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及习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讨论、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和猜测。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梳理故事脉络。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和衷共济的精神。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课文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你们对他们的品质有什么看法?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衷共济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写作训练2.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谁能说说他们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1一、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等词语的意思。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__分段。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3、体会人物性格品质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知错能改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时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语。

(2)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2、认读生字3、难字指导:“颇”读pō,不读pó;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理解词语胆怯——胆小。

理屈——理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三、走进课文,回答问题。

四、统领全文,感受人物形象品质。

1、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2、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做题目?3、“将”“相”各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五、拓展延伸就将相和两人的高尚品质结合学校和本班当前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要养成爱护集体荣誉、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六、作业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__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将相和教案及作业

将相和教案及作业

将相和教案及作业(2)这篇文章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2.自由小声读课文,看看《将相和》是分哪几个小故事来写的?完璧归赵(1一10自然段)渑池之会(11一15自然段)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

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2.喜欢廉颇。

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

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

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

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2)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3一、揭题板书,理解题目1、(简介当时背景)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齐、楚、秦、燕、赵、魏、韩。

其中,赵国比拟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秦国的欺压,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做到字正腔圆、留意正音)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将和相都是古代官职名,将是指大将廉颇(板书),相是指宰相(丞相)蔺相如(板书),相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上卿,相当于此时此刻的国务院副和在这里应当是什么意思?(和好)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和平共处、和气生财)此外,还有带和的名言,请看(课件)二、明确目标,清楚方向过渡: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请先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1、驾驭生字璧、荆,理解完璧归赵、义正词严、大大方方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用文中词语概括三个故事。

3、理解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络1、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三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能用文中词语概括三个故事2、探讨沟通(穿插生字璧和荆的学习):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璧,下边是一个玉,因为:和氏璧是一块宝玉。

)其次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荆:左右构造,右边是个立刀,为什么?带刺的树枝。

足见廉颇请罪的诚意。

)3、你觉得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4、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讲讲将相和的故事。

四、深化探究,感悟品质师:咱们就从事情的起因起先读吧。

(一)[出示:探究活动:读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描写中看出来的,画出相关的句子](二)反应探讨:智勇双全句子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情愿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和与不和的原因。

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廉颇与蔺相如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冲突。

2.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将”与“相”分别指谁。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学生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廉颇与蔺相如的和与不和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忠诚、智慧等。

学生举例说明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5.学习写作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对话,分析对话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尝试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6.拓展延伸教师提问: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7.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8.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尝试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小故事。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对于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3.在学习写作方法时,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技巧,但在实际运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4.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

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

(板书)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

(板书)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

(负荆请罪)“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

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

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

(板书:英勇善战)(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篇一」《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及习题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将相和》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2.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的。

(板书:语言行动)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品读语言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品读语言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品读语言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

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

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

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

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

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

(板书:体现个性)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

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写话:想象一下,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

是啊,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将相和》精彩片段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生:我把自己归纳整理的和大家分享一下: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

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生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生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生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请同学们通过分析语言描写总结一下蔺相如的特点。

生1:机智勇敢。

生2:不畏强暴生3:聪明机智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分析语言描写对蔺相如的特点把握得很全面。

作者不仅从语言上体现他的特点,还从行动上来体现。

请同学们画出对蔺相如的行动描写,进一步理解蔺相如这个人物。

生1: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生2: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请同学们通过分析行动描写,总结蔺相如的特点。

生1:不畏强暴。

生2:机智勇敢。

师总结:通过品析语言和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读拼音,写字词。

1.他向我们xǔnuò()一定会带礼物回来。

2.我们对fànzuì()分子绝不姑息,一定要严惩。

3.他们liǎ()非常胆小,一到这个时候就露qiè(),真让人无奈。

4.当年,在天安门jǔxíng()的开国dàdiǎn(),非常壮观。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2.秦王双手捧住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

()3.(他)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用关联词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理直气壮”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颇将军吗?”(改为间接引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能力大提升四、课文内容梳理。

《将相和》这篇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展现了蔺相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廉颇的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本文告诉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严厉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须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