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引言:《将相和》是一首传统的民间童谣,它以轻快的旋律和简单的词汇,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友谊的理解和民间团结精神的赞颂。
通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首童谣的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文将提供一份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首歌谣。
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识谱、演唱和听觉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了解《将相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重点:1. 能够识谱演唱《将相和》。
2. 能够按照指导合唱指导老师的指令完成合唱动作。
三、教学准备:1. PPT:包含《将相和》的歌谱、谱曲和参考音频。
2. 音乐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 温习上节课内容:-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复习并演唱上节课中学习的歌谣。
2. 引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将相和》的谱曲和歌词。
- 加上音乐播放,让学生先用手敲打方式跟读歌词,理解曲调和歌词的节奏感。
3. 合唱训练:-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指导老师。
- 指导老师根据歌曲的分段,指导学生进行学唱。
- 每段学唱完毕后,指导老师以反复演唱的方式巩固练习,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4. 合唱动作训练:- 引导学生按照指导老师的指令完成合唱动作。
- 指导老师通过示范和口头指导,让学生掌握合唱动作的节奏和配合。
5. 音乐鉴赏:- 引导学生聆听《将相和》的音乐,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了解《将相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 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进行小结,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演唱展示。
五、课后延伸:1. 利用PPT提供歌谣的文字,让学生练习背诵。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编写属于自己的童谣,鼓励他们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结语:通过这份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这首童谣。
通过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第一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的: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二、新授(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案是将相和课程的第二节课时,适用于部编版的一等奖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歌曲表演。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歌曲学习:学生将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声乐训练: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声乐训练,增强歌唱技巧。
3.歌曲表演:学生将学会合唱并进行歌曲表演。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听一遍。
2.请学生描述他们对这首歌曲的第一印象。
步骤二:学习歌曲歌词1.教师分段教唱歌曲,学生跟读。
2.教师播放歌曲伴奏,学生跟随音乐节拍唱歌。
步骤三:声乐训练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声乐训练,如音阶唱法、呼吸控制等。
2.教师模范演唱一段歌曲,要求学生跟唱。
步骤四:合唱练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歌词部分。
2.学生进行小组合唱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步骤五:歌曲表演1.各小组轮流进行歌曲表演,学生可以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
2.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奖励。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歌词掌握情况。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唱歌情况,评估学生对歌曲歌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的唱歌表现。
教师评估学生的唱歌技巧和表现出色的程度。
3.学生的合作表现。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歌曲表演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歌曲学习的时间控制要恰当,不能过快或过慢。
2.声乐训练要适度,不要过于复杂或太简单。
3.表演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演。
以上是《将相和》教案的设计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3、让学生领悟“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宽容大度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廉颇的知错能改。
(2)体会“和”为贵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和团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蔺相如的语句,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②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例如:“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勇敢无畏。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语气和心情。
(2)“渑池之会”①分角色朗读渑池之会的部分,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怎样的表现?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③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蔺相如的这些特点。
(3)“负荆请罪”①自由朗读负荆请罪的部分,思考: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②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③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讨论交流,理解“和”的意义(1)小组讨论: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给了你什么启示?(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使国家更强大。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⑴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
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⑵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②什么叫“理直气壮”?
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
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
⑶品味“只好”、“只得”:
①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
⑷小结:
①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
“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齐读2~10自然段。
③方法小结:
在完璧归赵中,我们通过对个别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证明了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
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
三、继续阅读(渑池会见),深入发现
1、自学“渑池会见”,边看边思考,蔺相如还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完成练习纸:
研究词句,研究发现。
2、学生汇报:
⑴着重指导:
出示句子:
“蔺相如说:你跟我只有五步之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谁有勇气读好这句话?
③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读一读吗?(如:怒气冲冲)
指导学生朗读,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赵王有什么顾虑?是谁“才”让他决定动身去渑池?这说明了什么?(侧面反应了蔺相如做事果断)
⑵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估计:赵国胜;秦、赵打平。
)
①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提示: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王是一个大国的王,蔺相如是个小国的臣。
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是赵国胜了的结论。
⑶此时,你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根据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给第二个故事改题目(板书:“渑池会见”改成“渑池立功”)
四、回归开头,了解起因
1、蔺相如在两次立功中都是与谁较量?(秦国)秦王为什么与赵国过不去呢?
2、齐读第一小节。
3、强大的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它早对自己的邻邦──赵国虎视眈眈,无论是换璧,还是渑池会面都是一种挑衅行为,想
找借口吞并赵国,蔺相如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接受任务以自己过人的机智和胆识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从一介平民升为上卿,你说他的官该不该升?
五、把握层次,分清因果
蔺相如的官越当越大,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经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了,那三个故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幻灯片出示:
⑴词语搭配:
总因秦王骗璧
故事一起因想占赵国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秦国最强大
故事三起因职位比廉颇高
⑵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___,前两个故事的___又是第三个故事的___,三个故事构成了___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课外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人物辩论会。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进
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