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增生与胸腺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胸腺瘤的CT影像诊断

胸腺瘤的CT影像诊断

Okumura M,Miyoshi S,Tacheichi Y,Y00n HE,Takeda SI,Fujii Y,et al.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ymoma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volved organs [J].J Thorac Cardiovasc

20岁 男
正常胸腺CT表现
• 30-40岁
– 胸腺组织大部分被脂肪组织替代 – CT值明显下降
35岁 女
正常胸腺CT表现
• 40-60岁
– 胸腺组织几乎完全被脂肪组织替代,故呈 脂肪密度
– 其内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为残留的胸腺组织
– 直径一般不超过7mm
50岁 男
54岁 女
• 多为良性,有完整包膜。临床上常视为有 潜在恶性,易浸润邻近组织器官。
3
组织病理学及分期
• 2004年WHO的胸腺瘤病理学分型
A型:上皮细胞及核细胞为梭形或软圆形 B型:上皮细胞及核细胞为树突状或更为丰满
根据上皮细胞与不典型细胞的比例,再将其分为B1、 B2、B3型 AB型:二者的混合,与A型类似,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 C型:所有的胸腺癌 其中将A型及AB型定为非侵袭性胸腺瘤,将B型定为侵 袭性胸腺瘤,C型定为胸腺癌
正常胸腺CT表现
• 60岁以上
– 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 – CT显示为脂肪密度 – 体积明显缩小
60岁 女
良性胸腺瘤CT表现
• 前纵隔内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 • 软组织密度,大多数密度均匀;少数发生
囊变,形成低密度区 • 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清晰 • 病变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仅1-2 cm,可位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胸腺瘤在30岁以前诊断必须慎重,在这⾥需要强调⼀点,绝⼤多数胸腺瘤在标本上都可见分隔。

这是好多⼈所忽略的,只不过随着侵袭性的增强,分隔会逐渐不显著。

这⼀例病理标本的箭头是纤维分隔,在MRI可见,但在CT上不可见。

这是欧洲放射学的⼀篇⽂献上的图,在临床上,⼀般将A、AB、B1作为低危胸腺瘤,B2及以上作为⾼危胸腺瘤。

可以看到,胸腺瘤还是低危的常见。

其中,AB型和B2型是最常见的,这个概念要有。

A型和B1型最少见。

下⾯将⼀下胸腺瘤总体的影像表现:对于我的66例胸腺瘤,⼤多数是偏侧⽣长的。

⽽⼤⼩也常常为⼤家所忽略,⼀般胸腺瘤不会很⼤,⼀般在10cm⼀下多见,15cm以上罕见,要⾸先考虑为淋巴瘤。

除外被膜的钙化,钙化⼏乎不见于A型。

需要强调的是,胸腺瘤⼀般为轻到中度强化,但少数为富⾎供。

有的甚⾄可类似巨⼤淋巴结增⽣症,对于这⼀点必须知道。

好多⽂献都提到,⼀旦出现⾎⾏转移,淋巴结转移,神经⿇痹,胸腺瘤罕见。

下⾯讲⼏个⼩问题:在这⾥需要强调是⼼包旁是胸腺瘤除了典型的胸腺区,最常见的部位。

颈根部罕见,我只见过1例。

如上图,其实也是胸腺瘤的较常见部位,在这个位置,胸腺瘤较别的肿瘤更常见。

这样的胸腺瘤,敢诊断吗?其实还是常见部位。

这个是肺癌伴发胸腺瘤的,都切掉了。

通过上述3个图,⼤家可以看到,⼼包旁的胸腺瘤不少见。

但更常见的是⾃胸腺区向下达⼼包旁。

这个是颈根部的,有这个概念就⾏。

这是和胸腺的胚胎发育有关,⾃颈部随着发育逐渐下降。

对于这种完全偏侧⽣长的胸腺瘤⼀定要有概念,有时可以误诊为胸膜的肿瘤。

在胸腺瘤中并不适太少。

我的数据是A型/AB型不见胸腔积液,但我荟萃⽂献分析,AB型是可以的。

A型看来是不会有积液的。

我看过⽂献上的图,AB型出现积液的,肿瘤体积都是巨⼤,估计和压迫淋巴回流受阻有关。

积液总体上还是常见于B2和B3。

和胸膜转移⼀样,后者⼏乎只见于B2和B3。

我的9例A型,实质内⽆1例钙化,但被膜可以。

40例胸腺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40例胸腺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Ⅰ Ⅱ Ⅲ Ⅳ 发生率 ( %)
5 13 8 2
8715
7320
3715
2000
612
与进口诺唯本 比 较 , 用 药 后 毒 副 反 应 相 似[2 ,5] , P > 0105 。 212 毒副反应 : 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 , 其中白细胞减 少 Ⅱ~ Ⅲ度 21/ 32 (6516 %) , Ⅳ度 2/ 32 (612 %) , 血小板下 降不明显 。化疗前半小时采用格拉司琼 3 mg 预防呕吐 。胃 肠道 反 应 较 轻 , 不 影 响 疗 程 的 进 行 。局 部 静 脉 炎 占 56 % (18/ 32) 。全组无治疗相关性死亡 , 见表 2 。 3 小 结
肿瘤体积越大 , 其恶性程度可能越大 。 ③肿瘤边缘模糊不清 也是判断恶性胸腺瘤的可靠指标 , 表示肿瘤向外侵犯 。 ④密 度不均匀也是恶性胸腺瘤有别于良性的表现 。笔者结合大体 病理 , 认为是由于恶性胸腺瘤内出现多量的坏死 , 部分组织 出血而形成 , 坏死区域呈不规则或呈地图形 。 ⑤恶性组常见 表面呈小 结 节 状 突 出 , 为 肿 瘤 突 出 包 膜 向 外 侵 犯 。 ⑥文 献[3 ,4]认为分叶状生长及肿瘤钙化对判断良恶性胸腺瘤无意 义 , 本组良恶性组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 , 支持这个观 点 。本组 1 例进入腹腔侵犯肝脏 , 故建议怀疑为恶性胸腺瘤 的病例应作上腹部的扩大扫描 。
与鉴别诊断 1 中华放射学杂志 , 1992 , 26∶1571 2 Batra P , Herrmann C Jr , Mulder D1Mediastinal imaging in
myasthenia gravis correlation of chest radiography , CT , MR , and surgical findings1AJ R , 1987 , 148∶5151 3 王云华 , 刘云岗 179 例胸腺瘤临床 X 线分析 1 临床放射 学杂志 , 1992 , 11∶31 4 孙忠华 , 于 红 , 刘恒顺 , 等 1 侵袭性胸腺瘤的 CT 诊断 及评价 1 中华放射学杂志 , 1998 (1) ∶151

胸腺瘤的影像诊断及分期 (2)

胸腺瘤的影像诊断及分期 (2)
第九页,共80页。
病理特征
生长缓慢
侵袭性 远处转移罕见
第十页,共80页。
胸腺瘤的WHO病理分类表
分类依据
1999年版WHO分类 2004年版WHO分类
梭形细胞
A
A
梭形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构成
AB
AB
淋巴细胞>上皮细胞
B1
B1
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混合构成
B2
B2
主要由上皮细胞构成
B3
B3
胸腺癌
C
胸腺癌
➢ 胸腔积液 ➢ 肺转移
第四十七页,共80页。
Stage I in MDCT and Masaoka staging system
第四十八页,共80页。
WHO type A ,Masaoka stage I
第四十九页,共80页。
stage II in MDCT and Masaoka staging system
第五十九页,共80页。
胸腺瘤Ⅲ期 女性,54岁,头面部肿胀,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包绕右冠状动脉
第六十页,共80页。
MRI表现
囊变坏死
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
第六十一页,共80页。
MRI表现
瘤内纤维间隔和结节
表现为低信号,有助于囊性胸腺瘤和 先天性囊肿的鉴别
第六十二页,共80页。
囊性胸腺瘤
Cystic thymoma in an asymptomatic 35-year-old woman. Coronal T2weighted MR image shows an anterior mediastinal septate cystic thymoma with a septated soft-tissue nodule (arrow).

胸腺瘤的CT诊断(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的CT诊断(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的CT诊断(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影像特征。

方法:报道3例胸腺瘤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其CT特征。

结果:肿瘤位于前中纵隔,侵袭性生长2例,非侵袭性生长1例,CT对两者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边缘、周围脂肪间隙以及胸膜和心包的改变。

结论:CT对胸腺瘤的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标签:胸腺腫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T imaging features of thymoma. Methods:report of 3 cases of thymoma and reference related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he CT features. Results the tumor located in anterior mediastinum,2 cases of invasive growth,non invasive growth in 1 cases,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T of the two according to tumor size,margin,and pleural and pericardial fat around the clearance change. Conclusion: a higher diagnosis of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thymoma CT on the value of.Keyword:thymic tumor;tomography;X-ray computer;diagnosis胸腺瘤起源于胸腺的上皮细胞,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3年-2012年3月在临床工作中诊断3例胸腺瘤,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如何在影像上(主要是胸片)辨识各种纵隔肿瘤【经典影像25】

如何在影像上(主要是胸片)辨识各种纵隔肿瘤【经典影像25】

如何在影像上(主要是胸片)辨识各种纵隔肿瘤【经典影像25】文字整理:新乡医学影像:无泪幽灵内容来源:《美国经典影像教程》纵隔肿瘤■纵隔的侧缘为两肺的内侧缘,前界为胸骨和前胸壁,后界是脊柱,包括脊柱旁沟。

纵隔可细分为三部分:前、中、后纵隔一每部分都有其易发的疾病。

上纵隔大致为主动脉弓平面以上的区域,现通常是指上面提到三部分合并的区域。

诊断误区:由于这些区域没有确切的结构上的分隔,疾病可从一个区域蔓延到另一个区域,当纵隔病变很广泛或纵隔肿物非常大时,通常很难确定病变具体来自哪个区域。

在正位和侧位胸部X线片上鉴别纵隔和肺的实性肿物●纵隔肿物来源于纵隔,然而大肿块可能难以定位。

●若在正位片和侧位片上肿物都被肺组织包围,那么肿物位于肺内。

若肿物只在--个体位而非正侧位都被肺组织包围,它可能位于肺内或纵隔。

不过正侧位都无肺组织包围的肿物仍有可能起源于肺内。

●通常纵隔肿物边界比肺内肿物锐利。

●纵隔内肿瘤常移位、压迫或阻塞纵隔内其他结构。

前纵隔“■前纵隔是从胸骨后到心脏及大血管前缘的区域。

”甲状腺肿■胸骨后甲状腺肿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块,绝大部分是结节状甲状腺肿,通常被称为胸骨后甲状腺肿或胸骨后甲状腺。

■有时,在甲状腺峡部或两叶”下极可增大,向下延伸至上胸部而不是向前至颈部。

●约3/4的甲状腺肿延伸至气管前,其余沿气管后方向下延伸(几乎都位于右侧)。

■通常,胸骨后甲状腺肿使主动脉弓上方气管向左或右侧移位,这是其他前纵隔肿瘤不具备的特点。

胸骨后甲状腺肿通常不会超过主动脉弓顶部以下。

因此,当看见前纵隔肿物推移气管时,应考虑到胸骨后甲状腺。

■放射性核素甲状腺扫描是证实胸骨后甲状腺肿的首选方法,因为几乎所有的甲状腺肿都会摄取放射性示踪剂,然后通过特殊相机显影。

■在CT上,胸骨后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相连,常有钙化,呈明显的斑片状不均匀强化。

淋巴瘤■淋巴结肿大是纵隔肿物最常见的原因,肿大原因可以是淋巴瘤、转移瘤、结节病或结核。

■前纵隔淋巴结肿大在霍奇金病中最常见,尤其是结节硬化型。

胸腺瘤影像表现

胸腺瘤影像表现
新生儿、幼儿胸腺相对较大。性成熟后最大,重达 25g-40g,以后逐渐退化,萎缩。成年人胸腺常被结 缔组织、脂肪所代替。
胸腺为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主要分泌:胸腺 素(thymosin)、胸腺生长素(thymopoietin)。
胸腺素—淋巴干细胞—T淋巴细胞。
胸腺生长素—促进T细胞—分化成胸腺依赖细胞和阻断 神经肌肉传递的作用。
精选ppt
12
胸腺瘤CT图片展示(六)
精选ppt
13

• 谢谢!
精选ppt
14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胸腺瘤(Thymoma)
惠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许发龙 2016、11
精选ppt
1
一、定义
胸腺瘤(thymoma):被认为是起 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是前纵隔 最常见的肿瘤,多数为成年人。
精选ppt
2
二、胸腺大体解剖示意图
精选ppt
3
胸腺一般分为大小不对称的左右两叶,借结缔组织相 连。
每叶多呈扁条状,质软。
精选ppt
4
三、胸腺瘤解剖示意图
精选ppt
5
四、病例展示(一): 男50岁,胸闷、胸痛3 年,气促、咳嗽3天
精选ppt
6
精选ppt
7
精选ppt
8
பைடு நூலகம்童、成人胸腺瘤平片展示(二)
精选ppt
9
胸腺瘤CT图片展示(三)
精选ppt
10
胸腺瘤CT图片展示(四)
精选ppt
11
胸腺瘤CT图片展示(五)

胸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35 例胸腺瘤患者, 男 11 例,女 24 例;年龄 20 岁 ~70 岁,平均年龄 45 岁;22 例有 重症肌无力表现。其中术前经 CT 诊断非侵袭性胸腺瘤 26 例, 侵袭性胸腺瘤 9 例;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非侵袭性胸腺瘤 22 例,侵袭性胸腺瘤 13 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多层螺旋 CT 扫描,所有病例均进 行 CT 平扫和增强扫描。以 2.5~3 mL/s 的流速,从前臂静脉注入 欧乃派克或优维显,以 20 s 开始以动态程序扫描病变区,观察 动脉期(26 s~38 s),门静脉期(64 s~76 s)肿瘤的强化特征,根据 胸腺瘤的形态改变、密度改变和增强均匀程度的差异,判断肿 瘤的非侵袭性与侵袭性。 2 结果 2.1 CT 征象 2.1.1 非侵袭性胸腺瘤 CT 征象 26 例非侵袭性胸腺瘤, 其中位于前上纵隔 18 例,位于前中上纵隔 8 例。肿块形态各 异,大小不等,大小 2 cm~10 cm,平均 6 cm;肿块形状:15 例类 作者简介:祁志华,女,本科,副主任医师。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年 7 月第 22 卷第 20 期
2.2 CT 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26 非侵袭性胸腺瘤 为术前诊断,术后病理诊断非侵袭性胸腺瘤 22 例,侵袭性胸腺 瘤 4 例,符合率为 84.6%;9 例非侵袭性胸腺瘤为术前 CT 诊断, 术后病理诊断都为恶性,符合率 100%。
3 讨论 3.1 胸腺瘤的病理特征 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 瘤。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约占前纵隔肿瘤的 50%;高峰年 龄 40 岁 ~50 岁,有良、恶性之分,或分为侵袭性与非侵袭性[1]。 胸腺瘤的组织形态复杂多样,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及 混合型;又有良、恶性之分,目前认为良恶性难以明确分界,故 提倡分为侵袭性与非侵袭性[2]。胸腺瘤 1/3 出现坏死、出血、囊 变,1/3 侵犯包膜和邻近结构,生长缓慢,具有侵袭性,远处转移 罕见。呈膨胀性生长者为良性,有完整包膜,手术切除不易复 发;恶性者浸润邻近组织,手术切除容易复发。 3.2 CT 对非侵袭性、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 非侵袭性胸 腺瘤的 CT 征象:可分叶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完整包膜,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约 30~40 Hu),大部分均匀密度,亦可 发生囊变,肿瘤内亦可见钙化(边缘钙化的呈弧形改变;10%胸 腺瘤钙化);大部分肿瘤不对称生长,常位于前纵隔的一侧,呈 “八字形”趴在主动脉前方(直径 <2 cm 的胸腺瘤可仅表现为正 常胸腺边缘局限隆起);增强扫描不均匀或均匀轻 ~ 中度强化; 周围脂肪间隙完整存在,肿瘤与周围结构之间通常会有一低密 度透亮带,界限清楚。 侵袭性胸腺瘤 CT 征象:边缘不清的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 包膜不完整,脂肪线消失,铸型生长;少数肿瘤内可见点状钙 化;肿块越大,胸腺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肿块大小与胸腺瘤的分 型呈正相关性。肿块常较大,多 >10 cm,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 强化,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强化幅度 >20 Hu,但占位效应不 明显;胸膜受侵时可见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心包受侵时可见心 包积液;大血管受侵时可见心脏大血管被推移、压迫或包绕。侵 袭性胸腺瘤与包膜完整的非侵袭性胸腺瘤,单纯依靠组织学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1 .胸腺解剖:胸腺由第3和第4咽囊发育而成,在胸腺发育过程中,逐渐下降至胸骨后;胸腺位于前上纵隔,向上至甲状腺的下缘,向下至第四肋软骨;胸腺由左右两个叶组成, 右叶稍大,两叶由中线处的疏松结缔组织连接;为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主要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长激素;功能: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

2.胸腺血供:胸腺的血供来自其附近动脉的分支,有三个明确的主要来源:胸腺上动脉(最常起源于甲状腺下动脉)、胸腺外侧动脉(起源于胸廓内动脉)、胸腺后动脉(是头臂干和主动脉的直接分支);胸腺的静脉引流系统与它的动脉供应并不平行:胸腺后静脉汇入附近的头臂静脉;胸腺上静脉汇入甲状腺下静脉(50%),或上腔静脉、胸廓内静脉。

3.胸腺大小变化:出生时约重1375克,青春期时约重35-45克,青春期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退化,其重量在25岁时下降至25 克,60岁时进一步下降到不足15克,在70 岁时平均下降到6克。

4.婴幼儿胸腺:在出生或接近出生时,占总体重百分比最大;胸腺影是儿童胸片中最常见的影像表现,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帆船症、波浪征是识别胸腺的重要征象。

5.胸腺瘤概述: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多见于40-60岁, 20岁以下少见,儿童罕见,无性别差异;病因不明,可能与胸腺皮髓分化成熟停滞有关; 主要症状多为胸痛、胸闷、咳嗽、气短;常伴有副肿瘤综合征,以重症肌无力(MG)较为常见,约3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MG;少数可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胸腺瘤分类J表11 胸腺瘤分类演变A ,根据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及上皮细身形状分类.而不是储后相关性;B :有包腴者为良性.具有侵袭性者为惠性按组织起源划分, D :拉细版形态与分化加支区别;E :帙W细腿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来分类;F :按期胸腺锚与正常胸腺皮够质的形态相似性及免发表型和似租戈,基于组织起源和功能分类,左蚪各栏均为曾用名•互有交叉重叠•越靠右的.命名越新。

作为病理诊即名词.6的术语不再推荐继续使用。

7. WHO 胸腺肿瘤分类11 .废弃〃混合性胸腺瘤〃名称2 .纠正胸腺瘤良性肿瘤的观点,除伴有淋巴间质的微结归入恶性肿瘤范畴. WHO 胸腺肿瘤分类(2015)类型按其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而分类,以上皮细胞为主的胸腺瘤预后最差。

梭形/卵圆形细胞、缺乏核异型,核分裂活性低(<4个/2mm ),缺乏或仅有 A 型极少量的TDT 阳性T 淋巴细胞非典型A 型A 型胸腺瘤伴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AB 型 同时具有类似A 型胸腺瘤的梭形细胞成分和类似B 型胸腺瘤的富于淋巴细胞成分 B1型 高密度的未成熟T 淋巴细胞,及散在分布的肿瘤性上皮细胞 B2型 介于B1和B3之间以片、巢状排列的上皮细胞为主,上皮细胞轻〜中度异型,混杂有少量非肿瘤 B3生性未成熟T 淋巴细胞胸腺癌高度异型的上皮、明显的浸润性生长方式及缺乏TD 邛日性T 淋巴细胞废弃节型胸腺瘤、微小胸腺瘤以外,其他所有胸腺瘤直接1阵生存率:A、AB、B1S几乎为100% , B3型约为30% ; A、B1型胸腺痛术后直发率低,而B2型、B3型胸腺痛术后豆发率和转移率较高9 .胸腺瘤Masaoka-Koga 分期系统(临床病 理分期)J临床上分为非侵袭性(I 、n 期)与侵袭性胸腺瘤(III W 期),A 型和AB 型临床上通常为I 期10 .胸腺瘤定位:提示位于纵隔内:病灶无支气管充气征病灶与肺交界面;纵隔线中断; 病灶与纵隔的交角为钝角病灶最大层面q 心位于纵隔;提示位于肺内:毛刺征;病灶 内见支气管充气征或支气管截断;病灶与纵 隔的交角为锐角 病灶最大层面中心位于肺 内。

11 .胸腺瘤影像学表现:常偏侧生长,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肿块大小 与胸腺瘤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肿块越大, 恶性可能性越大;密度:大多数密度均匀, 少数(较大或侵袭性的肿瘤)可出现小片状I Ilalib有完整包膜 镜下包膜侵犯肉眼可见肿瘤侵犯临近脂肪 完全手术切除完全手术切除,若不能完全 切除,可行辅助术后放疗 TTT 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如心包、 111大血管和肺组织等) IVa胸膜/心包播散新辅助化疗+完全手术切除, 若不能完全切除,可行辅助 术后放疗IVb经淋巴道/血性转移 姑息性化疗低密度区,B2或B3型更容易出现囊变、坏 死;约30%CT 增强后见低密度的线样纤维间 隔;罕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血行转移。

常见的影像征象见征象大小分叶实质内钙化囊变/坏 死低密度纤 维分隔 侵犯纵隔脂肪(突 破包膜) 胸膜种植 /胸水AB 型 一 常见 可有 少见 最常出现 无 无 B1型 ■ 常见 可有 少量 少见 可有 无 B2型 ■ 几乎有 可有 较明显 无 有 易出现 B3型较大几乎有可有较明显无有常见12.A 型:边缘清晰,无分叶,密度均匀,包膜钙化常见,实质钙化少见,体积较其他类型小(体积巨大可基本排除A 型)。

13.AB 型:最常见或次常见的胸腺瘤,边缘清晰,与心包之间见清晰的脂肪间隙,分叶 较常见,实质内出现钙化提示 至少为AB 型, 胸腺瘤中最常出现低;密度纤维分隔,明显 分隔提示AB 型,A 型与AB 型较少囊变;不 伴有胸膜 种植结节及胸腔积液。

14. B1型:B1型及以上重症肌无力常见,处于AB型与B2型过度类型,病变内可见分隔, 缺乏AB型那样广泛而显著的分隔,可伴钙化和少量囊变,很少伴胸腔积液,可侵犯纵隔脂肪,罕见胸膜种植结节。

15.B2型:和AB型同为最常见类型,与重症肌无力显著相关,几乎均可见分叶,内几乎无明显分隔,可见较大范围囊变及低密度区, 易出现纵隔胸膜蔓延及胸膜转移,可见胸水。

16.B3型:最常见的症状为重症肌无力,通常无包膜,几乎无分隔,易出现纵隔胸膜蔓延及胸膜转移,心包内侵犯只见于B3型和胸腺癌,侵犯纵隔血管、淋巴结及远处转移17.提示侵袭性的CT征象:边界不清、分叶状;侵犯胸膜时胸膜增厚、胸腔积液;侵犯肺时瘤肺界面有毛刺影;侵犯心包时心包积液;心包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心包广泛增厚或呈结节状增厚;胸膜种植;大血管受侵时表现心脏大血管被挤压、推移或包绕。

1,胸腺增生概念:胸腺通常在40岁左右完全退化,被脂肪组织替代;胸腺增生见于: 年轻患者新发胸腺体积增大/40岁以上胸腺区出现软组织;包括真正的胸腺增生(真性胸腺增生)和胸腺髓质中淋巴生发中心的增生(淋巴组织增生);真性胸腺增生:胸腺的体积及重量超过正常同龄人的上限,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正常。

通常见于近期某些应激, 如肿瘤放化疗、激素治疗后、烧伤后等,又称“胸腺反弹”;淋巴组织增生:指淋巴滤泡增多,伴或不伴有胸腺体积的增大。

约60%-80%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其与免疫介导的疾病有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状腺功能亢进。

19.胸腺增生影像表现:真性胸腺增生:胸腺弥漫性增大,仍维持正常形态,两缘对称, 光滑不分叶;淋巴组织增生:可表现为正常的胸腺(45%)、弥漫性增大的胸腺(35%)或局灶性病变(20%); MRI:胸腺增生和正常胸腺在反相位图像上由于弥漫性脂肪浸润均表现为信号弥漫性降低(有助于鉴别胸腺占位);核素及PET:很难鉴别胸腺增生和胸腺恶性占位;CT及常规MRI在诊断胸腺淋巴增生方面价值有限。

20.胸腺癌:•组织病理学:B3型胸腺瘤一般含有少量的TDT阳性T淋巴细胞,而胸腺癌的间质含有大量炎性细胞;免疫组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CD5、CDII7、GLUT1 和MUC1经常在胸腺癌阳性,而其他胸腺瘤很少阳性;少伴有重症肌无力;一般较大,轮廓多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内可见陈旧性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侵犯邻近胸膜、心包及血管,引起胸膜及心包增厚,产生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特点与侵袭性胸腺瘤非常相似,而淋巴性及血源性转移几乎仅见于胸腺癌。

21.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上常将其分类为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的GCT (卵黄囊瘤、胚胎性癌、绒毛膜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和畸胎瘤。

22.前纵膈淋巴瘤:与侵袭性胸腺瘤不易鉴别,以下几个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发病年龄:淋巴瘤发病年龄为两极分布且以40岁以下者居多,而胸腺瘤患者多大于40岁;二者肿块均可巨大,淋巴瘤多以主动脉弓为中心向两侧对称性生长,上下分布;而胸腺瘤肿块中心多偏向于纵隔的某一侧;前纵隔淋巴瘤出现低密度坏死、囊变的几率较高, 而钙化罕见;而胸腺瘤常见囊变、出血、坏死和钙化,因此治疗前出现钙化的肿块几乎可排除淋巴瘤;淋巴瘤常呈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强幅度多V30HU;而胸腺瘤增强幅度多>30HU;前纵隔淋巴瘤周围相邻的淋巴结常肿大,侵袭性胸腺瘤很少伴有相邻的淋巴结肿大;二者均可累及胸膜、胸壁、心包、心脏和大血管等结构,侵袭性胸腺瘤常见胸膜或心包结节或肿块样增厚,但淋巴瘤少见胸膜或心包结节或肿块样增厚,且更容易肺内侵犯,而胸腺瘤不易肺内侵犯。

23.胸内甲状腺肿:分为先天性异位及胸骨后甲状腺肿,前者少见,后者系颈部甲状腺沿胸骨后伸入上纵隔;良恶性甲状腺病变均可延伸至上纵隔: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甲状腺炎;影像学诊断要点:向上与甲状腺相延续(含碘,70-80HU);增强后明显、持续强化,与甲状腺强化程度一致;有时可见局灶性囊变、钙化;伴淋巴结肿大、脏器受侵时,需考虑甲状腺癌。

24.胸腺囊肿: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胸腺囊肿起源于胚胎残余,可沿胸腺咽管分布,胸腺咽管从上颈部延伸至前纵隔;获得性胸腺囊肿可继发于淋巴瘤化疗后;影像表现:囊壁薄、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囊壁薄,增强后不强化。

25.小结:胸腺瘤:是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40-60岁,无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部分胸腺瘤患者可出现重症肌无力;密度可均匀/不均匀;可伴囊变、坏死、出血、钙化;2015版WHO胸腺肿瘤分类,除伴有淋巴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微小胸腺瘤以外,其他所有胸腺瘤直接归入恶性肿瘤范畴;胸腺瘤一旦确诊都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

胸腺增生:年轻患者新发胸腺体积增大/40岁以上胸腺区出现软组织,影像增大可仍维持正常形态;分为真性胸腺增生期某些应激,如肿瘤放化疗等;淋巴组织增生约60%-80%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其与免疫介导的疾病有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和淋巴组织增生: 真性胸腺增生通常见于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