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草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草原》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草原》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访问记。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等几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
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将草原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
文中描写蒙族同胞迎接远客的部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生动地展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描写景物的文章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但是对于草原文化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会写“毯、陈”等8个字,正确读写“草原、线条”等19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草原景色和人物活动的语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2. 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民族团结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感受草原风光美、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的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 草原 优质版教案

增强学生的语感,有效落实学段、单元及本课目标。
)六、联系之前所学课文,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出示课件22)教师出示问题: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3)预设:在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在作者的笔下“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融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突出了。
七、指导朗读与背诵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24)(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第一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二句作者心情较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三至第六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七句作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语速加快;第八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草原的乐趣”,速度减慢。
(2)教师播放第1自然段朗读音频,学生听完音频后自由朗读。
2.尝试背诵(出示课件25)教师出示要求:尝试依据下面的顺序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根据提示背诵第1自然段。
八、课堂演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7)今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初入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奇丽的风光。
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8)(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作简单批注。
2.研读“喜迎远客图”部分(出示课件33)预设:从第2自然段“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比喻句,以及三个“飞”字,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出示课件34)预设:通过第3自然段中的语句“许多”“很多”“从几十里外”“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体会到主客之间的心情激动和情谊深厚,也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团结互助。
3.研读“主客联欢图”部分(出示课件35)预设:从第4自然段中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这些民族美食招待客人,第5自然段中给客人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真挚。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2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草原的独特感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通过描写草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拓展任务。
教学重点:1. 了解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草原的兴趣和感受。
2. 学会通过描写草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学难点:1. 通过描写草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课文《草原》的课本和电子板书2. 描述草原特点的图片或实物3. 各小组的合作角色卡片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 出示或展示具有草原特点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关于草原的,请大家先说一说你对草原有什么了解或感受?Step 2 阅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大意。
2. 学生跟读课文,理解内容。
Step 3 分组合作(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有4-5名学生。
2. 每个小组从草原的不同角度来进行合作探究,角色卡片分为:草原观察家、草原画家、草原大家、草原记者。
3. 角色卡片的分配和要求由教师提前与学生说明。
4.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合作来完成以下任务:- 草原观察家:观察草原的景色和动植物,描述草原的特点;- 草原画家:用画笔或颜色制作草原的画,并且用文字描述画面;- 草原大家:从草原的意义和价值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草原记者:以采访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草原的特点和意义。
5.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Step 4 合作展示(15分钟)1. 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2. 学生可以通过演讲、展示草原画作、采访等形式进行合作展示。
Step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草原的特点和意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4篇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二、读课文,学课文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
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
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两个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
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出示作者简介课件: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节《草原的美丽》。
详细内容为:描述草原的辽阔、美丽,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情景,激发他们对草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字、词语。
b.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作者描绘草原的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草原2. 板书生字、词语: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3. 板书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语。
b. 根据课文内容,用一段话描述你对草原的印象。
2. 答案:a. 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b. 示例:草原辽阔无垠,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天空湛蓝,白云飘荡,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世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探讨小说主题。
3. 了解蒙古草原狼的生活习性,感受动物身上的精神魅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2. 通过深入品味、鉴赏精彩语句来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身上表现的“人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到狼,人们总会想到它那犀利的目光和滴着涎液的大嘴巴。
成语世界中的狼,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更是道尽了狼的凶残、贪婪。
长久以来固有的认识限定了我们对狼的评价,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蒙古草原狼》也许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初读课文,畅所欲言。
1. 阅读课文。
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小说情节本身就极富魅力,学生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欲罢不能。
2. 交流初读体验。
此环节,教师尽量不做引导不做过多评价,给学生创设原汁原味地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保留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整理字词。
蛮荒战栗千钧一发睿智肃杀2. 梳理内容。
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在学生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小说情节。
)情节安排:开端:陈阵忘记老人的叮嘱从小路返回大队,危险迫近。
发展:单人匹马遭遇狼群,强作镇定企图迷惑群狼。
高潮:面对草原狼的狡猾,陈阵急中生智击打马镫吓退狼群。
结局:狼群井然有序的撤退令人瞠目结舌。
四、课堂小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场面宏大而神奇,情节奇谲而神秘,该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读文读到心潮澎湃,有身临其境之感,该是阅读的一种至高境界。
五、布置作业。
1. 深入阅读课文。
2. 找出小说主要塑造的形象,并作批注式阅读。
一、导入新课。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好文章就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
路途的凶险、陈阵的困境、青马的警觉仍牵引着我们的神经,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欲罢不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继续进行这次精神之旅。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2021(最新8篇)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2021(最新8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是真的吗?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共有8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
如“蹄、腐、裳、虹”都是形声字,就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毯”字则用猜字谜来记:一堆毛,两团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陈、虹、蹄、稍”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注意“稍”右边“月”的撇变竖;“毯、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中,强调“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2、阅读理解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喜迎远客的热闹场景,敬酒联欢的开心场面。
学生在想象中披文入情,既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品味了语言,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表达运用学生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领略草原的秀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例: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上面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先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习惯等。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4)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约1分钟。
思考: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
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擅长套马、摔跤。
描写草原的民歌有《敕勒川》等。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
(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此,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草原的资料,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对草原充满了无限向往,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基调。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热乎乎礼貌拘束举杯感人会心微笑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学生齐读。
(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好客同行似乎蒙古包学生回答:这些词语都含有多音字。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ɡ”;“似乎”中的“似”读作“sì”;“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ɡ”。
(点击课件,“好”“行”“似”“蒙”变红色)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长句: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生1:我觉得草原的景色很美,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骏马在尽情驰骋。
生2: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为欢迎客人,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唱歌、跳舞,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读好生字词和长句,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教师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文时你能想到哪些画面?【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筋骨和架子。
初读重在整体感知,我通过边读边思考“你能想到哪些画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课文的大体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1、自主研读,勾画批注。
(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几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做批注。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如“这个同学圈出了词语,并写上了自己的感受”“那个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重点语句,还做了批注”。
2、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1)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读句子,哪一句直接写了草原景色?根据读的内容你想象到了什么?哪一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②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感受是作者看到美景后自然的真情流露,情真意切,情景交融。
去掉后表达效果没有原文好。
③教师归纳学法:我们都要像这样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生交流。
示例一:课件出示: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
生1: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的样子,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生2: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②品“绣”字之妙。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为巧妙?(点击课件,“绣”字变红色)生:“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不断变化,真是美极了!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生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2:这种景象还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④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⑤指导书写“毯”字。
师范写“毯”字,谈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反馈评价。
生自主练习半包围结构的生字“腐、羞”,再交流写法,练习书写。
示例二: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
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渲染”和“勾勒”。
(点击课件,“渲染”变绿色,“勾勒”变黑色。
)②课件出示分别用“渲染”“勾勒”两种画法的中国画,学生进行对比,想想课文中“渲染”这个词好在哪儿?③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翠色欲流,点击课件,“翠色欲流”变翠绿色)“翠”比“绿”好在哪儿?生1:“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生2:感觉“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
④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1:草原绿油油的,绿得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
草原还很辽阔,就像与云天相接,仿佛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
生2:草原的颜色非常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一望无际,就像与天空交接在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云朵里。
⑤请学生带着想象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⑥教师归纳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品味“清鲜”“绣”“翠”等字词的巧妙之处,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归纳出读书的方法——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3、仿写句式,训练表达。
(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
课件出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配图:草原风光图,图上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四面有小丘)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赋予了草原生命的活力。
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全班齐读)(2)想一想,如果老舍先生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呢?(3)仿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