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与步态训练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一、概述行走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和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的异常。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一)步态分析步骤1、描述研究对象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2、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制;3、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的方法、假肢或矫形器的装配、助行器的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的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的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一)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的摆动相(迈步相)和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支撑相)。

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站立相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

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的10%。

详见图1。

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二)步态分期常用的步态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划分法,主要是以足能否着地为基础划分,将步态周期分为足跟着地、全足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加速期、迈步中期、减速期共八个时期。

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

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

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改善个体步行能力的方法。

通过对一个人的步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他们的步行姿势、步态异常以及步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而步行训练则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措施来改善个体的步行能力。

在步态分析中,通常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来获取有关个体步态的详细信息。

这些设备包括摄像机、传感器、压力板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对个体的步行姿势进行全面的评估。

步行姿势是个体行走过程中身体的姿态和动作。

正确的步行姿势对于维持身体平衡、预防伤害和提高步行效率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步行姿势,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如过度侧弯、肌肉不平衡、不对称的步伐等。

步态异常是个体步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步态异常包括步态不稳、脚部畸形、关节活动度不足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不适感、行走困难和身体损伤。

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及早发现这些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步行训练是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来改善个体的步行能力。

步行训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衡训练:平衡是保持身体稳定的能力。

通过平衡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减少步行时的摇晃和摔倒的风险。

2.强化肌肉:步行需要大量的肌肉参与,特别是下肢肌肉。

通过针对性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步行的效果。

3.增加活动幅度:有些人步行时关节活动度不足,导致步伐不稳。

通过一系列的伸展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改善步行姿势。

4.步行器具使用:对于一些行走困难的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可以使用步行辅助器具来帮助他们行走。

通过正确使用步行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领域非常重要。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康复患者恢复步行能力,还可以帮助运动员优化步行技术,提高竞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步行姿势和步行能力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因此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也可以用于普通人的健康管理。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是一种重要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针对步态异常、步态失调的患者,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以下是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1. 步态分析:首先需要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包括站立、行走等环节,确定步态异常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2. 目标制定:根据步态分析结果,制定可行的训练目标,包括改善步态异常、提高步态稳定性、增强肌肉力量等。

3. 动作练习:根据训练目标,制定相应的动作练习方案,例如平衡练习、步幅练习、腿部肌肉力量训练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患者的步态能力。

4. 器械辅助:在步态训练中,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器械辅助,如平衡板、步态分析仪等,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动作练习,加速步态训练的进程。

5. 长期跟踪:步态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确保步态训练效果最大化。

总之,步态训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康复训练方法,需要医护人员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并与患者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步态训练的过程。

- 1 -。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步态训练是一种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和损伤的患者。

步态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包括评估、目标制定、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和效果评估。

一、评估评估是步态训练的第一步,它可以帮助理解患者的病情、能力和需求,为训练制定合适的目标和计划。

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评估步态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发现步态异常和问题。

步态分析包括观察、测量和分析步态的各个方面,如步长、步速、步态稳定性、支撑相和摆动相等。

2. 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估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估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状况,为训练制定合适的强化和伸展计划。

3. 平衡评估平衡评估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平衡能力状况,为训练制定合适的平衡训练计划。

二、目标制定目标是步态训练的核心,它可以帮助患者明确自己的训练目的和期望效果。

目标应该具体、可行和有挑战性,以激励患者积极参与训练。

常见的步态训练目标包括:1. 提高步态稳定性步态稳定性是步态训练的重点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跌倒和受伤的风险。

提高步态稳定性的训练方法包括平衡训练、肌力强化和步态模拟训练等。

2. 增加步长和步速增加步长和步速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

增加步长和步速的训练方法包括步态模拟训练、步态节奏训练和肌力强化等。

3. 改善步态对称性步态对称性是步态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步态异常和问题。

改善步态对称性的训练方法包括肌力平衡训练、关节伸展和步态模拟训练等。

三、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步态训练的框架,它可以帮助患者规划训练内容、频率和时长。

训练计划应该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目标制定,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应该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目标制定,包括平衡训练、肌力强化、关节伸展和步态模拟训练等。

2. 训练频率训练频率应该根据患者的能力和需求制定,一般建议每周训练3-5次,每次训练30-60分钟。

跑步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

跑步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

跑步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跑步是一项非常健康的运动,它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例如增加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强化骨骼、减肥、增强免疫力等。

但是对于很多跑步初学者而言,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跑步姿势是否正确,这不仅会影响跑步效率,还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因此,开发一套跑步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可以非常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套系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实时捕捉用户的跑步姿势,并给出实时分析和建议,以此帮助用户改进自己的跑步姿势。

跑步步态分析技术跑步步态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数据采集主要通过传感器捕捉用户的运动数据,例如步频、步幅、落地时间、脚底着地等;数据处理主要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滤波、特征提取和预测等操作,得出跑者的步态特征和跑步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则是根据用户的步态特征和跑步质量评价,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姿势改进、训练计划等。

最终,这套步态分析技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等手段,建立一个跑者行为模型,以此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跑步特点和训练需求。

跑步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跑步训练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采集、一部分是训练反馈。

数据采集部分主要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捕捉用户的运动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云端;训练反馈部分则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将用户的运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针对性的训练建议。

这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需要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例如移动设备、传感器、云计算、演算法等。

其中,移动设备可以通过APP的形式提供用户交互界面,用户可以通过APP查看自己的运动数据、训练建议和个人训练计划;传感器则是通过捕捉用户的行动轨迹和运动数据,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以此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和训练需求。

云计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通过云计算,我们可以将用户的运动数据实时处理和分析,得出训练建议和个人训练计划。

演算法则是云计算的核心,通过多种算法的结合,可以得出更加准确有效的训练建议和个人训练计划。

步态分析和训练

步态分析和训练
(3)观察程序:嘱患者以自然和习惯姿势和速度在测试场地来回 步行数次,检查者从前方、后方和侧方反复观察,分别观察支撑 相和摆动相,注意两侧对比观察。
步态检查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㈠步态检查的一般步骤 ⑴ 嘱患者以习惯姿态及自然速度来回步行数次,从正、
反、侧面观察其自然度,动作协调程度,步行速度、 姿势、幅度及步长,左右对。 ⑵ 其次嘱患者以不同速度步行,立停、拐弯、转身、绕 过障碍物等观察步态有无异常。
步态分析与训练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GA)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知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态(gait)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而
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 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肌 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又叫骶棘肌)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两侧,下起骶 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由脊神经支配。作用为使脊柱后 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 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 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差异主要 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
跨步长(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 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跨步长,或步幅。如图示 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约100—160cm
4.股四头肌 为全身最大的肌,为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 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由股神经支配。

步态分析规范(标准版)

步态分析规范(标准版)

步态分析规范【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

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

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量,巴氯芬停用时要逐渐停药 常见副作用:
镇静;无力(巴氯芬;替扎尼定) 妙纳基本无副作用
神经溶解技术
注射部位:胫神经和胫神经运动分支 注射药物:50%—100%酒精3-7ml 定位技术:低频电刺激 特点:优点是廉价、在短期内可以重复
使用;缺点是可以引起感觉障碍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
注射肌肉:小腿后群肌 注射方法:腓肠肌、比目鱼肌从小腿后
步长(step length):一侧足根着地至对 侧足跟着地时两点间的距离。
步基宽(stride width):每侧足根着地其 中点连接成线,左右两侧连线之间的距 离。正常约为5~10cm。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训练目的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 增加步长 减少步宽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 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 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 动的特定区域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支撑相时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 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
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 —踝跖屈肌过度活跃 —髋伸展力矩下降 —髋屈肌过度活跃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面进针;胫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从侧方或后方进针
踝足矫形器(AFO)
分类:主要分三大类 塑料AFO 金属AFO:优点是质地硬,带关节 前置踝足矫形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持至支撑相开始;伸展角度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 地间达到峰值(10 °-15 °)。 • 膝关节:摆动相末期(伸)→支撑相早期(小幅屈, 15°)→支撑中期(伸)→摆动相早期(屈达高峰, 60°)。 • 踝关节:足跟着地(中立位)→足底着地(跖屈) →胫骨前移(背屈)→足跟离地(跖屈)→足趾离 地(跖屈达高峰,20°)→摆动相(跖屈减少)→ 中立位。
摄像、红外线摄像技术、数字视频技术。
–均使用反光标记进行光点轨迹采样。
步态的定量分析——动力学分析
• 指对步态进行有关力的分析,如地反力、
关节力矩、人体重心、肌肉活动等及人 体代谢性能量与机械能转换和守恒等的 分析;
• 用于揭示特异性步态形成或产生的原因。
地反力
• 指人在站立、行走及奔跑中地面对足底产生
• 步宽: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以足跟
中点为测量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 性越差;
• 足偏角: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
进方向所成的夹角。
50-80cm
正常步态——行走运动学
• 行走时,全身各部位与下肢同步运动
以保持行走系统的协调和稳定。
下肢运动
• 髋关节:屈曲角度于摆动相中期达顶点(30°)并
5度
正常步态——肌群活动
肌肉 步行周期的作用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支撑相中期至蹬离,首次触地 臀大肌 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支撑相中期 腘绳肌 摆动相中期,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 髂腰肌和股内收肌 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 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支撑相中期 股四头肌 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 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 胫前肌 足离地至再次首次触地
前,离心收缩;摆动相初期,向心收缩。
• 股四头肌:为屈髋伸膝肌,始于摆动相末期,
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离心收缩,防止 膝塌陷);第二次收缩始于足跟离地后,足 趾离地后达高峰(屈髋,提拉下肢进入摆动 相;伸膝)。
• 腘绳肌:伸髋屈膝,始于摆动相末期(使
小腿向前摆动减速),足跟着地时达高峰 (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并持续到 负重期。
的力;
• 人体借助于地反力推动自身前进;
• 分为
–垂直分力:反映行走过程中支撑下肢的负重和
离地能力;
–前后分力:反映支撑腿的驱动与制动能力; –内外分力:反映侧方负重能力与稳定性。
力矩
• 是力与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的乘积,是
使关节发生转动的力,是肌肉、韧带和 摩擦力作用的最终结果。
• 分为伸展力矩、屈曲力矩和支持力矩
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
–支撑末期
–摆动前期:为第二个双支撑期
蹬离期:将身体推向前、上方
• 摆动相
–摆动初期:此期的主要目的是使
足廓清。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正常步态——步行时空参数
• 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
自然步频95-125步/min;
• 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均
• 单侧肌力弱(Trendelenburg征):患侧处于支
撑相时,健侧(处于摆动相)骨盆下降,躯 干向支撑腿侧弯,患侧肩关节下降。
• 双侧肌力弱: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
“鸭步”。
–髋关节屈肌无力:
• 屈髋肌是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群;
• 一侧肌无力:跛行。
–股四头肌麻痹:
• 主要影响足跟着地期:臀大肌和小腿
–步速(m/s)=
跨步长(m)×步频(步/min)
120
–脚踏开关或运动分析系统
–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基本、最敏感的指标;
–步频反映步态的节奏与稳定性; –支撑相与摆动相的时间比也是反映步态对
称性的另一个敏感指标;
–两侧摆动相时间之比也可用于评定步态的
对称性。
关节运动角度
• 测量技术包括
–直接测量:电子关节角度计; –成像测量技术:多次曝光照片、电影电视
三头肌代偿性收缩使髋伸及膝过伸; 如伸髋肌也无力,“俯身手压大腿”。
–胫前肌无力:
• 足下垂 • 足尖着地或全足着地 • 廓清障碍
• 过度屈髋、屈膝以代偿,“跨阈步态”
• 划圈步态
–腓肠肌无力:
• 蹬离动作的爆发力减弱,身体前移
力减小,运动减慢,步幅缩短,步 速下降。
–小腿三头肌无力:
• 胫骨支撑期的稳定性下降,在支撑
受试者步行时关节标记物的信号,通过计算 机转换为数字信号,分析受试者的三维运动 特征。
• 同一标记物被两台以上的检测仪同时获取时,
即可进行三维图象重建和分析。 • 输出结果包括:数字化重建的三维步态、各 关节三维角度变化、速率和时相。关节标记 物一般置放于需要观察的关节或重力中心。
时空参数
• 距离参数:包括步长、跨步长、步宽、
自然步速1.2m/s;
• 步长: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的纵向直
线距离,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两侧步 长基本相等,约为50-80cm;左右步长的不一 致性是反映步态不对称的敏感指标;
• 跨步长:指同一侧足跟前后两次着地间的纵
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 约为100-160cm;
• 跨步时间:即步行周期时间;
中期和末期可由于踝关节过度背伸 而跪倒。
3、畸形:
–正常站立姿势:充分伸髋、伸膝、踝背
伸5°-10°;COG位于髋关节后、膝关节 前。
–膝关节屈曲挛缩30°时,无法进行功能
性移动;
–踝关节跖屈挛缩15°时,足尖行走,丧
失平衡;廓清障碍,对侧踮足步行。
4、感觉障碍:
–本体感觉丧失:足趾拖拽、支撑相时
足夹角的测量。
–传统:足印法; –现代:步态垫; –大致判断步态是否对称及步态的稳定性; –由于身高、下肢长与跨步长、步长密切
相关,因此对比时需要将跨步长/下肢长、 步长/身高进行处理。
• 时间参数:包括步频、步速、步行周期
时间、同侧支撑相和摆动相的时间及比 例、左右侧支撑相之比或摆动相之比、 支撑相各分期的时间及所占时间百分比 等。
–行走能力的评定根据行走的距离和辅助量
两方面评分。
www,
行为能力的评定
7分:完全独立——不用辅助设备和用具,在合理 的时间内至少能安全的步行50米。不用轮椅。 6分:有条件的独立——步行者可独立步行50米 ,但需要使用辅助具如下肢矫形器、假肢、特 殊改制的鞋、手杖、步行器等; 5分:监护或准备——可以步行50米,但需要他 人监护、提示及做行走前的准备工作 4分:最小量帮助——步行时需他人轻轻的用 手接触或偶尔帮助。
• 观察角度:
–正面:躯干和骨盆是否向侧方倾斜,上
肢摆动是否与同侧骨盆和下肢的运动方 向相反;髋、膝、踝异常运动或畸形; 重心摆动情况。 –背面:臀中肌步态 –侧面:脊柱伸屈运动,髋、膝、踝的伸 屈运动。
• 观察分析表: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RLA医学中心设计,
包含47种常见的异常表现。
–观察顺序由远端至近端;
• 骶棘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维持人体于
直立姿势;在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 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 臀大肌:为伸髋肌,摆动相末期开始收缩
(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于负重期达到 高峰(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前倾的加速度, 使髋关节在支撑相保持伸展位)。
• 髂腰肌:为屈髋肌,支撑相中期至足趾离地
阶段中肌肉的等张性收缩活动中;
–如果感觉正常,感觉整合与运动控制
正常,无严重的关节畸形存在,即使 存在广泛肌力下降也仍然能够行走。
–臀大肌无力:
• 臀大肌为伸髋肌和躯干稳定肌(防
止躯干过分前倾);
• 肌力↓者:支撑相始终“挺胸凸肚”
(臀大肌步态)。
–臀中肌无力:
• 臀中肌在摆动相起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
步态分析与步态训练
•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步态分析
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 步态分析是对患者行走方式的检查
• 目的
–进行步行障碍学的诊断 –分析障碍发生的原因 –制订康复治疗方案 –评价疗效
步态分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
适应症: 适应于所有因疾病或外伤导致的行走障碍或步态异常
–将首次着地作为评定的性分析的优缺点
• 优点:方便、廉价 • 缺点:
–主观性强、可靠性与检查者的水平有关;
–患者不能耐受反复的行走检查;
–检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部位、多
环节的分析。
检查注意事项
• 观察场地面积足够大,光线要充足; • 被检者尽量少穿衣服以便于观察; • 避免在观察部位和观察步行周期时相上的跳
www,
3分:中等量帮助——步行时需他人 轻轻的上提患者身体。
2分:最大量帮助——患者至少独立 完成25%~49%的50米行走动作。
1分:完全帮助——患者仅完成不足 25%的行走动作。
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1、疼痛:
– 患者会尽量减少活动→关节活动能力下
降、关节固定→疼痛进一步加剧;
跃;
• 矢状面观察步态时应分别从两侧观察; • 注意行走时疼痛出现于步行周期的时相。
步态的定量分析——运动学分析
• 是一种描述性的定量分析,反映了
被检者的步态特征。
C1
C4
C2
C5
C3
C6
三维数字化步态分析系统示意图 C1-C6指摄象机或数字化记录仪
• 检测仪(数字化检测仪或特殊摄像机)连续获取
内外踝不稳定或在摆动相时髋关节过 度屈曲。
5、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偏瘫步态:
•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
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
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 “划圈步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