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基本作用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采用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及适量小鼠实验,评估了药物的基本作用。
本实
验表明,受试小鼠给药24 h后,参加实验的小鼠可以表现出消炎、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
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评估药物的基本作用,即消炎、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
二、实验方法
(一)药物研究
1、使用的药物:本实验采用的药物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包括苯磺溴铵、多磷酸肌醇、米利剂、吲哚美辛、匹拉西泮等。
2、给药:本实验试验使用小白鼠,每只小鼠体重约20 g,每次给药0.2 ml,每日给
药一次,共2周检测。
(二)实验室研究
1、伤口观察:使用兔胫剖开肌肤,在给药1、3、7、10、14、17、24 h后,观察缝
合后的伤口是否愈合。
2、抗菌活性:在常温下,用药物消毒环境,或用药物灭活细菌悬液,评估药物的抗
菌能力。
三、实验结果
1、伤口愈合:经过实验,24 h后,用药组伤口样本均已愈合。
2、抗菌活性:经过灭菌活性实验,药物处理后灭活细菌悬液,药物具有抗菌活性。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下面是其中几个方面:
1.疾病治疗作用:许多药物被开发出来用于治疗疾病或缓解
症状。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抑制病原体生长、改善免疫系统功能、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等。
2.疼痛缓解作用:某些药物被用于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包
括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或减少炎症反应来减轻疼痛感。
3.炎症控制作用:一些药物具有抗炎性作用,可以用于处理
炎症相关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产生或改善炎症反应等机制来发挥作用。
4.代谢调节作用:一些药物可以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如调
节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
这些药物常用于糖尿病、甲状腺问题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5.神经系统调节作用:许多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用于治疗精神病、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影响神经元活动或改变神经回路的功能来产生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药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且不同药物可能具
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此外,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药物的基本作用范文

药物的基本作用范文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缓解疾病或症状的化学物质。
药物的基本作用主要包括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互作用等方面。
首先,药理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结合,改变生物体的生理活动或代谢过程,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受体来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动,从而影响多种生理过程,如水盐代谢、酶活性、细胞分裂等。
例如,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抗癌药物可以阻断癌细胞的DNA复制或抑制细胞分裂,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通常发生在胃肠道、皮肤或其他组织中,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给药。
药物进入血液后,会被运输到目标器官或组织,这个过程称为分布。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过程称为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通过代谢可以转化为活性物质或无活性物质,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和药效。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通过肾脏、肺、肠道或其他排泄器官进行,排泄的过程可以将药物从体内排除。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科学。
药物的药效通常通过剂量-反应关系来衡量。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药物剂量与其产生的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药物的有效剂量通常较小剂量,而毒副作用的剂量通常较大剂量。
药效学还研究药物的理化特性、作用机制和药物的选择性等方面,以优化药物的应用和剂量。
药物互作用是指不同药物在体内相互影响,改变彼此的药物效应或毒副作用的现象。
药物互作用可以分为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相互干扰其药代动力学和药力学的过程。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干扰其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增加或减少其药效。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食用一些食物时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从而改变药物的药效。
例如,一些药物需要在空腹时服用,以免与食物中的成分相互作用而影响其药效。
除了以上的基本作用,药物还可以具有其他作用,如药物的诊断作用。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

论述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是预防、治疗、调节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相互作用来改变生物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或调节疾病的目的。
药物具有多种基本作用,包括治疗疾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以及辅助诊断等。
下面将详细探讨药物的基本作用。
首先,药物的基本作用之一是治疗疾病。
当人体遭受疾病侵袭时,病原微生物、异常细胞或体内失调的生理功能会导致机体的病理状态。
药物通过改变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来延缓或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状态。
例如,抗生素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从而治疗细菌感染;抗癌药物可以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阻止肿瘤的进展。
其次,药物还可以缓解症状。
疾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如疼痛、发热、咳嗽等不适感。
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生物体的某些生理反应来缓解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止痛药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疼痛感;退烧药可以降低发热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药物还可以促进康复。
在人体遭受损伤或疾病后,康复过程对于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药物可以通过促进组织修复、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促进康复。
例如,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循环;生长因子可以刺激组织修复和再生。
药物还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一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例如疫苗可以激发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从而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疾病。
此外,一些药物还可以降低患某些疾病的风险。
例如,抗高血压药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最后,药物也可以辅助诊断疾病。
一些药物被用于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
例如,造影剂可以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中提高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药理学试验中使用的药物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某种药物的疗效或安全性。
总的来说,药物是通过与生物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相互作用来改变生物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调节、预防和辅助诊断疾病的目的。
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治疗疾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以及辅助诊断。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结语
谢谢大家!
44
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示意图 45
46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47
酪氨酸激酶受体
胰岛素及一些生长因子的受体本身具有酪氨 酸蛋白激酶的活性,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48
细胞核激素受体
类固醇激素等在细胞核内有相应的受体,称为细胞核激素受体(cell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所形成的激素受体复合物,在细胞核中产生作用。
38
竞争性拮抗药 (competitive antagonist) E
Log C 39
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和力 E
log C 在实验系统中加入拮抗药后,若2倍浓度的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 激动药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mol/L)的负对数称为pA2值。
40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E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 2.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
12
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
E 100
E 100
50
50
0
0
10
20
30
C
0.2
0.4
0.8 Log C
13
(一)药物剂量
作用强度
无 效 量
药理学 3 药效

(3)后遗效应( 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仍有残留的 药理效应。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日晨出现乏力、困倦。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effect, 回跃反应),突然 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长期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明显回升 (5)过敏反应( allergy,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的不 正常的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 经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反应性质与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Y 竞争性拮抗药对 激动药的拮抗作用
Z 非竞争性拮抗药对
激动药的拮抗作用
储备受体 (Spare receptors )
通常全部受体被占领才产生Emax
高活性药物激活部分受体即产生Emax,剩余
的未被激活受体称储备受体。
拮抗剂必须全部占领受体(包括储备受体),
才发挥拮抗。
五、受体类型 (Receptor classes)
药物
内源性配体
Receptor 信息放大系统
功能蛋白,细胞膜或细胞内 可识别微量化学物质
介导细胞信号传导
生理、药理学反应
二、受体的特性
1、灵敏性sensitivity:受体只需与极低浓度的配体 结合,即可产生显著效应。 2、特异性specificity 3、饱和性 saturability:与受体数量有限有关 4、可逆性reversibility :结合后可解离 5、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
1、对因治疗(又称治本)(etiological treatment): 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改善症状, 称为治标。 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必不 可少 。
药效学的最新考点: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效学的最新考点:药物的基本作用药效学的最新考点: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关系的科学。
药效学既是药物产生作用的理论基础,也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
下面一起来看看药物的基本作用吧!1.药物作用与效应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①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增强称为兴奋,如咖啡因,阿托品,肾上腺素等;功能的减弱称为抑制,如阿司匹林,苯二氮类药物;②药理效应在不同器官,甚至在同一组织,也可产生不同效应;③药物作用一般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对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所引起的药理效应和强度不同,称作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选择性高的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大,组织细胞对其反应性高,药物作用范围窄,只影响机体的一种或几种功能;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广泛,可影响机体多种功能。
(2)药物对受体作用的特异性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强及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强;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一般副作用较多。
临床上用药一般应尽可能选用选择性高的药物,但效应广泛的药物在复杂病因或诊断未明时应用也有好处。
(3)药物的选择性一般是相对的,有时与药物的剂量有关。
(4)药物作用选择性是药物分类和临床应用的基础。
药物效应的基本类型和选择性是药理学中药物分类的主要依据,也是临床用药时指导选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
药物的治疗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是指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根据药物所达到的治疗效果,可分为:1.对因治疗指用药后能消除原发致病因子,治愈疾病的药物治疗。
例如使用抗生素杀灭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性疾病;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等属于对因治疗。
此外,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称为补充疗法,又称替代疗法。
1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的基本作用:(1)基本表现:兴奋、抑制;(2)基本作用方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全身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3)药物的选择性2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治疗作用: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治病因子,中医称为治本。
对症治疗:。
改善疾病症状,中医称治标。
不良反应: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或对机体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
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本质是免疫反应。
继发性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的残存药理反应。
3 特异性受体的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受体调节的方式:脱敏、增敏4 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1)对酶的作用,药物的许多功能都是通过影响酶的功能来实现的。
(2)影响离子通道,NA K CA离子对核酸的作用,核酸代谢影响神经递质体内自身活性物质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磺胺类药物由于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影响免疫功能,左旋咪唑有免疫增强作用,环孢素有免疫抑制作用理化条件的改变,甘露醇高渗溶液的脱水作用5 药物的转运作用生物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转运的方式及分子机制,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没有饱和现象,扩散速率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和药物的脂溶性,浓度越高,脂溶性越强,扩散越快)滤过(水溶性极性和非极性物质通过水通道滤过的方式)二主动转运载体介导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载体与被转运物质发生迅速可逆的相互作用,对转运物质有相当高的选择性。
三异化扩散载体介导,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四胞饮吞噬作用五离子对转运6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收途径:1内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对于固体型制剂,吸收前药物首先从剂型中释放出来,这是一个限速步骤,常常控制吸收速率,一般溶解的药物或液体剂型较易吸收影响因素:排空率PH 胃肠内容物的充盈程度(大量的食物可以稀释药物从而降低浓度影响对药物的吸收)药物的相互作用(有些金属或矿物质可与四环素类药物发生螯合作用,阻碍药物的吸收或使药物失活)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门静脉吸收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是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2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肌内和皮下注射)3 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药和其他气雾剂药物可通过呼吸道吸收4 皮肤给药浇淋剂(两个条件,一是药物必须从制剂机制中溶解出来,然后穿过角质层和上皮细胞,二是由于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故药物必须是脂溶性)分布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一与血浆蛋白结合以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方式,二组织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产代谢产物的过程:分两步,第一步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第二步为结合反应排泄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型通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胆汁排泄:肝肠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过程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如西环素类可被直接重吸收,另一些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则可被肠道微生物的B-葡萄甘酸酶水解并释放出原型药物,然后被重吸收)乳腺排泄:注意弃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方式/类型
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药物效应(宏观):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的结果。
二者稍有区别。
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阻M-R,而其效应则是扩瞳。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作用部位分:
1.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2.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
(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按用药目的分:
1.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如P-G治疗脑膜炎。
2.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四)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从药物作用先后分:
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
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
(五)药物的作用性质
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兴奋(亢进)/抑制(麻痹)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不足。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物是通过机体而发挥作用的,它干扰或参与机体内在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而达到用药目的。
各种药物性质不同,其作用原理也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化条件的改变:此类药物主要是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如抗酸药通过简单的化学中和反应使胃酸度降低,从而达到治疗溃疡病的目的; 甘露醇高渗液进入血液甲从肾脏排出,可从周围吸收水分,从而达到抗脑水肿和利尿的作用。
二、补充或干抗代谢物质:人体内各种维生素、激素及铁、钙、钠、钾等的缺乏均可致病。
如能适当补充此类物质即可治病。
某些药物以其结构与某些物质相类似而以假乱真,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目的。
如磺胺药与对氨基恭甲酸竞争参与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生长。
三、对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对酶的抑制而发挥作用,通过促进酶的作用而显效。
如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酪酶,可促进肠蠕动;胰岛素激话己糖撤酶而促进糖代谢作用。
四、对细胞膜的作用:各种利尿药就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再吸收水和钠而发挥利尿作用的。
苹妥因钠通过稳定细胞膜而呈现抗顾痈、抗心律失常作用。
青雷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台咸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药物作用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叫作对固治疗,即治本。
如抗生素杀灭体内致病微生物、解毒药促进体内毒物的消除。
药物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症状的叫作对症治疗,即治标。
对症治疗不是根本的治疗,但能改善症状、解除痛楚。
如抗休克、杭心衰、抗惊顾、退热、平喘、解痉等。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亢进,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麻痹(paralysis)。
过度兴奋转入衰竭,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能引起细胞形态与功能发生质变的药物受到注意,例如某些物质可以引起细胞癌变,基因疗法能
使机体引出遗传缺陷时或原来没有的特殊功能。
药物作用特异性强的药物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二者不一定平行。
例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但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
作用特异性强及(或)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
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应较多。
但广谱药物在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也有其方便之处,例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后者简称疗效并非同义词,例如具有扩张冠脉效应的药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药,抗冠心病药也不一定都会取得缓解心绞痛临床疗效,有时还会产生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效应的两重性: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