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谱法的概念

合集下载

反应谱与时程理论对比

反应谱与时程理论对比

反应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更直观的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阻尼、不同自振周期的单质点体系,在某一地震动时程作用下的最大反应,为该地震动的反应谱.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FEK= αG其中α为地震影响系数,即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

另一方面地震影响系数也可视为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作用与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

目前,反应谱分析法比较成熟,一些主要国家的抗震规范均将它作为基本设计方法。

不过,它主要适合用于规则结构。

对于不规则结构以及高层建筑,各国规范多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本质上是一种拟动力分析,它首先使用动力法计算质点地震响应,并使用统计的方法形成反应谱曲线,然后使用静力法进行结构分析.但它并不是结构真实的动力响应分析,只是对于结构动力响应最大值进行估算的近似方法,在线弹性范围内,反应谱分析法被认为是高效而且合理的方法.反应谱分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

基于不同周期结构相应峰值的大小,我们可以绘制结构速度及加速度的反应谱曲线。

一般情况下,随着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曲线,速度反应谱为平直曲线,加速度反应谱为下降曲线,目前结构设计主要依据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短周期部分为快速上升曲线,并且在结构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后面更大范围为逐渐下降阶段.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对应的结构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有关.一般来说结构自振周期的延长,地震作用将减小。

当结构自振周期接近场地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最大。

反应谱分析方法需要先求解一个方向地震作用响应,再基于三个正交方向的分量考虑结构总响应,即基于振型组合求解一个方向的地震响应,再基于方向组合求解结构总响应。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一.什么就是反应谱理论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

它的书面定义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与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与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

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FEK = kβ(T)G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就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就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就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

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与所选取地震波就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就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

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

反应谱法的概念

反应谱法的概念

反应谱法的概念反应谱法(Response Spectrum Method)是结构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结构的加速度-频率响应函数,来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评估。

它是一种时程分析方法,通过输入合适的地震动输入,模拟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并获得结构的最大位移、加速度、剪力等重要指标,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结构的安全性。

反应谱法最早由美国地震工程师Nathan M. Newmark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是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计算方法。

它是一种简化的分析方法,相比于详细的时程分析,反应谱法考虑了地震波的周期特性和结构的固有特性,能更快速、有效地评估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

反应谱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地震动输入与结构的动力特性分离开来进行分析。

它假设结构的响应与地震输入的频率有关,而与具体的振幅无关。

在反应谱法中,定义结构的反应谱为在不同频率下结构的峰值加速度、速度或位移(或其他重要参数)。

通常,反应谱法的步骤如下:1.选择一组不同频率下的地震波输入。

2.通过动力分析方法(如有限元分析)计算每个地震波输入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3.对每个地震波输入下的结构响应进行峰值提取,并与对应的频率进行对比。

4.根据一系列提取的峰值与频率点,绘制出结构的反应谱曲线。

反应谱曲线可以用于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作为结构设计、修正因素以及抗震评估的依据。

反应谱法可以直观地展示不同频率下结构的响应情况,使得工程师能够更好地理解结构的动力性能和瓶颈,并针对性地进行抗震设计和优化。

反应谱法的优点之一是有效地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特性。

由于结构在地震中会发生非线性变形和破坏,传统的弹性分析方法无法准确地预测这些情况。

而反应谱法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地震波输入,模拟结构在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地震下的响应,更好地预测结构的非线性行为。

此外,反应谱法的应用范围广泛。

它可以用于设计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也可以用于现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优化。

规范反应谱理论介绍

规范反应谱理论介绍

的算式。如果考虑单自由度结构的变形, 考虑动力放
大效应, 则相应的算式应为:
P=( W g)·Sa( T; l )

式中: Sa( T; l ) 为加速度反应谱的谱值( 周期 T 和阻尼
比 l 已取单自由度结构的对应值) 。上式可改写为:
2008 年 4 月 第 4 期
广东土木与建筑
APR 2008 No.4
第4期 2008 年 4 月
广东土木与建筑 GUANGDONG A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
规范反应谱理论介绍
No.4 APR 2008
杨穗华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州 510060)
摘 要: 近年计算机辅助建筑结构设计的能力不断加强, 新的结构抗震计算方法使得结构地震反应的精确计算 成为可能, 结构设计规范中已明确提出一般高层建筑都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分析, 文中从规范的要求 出发详细介绍反应谱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关键词: 反应谱的概念; 地震反应谱的方法; 加速度反应谱方法; 振型参与系数
应谱也是一种标准反应谱, 它们比场地相关反应谱
包含更多的统计信息、震害经验和设计实践经验, 适
用范围自然更广。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列入的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a ( T) 虽然也是一种谱曲线, 但与
上述经统计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 Sa( T) 或动力系数 b ( T) 有区别, 其关系式分别为:
a ( T) =cSa( T) g =kcb ( T)
目前规范中对不同结构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在各 国的抗震规范中均有体现, 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 法仍是基本方法, 时程分析法则作为补充计算, 对特 别不规则、特别重要或较高的高层建筑才要求采用。

反应谱分析原理的简单介绍

反应谱分析原理的简单介绍

反映谱的应用及意义相关:当阻尼比给定时,任一结构对给定地震的最大相对位移反应和最大加速度反应仅由自振频率决定。

改变结构的自振频率,就可以得到不同的Sd和Sa。

给定地震作用下,不同周期对应结构地震反应的最大值。

结构的地震反应仅与结构的阻尼比及自珍频率有关。

反应谱的计算要完成一系列具有不同自振周期的结构反应。

利用抗震规范给出的平均反应谱可以得到一个工程场地结构地震反应的最大值。

(?如何由反应谱计算出反应时程?)5.1.5 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5.1.5)的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 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应按1.0采用,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应取最大值(αma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

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反应谱分析建立在振型分解反应谱理论基础上。

振型分解理论将结构的地震作用响应分解为各振型分量的叠加,即对应每个振型都有一个地震作用,然后通过一定的组合方法(SRSS,CQC,ABS等)叠加各振型结构的地震响应得到最终总的结构地震响应值。

振型分解法的数学和力学的本质:首先是利用功的互等定理(贝蒂定理)得到的振型正交性质,从而将多自由度结构振动偏微分方程组解耦成若干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常微分方程组,进而得到结构位移响应的解答。

当然,对于地震作用这样的复杂问题,结构振动的偏微分方程组的精确解是难以得到的,而必须采用数值解法。

常采用的数值解法有Wilson-θ法,New mark-β法等。

这些数值积分方法都有对应的求解程序,结构工程师不需要很精通这些数值求解方法的具体过程,而只需要建立一些概念即可。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概念:振型分析反应谱法只适用线弹性体系。

如果考虑结构的弹塑性性质,则这种方法不适用。

桥梁抗震理论与设计方法(1)

桥梁抗震理论与设计方法(1)

桥梁抗震理论与设计方法作者:许小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桥梁工程这一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桥梁工程,是我国交通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桥梁工程的设计质量与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关系着交通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桥梁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保证桥梁的基本质量,还要考虑到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地震这一自然因素,桥梁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桥梁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这直接关系着桥梁在地震环境中能否屹立不倒。

关键词:桥梁;抗震理论;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就目前来看,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对于桥梁工程的质量也有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近几年,国内外中的一些地区频繁的发生地震灾害,地震灾害中对于各类桥梁的破坏都非常的严重,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我国对地震灾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尤其是在桥梁震害这一环节中。

一、桥梁震害以及抗震理论的概述我国桥梁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桥梁结构的主要形式可以划分为连接构件、桥墩、上部结构、基础,虽然桥梁工程中的结构形式呈现着多样化,但是根据这几种桥梁形式就可以对桥梁震害进行准确的分析与总结。

1、桥梁上部结构中的震害桥梁震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而根据不同的桥梁震害原因,可以将桥梁上部结构中的震害原因划分为:桥梁上部结构中自身的震害、桥梁上部结构中的碰撞震害、桥梁上部结构中的移位震害。

桥梁上部结构中出现的移位震害,在桥梁上部结构震害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是桥梁上部结构中主要的震害原因,主要体现在横向移位、扭转移位以及纵向移位。

桥梁工程中,上部结构中的移位灾害容易出现在一些设置了伸缩缝的位置,如果上部结构中的移位超过了桥台、桥墩承载力的极限,会导致落梁震害的出现;桥梁上部结构中的碰撞灾害,主要体现在:处于相邻位置的桥梁之间出现碰撞现象、桥梁上部结构与桥台之间发生碰撞现象、桥梁上部结构中处于相邻位置的某些部分出现碰撞现象。

振型分解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区别

振型分解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区别

振型分解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区别振型分解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都是结构动力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两种方法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看振型分解法。

振型分解法是一种基于结构模态的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结构的动态响应分解为一系列模态振型的叠加来分析结构的反应。

振型分解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结构的响应表示为一组相互独立振动的模态组合。

这些模态是结构自由振动的解,在没有外界作用力的情况下,结构只以某一特定的频率和振形振动。

对于一个多自由度的结构,它的振型是通过解析解或数值解的方式获得的。

振型分解法需要结构的动力特性,如模态频率、阻尼比等。

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则是将振型分解法与反应谱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反应谱是反映结构对地震作用的响应特点的一种图表。

它描述了结构所经历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最大位移等物理量的随时间变化关系。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结构的反应谱表示为一系列模态反应谱的叠加。

与传统的反应谱法不同的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考虑了结构的振形特性。

它将结构响应分解为一组模态响应,每个模态振型都有自己的模态反应谱。

通过分解得到的模态响应与各自的模态反应谱相乘,再相加得到结构的总反应谱。

振型分解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基于结构的模态特性进行分析。

无论是振型分解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都需要得到结构的振型信息。

其次,它们都可以用于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通过分析结构的振型和模态反应谱,可以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响应,从而进行结构的设计和安全评估。

然而,振型分解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也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振型分解法更侧重于分析结构的模态特性和振型信息,它可以用于计算结构的自由响应。

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更侧重于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它可以用于计算结构的响应谱。

其次,振型分解法可以考虑结构的阻尼特性,通过引入阻尼比来计算结构的响应。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用来计算多自由度体系地震作用的一种方法。

该法是利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和振型分解的原理,求解各阶振型对应的等效地震作用,然后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对各阶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从而得到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作用效应。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一般可考虑为计算两种类型的地震作用:不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和考虑平扭藕联效应的地震作用。

适用条件(1)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此为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2)除上述结构以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定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刚重比刚重比是指结构的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的主要参数刚重比=Di*Hi/GiDi-第i楼层的弹性等效刚度,可取该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Hi-第i楼层层高Gi-第i楼层重力荷载设计值刚重比与结构的侧移刚度成正比关系;周期比的调整将导致结构侧移刚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刚重比。

因此调整周期比时应注意,当某主轴方向的刚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加强刚度的方法;当某主轴方向刚重比大于规范限值较多时,可采用削弱刚度的方法。

同样,对刚重比的调整也可能影响周期比。

特别是当结构的周期比接近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加强结构外围刚度的方法规范上限主要用于确定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引起的二阶效应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见高规5.4.1和5.4.2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上限要求,说明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较大,应该予以考虑。

规范下限主要是控制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引起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避免结构的失稳倒塌。

见高规5.4.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下限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

但刚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谱法的概念
反应谱法是结构工程学中一种用于地震工程分析和设计的方法。

它是基于地震反应谱的特性来评估结构物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

在地震工程中,地震的震动会导致结构物产生振动,这可能会导致结构的损坏或崩塌。

为了确保结构物的安全性,工程师需要了解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情况,并相应地进行设计和加固。

反应谱法通过将地震加速度、速度或位移与结构的响应之间的关系表达为一个函数图谱,称为地震反应谱。

这个谱可以表示在不同地震频率下结构的响应情况。

反应谱的横坐标通常是地震激励的频率,纵坐标表示结构的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或位移。

利用反应谱法,工程师可以:
1. 确定结构的设计响应谱:根据预期的地震强度,工程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地震反应谱作为结构设计的依据,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中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进行结构响应预测:通过将结构的振动特性和选定的地震反应谱进行卷积计算,可以预测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

3. 进行结构性能评估:可以通过比较结构的设计响应谱与实际地震反应谱,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确定是否需要加固或维护。

反应谱法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分析方法,能够在不同频率下评估结构的响应情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反应谱法是一种线性方法,可能无法完全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的非线性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