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7年国内移动信息安全十大事件
数据安全十大经典案例

数据安全十大经典案例
1. 2013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揭露了美国政府大规模监控计划PRISM,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数据安全担忧。
2. 2014年,美国零售巨头Target遭遇黑客攻击,导致超过1亿名顾客的信用卡和个人信息被窃取。
3. 2015年,美国政府办公人员人事管理局(OPM)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2200万名联邦雇员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4. 2016年,雅虎披露了两起大规模黑客攻击事件,共计约30亿用户的账户信息被盗取。
5. 2016年,Uber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约5700万名用户和600万名司机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6. 2017年,美国信用报告机构Equifax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约1.4亿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7. 2017年,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9000万名乘客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8. 2017年,医疗保险公司安盛(Anthem)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约7800万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9. 2018年,Facebook爆发了剑桥分析公司丑闻,该公司在未经用
户同意的情况下获取了约870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
10. 2019年,资讯网站Flipboard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5亿名用户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网络安全大事记

网络安全大事记
1. 2000年5月4日,"ILOVEYOU"恶意邮件肆虐全球,感染
了数百万计算机,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 2007年7月,爱尔兰银行卡数据泄露事件,致使约100万
持卡人的个人信息被盗取。
3. 2010年1月,Google遭到中国黑客的攻击,导致数十个Google帐户被盗,引发全球关注。
4. 2011年4月,PlayStation Network遭到黑客攻击,导致77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
5. 2013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前工程师Edward Snowden泄
露了NSA的大规模监听计划,引发国际社会对隐私保护的关注。
6. 2014年9月,苹果iCloud服务遭到黑客攻击,导致数百名
名人的私人照片被盗。
7. 2015年12月,乌克兰电网遭到俄罗斯黑客攻击,致使乌克
兰部分地区停电数小时。
8. 2016年6月,亚马逊阿里巴巴和eBay等电商网站遭到黑客
攻击,造成数百万用户账户信息被盗。
9. 2017年5月,全球范围内的" WannaCry"勒索软件攻击爆发,感染了数十万计算机,导致企业和机构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10. 2020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俄罗斯黑客对数个联邦机构
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络入侵,引发了对网络安全的高度警觉。
大数据安全的典型案例

大数据安全的典型案例大数据安全是指在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保护和防护,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安全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下面列举了10个典型的大数据安全案例。
1. 个人隐私数据泄露在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成为了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然而,由于数据泄露事件的频发,很多个人隐私数据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例如,2018年Facebook 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中,个人隐私数据被用于操纵选民意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 数据篡改大数据中的数据篡改是指对于已经存储的数据进行恶意修改,从而导致数据的不完整或虚假。
例如,银行系统中的数据篡改可能导致账户余额错误或交易记录被篡改。
3. 数据丢失大数据系统中的数据丢失是指数据在存储、传输或处理过程中意外丢失或损坏。
数据丢失可能会导致业务中断、损失巨大。
例如,2017年的WannaCry勒索软件攻击,导致许多机构和企业的数据被加密,无法正常使用。
4. 数据滥用大数据中的数据滥用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利用大数据进行商业和非商业目的,可能导致用户权益受损。
例如,一些公司未经用户同意,将用户的个人信息用于广告推送等商业目的。
5. 数据泄露大数据系统中的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获取到重要的敏感数据。
例如,2014年美国零售商Target遭受的数据泄露事件,导致超过1亿用户的信用卡信息被窃取。
6. 数据备份不完善大数据系统中的数据备份是保障数据可用性和恢复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果数据备份不完善或不及时更新,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将无法及时恢复数据。
例如,2017年亚马逊AWS云服务的故障,导致一些客户的数据无法及时恢复。
7. 数据访问控制不严格大数据系统中的数据访问控制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
然而,如果数据访问控制不严格,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获取到敏感数据。
数据安全方面的案例

数据安全方面的案例
1.美国国家安全局泄露事件:2013年,美国前情报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大量机密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全球互联网用户的监控行为,引发了全球对数据隐私和安全的关注和担忧。
2. 中国大量个人信息泄露事件:2016年,中国一家大型在线招聘网站遭遇黑客攻击,导致超过1.3亿个人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这次事件引发社会对数据安全的关注和呼吁,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监管和保护。
3. Facebook-Cambridge Analytica数据泄露事件:2018年,Facebook和英国数据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因未经用户同意获取和使用个人数据而被曝光。
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大型科技公司对个人数据的滥用和监管的关注,并推动了全球数据隐私保护法规的出台。
4. 美国Equifax数据泄露事件:2017年,美国信用评级公司Equifax遭遇黑客攻击,导致超过1.4亿个人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该事件引发了对数据安全和公司信息安全意识的加强和呼吁,也推动了相关法规的加强和完善。
5.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数据泄露事件:2017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遭遇黑客攻击,导致近2万名员工和患者的个人数据被泄露。
该事件引发了英国政府对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重视和加强,也促进了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和使用。
2017年全球十大网络安全事件

2017年全球十大网络安全事件1.Equifax Inc. 信用机构遭黑客入侵介绍:据路透社等媒体消息,美国三大信用报告公司之一的Equifax Inc.在一份声明中称,公司于2017年7月29日遭到网络攻击,近半美国人的信用信息被泄露。
黑客利用网站应用程序漏洞访问了约1.43亿消费者的姓名、地址、社会安全码和一些驾照号码。
Equifax遭到的此次攻击也成为史上最严重的安全漏洞事件之一。
2.中情局数千份机密文档泄露介绍:中情局数千份机密文档泄露,这些文件不仅暴露了CIA全球窃听计划的方向和规模,还包括一个庞大的黑客工具库,网络攻击入侵活动对象包括微软、安卓、苹果iOS、OS X和Linux等操作系统和三星智能电视,甚至是车载智能系统和路由器等网络节点单元和智能设备。
许多文件还被分类或标记为“最高机密”。
3.“WannaCry”席卷全球的红色幽灵介绍:2017年5月12日晚,一款名为Wannacry 的蠕虫勒索软件袭击全球网络,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巨大的勒索交费活动,影响到近百个国家上千家企业及公共组织,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在内,总共150个国家的30万名用户的电脑都被“WannaCry”病毒入侵并锁死。
“WannaCry”的蠕虫病毒采用的是传统的“钓鱼式攻击”,通过网页链接或其他方式引诱用户点击并下载邮件、附件等看似正常的文件,从而完成病毒的入侵与安装。
4.“邓白氏”千万信息惨遭暴露介绍:2017年3月16日,美国商业服务巨头“邓白氏”公司的52GB数据库遭到泄露,该数据包含3300万条记录,包括员工电子邮箱地址,企业员工联系信息,军事人员信息,政府部门与大型企业客户信息等。
5.“Petya变种病毒袭来介绍:2017年6月27日,“Petya”变种病毒通过邮箱附件传播席卷了欧洲,致使多个国家设施均遭感染导致运行异常。
该勒索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受病毒侵袭的国家除了乌克兰外,还有俄罗斯、西班牙、法国、英国以及欧洲多个国家,后续不排除会继续蔓延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
关于信息安全的事例

关于信息安全的事例
1. 2013年,美国白宫的社交媒体账户被黑客攻击并发布虚假
信息,导致国际媒体广泛报道。
此事件引发了对于政府机构的网络安全需求的广泛关注。
2. 2014年,索尼影视公司遭到黑客攻击,导致大量敏感数据
泄露,包括电影剧本、员工个人信息等。
这起事件引发了对于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视,并对索尼影视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务和声誉损失。
3. 2017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WannaCry勒索软件攻击事件,影响了包括英国国民保健署在内的数百个机构。
该恶意软件通过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漏洞,加密用户文件并勒索赎金。
此事件揭示了全球计算机系统安全薄弱性的严重性,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于信息安全的警觉。
4. 2019年,美国马里兰州议会遭到网络勒索软件攻击,导致
部分网络文件被锁定。
黑客要求赎金以解锁文件,否则将泄露敏感信息。
此事件引发了对于政府机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关注。
5. 最近,许多大型企业都遭受到了数据泄露的严重后果。
例如,Equifax和Marriott酒店集团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遭到黑
客攻击,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
这些事件对于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提出了重大威胁,并引发了对于企业信息保护的要求提高。
IT信息安全历程的十大里程碑事件

IT信息安全历程的⼗⼤⾥程碑事件 近⽇,国外⽹站评选出影响信息安全的⼗⼤事件,涵盖从加密、⼊侵检测到安全团队组织等。
本⽂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分别介绍这⼗⼤⾥程碑事件。
⼀、防⽕墙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互联⽹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互联⽹上各个组织都越来越清醒地发现,他们需要⼀种⽅法来关闭⾃⼰的⼤门,只允许被授权的⽤户进⾏访问。
在这样的背景下,防⽕墙的概念也就被⼈提出来了,⼏位颇有眼光的专家在研发防⽕墙⽅⾯也发挥了重要作⽤,构成了今天⽆数防⽕墙产品或理念的基础,他们是William Cheswick、Steve Bellovin、Marcus Ranum、Nir Zuk、David Presotto和Fred Avolio。
与此形成鲜明对⽐的是,现在的⼈们开始反感防⽕墙带来的种种不便,有些⼈甚⾄认为它会阻碍电⼦商务的进⼀步发展。
⼆、⼊侵检测专家系统 早在1984年,Dorothy Denning和Peter Neumann在SRI国际公司就职的时候便提出了IDES(Intrusion Detection Expert System,⼊侵检测专家系统),他们还为DEC的TOPS-20操作系统构建了⼀个IDES原型。
在IDES安全模型中,提出了⾮常规⾏为与普通的误操作之间建⽴关联。
现在,这⼀安全模型在IDS产品中被⼴泛应⽤。
三、事故响应及安全团队论坛 事故响应及安全团队论坛(The Forum for Incident Response &Security Teams,FIRST)成⽴于1990年,它汇聚了全世界很多遭受蠕⾍攻击的政府、企业和安全⼚商的事故响应团队,提倡信息共享。
但是,他们也⾯临不少困难,需要克服语⾔、时差所导致的沟通障碍。
现在,FIRST已经拥有全球180个成员组织,共同分享着关于安全威胁的各种资讯和信息。
四、利⽤虹膜扫描进⾏⽣物认证 和每个⼈的指纹都是独⼀⽆⼆的⼀样,⼈眼中的虹膜图案也是因⼈⽽异。
数据安全案例

数据安全案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数据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数据安全案例层出不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反思和警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数据安全案例,探讨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保护数据安全。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13年爱泼斯坦银行的数据泄露事件。
该事件导致了大量客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地址等敏感信息。
这一事件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损失,客户的信任度也大幅下降。
而造成这一数据泄露的原因在于银行的数据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机制。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安全案例是2017年的“勒索软件”攻击事件。
该事件导致全球范围内数千家企业和机构的数据被勒索软件加密,要求支付赎金才能解密。
这一事件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暴露了许多企业在数据安全方面的薄弱之处。
很多企业在数据备份、系统更新和网络安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例,比如社交平台上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盗取,导致用户遭受到骚扰和诈骗。
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了数据安全对于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
数据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企业需要加强对数据安全的重视,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机制。
个人也要增强数据安全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加强密码保护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为了有效保护数据安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泄露和篡改。
其次,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及时备份重要数据,以防止意外数据丢失。
再次,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加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建设。
最后,加强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培训,让员工了解数据安全的重要性,避免因为员工的疏忽而导致数据泄露和损失。
综上所述,数据安全是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通过分析数据安全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保护数据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2017国内移动信息安全十大事件2017年刚刚结束,回头反思过去一年的发生的各类网络安全事件,除了WannaCry勒索病毒横扫全球、2亿选民资料泄漏的“邮件门”及新型IoT僵尸网络等轰动全球的网络安全大事件外,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众移动安全事件也是让人应接不暇,下面就跟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下,2017年都发生了哪些移动安全事件吧。
1、勒索病毒瞄准“王者荣耀”袭击手机火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王者荣耀》不光吸粉能力、吸金能力超强,这吸引病毒的能力也非同一般。
6月2日,360手机卫士发现了一款冒充时下热门手游《王者荣耀》辅助工具的手机勒索病毒,该勒索病毒被安装进手机后,会对手机中照片、下载、云盘等目录下的个人文件进行加密,并索要赎金。
这种病毒一旦爆发,会威胁几乎所有安卓平台的手机,用户一旦中招,可能丢失所有个人信息。
从该病毒的形态来看,与PC端大规模肆虐的“永恒之蓝”界面极为相似,用户中招后,桌面壁纸、软件名称、图标形态都会被恶意修改,用户三天不支付,赎金便会加倍,一周不支付,文件就会被全部删除!除此之外,该勒索病毒可能使用的软件命名包括“王者荣耀辅助”或“王者荣耀前瞻版安装包”等。
2、个人隐私泄漏引发重视10款APP上安全“灰名单”2017年7月20日,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之一,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手机应用越权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现状的声讨。
报告显示,高达96.6%的Android应用会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而iOS应用的这一数据也高达69.3%。
用户更需警惕的是,25.3%的Android应用存在越界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的情况。
越界获取隐私权限,是指手机应用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行为。
手机应用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隐患,如隐私信息被窃取、用户信息被用于网络诈骗、造成经济损失、手机卡顿现象严重等。
例如,手机APP随意访问联系人、短信、记事本等应用,可以查看到用户的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容易造成用户手机话费被暗扣和银行支付账号被盗。
用户存在手机里的隐私资料、照片被恶意软件查看、窃取,则容易被隐私信息贩卖等网络信息黑产所利用,进一步导致网络诈骗。
3、高校APP安全状况调查:仅5个APP出现零次或1次问题社会上针对安卓平台的黑客攻击层出不穷,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拥有了自己校园专属的APP软件,如今的高校校园,校园APP已相当普及,成为新一届大学生们获取学校信息、融入校园生活的便捷通道。
在此背景下,信息工程大学对国内20多所高校的安卓平台移动APP进行了初步审计,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问题。
26所高校APP安全状况调查显示,出现零次或1次问题的APP数量仅为5个。
所收集的移动APP来自26所高校,其中,华北及东北地区6所,西北地区4所,华东地区7所,中南地区5所,西南地区4所;包括9所985工程高校和14所211工程高校。
可以看出,当前校园APP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多个方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校方应针对典型中高危问题进行针对性修复,而APP开发者安全意识则有待加强,安全开发习惯需进一步提高。
4、共享单车使用需谨慎,小心泄漏个人信息如今共享单车的大热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安全漏洞,可能会给不法分子提供新的作案契机。
在2017国际安全极客大赛GeekPwn年中赛上,浙大计算机系毕业的女“黑客”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攻破了评委手机预装的小鸣、永安行、享骑和百拜等4款共享单车的App。
这意味着,黑客可以利用共享单车App存在的安全漏洞,用别人的账号远程骑车,用的也是别人的钱。
最重要的是,黑客直接获取了用户的账号密码、骑行路线、GPS定位、账号余额等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用户经常接到推销电话、垃圾短信,严重的还有诈骗和其他App账户被盗的可能。
图:共享单车漏洞5、警惕假“共享充电站”让你秒变透明人在今年流行的共享经济中,除了共享单车外,同样火爆的还有共享充电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少手机用户的燃眉之急,但是其中存在的诸多隐患引起民众广泛热议。
在2017年3·15晚会上,使用免费充电桩被强装软件、盗取信息的现象被曝光。
用户在使用免费充电桩时,手机被安装恶意程序,黑客由此便可获取手机内包括通讯录、相册等个人信息,甚至远程控制支付软件,不输密码就可以购物。
图:央视曝光的恶意免费充电桩6、黑客利用理财APP漏洞半天提现千万2017年2月27日,某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发现其旗下一款AP P软件被多人利用黑客手段攻击,半天时间内即被非法提现人民币1 056万元,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接报后,相关部门立即成立专案组,第一时间派员进驻公司,争分夺秒开展APP平台服务器数据梳理,当日即分析出嫌疑人的作案手法并成功封堵漏洞,为公司和投资人避免了更大损失。
与此同时,专案组全力以赴开展侦查工作。
经查,一名嫌疑人利用APP平台漏洞,使用黑客手段篡改APP充值过程中的请求金额数据,导致平台入账金额异常,并迅速进行提现操作实施犯罪。
作案得手后,该嫌疑人又通过互联网传授作案方法,致使该漏洞被大量传播利用。
本案属于利用黑客手段进行网络盗窃的案件,对此相关企业要注重网站系统安全等级提升,加强短期内大额交易审核力度,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报警。
建议相关APP软件开发企业可以委托专门的网络安全性能测试公司进行内部安全测试,测试过关后再推向市场。
7、可用于诈骗的“相册”类安卓恶意程序威胁信息通报2017年8月07日至8月13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通过自主监测和样本交换形式共发现96个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恶意程序变种,感染用户15491个。
该类病毒通过短信进行传播会私自窃取用户短信和通讯录,对用户信息安全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
样本恶意行为分析:1)运行后隐藏安装图标,同时诱骗用户点击激活设备管理器功能,导致用户无法正常卸载;2)私自向黑客指定的手机号发送提示短信,“软件安装完毕\n 识别码:IMEI号码,型号,手机系统版本”和“激活成功”;3)私自将用户手机里已存在的所有短信和通讯录上传至指定的邮箱;4)私自接收指定手机号码发来短信控制指令,执行控制指令内容;5)私自将用户接收到新的短信转发至指定的手机号,同时在用户的收件箱中删除该短信。
8、38部Android手机被预装了恶意程序移动安全公司Check Point Software Technologie报告,两家企业拥有的38部Android手机被发现预装了恶意应用。
报告没有披露企业的名字。
恶意应用不是厂商提供的官方固件的一部分,被认为是在供应链的某一处加入进去的。
这些Android手机属于众多品牌,包括三星和LG的多款手机,小米4和红米、中兴x500、Oppo N3、vivo X6plus、Nexus5和5x、联想S90和A850。
该公司的研究人员称,即使用户万分小心,也可能会在不知情下被恶意程序感染。
这些恶意代码往往会控制感染设备,让受害者下载、安装、执行恶意软件,从而访问数据、拨打高额手机号码。
如何清除预装的恶意软件?因为这些预安装的恶意软件都具有系统权限,所以很难删除。
用户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将其清除:1.刷机,将设备恢复到无公害状态2.更新固件和ROM 3.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购买手机9、国内手机银行安全体检:多款存在高危漏洞,可影响资金安全一份来自工信部旗下泰尔终端实验室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对国内多家大型商业银行的Android端手机银行APP进行分析后发现:测评的APP普遍存在高危漏洞,用户在进行转账交易时,黑客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劫持用户的转账信息,从而导致用户的转账资金被非法窃取。
通俗点说,就是当你被攻击者盯上后,你在使用银行的手机银行Android APP进行转账,明明对方的卡号、姓名、开户行填写后反复检查没问题,短信提示也显示正确,但转完账一查交易记录,欸…刚刚的钱怎么转给一个陌生名字了?当然,要实现这样的高难度骗局,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大家不用过于恐慌。
为避免被恶意利用,漏洞细节暂未公开,泰尔表示已反馈到相关银行进行修补。
在这里提供几点安全建议:1、从正规应用市场或官方网站下载A PP2、尽量选择安全口碑较好、用户权益保护良好的银行办理业务3、谨慎使用手机银行APP执行转账等敏感操作,大额转账后应和对方确认4、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私数据。
10、核弹级安卓漏洞爆发或影响广泛12月4号,谷歌通过其官方网站通告了一个高危漏洞CVE-2017-13156(发现厂商将其命名为Janus),该漏洞可以让攻击者无视安卓签名机制,通过绕过应用程序签名验证的形式,对未正确签名的官方应用植入任意恶意代码,目前安卓5.0—8.0等个版本系统均受影响,预计每日上千万的活跃安卓应用将存在被利用可能,巨大的潜在威胁风险使得Janus漏洞成为了安卓系统年度大漏洞!对于用户来说,Janus高危漏洞意味着手机中的应用将可能被黑客“置换”为非法应用,面临着信息泄露或被远程操控等风险;而对APP应用的开发方来说,自家的官方应用将面临着被黑客“悄无声息”恶意植入风险程序的挑战!图:海云安风险评估系统已全面支持Janus漏洞检测目前,海云安信息安全团队已经及时开展对Janus漏洞的跟进分析,并对相应的检测工具进行了升级,开发厂商通过海云安移动应用安全风险评估系统(MARS)即可快速有效的检测出Janus漏洞,第一时间发现该高危漏洞便于及时开展有效的修复措施,将潜在安全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海云安结语:2017年移动安全事件频频爆发,海云安从众多事件中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0件以供读者了解移动安全问题的最新发展态势。
纵观一系列移动安全事件,海云安认为移动安全漏洞问题仍旧是主要“罪魁祸首”,而个人信息泄露则成为导致移动风险事故频频爆发的首要威胁。
移动应用存在的诸多漏洞,让黑客等不法分子得以实施系列恶意行为,而借助移动应用开展的诸多移动业务也往往由于潜在的各类风险漏洞,为企业的运营安全及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等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威胁。
在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下,2017年国家相关部门、安全厂商、运营商等多方联合,推行及实施了一系列保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如等保安全系列处罚措施、手机应用越权行为的整改治理等积极措施,整体加大了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打击力度。
新的一年,海云安将继续秉持“让移动世界更安全”的发展愿景,守卫移动安全,开放合作,共建移动安全产业链,打造更安全的移动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