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试题标准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个文具盒的体积约是180______; 一瓶醋的体积约为0.5______;一个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______; 一辆卡车的油箱容积约有160______。

2.水族箱里有红、黑两种金鱼共18条.其中黑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红金鱼有________条,黑金鱼有________条.3.一块菜地和一块麦地共30公顷,菜地面积的12和麦地面积的13共13公顷,麦地是( )公顷。

4.37吨大豆可以榨油584吨,照这样计算,榨油1吨需要大豆( )吨。

5.如图所示:如果圆的直径是4厘米,那么一个圆的周长是( )厘米,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6.如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甲、乙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的面积是甲的14,也是乙的16,已知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少26平方厘米。

那么甲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乙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7.1个菠萝的质量相当于4个苹果的质量,1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2个桃子的质量。

如果1个苹果重300克,那么1个菠萝重( )克,1个桃子重( )克。

8.在括号里填“>”“<”。

71188÷( )718 19125÷( )19125÷ 86408739⨯( )4039 782÷( )782⨯ 9.要运8吨水泥,每次运它的18,( )次可以运完;如果每次运12吨,( )次可以运完。

10.12+14+18+116+132+…+1256=( )。

11.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B.一个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真分数大C.在同一个圆里,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就越大D.打同一篇稿件,小强用了10分钟,小玲用了12分钟,小强和小玲打字的速度之比是5∶612.x、y、z是三个非零自然数,且6810579x y z⨯=⨯=⨯,那么x、y、z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应是()。

六年级小学生下册数学试题带答案

六年级小学生下册数学试题带答案

六年级⼩学⽣下册数学试题带答案 ⼤家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要多多做题,今天就给⼤家分享⼀下六年级数学,喜欢⼀起阅读哦 六年级⼩升初数学测试题带答案 ⼀、填空。

(17分) 1.地球的表⾯陆地⾯积是149000000平⽅千⽶,把这个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 )亿平⽅千⽶;海洋⾯积是361000000平⽅千⽶,把这个数省略“亿”后⾯的尾数约是( )亿平⽅千⽶。

2.⼀个⽐例⾥,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其中⼀个内项是,另⼀个内项是( )。

3.在⼀个直⾓三⾓形中,三个内⾓度数的⽐是3 :2:5 ,则最⼩的⼀个内⾓是( )度。

4. 3.4时=( )时( )分 7升50毫升=( )升 5.在有余数的除法中,除数是a,商是8,余数是b,那么⽤含有字母的式⼦表⽰出被除数是( )。

6.观察右图,⽤“>”或“<”填空. (1) ____ (2) ____0 7.⼀个蛋糕重4千克,把它平均分给10个⼩朋友,每⼈分得这个蛋糕的( ),每份重( ) 千克。

9.⼀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95分,⼩明考了98分,张⽼师记作+3分。

⼩亮考了91分,那么张⽼师记作( )分。

10.张亮做了⼀个底⾯周长为25.12厘⽶,⾼为20厘⽶的圆柱体模型,他的同学李强做了⼀个底⾯半径为4厘⽶,⾼为20厘⽶的圆锥体模型。

那么,李强做的模型的体积是张亮做的模型体积的( )。

11.不同蔬菜中钙和磷含量的⽐是不同的。

如下表,( )蔬菜的钙磷含量⽐最低。

12.甲数的等于⼄数的,甲⼄两数的最简整数⽐是( ),如果甲数是30,那么⼄数是( )。

⼆、判断对错。

(5分) 1.如果数a是2的倍数,则a+1必定是奇数。

( ) 2.等腰三⾓形所在底边上的⾼就是它的对称轴。

( ) 3.⼩红坐在教室的第5列第6⾏,⽤数对表⽰⼩红的位置是(6,5)。

( ) 4. 在100克盐⽔中含有1克盐,盐与盐⽔的⽐是1:100。

( ) 5. 1900年的第⼀季度有91天。

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5分)1.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无法确定2.圆锥有()条高。

A.1B.2C.3D.无数3.在任意的37个人中,至少有()人的属相相同。

A.2B.4C.6D.94.六(2)班的同学在玩摸球游戏。

现在箱里有2个红球和3个黄球。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能摸到黄球B.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小C.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D.一定能摸到红球5.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相等,它们高的比是1∶2,它们面积的比是()。

A.2∶1B.1∶2C.1∶1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在-2,+8,-15,-0.7,+2.3中,正数有()个,负数有()个。

2.在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次手。

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6dm³,高是3dm,底面积是()dm²。

4.在m÷n=8……3中,把m、n同时扩大10倍,商是(),余数是()。

5.6.8t=()kg8.09dm³=()L()mL6.a和b都是自然数,且a=8b,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7.找规律:1,3,2,6,4,(),(),12,16,…8.一个袋子里有红、白、蓝三种球各10个,至少拿出()个才能保证有3个球的颜色相同。

9.一个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6cm,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体积是()cm³,再把这个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cm³。

10.甲仓库存粮的和乙仓库存粮的相等,则甲仓库存粮∶乙仓库存粮=()。

已知两仓库共存粮340t,则甲仓库存粮()t,乙仓库存粮()t。

11.有一条长2.5km的飞机跑道,如果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的图纸上,这条飞机跑道应该画()cm。

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试卷测试题(附答案)

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试卷测试题(附答案)

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试卷测试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一个茶杯的容积大约是300( );一台冰箱的体积大约是1.2( )。

2.聪聪18小时行25千米,照这样计算,他每小时行( )千米,行1千米需要( )小时。

3.甲数是乙数的15,甲、乙数两数和是21.6,乙数是( )。

4.一台拖拉机13小时耕地314公顷,照这样计算,1小时耕地( )公顷,耕1公顷地需要( )小时。

5.如下图。

如果在这个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是( )cm,周长是( )cm;如果剪一个最大的半圆,半圆的直径是( )cm,面积是( )cm2。

6.六(1)班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5%,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 ()。

7.一个梨比一个苹果重20克,那么5个梨比5个苹果重________克;如果从一堆这样的梨中拿8个换成8个苹果,那么质量就会减少________克。

8.3根胡萝卜换1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白菜,6棵白菜换( )根胡萝卜。

9.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13,鸭的孵化期是( )天.10.仔细观察小黑点的排列,探索规律。

(1)第5幅图共有( )个点,第8幅图共有( )个点。

(2)第n幅图共有( )个点。

11.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有关。

A.圆心角B.半径C.直径12.小亮13岁,身高170厘米,体重84千克。

根据下边的体重分类标准,他的体重符合()。

少年儿童(7~16岁)体重(千克)分类标准标准体重=(身高-100)×0.9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13 ~ 510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31~102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12以上A.轻度肥胖B.中度肥胖C.重度肥胖13.淘气、奇思和妙想练习投篮,淘气的命中率是55%,奇思的命中率是68%,妙想的命中率是80%。

谁投中的次数多些?()A.淘气B.奇思C.妙想D.无法确定14.在2∶3中,如果后项增加27,要使比值不变,前项应()。

2024-2025学年天津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数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天津市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数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A. 25厘米B. 30厘米C. 35厘米D. 50厘米2、一个三位数,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比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大2,这个三位数最小是多少?A. 123B. 234C. 345D. 456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长的一半,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选项:A. 16厘米B. 24厘米C. 20厘米D. 32厘米4、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4,请问这个班级有多少名女生?选项:A. 15名B. 20名C. 25名D. 30名5、小明有10个苹果,他先给了小红5个,然后又给了小华2个,最后小明还剩下多少个苹果?A、3个B、5个C、7个D、10个6、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A、16厘米B、24厘米C、32厘米D、40厘米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5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 厘米。

2、小华有一些糖果,他给了小明6颗,给了小红7颗,给了小刚8颗,这时他手中还剩下11颗糖果。

那么小华原来一共有 ______ 颗糖果。

3、填空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长的一半,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 平方厘米。

4、填空题:一个圆的半径是5厘米,那么这个圆的周长是 ____ 厘米。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______ 厘米。

6、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是 ______ 平方厘米。

三、计算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计算题:(1)(53−32×(2+4))2、计算题:(2)(23×(56+13)−12)3、计算题:计算下列各题(1)(4×23+5×17)(2)(56÷7−8×2)(3)(23×32÷22×3)(1)(4×23+5×17=92+85=177)(2)(56÷7−8×2=8−16=−8)(3)(23×32÷22×3=8×9÷4×3=72÷12=6)解析:(1)首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试题答案及解析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试题答案及解析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试题答案及解析1.学校阅览室看书的人,人人有座位,而且座无虚席.过了一会儿,看书的人走了,又新来了24人,现在座位不够了,其中8人是2人合坐一个座位,这时在阅览室看书的人有多少?【答案】84人【解析】其中8人是2人合坐一个座位,即此时比原来多了8÷2=4人.由于新来了24人,则其中24﹣4=20人坐了原来走的人数的座位,所以这个原来有20÷=80人,则现在共有80+4=84人.解:(24﹣8÷2)÷+8÷2=(24﹣4)+4,=20×4+4,=80+4,=84(人).答:这时在阅览室看书的人有84人.【点评】明确“8人是2人合坐一个座位”说明现在比原来多(8÷2)=4人是完成本题的关键.2.(用递等式计算.25×24+924÷3(7.2﹣2.8÷2)×1.5÷[1÷(﹣)].【答案】908;8.7;【解析】(1)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法;(2)先算小括号内的除法,再算小括号内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乘法;(3)先算小括号内的减法,再算中括号内的除法,最后算中括号外的除法.解:(1)25×24+924÷3=600+308=908(2)(7.2﹣2.8÷2)×1.5=(7.2﹣1.4)×1.5=5.8×1.5=8.7(3)÷[1÷(﹣)]=÷[1÷]=÷=×=【点评】考查学生对四则运算法则以及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3.一堆沙土重吨,用去了,用去了吨,还剩总数的.【答案】,.【解析】解:×=(吨)1﹣=答:用去了吨,还剩总数的.故答案为:,.4.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125×25×32×0.36×+×(2.5+2.5+2.5+2.5)×25×8.【答案】36000;0.9;;2000.【解析】125×25×32×0.36,把32拆分为:8×4,运用乘法结合律简算;,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5+2.5+2.5+2.5)×25×8,首先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原式转化为2.5×4×25×8,再运用乘法和结合律简算.解:125×25×32×0.36=125×8×(25×4)×0.36=1000×100×0.36=36000;90%×=()×0.9=1×0.9=0.9;×+×===;(2.5+2.5+2.5+2.5)×25×8=2.5×4×(25×8)=10×200=2000.【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它们的计算法则,并且能够灵活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5.食堂运来大米和菜油共650千克,运来的菜油比大米少,运来的大米有多少千克?【答案】350千克【解析】把大米的质量看成单位“1”,运来的菜油比大米少,那么运来的菜油的质量就是大米的(1﹣),总质量就是大米的(1﹣+1),它对应的数量是650千克,由此用除法求出运来大米的质量.解:650÷(1﹣+1)=650÷=350(千克)答:运来的大米有350千克.【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并找出数量对应了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用除法就可以求出单位“1”的量.6.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则甲数()乙数.A.大于 B.小于 C.等于【答案】B【解析】因为甲×=乙×,把甲数看作是4,乙数看作是5,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进行解答.解:4÷5=;答:甲数相当于乙数的;故选B.【点评】此题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有关的问题.7.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12 87×﹣×××××14 3.7×+1.3÷.【答案】(1)(+)×12=×12+×12=10+3=13;(2)87×=(86+1)×=86×+1×=3+=3;(3)﹣×=×(1﹣)=×=;(4)××=××=×=;(5)××14=×(×14)=×8=;(6)3.7×+1.3÷=3.7×+1.3×=(3.7+1.3)×=5×=6.【解析】(1)(2)(3)(6)利用乘法分配律简算;(3)利用乘法交换律简算;(4)利用乘法结合律简算.解:(1)(+)×12=×12+×12=10+3=13;(2)87×=(86+1)×=86×+1×=3+=3;(3)﹣×=×(1﹣)=×=;(4)××=××=×=;(5)××14=×(×14)=×8=;(6)3.7×+1.3÷=3.7×+1.3×=(3.7+1.3)×=5×=6.【点评】分数四则计算的关键是抓住运算顺序,正确按运算顺序计算,适当利用运算定律简算.8.要运来360吨白菜,已经运来,运来了多少吨?【答案】90【解析】把大白菜的总质量看成单位“1”,已经运来了,用总质量乘上就是运来的质量,由此求解.解:360×=90(吨)答:运来了90吨.【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已知单位“1”的量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9.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10﹣[﹣(35%﹣)×](2)625÷+×36﹣36(3)(111+999)÷[56×(﹣)](4)×370%+630%×+440%【答案】9.85;22477.5;370;6.4.【解析】(1)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减法;(2)、(4)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3)中括号里面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最后算除法.解:(1)10﹣[﹣(35%﹣)×]=10﹣[﹣0.25×]=10﹣[﹣0.05]=10﹣0.15=9.85;(2)625÷+×36﹣36=625×36+×36﹣36=(625+﹣1)×36=624.375×36=22477.5;(3)(111+999)÷[56×(﹣)]=1110÷[56×﹣56×]=1110÷[24﹣21]=1110÷3=370;(4)×370%+630%×+440%=×(370%+630%)+440%=×10+440%=2+440%=6.4.【点评】考查了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四则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10.直接写得数.3.5+4.7= ×= 1÷= 8×=1+= ÷= ×÷= 1÷6×=【答案】8.2;;1.6;;1;;;;【解析】根据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及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即可.解:3.5+4.7=8.2 ×= 1÷=1.6 8×=1+=1÷=×÷= 1÷6×=【点评】此题考查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的运用.11.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算)60×+40÷(+)×+4.8×3.9+6.1×41﹣0.75+0.45÷0.9.【答案】88;1;48;0.75;【解析】(1)先算除法和乘法,再算加法;(2)运用乘法分配律和加法结合律简算;(3)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4)先算减法和除法,再算加法.解:(1)60×+40÷=24+64=88(2)(+)×+=×+×+=++=+(+)=+1=1(3)4.8×3.9+6.1×4=4.8×3.9+6.1×4.8=4.8×(3.9+6.1)=4.8×10=48(4)1﹣0.75+0.45÷0.9=0.25+0.5=0.75【点评】此题考查了四则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12.计算÷÷×(1÷)6÷(÷)×+÷(+18)÷.【答案】12;;8;;11【解析】(1)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2)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除法,再算乘法;(3)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除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4)、(5)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解:(1)÷÷=÷=12;=×=;(3)6÷(÷)=6÷=8;(4)×+÷=×+×=(+)×=1×=;(5)(+18)÷=(+18)×=×+18×=1+10=11.【点评】考查了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四则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13.果园去年收苹果1200吨,今年比去年少收,今年收苹果多少吨?【答案】1080吨【解析】果园去年收苹果1200吨,今年比去年少收,将去年产量当作单位“1”,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今年产量是去年的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则今年产量是1200×(1﹣)吨.解:1200×(1﹣)=1200×=1080(吨)答:今年收苹果1080吨.【点评】首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今年产量占去年产量的分率是完成本题的关键.14.脱式计算①42÷(÷)②3.5×[(702﹣270)÷16]③(4﹣3 )÷④51.6÷[(3﹣1.25)×].【答案】15;94.5;;30【解析】①先算括号内的除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②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③先算括号内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④先算小括号内的减法,再算中括号内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解:①42÷(÷)=42÷=42×=15②3.5×[(702﹣270)÷16]=3.5×[432÷16]=3.5×27=94.5③(4﹣3)÷=×=④51.6÷[(3﹣1.25)×]=51.6÷[(3﹣1)×]=51.6÷[×]=51.6÷=51.6×=30【点评】此题考查了四则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15.看图列式计算.【答案】20千克【解析】由图可知,苹果有25千克,香蕉数量是苹果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苹果数量乘香蕉占苹果数量的分率,即得香蕉多少千克.解:25×=20(千克)答:香蕉有20千克.【点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16.解比例(前两题)、脱式计算6.5:x=3.25:4 = 10÷[﹣(÷+)]25×1.25×32 5400﹣2940÷28×27 (+)÷+【答案】(1)8;(2)8;(3)37.5;(4)1000;(5)2565;(6).【解析】(1)先根据比例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化简方程,再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3.25求解;(2)先根据比例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化简方程,再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0.25求解;(3)先算小括号里的除法,再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减法,再算除法即可;(4)先把式子化为25×1.25×4×8,再用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即可;(5)先算乘除,再算加减;(6)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解:(1)6.5:x=3.25:43.25x=6.5×43.25x÷3.25=6.5×4÷3.25x=8;(2)=0.25x=1.25×1.60.25x÷0.25=1.25×1.6÷0.25x=8;(3)10÷[﹣(÷+)]=10÷[﹣(2+)]=10÷()=10÷=37.5;(4)25×1.25×32=25×1.25×4×8=(25×4)×(1.25×8)=100×10=1000;(5)5400﹣2940÷28×27=5400﹣105×27=5400﹣2835=2565;(6)(+)÷+===.【点评】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以及比例基本性质,解答时(1)方程能化简的先化简;(2)注意对齐等号.还考到了四则混合运算.17.乙车的速度比甲车慢,已知甲车2小时行9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答案】36千米【解析】乙车的速度比甲车慢,把甲车的速度看作单位“1”,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1﹣),已知甲车2小时行90千米,则甲车的速度为90÷2=45千米/小时,用45×(1﹣)即得乙车的速度.解:90÷2×(1﹣)=90÷2×=45×=36(千米)答:乙车每小时行36千米.【点评】首先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求出乙车速度占甲车速度的分率是完成本题的关键.18.我市一所小学开展了“奉献爱心、情系灾区”的募捐活动,五年级捐款占全校总捐款的,六年级捐款占全校总捐款的,这两个年级一共捐款6000元.这所小学一共募捐了多少元?【答案】14400【解析】六年级捐款占全校捐款总数的,五年级捐款占全校捐款的.把全校捐款数看作单位“1”,那么五年级与六年级共捐总钱数的(+),正好捐6000元,全校捐款数是6000÷(+),据此解答即可.解:6000÷(+)=6000÷=6000×=14400(元)答:这所小学一共募捐了14400元.【点评】此题考查了单位“1”的确定,注意量与率的对应,用除法解答即可.19.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①0.54×0.28+0.72×0.54②676÷13+17×25③12.5×64④2÷(÷)×⑤3.4÷2.5÷0.4⑥[(+)×].【答案】①0.54;②477;③800;④5;⑤3.4;⑥.【解析】①利用乘法分配律简算;②先算乘法和除法,再算加法;③把64=8×8,利用乘法结合律简算;④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除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最后算乘法;⑤利用除法的性质简算;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解:①0.54×0.28+0.72×0.54=0.54×(0.28+0.72)=0.54×1=0.54;②676÷13+17×25=52+425=477;③12.5×64=12.5×8×8=100×8=800;④2÷(÷)×=2÷(×)×=2××=5;⑤3.4÷2.5÷0.4=3.4÷(2.5×0.4)=3.4÷1=3.4;⑥[(+)×]=×=.【点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关键是抓住运算顺序,正确按运算顺序计算,适当利用运算定律简算.20.用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写出简算过程.24×(++)×÷×0.375÷×40%+×0.4.【答案】23;;;0.4.【解析】(1)、(4)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2)、(3)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解:(1)24×(++)=24×+24×+24×=9+4+10=13+10=23;(2)×÷=÷=;(3)×0.375÷=÷=;(4)×40%+×0.4=×0.4+×0.4=(+)×0.4=1×0.4=0.4.【点评】考查了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四则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21.怎样简便怎样算..【答案】;14;.【解析】(1)把除法改为乘法,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简算;(3)先算括号内的乘法,再算括号内的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解:(1)÷6+×,=×+×,=(+)×,=;(2)18.8﹣﹣3.8﹣,=(18.8﹣3.8)﹣(+),=15﹣1,=14;(3)(1﹣×)÷,=(1﹣)÷,=×,=.【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22.直接写出得数42×(+)= 13.39÷13= (+)×4= ÷=7.2÷0.4= ﹣×= 6×÷6×= 0÷×=3.2×1.25×= 0.61÷0.1= 299+358= 1÷﹣÷1=【答案】42×(+)=13 13.39÷13=1.03 (+)×4=3 ÷=37.2÷0.4=18 ﹣×= 6×÷6×= 0÷×=03.2×1.25×=1 0.61÷0.1=6.1 299+358=657 1÷﹣÷1=4【解析】(1)(3)(6)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注意数位对齐;(4)把除法变为乘法,约分计算;(5)(10)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扩大10倍,再计算;(7)调整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8)0乘(除以)任何数都得0;(9)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算;(11)把299看作300﹣1,再计算;(12)先算除法,再算减法.解:42×(+)=13 13.39÷13=1.03 (+)×4=3 ÷=37.2÷0.4=18 ﹣×= 6×÷6×= 0÷×=03.2×1.25×=1 0.61÷0.1=6.1 299+358=657 1÷﹣÷1=4【点评】完成本题要细心分析式中数据,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同时注意“0”的特殊作用.23.直接写得数.3.14×20= 2×= 1+﹣= (+)×9=72÷= 1.5×100= 1.25×8= 99×0.8+0.8=【答案】3.14×20=62.8 2×= 1+﹣=(+)×9=972÷=32 1.5×100=150 1.25×8=10 99×0.8+0.8=80【解析】根据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云算算法则计算.解:3.14×20=62.8 2×= 1+﹣=(+)×9=972÷=32 1.5×100=150 1.25×8=10 99×0.8+0.8=80【点评】根据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24.某养殖场鸡有600只.鸭比鸡多,鸭比鹅多,鸭比鸡多多少只?【答案】400只.【解析】养殖场鸡有600只.鸭比鸡多,鸭的只数是鸡的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鸭有600×(1+)只,则用鸭的只数减鸡的只数,即得鸭比鸡多多少只.解:600×(1+)﹣600=600×﹣600=1000﹣600=400(只)答:鸭比鸡多400只.【点评】完成本题要注意“鸭比鹅多”在本题中属多余条件.25.小红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15页,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看了,第二天看了多少页?【答案】20页【解析】将第二天看的页数当作单位“1”,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第一天看的是第二天看的页数的1﹣,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第一天看的页数除以其占第二天看的页数的分率,即得第二天看了多少页.解:15÷(1﹣)=15=20(页)答:第二天看了20页.【点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26.比20吨多的是()A.(20×)吨 B.(20+)吨 C.(20+20×)吨【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一个数量比20吨多”把20吨看作单位“1”,要求的数量相当于20吨与20吨的的和,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解答.解:20+20×=20+4=24(吨)故选:C.【点评】此题解答关键是确定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解答,单位“1”未知用除法解答.27.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3620%×+×1﹣÷.【答案】;14;0.2;.【解析】(1)、(2)、(3)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4)先算除法,再算减法.解:(1)×+×=(+)×=1×=;(2)(+)×36=×36+×36=6+8=14;(3)20%×+×=0.2×+0.2×=0.2×(+)=0.2×1=0.2;(4)1﹣÷=1﹣=.【点评】考查了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四则混合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28.客车和货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当客车行了全程的时,货车行了48千米;当客车到达B地时,货车行了全程的.A、B两地相距千米.【答案】160.【解析】当客车行完全程时,客车又行了全程的1﹣=,这时,货车应该又行了÷×48=64千米,货车一共行了全程的,实际行了64+48=112千米,进而求出A、B两地相距:112÷=160千米;由此解答即可.解:[(1﹣)÷×48+48]÷=[×48+48]÷=112×=160(千米)答:A、B两地相距160千米.故答案为:160.【点评】此题属于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明确货车一共行了全程的,实际行了64+48=112千米,进而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解答.29.某学校有学生1240人,女生人数的与男生人数的同样多,那么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答案】男生640人,女生600人.【解析】先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表示出女生人数的,再运用分数除法意义,表示出男生人数,进而求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就是15:16,然后把总人数看作单位“1”,求出男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分率,最后运用分数乘法意义即可解答.解::=15:1615+16=311240×=600(人)1240×=640(人)答:男生640人,女生600人.【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出男女生人数比,解答的依据是分数乘法意义.30.同学们参观天文馆,六年级去了154人,五年级去的人数是六年级的,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五年级的.四年级去了多少人?【答案】112人.【解析】六年级去了154人,五年级去的人数是六年级的,根据乘法的意义,五年级去了154×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五年级的,则用五年级人数乘四年级去的人数占五年级人数的分率,即得四年级去了多少人.解:154××=112(人)答:四年级去了112人.【点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数是偶数?A. 21B. 32C. 45D. 57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A. 12平方厘米B. 24平方厘米C. 32平方厘米D. 48平方厘米3. 下列哪个角是锐角?A. 30度B. 90度C. 120度D. 180度4. 下列哪个数是质数?A. 12B. 17C. 20D. 275. 下列哪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A. 正方形B. 长方形C. 三角形D. 圆形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1米等于100厘米。

()2. 0是最小的自然数。

()3. 所有的偶数都是2的倍数。

()4. 两个锐角相加的和一定是钝角。

()5. 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一定是相似的。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一个数加上它自己等于______。

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3.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8厘米,腰长是5厘米,它的周长是______厘米。

4. 下列数中,最大的质数是______。

5. 1千克等于______克。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偶数和奇数的区别。

2. 请简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

3. 请简述质数和合数的区别。

4. 请简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

5. 请简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10厘米,腰长是8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 请找出50以内的所有质数。

5. 请计算1千克等于多少克。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并解答下列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长和宽都增加5厘米,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 请分析并解答下列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12厘米,腰长是1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如果底边长增加4厘米,腰长增加2厘米,新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画出一个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并计算它的面积。

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及答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一、填空题。

(28分)1.三峡水库总库容39300000000立方米,把这个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 )。

2.79 的分数单位是( ),再增加( )个这样的单位正好是最小的质数。

3.在72.5%,79 ,0.7255,0.725 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

4.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是全长的( ),每段长( )。

5.3 ÷( )=9:( )= =0.375=( )% (每空0.5分)6.饮料厂从一批产品中抽查了40瓶饮料,其中8瓶不合格,合格率是( ) 。

7.0.3公顷=( )米2 1800 厘米3 =( )分米32.16米 =( )厘米 3060克=( )千克8.第30届奥运会于2012年在英国伦敦举办,这一年的第一季度有( )天。

9.汽车4小时行360千米,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

10.在比例尺是1∶15000000的地图上,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

11.一枝钢笔的单价是a元,买6枝这样的钢笔需要( )元。

12.有一张长48厘米,宽36厘米的长方形纸,如果要裁成若干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无剩余,裁成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 )厘米。

13.学校有8名教师进行象棋比赛,如果每2名教师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 )场。

14.如右图,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那么圆的面积是( )平方米。

15.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36 厘米 2,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6.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是1.2米,圆锥的高是( )米。

17.找出规律,填一填。

△□○☆△□○☆△□○☆△□○☆…… 第33个图形是( )。

18.右图为学校、书店和医院的平面图。

在图上,学校的位置是(7,1),医院的位置是( , )。

以学校为观测点,书店的位置是¬¬¬( 偏)( °)的方向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

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

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

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

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

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对“鱼”与“渔”的思考济南市小辛庄小学胡希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

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

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

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

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

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

课一始,老师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

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

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

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习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

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解放,“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

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

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教学反思: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兴济小学王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

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习惯,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

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

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平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首先要认真、正确地审题。

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

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到底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

如:在估算部分的《课外作业》上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先估算,再准确计算,很多孩子都想当然地估算完了了事。

在学习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有一道作业题的要求是给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画出两条不同..的高,由于学生不认真审题,不是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

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

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

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意,再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列式是否正确,同时更不能忽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题意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这些方法在考试时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计算实验中,学生改错前先找错因的方法,广泛适用于平时的作业。

如果有条件面批,就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

当然,错因要坚决杜绝“粗心”、“不认真”“做错了”等毫无意义的字眼,这些都浮于表面,没有实际作用。

要让学生从是否抄错题开始检查,在查计算方法,如果计算方法对了,就查具体哪一步出错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等。

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必须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根治的效果,使学生尽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细心检查,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营东小学丁莉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新课的第一节,读数,我决定一切从最简单的开始。

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接近数学的本质。

开课,我从最简单、最原始的数数开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大多数时间我喜欢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是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进入新知的研究,那种故弄玄虚,为新知鸣锣开道的导入好像越来越不感冒了。

随着精心设计的数的出现,学生读数节奏越来越慢,读法也不尽统一整齐,如9999,10000,10001……我们开始慢下来,去研究读法不统一的数,去研究读得比较困难的数,逐渐的寻找读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顺利实现了难度上的过渡。

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

当读数的时候,我强化了细节程序的规范,这是我在这单元的一个重要做法,即规定读数前必须用虚线分级,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划上分级线,分对级,基本就不会出现读错写错数的现象。

我想写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读数要难,特别是中间有0的情况是更是写数的难点。

深入思考之后,认为仍然要强调建立四位一级的概念,细节程序上我进行了这样的规范即先划分级线,写万级一般不会错,写个级时写上4条小横线再填。

练习中有不少学生出现了三位一级,如1569 300,在反复明确个级是四位数之余,我发现学生是受生活中三位一节的习惯干扰,于是,我又进行了一下对比,使学生明确中国的读数习惯和国际统一的读数习惯的异同。

再次强调,写数也可先写一条分级线,对应的是万字,然后再分别去填写万级和个级。

在求近似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尽管我已经凭借经验对这节容易出错的部分作了充分预设,学生出错又有新花样。

我采用的细节规范是:先划出分级线,再用三角标出省略尾数的最高位,然后四舍五入的得出结果,结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应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级错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

从简单出发,深入研究,可以变难为易,将细节之处作规范,做成程序,可以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有章可循,听说外海小学规定学生每天喝六杯水,具体到喝的时间,教师的监督,使之落到实处,可见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细,一方面充分体恤家长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细,才可以做得更长久,我想我还要坚持下去。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兴济小学:王钰《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

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

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

如:6×2=12 60×20=1200。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

“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

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

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

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