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将相和》一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珍惜友情,学会宽容与谅解。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请罪,与蔺相如和解,共同保卫国家。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廉颇与蔺相如的博大胸怀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理解他们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理解他们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4. 讲解分析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将相和廉颇:勇敢、博大胸怀、为国家利益着想蔺相如:机智、宽容、为国家利益着想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谈谈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理解他们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但在课堂拓展方面,还可以更加深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案是将相和课程的第二节课时,适用于部编版的一等奖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歌曲表演。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歌曲学习:学生将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声乐训练: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声乐训练,增强歌唱技巧。
3.歌曲表演:学生将学会合唱并进行歌曲表演。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听一遍。
2.请学生描述他们对这首歌曲的第一印象。
步骤二:学习歌曲歌词1.教师分段教唱歌曲,学生跟读。
2.教师播放歌曲伴奏,学生跟随音乐节拍唱歌。
步骤三:声乐训练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声乐训练,如音阶唱法、呼吸控制等。
2.教师模范演唱一段歌曲,要求学生跟唱。
步骤四:合唱练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歌词部分。
2.学生进行小组合唱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步骤五:歌曲表演1.各小组轮流进行歌曲表演,学生可以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
2.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奖励。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歌词掌握情况。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唱歌情况,评估学生对歌曲歌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的唱歌表现。
教师评估学生的唱歌技巧和表现出色的程度。
3.学生的合作表现。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歌曲表演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歌曲学习的时间控制要恰当,不能过快或过慢。
2.声乐训练要适度,不要过于复杂或太简单。
3.表演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演。
以上是《将相和》教案的设计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目标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目标课时概述这是《将相和》教学的第二课时。
在本次课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以及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 2. 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学科标准本次教学设计符合以下学科标准: - 语文课程标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通过讲述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 学情需求: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 1. 通过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3.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地进行本次教学,教师需要做以下准备: 1. 准备教学PPT,包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的图片; 2. 准备学生练习册和评价表格; 3. 准备小组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源。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引入阶段1.教师通过展示故事的封面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3.教师提问学生对该故事的期望和感受。
学习阶段1.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学生练习册,并要求学生阅读故事的第一章节;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学生的答案;3.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主持讨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和总结;4.教师讲解故事的第二章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5.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搜集答案。
拓展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一幅插图;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插图的设计和绘制;3.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2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题】2、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3、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去了。
于是我们抓住了蔺相如的“嘴”所说的话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4、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嘴”字,来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人物言行,走近蔺相如、廉颇。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预习卡上的问题(课件出示预习卡):(1)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思考:“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分别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渑池相会”主要讲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蔺相如叫秦王为赵王,后果是“负荆请罪”的前因是,后果是(2)用“~~~”画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其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3)将相之间和好的原因是什么?3、全班交流反馈。
预习1: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预习2:【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抓“拼”字。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畏强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的?(拼)②小结: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为什么说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是一种侮辱?①认识“瑟”和“缶”。
(课件出示“瑟”和“缶”,借助图片和字理析字词。
再说出带有“缶”的字,并组词。
指导书写“缶”。
)②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
所以蔺相如很生气,又叫秦王为赵王击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活动等重点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认真观看课文“负荆请罪”的插图,展开想象,通过小练习笔让画面再现。
3、能抓住人物特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活动等重点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能抓住人物特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负荆请罪的图片、和的图片、有关团结的谚语、自制课件、配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使用教材构想】
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练笔”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在教学尾声通过出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相关“和”的演变过程的图片和相关团结的谚语,学生感受到“以和为贵”的重要,从而理解“和”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答师板书。
)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故事。
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生:自由说原因。
二、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2.师:句中的“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指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追问:蔺相如的职位为什么比廉颇高?
(举手回答。
)
师小结:对呀!想当年,廉颇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靠一张嘴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是一肚子气呀,谁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如:生齐读,指名读,男女擂台赛读,让学生体会廉颇当时的心情)
3.师:(激起冲突)同学们,你们猜猜,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
(老师或学生扮演廉颇生气的样子,引导学生猜想廉颇怎样做)
4.师引入: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成国了。
就因为这样,所以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了,这是不是像他手下的人说的那样怕了廉颇吗?他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呢?文中是怎样写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吧!(出示蔺相如的话)
(学生通过自己品读、小组对读体会蔺相如避让廉颇的真正原因)
5、练习:用“因为……所以……”把下面的两个句子换一种说法。
(1)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2)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三、合作探究。
1.师引入: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怎样劝服正在生气廉颇呢?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的提示。
(出示老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提示进行小组交流,深入探究)
2.教师相应点拨:你觉得应该怎样劝服廉颇?
(师充当廉颇,学生充当廉颇的属下。
)
师小结:没想到蔺相如如此申明大意,看来廉颇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3、小练笔还原对话,角色体验,画面再现
师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这个感人故事的?
(出示课文“负荆请罪”插图,引导学生看插图,生找出文中描写插图的有关句子)
师引:书上写:“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不能替作者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请结合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把这个画面写一写。
(先让学生进行小练习笔,再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提意见,最后老师创设情景,师演廉颇,一学生演蔺相如,把画面再现)
提问: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
(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准备,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
何况是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光着脊背,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师引入: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
(再次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学生齐读)
4.分析人物形象,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1)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出示填空题)
(2)领悟故事之间的关系。
(出示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1、师:将相和,赵国兴。
这一“和”永垂史册;这一“和”,赵国长治久安达十余年,大家思考课题中的“和”,除了和好之意含有什么意思?(学生举手回答:团结一心,齐心协力。
)
2、提问:生活中你知道的有关团结一心的谚语有哪些?(课件出示相关谚语。
)
3、出示2008年奥运会的“和”字相关图片。
师: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在讲“和”,我们讲和睦、讲团结、讲和谐,这些“和”字的图片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国家来说,“和”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从我做起,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
4、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