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药物应用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药物(drug)是指用以预防。

诊断及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

护用药理学(pharmacologyinnuring)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效应(effect)是指药物的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理作用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疾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对症治疗(ymptomatic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不良反应(advere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idereaction)药物所固有的,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reidual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

量效关系(doeeffectrelation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阈剂量(threholddoe)刚刚能引起药效的剂量。

又称最小有效剂量。

治疗量(therapeuticdoe)大于阈剂量能产生治疗效果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又称有效量或常用量。

极量(ma某imaldoe)介于治疗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又称最大治疗量。

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精选教育类试题和其他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1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药物应用护理》复习题

《药物应用护理》复习题

《药物应用护理》一、名词解释:1.药物:是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3.首关消除:某些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又称首关效应4.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作用5.吸收作用: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6.生物利用度: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

7.稳态血药浓度: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恒量给药,体内药量逐渐蓄积,经4~5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基本达到稳定水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8.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

9.治疗量:从最小有效量到极量之间的用药剂量。

10.极量:能引起最大效应未引起中毒的剂量。

11.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2.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需要用较大的剂量才能达到应有的药效,称为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

13.成瘾性: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机体的适应状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可出现严重的精神和生理功能的紊乱。

14.抗生素:是指某些微生物(放线菌、真菌、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15.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16.耐药性:是指长期或反复用药,病原体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药物作用减弱或消失的现象,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17.抗菌后效应(PAE):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下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甚至消除后,细胞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8.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趁机繁殖引起的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19.抗代谢药:是指化学结构与核酸合成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如叶酸、嘌呤、嘧啶相似,可与其产生特异性拮抗作用,起到干扰核酸代谢而阻止肿瘤细胞分裂增殖作用的一类药物。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药物应用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药物应用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药物应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可分为兴奋和抑制,前者是指使机体原有功能增强,后者是指机体原有功能减弱.药物具有双重性,即能预防疾病也能引起疾病.治疗作用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肼屈嗪造成的红斑狼疮)包括: 副反应;毒性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三致反应.特异质反应,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是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是原有的疾病没有的症状出现的现象变态反应的特点是变态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效应和剂量无关,一般不可预知。

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反应性降低,必须加大剂量到原有的疗效。

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学药物治疗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受体的特点包括特异性,灵敏性,可逆性,饱和性和多样性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为亲和力,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不同,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阻断药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由口服药物由消化道给药,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黏膜及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结核性药物的特点:可逆性,暂时性,不能透过血管壁,饱和性,置换性。

代谢药物的器官主要是肝脏。

药物主要通过肾排泄。

药酶诱导剂:是指能使药酶活性增强者。

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药酶抑制剂:是指能使药酶活性降低者。

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按恒比消除的药物,停药后约经过5个半衰期,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药理学 名词解释 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归纳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药物是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售后调研是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中,药物作用指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药理效应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兴奋是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抑制是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称为选择性。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称为疗效。

如果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如果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不良反应是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副反应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亦称副作用。

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敏感性过高时,会对机体产生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这种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通过预知和避免来降低风险。

停药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已经降至阈浓度以下,但仍会残留药理效应,称为后遗效应。

另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原有病情加重,这种现象被称为停药反应或回跃反应。

过敏特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异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护理药理学名解

护理药理学名解

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并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是指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6、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7、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8、半数致死量:是指使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9、受体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

10、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11、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12、最低有效浓度/最小剂量:即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药物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14、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

这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亦效能。

15、治疗指数(TI):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pharmacology):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与作用机制。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得影响下所发生得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得另一侧。

5、首关消除(firstpass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得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 cs):又称恒比消除,就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得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就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得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 s):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得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得药物量与进入体内得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得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11、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得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得时间。

12、清除率(clerance,CL):就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得总与,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药物应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可分为兴奋和抑制,前者是指使机体原有功能增强,后者是指机体原有功能减弱.药物具有双重性,即能预防疾病也能引起疾病.治疗作用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肼屈嗪造成的红斑狼疮)包括: 副反应;毒性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三致反应.特异质反应,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是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是原有的疾病没有的症状出现的现象变态反应的特点是变态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效应和剂量无关,一般不可预知。

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反应性降低,必须加大剂量到原有的疗效。

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学药物治疗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受体的特点包括特异性,灵敏性,可逆性,饱和性和多样性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为亲和力,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不同,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阻断药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由口服药物由消化道给药,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黏膜及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结核性药物的特点:可逆性,暂时性,不能透过血管壁,饱和性,置换性。

代谢药物的器官主要是肝脏。

药物主要通过肾排泄。

药酶诱导剂:是指能使药酶活性增强者。

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药酶抑制剂:是指能使药酶活性降低者。

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按恒比消除的药物,停药后约经过5个半衰期,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每一种按恒比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都有固定值F=A/D×100%(A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为服药剂量)传出神经的相关受体根据与之结合的递质不同,主要分为胆碱受体(M受体、N受体、肾上腺素受体(α受体、β受体)、多巴胺受体。

新斯的明的N样药理作用:对骨骼肌兴奋作用最强。

1、其抑制胆碱酯酶,乙酰胆碱水解减少2、还能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两者使乙酰胆碱堆积,而兴奋骨骼肌细胞膜上N2受体,收缩骨骼肌3、新斯的明还可以直接激动骨骼肌细胞膜上N2受体,收缩骨骼肌。

新斯的明的临床应用:1、术后胀气和尿潴留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重症肌无力新斯的明禁用: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阻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压和调节痉挛,主要用给青光眼。

(青光眼是以进行性视神经乳头凹陷及视力减退为主要特征)阿托品对眼的药理作用:扩瞳,升高眼压,调节麻痹阿托品药理作用:扩张血管的药理作用与阻断M受体无关阿托品的临床应用:1、对腺体的作用(常用于麻醉前给药)2、眼科应用(虹膜睫状体炎、检查眼底、阿托品使睫状肌调节功能麻痹,晶状体固定,可标准测定晶状体的屈光度,用于验光配镜)3、缓解内脏绞痛(对胆绞痛、肾绞痛疗效较差,常与镇痛药哌替啶合用)4、治疗缓慢性心律失调5、康感染性休克6、解救有机膦酸酯类中毒(对肌束震颤也无效)阿托品的禁忌症: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肾上腺素临床应用:1、心脏骤停2、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是治疗药物或输液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3、支气管哮喘4、与局部麻醉药配伍和局部止血(肾上腺素加入局部麻醉药中可缓解局部麻醉药的吸收,增强局部麻醉药的效应,延长作用时间)去甲肾上腺素不良反应:1、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必要时用普鲁卡因或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做局部浸润注射,扩张血管,以减轻损伤)2、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尿少、尿闭,少尿无尿者禁用)异丙肾上腺素是β1受体、β2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酚妥拉明临床应用有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其不良反应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应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不能用肾上腺素解救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呼吸道阻力提高,但这种作用对正常人较弱,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有时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的急性发作β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心血管反应(由于阻断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外周血管收缩和痉挛)诱发或加剧支气管哮喘(由于β2受体的阻断,可增加呼吸道阻力,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地西洋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静脉注射地西洋是临床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中枢性肌肉松弛。

巴比妥类中毒应碱化水合氯醛久用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禁用氯丙嗪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氯丙嗪能阻断α受体、阻断M受体氯丙嗪的临床应用:1、治疗精神病(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2、止吐3、人工冬眠和低温麻醉(临床常用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组成冬眠合剂)氯丙嗪的锥体外系反应是长期使用氯丙嗪治疗精神病时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出现1、帕金森综合症2、急性肌张力阻碍3、静坐不能(以上三种症状严重时可选用中枢抗胆碱药东茛菪碱或苯海索治疗)4、迟发型运动障碍(应用中枢抗胆碱药不但无效反而使其加重)吗啡的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镇痛、镇静作用,呼吸抑制作用,镇咳作用,缩瞳作用,刺激呕吐中枢)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制:1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有利于消除肺水肿2、抑制呼吸中枢,能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是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3、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减少耗氧量哌替啶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引起谵妄,高热,惊厥,严重呼吸抑制,昏迷甚至死亡。

喷他佐辛具有镇痛,镇静和呼吸抑制作用。

因能拮抗阿片受体,故不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属非麻醉药品管理范畴。

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痛药的共同药理基础是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发挥作用。

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解热镇痛2.抗炎抗风湿3.抑制血栓形成(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中前外腺素合成酶(环氧酶),使TXA2生成减少,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2、凝血障碍3、过敏反应4、水杨酸反应5、瑞夷综合征(患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青少年)轻度高压可单用氢氯噻嗪抗高血压药的分类:1、利尿药:氢氯噻嗪等2、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等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血管紧张素对乙酰氨基酚几无抗炎抗风湿作用Ⅱ受体阻断药:硝苯地平、氯沙坦等4、β肾上腺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等卡托普利有降压作用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1、刺激性干咳(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高血钾可乐定主要适用于中度高血压,尤其适用于伴有溃疡病的高血压患者硝普钠主要适用于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利血平消化性溃疡、精神抑郁患者禁用强心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1、正性肌力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特点是:①强行按可加快心肌纤维的收缩速度,使收缩期缩短,而使舒张期相对延长②降低率及心脏的耗氧量③增加衰竭心脏的心排出量2、负性频率作用(减慢心率的作用)3、负性传导作用(减慢房室结传导)强心苷类药物的临床应用:1、最主要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严重二角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等因心室充盈受限,强心苷疗效很差,甚至无效或有害)2、治疗某些心率失常(房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强心苷类毒性反应:1、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泻)2、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眩晕,头疼,疲倦,失眠,谵妄,黄视,绿视)3、心脏反应(主要表现为个类型的心率失常)①快速型心律失常②房室传导阻滞③窦性心动过缓强心苷中毒的防治:1、剂量个体化,由于对药物敏感性的个体差异较大,在用药中,随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剂量2、避免中毒诱因: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钙等均可诱发强心苷中毒3、及时发现中毒先兆:恶心,呕吐,视觉异常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停用强心苷强心苷中毒的治疗:1、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轻者口服钾盐,必要时静脉滴注钾盐2、对患慢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宜用阿托品解救3、对于危及生命的致死性中毒,可应用地高辛抗体Fab片段奎尼丁的不良反应是金鸡纳反应利多卡因是目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苯妥英钠为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维拉帕米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是在舌下含服或吸入给药能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普萘洛尔不宜用于由冠状动脉痉挛诱发的变异性心绞痛,引起阻滞冠状动脉β受体,使α受体占优势,抑制冠状动脉收缩。

钙通道阻滞药对冠状动脉痉挛诱发的变异性心绞痛最为有效,硝苯地平可作为首选肝素在体内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

有肝素而引起的出血现象应给予硫酸鱼精蛋白,1mg能中和肝素100U过量或长期用香豆素类可指自发性出血,一旦出血应立即停药,严重时刻用大剂量维生素k治疗利尿药的分类:1高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脏髓秚升支粗段皮质部和皮质部,呋塞米、依他尼酸、利尿酸)2中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质升支粗段皮质部和远曲小管近端,噻嗪类利尿药、氯噻酮、氯酞酮)3低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螺内酯、氨苯喋啶、阿米洛利)呋塞米是急性肺水肿的首选药呋塞米应避免与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氨基糖类抗生素)合用严重肝病时宜用氢化可的松和清华泼尼松。

当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时,需加大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1抗炎2抗免疫3抗内毒素(不能中和、破坏内毒素,对外毒素无用)4抗休克(影响因素:1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排出量增加2使痉挛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3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从而防止心肌抑制因子所致的心肌收缩无力与内脏血管收缩)糖皮质激素可治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硬皮病、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用药及疗程:1大剂量突破疗法(严重中毒性感染及各种休克)2一般剂量长期疗法(用于肾病综合征)3小剂量替代疗法4隔日疗法(每日上午8-9时或7-9时为分泌高峰)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A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症(水牛背、向心性肥胖);(2)诱发或加重感染;(3)消化系统并发症;(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

B 停药反应:(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2)反跳现象。

糖皮质激素不能有效控制水痘和麻疹胰岛素皮下注射甘露醇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首选药氨基糖苷类有链霉素、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的不良反应:1耳毒性2肾毒性3神经肌肉阻滞4变态反应二重感染(四环素菌落失调):长期大量应用四环素类,敏感菌被抑制,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致使一些耐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