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植物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植物种质资源结课论文--观赏性芳香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

植物种质资源结课论文--观赏性芳香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

目录摘要 (I)英文摘要 (Ⅱ)1.前言 ........................................................................................................................................... - 1 -2.观赏性芳香植物........................................................................................................................ - 2 -2.1观赏性芳香植物的定义................................................................................................. - 2 -2.2观赏性芳香植物的资源及分布..................................................................................... - 2 -2.3观赏性芳香植物分类..................................................................................................... - 2 -2.3.1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 2 -2.3.2按芳香部位进行分类.......................................................................................... - 3 -3.观赏性芳香植物的作用............................................................................................................ - 3 -4.观赏性芳香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 3 -4.1观赏性芳香植物的园林配置原则................................................................................. - 3 -4.1.1生态性原则.......................................................................................................... - 4 -4.1.2艺术性原则.......................................................................................................... - 4 -4.1.3经济性原则.......................................................................................................... - 4 -4.1.4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 4 -4.2观赏性芳香植物的园林配置方式................................................................................. - 4 -4.2.1观赏性芳香植物的配置...................................................................................... - 4 -观赏性芳香植物配置方式表4-1................................................................................. - 4 -来源:作者自绘........................................................................................................... - 4 -4.2.2观赏性芳香植物与山石的配置.......................................................................... - 5 -4.2.3观赏性芳香植物与水体的配置.......................................................................... - 5 -4.2.4观赏性芳香植物与园路的配置.......................................................................... - 5 -4.2.5观赏性芳香植物与园林建筑小品的配置.......................................................... - 5 -4.3观赏性芳香植物园林应用的形式................................................................................. - 6 -4.3.1芳香植物专类园.................................................................................................. - 6 -4.3.2夜花园.................................................................................................................. - 6 -4.3.3康复花园.............................................................................................................. - 6 -4.3.4特殊人群的芳香绿地.......................................................................................... - 7 -5.芳香植物在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7 -5.1芳香植物在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问题.................................................................... - 7 -5.2芳香植物在园林应用中的一些建议............................................................................. - 8 - 参考文献....................................................................................................................................... - 9 - 致谢 ............................................................................................................................................ - 10 -观赏性芳香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摘要:芳香植物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植物学论文范例优秀3篇

植物学论文范例优秀3篇

植物学论文范例优秀3篇植物学论文篇一1.1基本情况房屋建筑学在建筑工程专业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工程专业的一个基础性专业学科。

它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房屋建筑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能够选择合适的房屋建筑构图,在合适的时候,学生还能自己设计房屋建筑构图并解决实际建筑中遇到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这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解一般建筑的基本结构构造知识和技术,从而掌握房屋建筑业的基本建筑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快速的绘画房屋建筑设计图,提高学生的建筑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房屋建筑学具有较强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能够培养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开设这一门课程,能够为学生建筑工程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在建筑方面的新创意和新想法,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1.2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教学观念需要更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程建筑专业都开设了房屋建筑学这一学科,但是很多学校所使用的书籍内容比较陈旧和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建筑发展的新要求。

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落后,所使用的书籍没有更新,还是沿用以前的课本。

现在很多新的建筑应用技术没有进行讲解或者讲解不全面,比如现在普遍使用的框架结构、铝合金结构、塑钢门窗等工艺缺少介绍。

很多书中所讲的建筑工艺和结构都是以前使用的,已经淘汰或者快被淘汰的东西。

这就导致了房屋建筑学所讲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们所学的内容不能够完全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就意味着工作了以后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加大了工作的难度。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选用新的教材,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符合社会的建筑发展要求。

1.3教师教课固于传统,缺少创新现在很多教授房屋建筑学的教(白话文☆)师授课内容单一并且乏味,让学生觉得枯燥,缺少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变。

很多的教师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灌输式教学,教师处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缺少师生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让双方能够相互了解,不利于教学的水平提高和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消化,甚至有些时候房屋建筑学这一学科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奥妙植物学课程论文

奥妙植物学课程论文

奥妙植物学课程论文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对策【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药用植物资源已经暴露出了相当大问题。

本文介绍了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以及濒危状况,然后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药用植物;保护;利用;1、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概况1.1 药用植物资源从传统意义上说,药用植物资源是指中医在传统上用于防病、治病的中药材植物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包含的药材种类、范围在不断扩大。

现在泛指在我国自然资源中存在的一切可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种类。

辽阔的土域,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我国的地貌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气温从热带跨到温带,地势西高东低,从东部沿海到西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成三级台阶之势,地形地貌的复杂多样为世界之最。

复杂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我国药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性。

从神农尝百草到东汉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到唐代新修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等著名中医理论专著,都对药用植物进行过统计。

同时孕育了张仲景、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学家。

1.2资源分布状况我国现有药有植物I1146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约占80%[1]。

药用植物资源的自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分布规律,而且有些种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依赖性和自身特有的品质,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的药用品种,即中医药的所谓“地道药材”(如广藿香、川黄连等)。

1.3资源利用概况我国目前上市的中草药中,来源于栽培植物药材产量约占40%。

现有商品药材约1000种,占现资源种类的10%。

1995年版药典记载植物药材456种,现有中成药方剂组成和临床处方所使用的中药材约500~600种。

目前,我国出口的中药材约500种。

药用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的扩大和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质量、利用率的提高,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也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植物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研究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演变,植物病害问题因病原微生物的活跃而日益严峻,对作物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植物病原与宿主植物间的精细互动机制,旨在解锁病害发生的深层原理,为科学防控病害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精心策划的一系列实验,我们揭示了病原微生物如何运用多样的感染策略穿透宿主的防御壁垒,以及宿主植物如何借助复杂的防御机制和精细的信号传导路径来反击这些入侵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究中阐明了信号分子(包括植物激素、一氧化氮、活性氧等)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的核心调节作用,这些分子不仅指挥着宿主的防御策略,还间接影响着病原的致病效力。

此外,我们观察到不同宿主植物在防御策略及信号传导路径上的显著多样性,为抗病品种的培育开辟了新路径。

本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植物-病原相互作用机理的认知,也为病害管理策略的创新与抗病育种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通过细致解析信号传导途径及关键调控因子,我们有望开发出更为精准高效、减少化学农药依赖的病害防控策略,保障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抗病育种技术的突破将促成更多高抗性、高产高效的作物品种,有效缓解病害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挖掘新型信号分子的调控机制,解码关键因子的功能,并加强跨物种的比较分析,力求全面解锁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动的奥秘,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技术解决方案。

关键词:植物病原微生物;寄主植物;互作机制;信号传导途径;病害防控;抗病育种目录摘要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5)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 (7)2.1 植物病原微生物学基础 (7)2.2 植物病理学基础 (8)2.3 植物免疫学基础 (9)第三章植物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 (10)3.1 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机制 (10)3.2 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 (10)3.3 互作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与调控 (11)第四章实验方法与技术 (13)4.1 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培养 (13)4.2 实验设计与操作流程 (13)4.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14)第五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16)5.1 实验结果展示 (16)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17)5.3 与前人研究的对比与联系 (18)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9)6.1 研究结论总结 (19)6.2 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与建议 (19)6.3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20)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植物病原微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不容小觑,它们通过侵袭寄主植物引起减产和品质下滑,成为制约全球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

植物学论文

植物学论文

xx师范学院题目: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年级:xxxx学号:xxxxxxxx姓名:xxx指导老师:xx浅谈藻类植物摘要:类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光合同化生产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同时固氮藻类(和固氮细菌)每年约能固定1.7亿t的氮素。

因此,藻类不仅是人类和动物极其重要的食物源,而且它们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氧也是大气中氧的最重要的来源。

不言而喻,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环境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藻类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中(包括湖泊、水库、江河、溪水、沼泽、池塘、泉水、冰雪等)以及潮湿地表,其中生长在内陆淡水水体中的为淡水藻,分布于海洋和内陆咸水水体中的为咸水藻。

中国的藻类包括有:原核生物中的蓝藻门;原生生物的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裸藻门以及属于植物界的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其中海藻已记录的共2458种(详细情况将在海洋一节中讨论),这里仅讨论中国淡水藻类的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

1中国淡水藻类资源受威胁的状况(1)物种受威胁的状况虽然中国的淡水藻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有些罕见的种已遭受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其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淡水红藻和褐藻。

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或工业发展而过量抽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泉区的水源枯竭或濒临枯竭。

泉城济南、山西晋祠和娘子关的泉源就是著名的例子。

泉水枯竭,使那些依赖泉水环境生长的特有藻类(特别是淡水红藻)面临厄运,有些已荡然无存。

淡水褐藻更为珍稀,中国仅在40年代初于四川重庆嘉陵江中发现过,几十年来由于环境的演变,也已消失。

最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少泉水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泉水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因而造成生长在其中的淡水红藻和其他泉水生物面临濒危,有的甚至灭绝。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植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效应,通过细致比照不同城市化进程下植物群落的种类组合、垂直与水平结构的变迁,及其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乃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维度影响,双刃剑般的城市化影响得以揭示。

研究观察到,城市化深化进程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趋于单一,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加剧,伴随而来的是群落结构简化与碎片化的明显趋势,无论是垂直结构的分层还是水平分布的格局均遭受显著干扰。

功能层面,城市化显著抑制了植物群落的光合效率,改变了呼吸作用的强度与模式,尽管植物群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调整。

尤为突出的是,城市植物群落在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上的效能显著降低。

此项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实证认识,还为城市规划的科学决策与环境保护策略提供了有力证据。

研究强调,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与恢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潜在作用尤为关键。

此外,研究也前瞻性地指明了未来研究的若干方向,包括更深入地探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植物群落动态演替机制,以及评估不同城市化路径对植物群落影响的差异性,旨在为构建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文明提供更加周全和深刻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功能影响;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目录摘要 (1)1.1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与发展 (3)1.2 城市植物群落的重要性 (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5)第二章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2.1 城市化对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6)2.2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 (7)2.3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影响 (8)第三章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10)3.1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光合作用的影响 (10)3.2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呼吸作用的影响 (11)3.3 城市化对植物群落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11)第四章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4.1 研究区域与样本选择 (13)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13)4.3 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14)第五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16)5.1 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 (16)5.2 城市化对城市植物群落功能的影响结果 (16)5.3 结果讨论与解释 (17)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19)6.1 研究结论 (19)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9)6.3 对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建议 (20)第一章引言1.1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一个显著的趋势。

植物学论文5000字

植物学论文5000字

植物学论文5000字1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1.1传统的实验教学传统的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带教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

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己经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较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不断的督导,但是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大打折扣。

1.2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配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对药用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一些必要改革。

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把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获取知识[2,3]。

1.2.1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术是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技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

实验教学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1.2.2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药用植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等实验。

这些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

如果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野生植物资源学论文

野生植物资源学论文
3.1气候相似论
气候相似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一理论明确了气候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制约作用,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失为现代树木引种驯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成功的引种例证。如杭州植物园从气候相近或相同的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地引进大量树种,成活率较高;而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其引种范围则没有浙江、江西等地广,很多常绿树种受到气候的限制,在南京不能安全越冬。
2.2开发野生资源,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它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小桥流水”、“岁寒三友”之类的诗情画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了。在生态园林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次生态位,而且要尽量丰富各层次内的植物种类。要让苔藓类、蕨类、草本类、藤本类、灌木类、乔木类植物都能在城市园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长处。野生植物是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最好样板,野生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中将起巨大作用。
1.3“产用研”脱节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由于科研体制问题,当前科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生产相脱离,为科研而科研,通常是论文发表或课题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②生产与应用脱节。生产者由于技术、投入或风险等原因,无力也不愿进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随大流,生产“大路货”;而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力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创造园林景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为植物应用的新材料、新品种的缺乏逼迫修改设计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课程资源植物学题目龙眼的开发与利用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 11级生物科学B班龙眼的开发与利用摘要:龙眼,又称桂圆,果实营养价值高,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是著名的食药兼用的热带特色果树。

原产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龙眼。

中国龙眼种植历史悠久, 是世界龙眼的主要生产国。

龙眼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致优美,是制作高级家具的原料,又可雕刻成各种精巧工艺品。

龙眼花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龙眼蜜是蜂蜜中的上等蜜。

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酒、膏、酱等,亦可加工成桂圆干肉等。

此外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

龙眼的药用价值很高,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

龙眼全身是宝,有极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龙眼;开发利用;药用价值;营养价值;保护一、前言龙眼属于无患子科( Sapindaceae)龙眼属(D imocarpus Lour. )。

该属中的栽培种龙眼(D imocarpus longanaLour. )具有约2000年的栽培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龙眼有400多个品种,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南部、东南部、印度、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方。

我国是龙眼的原产地之一,中国龙眼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龙眼栽培业的首位。

其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一直声誉卓著。

中国拥有丰富的龙眼遗传资源,种类多,分布广, 野生、半野生变种多。

在我国的云南和海南分布有野生龙眼。

云南是野生龙眼的自然分布区,西南部南起孟连县南垒河流域及其分支水系, 北到施甸县波多河流域。

已发现野生龙眼大树7万多株, 其中孟连县约2万多株,临沧县澜沧江流域约3万多株,耿马县、镇康县各约1万多株, 施甸县、永德县共约5000株。

海南野生龙眼分布在岛中部、南部、西南部的五指山区、尖峰岭、万盖岭、坝王岭等的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中[ 1 ]。

二、龙眼的形态特征及其相关概述龙眼(Dimocarpus longan),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 龙眼属(D imocarpus Lour. ),常绿大乔木,树体高大,6-10米。

多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或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或钝,长6-10厘米,宽2-4厘米,基部偏斜,全缘或波浪形,革质、光滑无毛,下面通常粉绿色;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黄白色,被锈色星状小柔毛;花萼5深裂;花瓣5,匙形,内面有毛;有雄性与雌性两性花,雄蕊通常8;子房2~3室,柱头2裂;果球形,成实于初秋,种子黑色,有光泽。

从植物形态学上看,严格地说,龙眼属聚伞花序圆锥形排列的混合花序:即整个圆锥花序属于无限花序,但最后一级小花序上所发生的聚伞花序则为有限花序,成有规律的三歧分叉。

龙眼的花型仅有三种:雄花、雌花、中性花。

(1)雄花花呈浅黄白色,有花曹(5深裂),花瓣(5瓣),花盘粗大,雄蕊发达7-10枚,多为8枚,花丝长0.6-0.8厘米,黄白色,呈现放射状散开,雄蕊上花药黄色,具有四个花粉囊和一个药隔,花粉囊具有表皮纤维层、中间层和毡绒层。

在始花后-天开裂,且-朵雄花上的8个花药并不是同时开裂,可连续2-3天,一般常在早晨8-10点开放,散发花粉后花药呈纵裂。

成熟花粉属二核花粉,生殖核授粉后发育成两个精子,精子圆形,大小略异。

雌蕊退化,仅留-个红色的小突起,雄花一般在开放后3-4天即脱落或枯干。

ﻫ(2)雌花是龙眼最主要的花型,外形与雄花相似,但雌蕊发达,子房2-3室(多为2室),花柱合生,开放时柱头分叉,弯曲形状有眉月双弯、叉状和r型。

雌蕊柱头开裂成2叉时就可接受花粉,可维持2-3天仍然授粉有效,3天后柱头干枯失去光泽,子房周围有退化雄蕊7-8枚,花丝特短,花药不散发花粉。

龙眼的胚珠属倒生胚珠,有内外两层珠被,在受精后还发育出第三株被,即果肉、胚囊发育方式属寥属型,具八核,受精前两个极核并合为次生核。

ﻫ(3)中性花花尊和花瓣未能充分裂开而生叠成为盘状,外形似雄花、雌花。

惟有花丝短仅露出花盘,花药不散发花粉者为显雄性的中性花;花柱短,柱头稍露出花盘,柱头稍开裂但不弯黄,均不坐果,为显雌性的中性花。

这两种退化的雄花,雌花都失去性功能,故统称为中性花。

龙眼的果实累累而坠,外形圆滚,如弹丸却略小于荔枝,皮青褐色,革质而脆,果肉味甜可吃。

去皮则剔透晶莹偏浆白,隐约可见内里红黑色果核,极似眼珠,故以“龙眼”名之。

龙眼因是皇室的贡品而得名“龙眼”,但后来此名反而成为忌讳。

因为吃“龙眼”就是吃“龙的眼睛”,龙(皇上)的眼睛又岂能吃的呢。

因此龙眼后来有别的名字。

北魏(386—53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云:“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因其成熟于桂树飘香时节,俗称桂圆。

“另有一说桂圆一名是由于龙眼是广西(桂)产的比较多,又圆圆的,所以北方人称之为桂圆。

另外亦有人把产自福建的龙眼称为福圆。

三、龙眼的价值龙眼俗名“桂圆”,别名龙目、比目、荔枝奴、益智、亚荔枝、圆眼、川弹子、骊珠、燕卵、蜜脾、鲛泪、木弹、绣木团等。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Dimoca rpus longan Lour.)的假种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7]。

作为滋补药品及保健食品,已有1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

龙眼作为经济作物栽培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受气候条件限制,在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和我国种植面积广,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

我国分布以福建、广东、广西为主,(不含深加工产品产值),是我国南方地区著名的经济作物。

随着龙眼幼年树的逐渐投产及栽培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龙眼肉的产量有望继续增加,其经济效益随之增高。

龙眼肉作为保健食品,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仅限于果肉的服食或作中药的配伍之用,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甚少,随着龙眼肉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机理的逐渐揭示,其采后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龙眼肉的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龙眼肉(干)含水量0.85%,可溶性部分79.77%,不溶性物质19.39%;灰分3.36%[2]。

国家标准(《药典》标准):水分<15.0%(干燥法),总灰分<4.0%(灼烧法),水溶性浸出物>70.0%(热浸法)[3]。

可溶性部分:葡萄糖(glucose)24.91%,蔗糖(sucrose)0.22%,酸类(以酒石酸计)1.26%,腺嘌呤(adenine)和胆碱(choline)等含氮物质6.309% 等[2]。

另含蛋白质5.6%、脂肪0.5%[4]。

尚含维生素B1、B2、P、C等[4,5]。

龙眼肉(干果肉)100g,内含:糖17g、蛋白质15g、磷118mg、钙30mg、铁4.4mg等[6]。

(二)龙眼的药用价值龙眼肉被人们推崇为“果中圣品”,老弱妇孺皆宜,作为保健食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本草纲目》记载,“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具有“开胃健脾,补虚益智”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亦记载:“久服强魄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

《折肱漫录》说:“功与人参并”,《理虚元鉴》亦说:“功并人参”[8]。

《日用本草》说龙眼肉“盖智宁心”。

传统中医学认为,龙眼肉可用于治疗心血不足、体虚力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贫血、自汗盗汗、脾虚泄泻及妇人产后浮肿诸症[9]。

龙眼肉既是保健食品又是滋补药品,祖国医学对它的研究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上自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下至200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有记载[8]。

1.龙眼的主要功效(1)龙眼营养丰富,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

(2)龙眼的糖分含量很高,且含有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萄萄糖,体弱贫血,年老体衰,久病体虚,经常吃些桂圆很有补益;安神,治失眠、健忘、惊悸。

古人很推崇桂圆的营养价值,有许多本草书都介绍了本品的滋养和保健作用。

(3)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适用于心脾两虚证及气血两虚症患者。

龙眼肉甘温滋补,入心脾两经,功善补益心脾,而且甜美可口,不滋腻,不壅气,实为补心健脾之佳品。

久病体虚或老年体衰者,常有气血不足之证,而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症。

(4)龙眼对人体有滋阴补肾、补中益气、润肺、开胃益脾,可作为治疗病后虚弱、贫血萎黄、神经衰弱、产后血亏等功效。

(5)龙眼即桂圆(桂元、元肉)。

(6)龙眼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

龙眼肉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示其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龙眼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强机体素质等作用。

主治:主治氕脏邪气,治厌食、食欲不振,驱肠叶寄生虫及血吸虫。

长期食用,强体魄,延年益寿,安神健脑长智慧,开胃健脾,补体虚。

新鲜龙眼用沸汤淘过食,不伤脾。

李时珍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强身健脑则以龙眼为良。

因为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平。

可治思虑过度伤及心脾。

2.龙眼各部分功效(1)龙眼肉功能: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

ﻫ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惊悸;怔忡;失眠;健忘;血虚萎黄;有经不调;崩漏。

(2)龙眼叶功能:泻火解毒。

归经:入心经、脾经。

主治:治感冒,疟疾,疔肿,痔疮。

(3)龙眼花功能:温肾利尿。

主治:治淋症。

(4)壳功能:散风邪风。

祛风;解毒;敛疮;生肌主治:治心虚头晕、耳聋、眼花。

痈疽久溃不敛;烫伤治荨麻疹等皮肤病。

(5)龙眼子功能:止血,定痛,理气,化湿。

ﻫ主治:治创伤出血,疝气,瘰疬,疥癣,湿疮。

(三)龙眼的营养价值:龙眼的果实是果中珍品,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脂肪和果糖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份。

即可供鲜果,且可供焙干制罐或加工龙眼膏,是医药上的珍贵补品。

龙眼指的是鲜果,果肉色泽晶莹,鲜嫩爽口,味甜如蜜,果实干后则变成暗褐色,质柔韧。

龙眼带壳带核晒干后叫龙眼干,如果是去壳去核,只留果肉,晒干后就叫桂圆。

由于以前水果不能储藏,不利于运输,龙眼总是晒干才运往北方,因为龙眼是广西产的比较多,又圆圆的,所以北方人把龙眼叫做桂圆,他们并不知道桂圆原来的形态是龙眼。

桂圆肉有补心脾、益气血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中药,但鲜桂圆肉即龙眼多食却易生湿热及引起口干。

入药治病多用干桂圆肉。

含有大量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桂圆早已成为一味良药。

其主要功能是安神,治失眠、健忘、惊悸。

研究发现,桂圆对子宫癌细胞的抑制率超过90%,妇女更年期是妇科肿瘤好发的阶段,适当吃些桂圆有利健康。

桂圆的糖分含量很高,且含有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萄萄糖,体弱贫血,年老体衰,久病体虚,经常吃些桂圆很有补益;妇女产后,桂圆也是重要的调补食品。

(四)龙眼的其他价值可用作风景林和防护林,木材坚固耐久,根、干可以提烤胶。

疏林砍伐,根干经闷烧制成木炭,热值高,味道佳,是碳烤与使用者的首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