的驱动而进行的行动,如爱情;传统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传统和习俗来进行的行动,如家庭生活。
韦伯认为,这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在社会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复杂性。
其次,韦伯的社会阶层理论是他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异。
他将社会阶层分为三个维度:经济地位、社会荣誉和政治权力。
经济地位是指个体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财富;社会荣誉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政治权力是指个体在政治领域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韦伯认为,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
他还提出了社会阶层的概念,即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流动性。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个体可以通过努力和机遇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最后,韦伯的权威理论是他对权力和统治的研究。
韦伯认为,权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获得合法支配和影响力的能力。
他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传统权威是指基于传统和习俗的权威,如君主制;合法权威是指基于法律和规则的权威,如民主制;魅力权威是指基于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的权威,如领袖。
马克思。韦伯

个 人 影 响
•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 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 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 贡献。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 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 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 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 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 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 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 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 色。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 “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 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 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 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
•
主 要 作 品
• • • • • • • • • • •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20) 《政治论文集》(1921) 《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 《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 (1924)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 (1924) 《经济与社会》(1922) 《中国宗教:儒教和道教》 《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 社会学》 《古代犹太教》 《音乐之理性的和社会基础》 《科学论文集》 《一般经济史》 《国家社会学》
•
学 术 成 就
马克斯· 韦伯与卡尔· 马克思和 埃米尔· 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 学的三大奠基人,尽管他在当时 主要被视为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 家。杜尔凯姆遵循着孔德的方式, 以社会学的实证主义进行研究。 而韦伯以及他的同僚维尔纳· 松巴 特(也是德国社会学最知名的代 表人物)采纳的则是反实证主义 的路线,这些著作开始了反实证 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命,强调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的 差异,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的社会 行为过于复杂(韦伯将其分类为 传统行为、感情行为、目的理性 行为、和附带行为),不可能用 传统自然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
《 海 德 堡 》
管理学基础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思想精要:行政组织体系又被称为官僚政治或官僚主义,与汉语不同,它并不带有贬义。
韦伯的原意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要使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因而这是一个有关集体活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结构可分为三层,其中最高领导层相当于组织的高级管理阶层,行政官员相当于中级管理阶层,一般工作人员相当于基层管理阶层。
企业无论采用何种组织结构,都具有这三层基本的原始框架。
韦伯指出,现代的行政组织存在着一种正式的管辖范围的原则,这种管辖范围一般是由规则(即法律或行政规定)来确定的。
这意味着: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机构目标所要求的日常活动,是作为正式职责来分配的;执行这些职责所需要的权力是按一种稳定的方式来授予的,并且由官员通过肉体的、宗教的或其他的强制手段来严格地加以限制;对于正常而持续地履行职责和行使相应权利的方法应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会被雇佣。
这三项要素在国家范围构成为一个行政组织体系的机关,在经济领域则构成为一个行政组织体系的企业。
至于“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中所谓“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组织“纯粹的”形态。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各种组织形态的结合或混合,但韦伯为了进行理论分析,需要描绘出一种理想的形态。
作为一种规范典型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有助于说明从小规模的创业性管理向大规模的职业性管理的过渡。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征:(1)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
机构是根据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组成的,并具有确定的组织目标。
人员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政治:亚里士多德:政治是至善马克思韦伯:政治是国家活动,是治理国家,夺取和维持政权的行为伊斯顿: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孙文: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马克思恩格斯: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其他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列宁:政治就是各阶级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总结:政治表现为一种统治方式政治具有公共权威性政治是公共秩序的安排差异→斗争→妥协→共识→制度合法性:政治权力是否能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认可和支持有效性:国家政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程度权力:在社会关系中哪怕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政治权力: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能量。
它体现在政治主体在实现某项政治权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之中。
国家: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市民社会: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政体:国家政权中一些实体分化组合的原则、方式和相互关系议会制:以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政府(内阁)由议会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成,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监督政府执政,决定政府去留的政治制度总统制: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委员会制:国家最高行政权掌握在一个合议机构中得共和政权组织形式不信任案:实行议会制国家的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的议案,不信任案如通过,政府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改选,由新的议会决定政府的去留选举蝾螈:在选区划分上的不公及扭曲以特意图利个别政党的做法政党: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根据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规定下来的政党政治模式内生政党:从体制内产生的政党,是社会内部的一员在政治活动中逐渐联合起来而形成的政党,权力集中于议会党团和政党领袖外生政党:从体制外产生的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权力集中于党的全国性代表大会一党制:一个政党长期在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独掌政权的政党政治模式两党制: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控制绝大多数选票,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多党制:在多党制存在的国家中,多个政党竞相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比例代表制:在复数选区中,按政党得票比例分配代表席位多数决:在选区内获得选票多的候选人即可当选的选举制度,采取胜者全得的方法分配代表席位。
马克思韦伯科层制度

马克思韦伯科层制度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社会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制度的研究非常深入,提出了科层制度(bureaucracy)这一重要概念。
科层制度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组织管理、政府行政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解释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科层制度的基本理念,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马克思韦伯在他的著作《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科层制度的概念。
他认为,科层制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等级分明、责任明确、工作分工、制度化和理性化。
科层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按照一套规则和程序进行组织管理。
首先,科层制度具有等级分明的特点。
在科层制度中,组织结构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
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明确的权力关系,并通过垂直的指令体系进行沟通与协调。
其次,科层制度要求责任明确。
每个层次的职责和权力必须被明确地定义和界定。
上级对下级要有明确的指导和监督,下级对上级要有明确的汇报和执行。
第三,科层制度具有工作分工的特点。
科层制度通过精确的工作分工,将复杂的任务划分为各个部门和岗位,从而实现高效的组织运作。
每个部门和岗位都有特定的职责和任务,并且相互配合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科层制度要求制度化。
科层制度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使组织运作更加规范化和可预测。
这样一来,所有工作都以规则为准绳,不受个人喜好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公正和公平。
最后,科层制度具有理性化的特点。
马克思韦伯强调,在科层制度中,决策应该基于理性和目标导向。
科层制度通过合理的程序和程序化的统治,有效地规范和规范组织的运作。
科层制度的理念不仅适用于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
在当代社会中,科层制度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领域。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科层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通过等级分明和责任明确,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团队合作和目标达成。
马克斯·韦伯

马克思·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 马克思·韦伯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组织理论 之父”。韦伯首先立足于西方独特理性主义来审视理性官 僚制,并通过西方现代官僚制与中国传统制的比较来加以 说明。他倡导的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标准的的 组织形态,他所谓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 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 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 “官僚制”确是最高的组织形式。他所倡导的层级官僚制 理论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专业化分工、等级制、对法理化 规则的遵从以及非人格化等方面。
• 这种组织的形式、结构和运行机制,表现为高度理性化的 法律规章和制度体系。它的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具体表 现为它仿佛一架精心设计的机器。官僚组织充分体现了现 代资本主义精神,它所追求的是通过稳定的、有序的、分 工合作且运作协调的组织体制来谋求效率。效率是官僚制 的核心,法治是官僚制的灵魂。 • 从纯粹技术的角度看,官僚组织能够取得最大效率。从工 具理性角度上来说,这种组织是进行社会管理最合理的手 段。官僚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可靠性 等方面,比其他组织形式都要优越。相对于传统组织和个 人崇拜组织来说,官僚组织的实质就是抛弃人治,实现法 治,屏蔽情感,崇尚科学。
• 在官僚制中,韦伯设计了一个科层制的模型,呈 正三角状,顶层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负责组织 的重大决策;底层是一般行政人员,依据上级指 示进行工作;中层则是管理层的中坚和韦伯研究 问题的重点: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既要贯彻上级 的决策拟定相应措施,也要反馈下级的意见给上 级,具有中转站的作用。 • 官僚组织建立在法理权威之上,它的合理性来源 于三个方面①组织的劳动分工体系;②调节成员 关系和行为的规范秩序;③对个人自利追求的激 励和制裁体制。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初期德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按照他自己的观点,他的学术研究范畴属于社会学,后世也公认韦伯是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
其实他的学术贡献并不限于此,韦伯在学术上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多个学科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社会学以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乃至宗教与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韦伯的大名。
就连中国的《史学理论》杂志,都开辟了韦伯专栏。
仅仅以管理学领域而言,找不出一本不提韦伯的管理学教科书。
可以说,韦伯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已经成了管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
凡是谈到管理学发展历程的地方,都把韦伯和泰罗、法约尔并列。
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位大师各有特色。
如果说,泰罗是以新教徒的执着和认真,把企业管理导向科学;法约尔是以高瞻远瞩的睿智,构建了管理学的宏观大厦;那么,韦伯就是哲学家式的冷峻和严密,创立了组织理论。
这三位,都无愧于管理学界的大腕称号。
韦伯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以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
1871年刚刚统一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上高歌猛进,拿列宁的话来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加强要比英法快三四倍”(《列宁选集》第二卷708页)。
然而,对普鲁士传统的因袭,使德国的近代工业后面拖着一条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的尾巴。
这种情形,正如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纺织业的迅猛兴起和对自由贸易的渴望受到重商主义的抑制一样。
斯密的理论,摧毁了阻挡英国发展的障碍—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韦伯的贡献,也正是以专业化的工具理性,打破了德国的传统经济制度和政治控制。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的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把马克斯·韦伯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但是,韦伯在生前却并不那么幸运。
他的一生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而且总会出现戏剧性的阴差阳错。
他的青少年时代平淡无奇,既没有显示出早慧和睿智,又没有学业上的勤奋和刻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不同的主题来详细探讨马克思韦伯的若干重要名词解释。
一. 理性化与官僚化
马克思韦伯对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理性化是现代
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指的是个人和组织在思维和行为上更多地采用理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这种理性化的过程导致了官僚化的出现。
官僚化则指的是一种组织形式,特点是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规范化的职责分工和决策程序。
在官僚化的背后,隐藏着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限制,以及对权威和规则的过度依赖。
马克思韦伯认为,理性化和官僚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二. 社会阶级与权力
在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框架中,社会阶级与权力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阶级是根据人们在经济方面的地位和财富分布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而权力则是指一种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韦伯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传统权威是通过习俗、传统和习惯来建立的权力;合法权威则是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合法程序来建立的权力;而魅力权威则是通过个人魅力、领导能力和吸引力来建立的权力。
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阶级和权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即阶级地位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权力,同时权力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阶级地位。
三. 理想类型与社会科学研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韦伯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理想类型。
理想类
型是对某一现象或群体的理性构建,用于分析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复杂现象。
通过
构建理想类型,可以更好地抽象出现实社会中的普遍性特征,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类。
理想类型是韦伯研究的基础,也是他提出理性化和官僚化理论的理论工具。
四. 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
他认为,社会
行动是个人在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下的选择和行为。
社会行动受到个人的动机和意愿的驱动,同时也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制约。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包括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通过对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
五. 历史唯物主义与价值中性
马克思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中性的概念有着特殊的见解。
相比于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韦伯提出了一种相对独立于价值观念的历史解释方法。
他认为,社会科学应该是价值中性的,即应该尽可能客观地进行研究,而不受研究者的个人价值观念所左右。
马克思韦伯的历史唯物主义更加强调对社会结构和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以及对个人意志和行为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差异。
在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理论思考。
这些概念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的规律,还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既丰富又深入地理解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