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专题复习训练学案(教师版)
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理解对联的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联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组成部分。
2.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结构相同。
3. 对联的分类:春联、挽联、寿联、行业联等。
4. 拟写对联的方法:选材、构思、对仗、平仄、修改。
5. 拟写对联的注意事项:避免生僻字、注意语境、保持简洁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联的基本知识、拟写对联的方法。
难点:拟写出富有创意、对仗工整、内容相关的对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有趣的对联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3. 实例分析:分析经典对联,讲解拟写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拟写:学生分组练习拟写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拟写的对联,互相评价、交流。
6. 总结提升:总结拟写对联的注意事项,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拟写对联的方法。
2. 拟写一副春联,要求对仗工整、内容相关、富有创意。
3. 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
4. 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春联作品,交流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对联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对联的特点和拟写方法。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拟写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学习效果。
4. 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经典对联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示范。
2. 准备对联素材,方便学生练习拟写。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4. 准备评价表格,用于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对联专题复习学案

“对联专题复习”学案一、对联定义二、对联的形式(一)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
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1、工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香。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宽对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楼前积水当湖看。
3、当句对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4、单句对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5、借对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
尧天舜日舒清景;晋水泉山映紫云。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正对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
(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2、反对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不作瓦全。
3、串对直登朱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冯玉祥)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唐寅)三、对联的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四、制作对联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三、要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联系。
五、高考金题1、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江苏汤继宗教学目标:1、掌握对联相关知识2、掌握对联制作的方法3、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对联考察的类型教学过程:一、对联定义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以强调其文学性质。
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可以包括文字游戏。
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我们没有把上下联在意义上互相依存的要求(这是一般对联都应满足的要求)写入定义,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
例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这副对联平仄合律,逐字相对,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上下联在意义上毫不相干。
上联是一种酒名,即三星牌白兰地酒。
下联是江南五月阴雨连绵的天气,也是梅子熟了的季节。
据说是为了给“三星白兰地”做广告,故意出下联征对。
其效果之大,可想而知。
有些对联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
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副隐字讽刺谜联,上联不成句子,下联不成句子,合起来也不成句子,但是上联有含义,下联有含义,合起来意义更明显(忘八/ 无耻)。
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副对联是七言句式,能理解字面和隐藏的含义就行,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语法分析。
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一样,属于古典文学范畴。
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
用现代语法来分析楹联结构,是当前楹联教学的一大误区。
因为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
楹联语法(或文法)与一般语法(或文法)并无多大差别,无庸多说。
下面谈到的“句”,是指诗词的“句式”,或古文的“句读”,不是现代语法中的“句子”。
二、对联的形式(一)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
高考语文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意义相对。
1.2 对联的特点:1.2.2 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意义相互关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1.2.3 节奏鲜明:对联的朗读节奏明显,符合汉语的语音规律。
1.2.4 修辞巧妙:对联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夸张等。
第二章:对联的分类与样式2.1 对联的分类:2.1.1 春联: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2.1.2 寿联:为庆祝生日或祝寿而写的对联,表达祝福长寿之意。
2.1.3 挽联:用于悼念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和敬意。
2.1.4 婚联:为婚礼而写的对联,寓意美满姻缘。
2.1.5 行业联:特定行业或场合使用的对联,体现行业特点。
2.2 对联的样式:2.2.1 横批:对联的横幅,通常悬挂在门框上方。
2.2.2 竖批:对联的竖幅,挂在墙壁上。
2.2.3 扇面:将对联写在扇面上,具有艺术和实用价值。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与技巧3.1 对联的创作方法:3.1.1 依题创作:根据题目要求,拟写对联。
3.1.2 自主创作: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悟,自由创作对联。
3.2 对联的创作技巧:3.2.1 抓住主题:明确对联的主题,使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
3.2.2 巧妙对仗:运用对仗手法,使上下联词语对应工整。
3.2.3 注重意境:追求对联的意境美,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3.2.4 运用修辞: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与评价4.1 对联的鉴赏:4.1.1 结构美:对称、工整的结构形式。
4.1.2 内容美:富有内涵、寓意深刻的词句。
4.1.3 语言美:优美、简洁、富有韵律的语言。
4.1.4 创意美:独特的构思和创意。
4.2 对联的评价:4.2.1 评价标准:主题明确、结构工整、对仗严谨、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4.2.2 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专家评审、群众投票等。
中考语文对联专项复习教案1

对联——中考专项复习
(一)对联的起源: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年,到了五代,人
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此外,张挂对联,传统作
(天
三、
数是一样的;词性相对指的是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性是一样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
行断句,书声
舞,映出芙蓉牡丹;吟出上联之后,秀才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
赶考归来,已是秋去冬来。
一日雪后一、中考对联常见题型:直对对联、情境对联
对联——中考专项复习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对联 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对联教案四川省营山县第二中学戴建一、故事导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二、考纲解读对联,“对对子”,也称“对仗”,是《考试大纲》在表达运用层级(D级)上为考生设立的一个较新的题型。
在高中语文知识链上属于最基本的技能——“语言表达”中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里“对偶”一项,即“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它既是对考生仿写能力的高标准考查,又是对考生正确使用修辞方法能力的隐性考查,综合性强,对考生知识储备和能力拓展的要求很高。
三、考点分析1、属新课程必修内容2、能体现新课程理念(1)重视文化传承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也是诗词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2)突出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能力,对语文素养的考查,其核心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对联的考查也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
对联专题复习训练学案(教师版)

对联专题复习训练学案(教师版)山东沂水一中魏继国编制写对联可看作是句式仿写、句式变换或句子排序等题型的又一新形式,既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修辞知识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使考生在写对联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深入而广泛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因此对联式仿写要求1.字数相等虽说对联的篇幅可长可短,但上下联的字数相等。
如果字数不等,那就对不起来,联不起来。
请看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老师出);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对)。
”很明显,上下联字数相等,都是11字。
2.词性相同上下联的词性要一致。
不仅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而且最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如此等等。
如下面的对联:“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千佛寺,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很显然“万、千、百”和“一、二、三”是数词对数词,“造成”和“摇过”是动词对动词,“砖、瓦、工”和“篙、橹、人”、“千佛寺”和“四平桥”都是名词对名词。
3.结构相称要想对仗工整,除了字数、词性的要求外,还要求上下联的结构对称一致。
具体来说,就是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并列对并列。
下面对联的结构就非常对称:“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显然,“三七岁月”和“一度春秋”是偏正对偏正,“花甲重逢”和“古稀双庆”是主谓对主谓,“增加三七岁月”和“更多一度春秋”是动宾对动宾。
4.内容相应这是指上下联不仅意义要相联,而且所涉及的事物也要相对或相关。
常见的是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花木类对花木类,禽兽类对禽兽类,节令类对节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等。
此外,上下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否则,就犯了对联的大忌。
比如“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犯了对联的大忌,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
还有就是意思不能雷同,如下面对联的意思就有些重复:“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
”贴(三、四声)起平(一、二声)收。
(一)选择题1、(2016·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的主要根据是:“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可肯定是木偶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专题复习训练学案(教师版)山东沂水一中魏继国编制写对联可看作是句式仿写、句式变换或句子排序等题型的又一新形式,既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修辞知识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使考生在写对联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深入而广泛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因此1.字数相等虽说对联的篇幅可长可短,但上下联的字数相等。
如果字数不等,那就对不起来,联不起来。
请看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老师出);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对)。
”很明显,上下联字数相等,都是11字。
2.词性相同上下联的词性要一致。
不仅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而且最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如此等等。
如下面的对联:“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千佛寺,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很显然“万、千、百”和“一、二、三”是数词对数词,“造成”和“摇过”是动词对动词,“砖、瓦、工”和“篙、橹、人”、“千佛寺”和“四平桥”都是名词对名词。
3.结构相称要想对仗工整,除了字数、词性的要求外,还要求上下联的结构对称一致。
具体来说,就是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并列对并列。
下面对联的结构就非常对称:“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显然,“三七岁月”和“一度春秋”是偏正对偏正,“花甲重逢”和“古稀双庆”是主谓对主谓,“增加三七岁月”和“更多一度春秋”是动宾对动宾。
4.内容相应这是指上下联不仅意义要相联,而且所涉及的事物也要相对或相关。
常见的是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花木类对花木类,禽兽类对禽兽类,节令类对节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等。
此外,上下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否则,就犯了对联的大忌。
比如“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犯了对联的大忌,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
还有就是意思不能雷同,如下面对联的意思就有些重复:“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
”贴对(三、四声)起平(一、二声)收。
一、对联衔接训练(一)选择题1、(2016·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的主要根据是:“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可肯定是木偶戏。
而由“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
2、(2014·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解析:依据对联的对仗原则,“墙头”对“水面”,“雨”对“风”,“垂”对“聚”,“草”对“花”。
答案:A3、(2010·天津卷)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戏剧社【5 】文学社【 3 】摄影小组【 1 】4、(2009·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5、(2007·浙江卷)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B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载培桃李满三千株。
(二)补写题1、(2012·四川卷)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
注意:①内容与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解析: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相同、语意相关。
在有关端午节的对联的上联中“赛龙舟”是与端午相关的民俗活动,为动宾结构;“楚风”“余韵”是与端午相关的历史典故,为偏正结构。
要补写的下联也应包含这两部分。
在有关中秋节的对联的下联中,“明月”是与中秋相关的景物,下联词语的词性为名词(“明月”)、数量词(“千里”)、动词(“寄”)、名词(“相思”),要补写的上联也应与此相对应。
答案:(1)端午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2)中秋上联:清风一缕拂丹桂三、排列组合式1、(20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新春对联:上联_翠柳迎春千里绿_ 下联_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下联_芝兰绕阶座凝香2.(2014·山东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4分)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考生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考虑,内容上要符合节日的特点,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特点。
“江边柳线”与“门上桃符”有明显的春节的特征,“红”与“绿”相对,下联要收在平声上,这样就很容易确定写春节的对联。
同样“青艾驱瘴”“碧波竞舟”具有典型的端午节特征,“驱瘴”只能是“千家”,再加上平声的要求,写端午的对联也很容易确定。
答案: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1.拆分组合,善于联想.先把题干中给出的一联拆成几个短语,通过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的方法,给每个短语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短语连缀成句.2.分析立意,选准词语.一副对联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或深思历史,或剖析现实,都有明确的倾向,在拟写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现.3.运用积累、灵活化用.学会灵活变化地运用平日积累的天文、地理、时令等知识,以及成语熟语、诗文名句、历史典故等来拟写对联.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体,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薄罗轻剪越溪纹B.山家烟火春雨晴C.花落黄陵庙里啼D.饮马长城窟更寒解析“雨昏”“花落”都是主谓结构,“青草湖边”与“黄陵庙里”对仗工整,“过”“啼”都是动词。
答案C2、(2017江苏盐城二模)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3 分)(D)A.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B.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D.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解析:本题所给答案为D选项。
其中A选项是送给医生的,“杏林”“桔井”分别出自“龙蟠桔井”、“虎踞杏林”的故事,皆用于医生,最好是中医;B 选项的对联常见于古琴古筝,也见于农村戏台;C选项更适合老师送给学生。
3、下面是一副励志联,上联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请选择最合适的下联()A、望梅止渴,何苦煎熬自己B、守株待兔,还是丰衣足食C、走马观花,胜若行云流水D、隔岸观火,莫若前与帮忙解析:A。
在对仗方面,四个选项均较工整,A项略显有诗意,境界高远。
因此,可以考虑与上联意思的联系,在意境等方面进行区别。
由此可知,除了加强对对联知识的积累外,还须知加强对生活的感悟。
4、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感世事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寸步优游知远近”选择最合适的下联()A、一生坎坷知冷暖B、世事艰辛识人心C、一生坎坷晓高低D、人事沧桑见冷暖解析:C。
四个备选项从对联的知识来考虑,一眼可以排除A项,因其犯了重字的错误,上下联同一位置不能重字。
B项犯了语法错误,同位置词语词类和结构都要相同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人心”是名词,与远近结构也不同。
D项对仗工整,对联音律讲究仄超平收,然“暖”为仄,不妥,且语意也没有C项衔接之自然。
5、以“近月江楼听水韵”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写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临水楼台听涛声B、逢春枯木又发芽C、临风野陌醉花香D、临日山崖观海潮解析:C。
C项属于工对,野是田野,陌是小路。
与“江楼”对得上。
A项犯重字,B项“又”与“听”字词性对不上;D项“日”与“月”都是仄声,而且“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重复了。
6、为上联“莺啼柳影琴声戚”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蝶恋花丛舞步欢B、蜂鸣花间叫声欢C、燕舞杨枝倩影赞D、虎鸣山澜发雄姿解析:A。
这属于反对型对联,情景相反,但又和谐统一。
相比较之,A项最符合。
B项平仄不对,C项赞是动词,戚是形容词。
D项平仄以及词组“发雄姿”不对。
7、为上联“梅花无意分春色”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白雪怎能掩傲骨B、流水有心歌秋声C、柳絮含情传风情D、明月有心照客愁解析:D。
A项还以梅花为内容,就是“合掌对”了。
B项“秋”和“春”都是平声。
C项中有两个“情”字,而且“风”与“春”也都是平声。
8、为上联“笔传天下事”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画留尘世情B、琴抚世间愁C、棋开胜局行D、书读无字处解析:B。
其他三项平仄都不对。
C项“先”字在词性上与“事”不对。
9、晚上,上旬月忽明忽暗地挂在天空,刘老师家访手,走在乡间的田梗上,诗兴大发,随口说出一联,上联是:“三分月色不嫌瘦”,最合适的下联是()A、一片蛙声更觉闹B、十里清风倍感静C、一片清幽更觉闹D、十里清风犹觉幽解析:D。
上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平仄相反。
因此备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
(“觉”字是古入声,是仄声。
学生也许知道,但根据最后一字应该选D)10、为上联“心思淡处如山静”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感情好时似水深B、情意浓时似水深C、感情浓时似水动D、情意浓时似水动解析:B。
A和C项“情”与“思”平仄不对,C与D项“动”是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