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和训练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及其矫治训练

步态分析及其矫治训练

五、臀大肌(髋伸肌)步态
• 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 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 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 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六、股四头肌步态
股四头肌麻痹者,行 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 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 响,表现为足跟着地 后,臀大肌为代偿股 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 关节伸展,膝关节被 动伸直,造成膝反张 。如同时有伸髋肌无 力,则患者俯身用手 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
肌肉的代偿。胫前肌肉物理可以引起足背屈力量弱,足 接触地面时拍地,而非足跟开始向前滚动。 4.肌肉张力改变:绝大部分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肌肉 张力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亢进 5.此外,关节僵硬可以影响身体各节段间的相对快速移动 ,限制身体的前行
步态异常的原因
肌肉调控异常 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沙后所可以增加僵硬的 程度,减少活动性。 小脑损伤病人可出现肌肉调控异常,导致共 济失调。
二、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 、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路病变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 截肢、髋膝关节置换术后 、关节炎、韧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3.下肢肌力损伤 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 神经损伤等 4.其他 疼痛、孕妇步行等
二、禁忌症
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检查不配合 者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髋关节最大屈曲)
骨盘: 5°旋 髋关节:2 0°~ 30°屈曲 膝关节::60°~ 30°屈曲 踝关节:1 0°跖屈~ 0°
迈步相末期(85~100%)
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 次着地之前。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
骨盘: 5°旋前 髋关节:3 0°屈曲 膝关节: 30°屈曲~ 0° 踝关节:0°

常见异常步态及矫治训练方法,图文详解值得收藏!

常见异常步态及矫治训练方法,图文详解值得收藏!

常见异常步态及矫治训练方法,图文详解值得收藏!步态分析(GA)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下面给大家总结了临床上常见的步态分析问题,供您参考。

步行是人类最重要的运动能力,也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关键特征。

正常人走路并不需要思考。

事实上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下肢各关节和肌肉的协同运动,也与上肢和躯干的姿态有关,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一、步态评定临床意义1、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2、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3、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步态检查适应症:CNS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通路病变。

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下肢肌力损伤: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

禁忌症: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等。

二、正常步态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步态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

正常步行周期△1.支撑相分期:相当于脚接触地面的时间,就是一只脚的脚跟着地到全脚着地,最后再到足尖离地前的时间,又称为站立期。

这一期大概占60%的步态周期。

2.摆动相分期:摆动初期(又称加速期)、摆动中期、摆动末期(又称减速期)。

相当于脚离地的时间,在站立期内,主要是伸肌用力,比如说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比目鱼肌、腓肠肌等。

而摆动期内多是屈肌用力,比如髂腰肌、胫前肌(详见下表),大概占40%的步态周期。

三、异常步态步行周期中任何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步态异常,甚至引起病理步态,从而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要求

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要求

一、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要求最近,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日益发展,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是一种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师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步态功能,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患者步态特征、步态周期和步态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步态运动的规律和原理,为国内外的步态运动疾病诊断和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在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中,有一些关键的技术要求必须得到满足,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系统要求具备高精度的步态检测能力。

这意味着系统需要能够精准地测量患者的步态参数,如步幅、步速、步态周期等,以实现对步态的准确评估。

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这是因为步态是一种动态的运动过程,对患者的步态进行评估和训练需要及时地反馈和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系统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步态障碍进行个性化的评估和训练。

为了满足这些技术要求,目前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已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传感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灵敏的传感器实时地采集患者步态数据,从而实现对步态的准确评估。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也为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对大量步态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实现对步态特征的自动识别和评估,提高了步态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也为步态训练和康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患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步态训练,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的发展,为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要求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优质的解决方案。

二、对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的理解和观点步态检测评估与训练系统技术无疑是康复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

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

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改善个体步行能力的方法。

通过对一个人的步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他们的步行姿势、步态异常以及步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而步行训练则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措施来改善个体的步行能力。

在步态分析中,通常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来获取有关个体步态的详细信息。

这些设备包括摄像机、传感器、压力板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对个体的步行姿势进行全面的评估。

步行姿势是个体行走过程中身体的姿态和动作。

正确的步行姿势对于维持身体平衡、预防伤害和提高步行效率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步行姿势,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如过度侧弯、肌肉不平衡、不对称的步伐等。

步态异常是个体步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步态异常包括步态不稳、脚部畸形、关节活动度不足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不适感、行走困难和身体损伤。

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及早发现这些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步行训练是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来改善个体的步行能力。

步行训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衡训练:平衡是保持身体稳定的能力。

通过平衡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减少步行时的摇晃和摔倒的风险。

2.强化肌肉:步行需要大量的肌肉参与,特别是下肢肌肉。

通过针对性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步行的效果。

3.增加活动幅度:有些人步行时关节活动度不足,导致步伐不稳。

通过一系列的伸展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改善步行姿势。

4.步行器具使用:对于一些行走困难的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可以使用步行辅助器具来帮助他们行走。

通过正确使用步行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领域非常重要。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康复患者恢复步行能力,还可以帮助运动员优化步行技术,提高竞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步行姿势和步行能力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因此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也可以用于普通人的健康管理。

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及训练

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及训练

运动力学异常


步行时的时空参数及运动力学都是关节 产生的力矩作用的结果 运动力学分析包括三个变量:力、力矩 和功率
运动力学异常

偏瘫侧下肢几乎所有力矩和功率均较非 偏瘫侧下降,而且在舒适步行时双下肢 的力矩和功率均较对照组下降
步态异常原因
ROM受限
神经肌肉受损 ◆肌肉无力 ◆肌张力异常 ◆主动肌与拮 抗肌同时收缩 ◆共济失调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地面步行训练与减 中平板步行训练相比,能够增加舒适的 步行速度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患侧下肢上台阶 健侧下肢上台阶 患侧下肢单腿站立 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后跖 屈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初始触地:下肢前伸为了将 足放臵适当位臵
预承重期:控制性膝关节屈 曲及踝关节跖屈,为了顺利 平滑承重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支撑相中期:下肢所有关节均伸展, 为了支撑体重,并达到足够高度使 对侧下肢能够离开地面进入摆动期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摆动相:下肢所有关节均缩短以离开地面
步态的基本测量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步速下降:步行速度是步态的一个整体指 标,它与步频、跨步长、双腿支撑相时 间、偏瘫侧及非偏瘫侧支撑相时间等有 关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下肢摆动相时间与非瘫痪侧下肢 摆动相时间比值为1.23-1.61:1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偏瘫侧下肢支撑相时间缩短而摆动相时 间延长,而相对应的是非瘫患侧下肢支 撑相时间延长而摆动相时间缩短,双腿 支撑相时间也延长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是一种重要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针对步态异常、步态失调的患者,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以下是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1. 步态分析:首先需要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包括站立、行走等环节,确定步态异常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2. 目标制定:根据步态分析结果,制定可行的训练目标,包括改善步态异常、提高步态稳定性、增强肌肉力量等。

3. 动作练习:根据训练目标,制定相应的动作练习方案,例如平衡练习、步幅练习、腿部肌肉力量训练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患者的步态能力。

4. 器械辅助:在步态训练中,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器械辅助,如平衡板、步态分析仪等,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动作练习,加速步态训练的进程。

5. 长期跟踪:步态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确保步态训练效果最大化。

总之,步态训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康复训练方法,需要医护人员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并与患者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步态训练的过程。

- 1 -。

康复护理学知识点

康复护理学知识点

康复护理学知识点康复护理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通过全面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康复护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功能评估、运动康复、康复营养和心理支持。

一、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是康复护理的基础,旨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功能障碍和生活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常用的功能评估工具包括:1. Barthel指数:用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等指标。

2. 肌力评估:通过测量患者的肌肉力量,了解其运动功能状况,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手动测试和肌力测试仪器。

3. 平衡评估: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姿势控制,常用的测试工具有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步态和平衡评定量表。

二、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康复护理的核心内容,通过运动干预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常见的运动康复方法包括:1. 功能锻炼:通过进行特定的运动和活动,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体能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 步态训练:针对步行受限的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和训练,通过调整步态模式和改善步行能力,提升步行功能。

3. 器械辅助训练:利用各种康复器械和辅助装置,如平衡板、刺激仪等,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和协调性提升。

三、康复营养康复营养在康复护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代谢功能的恢复。

以下是康复护理中的营养原则和注意事项:1. 蛋白质摄入: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肌肉修复和新陈代谢。

2. 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

3. 液体摄入: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促进康复过程。

四、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康复,还注重心理健康的恢复。

以下是心理支持的几个方面:1. 情绪疏导:与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交流,帮助其释放情绪,减轻康复期间的焦虑和抑郁。

跑步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

跑步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

跑步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跑步是一项非常健康的运动,它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例如增加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强化骨骼、减肥、增强免疫力等。

但是对于很多跑步初学者而言,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跑步姿势是否正确,这不仅会影响跑步效率,还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因此,开发一套跑步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可以非常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套系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实时捕捉用户的跑步姿势,并给出实时分析和建议,以此帮助用户改进自己的跑步姿势。

跑步步态分析技术跑步步态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数据采集主要通过传感器捕捉用户的运动数据,例如步频、步幅、落地时间、脚底着地等;数据处理主要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滤波、特征提取和预测等操作,得出跑者的步态特征和跑步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则是根据用户的步态特征和跑步质量评价,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姿势改进、训练计划等。

最终,这套步态分析技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等手段,建立一个跑者行为模型,以此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跑步特点和训练需求。

跑步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跑步训练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采集、一部分是训练反馈。

数据采集部分主要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捕捉用户的运动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云端;训练反馈部分则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将用户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针对性的训练建议。

这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需要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例如移动设备、传感器、云计算、演算法等。

其中,移动设备可以通过APP的形式提供用户交互界面,用户可以通过APP查看自己的运动数据、训练建议和个人训练计划;传感器则是通过捕捉用户的行动轨迹和运动数据,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以此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和训练需求。

云计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通过云计算,我们可以将用户的运动数据实时处理和分析,得出训练建议和个人训练计划。

演算法则是云计算的核心,通过多种算法的结合,可以得出更加准确有效的训练建议和个人训练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摆出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3.髋关节最大屈曲 此阶段已完成下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 速,直至足跟着地。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行走运动学
(一)行走中的下肢运动
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量维持正常活动 范围的运动,减少身体的重心移动

步。
正常步态特点

步行周期 ----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通常用时间秒(s)表示。 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跨步长、步频、 步速、步宽、足偏角,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 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应当熟练掌握。



7.胫前肌 作用为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足跟着地 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 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胫前 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 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8.小腿三头肌 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起于股骨的 内、外侧髁,以跟腱止于跟结节,作用为跖屈踝关节和 屈膝关节。 腓肠肌在行走、跑、跳中提供推动力,而比目鱼肌富含 慢性、抗疲劳的红肌纤维,主要与站立时小腿与足之间 的稳定有关。在站立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 止身体向前倾斜。
双支撑相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 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 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

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
期的20%,

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
当从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

支撑相又称站立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占步行周期的60% 摆动相又称迈步相:指支撑腿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步行周 期的40%


站立相和迈步相的时间比例与步速有关,随着步速的加快,迈步相
时间相应延长而站立相时间缩短。
以右下肢为例的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以右侧足跟着地开始,紧接着足放平,足底全面接触地面,

3、上肢
双上肢在行走过程中交替前后摆动,为保持身体
平衡,上肢前后摆动的方向与同侧下肢的摆动方向和骨盆的
旋转方向正好相反。如当左下肢与左侧骨盆向前摆动和旋转 时,左上肢向后摆动,右上肢向前摆动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肌 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CNS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 其传导通路病变。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
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3、下肢肌力损伤: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周 围神经损伤 禁忌症: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等

步态分析对安装假肢
(二)常用的方法

1.四期分析法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是步行时相四期分析法,即

(2)观察内容:运动对称性、协调性、步幅、步速、骨盆的运动、
重心的转移、上下肢的摆动等,头、肩的位置、髋、膝、踝关节
的稳定性,足跟着地、足尖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患者 的鞋等。

(3)观察程序:嘱患者以自然和习惯姿势和速度在测试场地来回 步行数次,检查者从前方、后方和侧方反复观察,分别观察支撑


的时间;通过询问既往史,了解既往有无与影响步态的疾病,如
骨折、肌肉或神经疾病、肿瘤等。

2.体检 体检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步态异常的原因。 3.观察 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 然后根据所得的印象或逐项评定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的结果。

观察内容

(1)观察场地:测试场地内光线要充足,面积至少6m×8m,让被 检查者尽可能少穿衣服,以便作清晰的观察。

1.竖脊肌(又叫骶棘肌)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两侧,下起骶 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由脊神经支配。作用为使脊柱后 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 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2.臀大肌
为髋关节伸肌。由臀下神经支配。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
收缩,其目的在于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约在步行周期85%,大腿的 运动方向改变为向后,成为下一个步行周期的准备。在支撑相,臀大
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约100—160cm

足偏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
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偏角。如图示,通常用°表示,
健全人约为6.75°。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
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图示Ⅲ, 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
倒的情况。

5.缝匠肌
是全身最长的肌,起于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
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为屈髋和屈膝关节。Fra bibliotek6.腘绳肌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均起于坐骨
结节,跨越髋、膝两个关节,作用为伸髋屈膝。

在摆动相末期,作为屈膝肌,腘绳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
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 速),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腘绳肌又 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 干前倾。
步行速度

步行速度----简称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以m/s表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左右。 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 公式步速=跨步长×步频/120 步速与跨步长和步频相关;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步行速




度亦加快。
步行时相

步行时相--------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 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 态时相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步态的定性分析是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用肉眼观察患者行走过程,然
后根据所得印象或按照一定的观察项目逐项评定的结果对步态作出结 论。

定性分析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却可以获得有关步态的资料,但是,结 果的准确性和观察者的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此外,病人的体力使其 不可耐受多次反复行走。
临床定性分析

(一)评定内容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1.病史 了解与步态相关的症状,如行走时有无伴随疼痛、持续
预测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简单 方法

偏瘫患者在发病初期,在仰卧位若能完成下列动作,则 将来可以步行的可能性为90%:

空中屈伸膝:在屈患髋约45°情况下能伸屈膝关节。
主动直腿抬高:在下肢直立情况下抬高下肢。


保持立膝:在屈髋45°、屈膝90°情况下不向左右偏倒。
步态分析方法

目前步态分析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相和摆动相,注意两侧对比观察。
步态检查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㈠步态检查的一般步骤 ⑴ 嘱患者以习惯姿态及自然速度来回步行数次,从正、 反、侧面观察其自然度,动作协调程度,步行速度、 姿势、幅度及步长,左右对称。
⑵ 其次嘱患者以不同速度步行,立停、拐弯、转身、绕
过障碍物等观察步态有无异常。
⑶对使用拐杖、助行器及矫形器的患者,宜在使用及
步频

步频(cadence)----行走时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
为步频,通常用steps/min表示。

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步/min 男性的步频平均约为112.2±8.9 步/min 女性平均为123.4±8.0 步/min。



双人并肩行走时,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长腿者。
步长(step length)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 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差异主要
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

跨步长(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
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跨步长,或步幅。如图示



1、髋关节
正常步行时髋关节进行屈伸运动。 最大屈曲约30°(摆动相中期) 最大伸展约15°(足跟离地) 共约45°范围;





2、膝关节 正常步行时膝关节屈伸运动中最大屈曲 约为65°(摆动中期)、最大伸展为0°(足跟着 地),共约65°范围。

3、踝关节 正常步行时踝关节的跖屈背屈运动中最
进入站立中期,随后发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足趾离地瞬间标志
着站立相结束和迈步相开始,右下肢向前摆动并依次经过摆动前、 中、末期。
单支撑相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为s,一般 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出以 下动作要点: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 完成。 2、全足底着地:全足底在地面放平。伴有足内翻、足下垂的病人 难以完成。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疼 痛、平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4、足跟离地: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作, 偏瘫病人完成不充分 5、膝关节屈曲增大:偏瘫病人由于下肢伸肌占优势,膝关节屈曲 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节前 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 偏瘫患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充分,所 以不能较好地完成此动作,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