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欣赏:胡一川

合集下载

从英雄颂歌到平凡

从英雄颂歌到平凡
这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无数的画家在 希望和表现中创造了具有时代烙印的作品,人们或 许记不住作者,但记住了视觉中的形象,这是一个 能够创造名作的年代--一张画传遍了神州,一张画 代表了时代,一张画名满天下。

第一章 在红色的天空下 第一节 英雄珠颂歌 第二节 倾斜的现实 第三节 沉重的一页 第二章 新时期的曙光 第一节 艰难的回归 第二节 苏醒的土地 第三节 形式的革命 革
第一节 英雄的颂歌

在古往今来的中国美术史上,没有那个事件比新 中国的诞生更强烈地影响着美术编年史的断代,这 不仅是因为政治上的巨变以已一个新的时代命名, 还在于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自觉地服从新时代的指 令,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歌颂这个时代,以及这个 时代的缔造者;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的剖服从于歌 颂新时代的内容的需要,艺术的面貌同样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代垄断了所有的艺术创造, 同时也就拥有了所有的艺术家和一部自己的历史。
放下你的鞭子 作者: 司徒乔 创作年代:1940
《 捉 虱 子 》
黎 冰 鸿
南 昌 起 义 油 画
五、胡一川


胡一川 (1910-2000) 原名胡以撰,1910年生,福建永定人。著名版画家、油 画家、美术教育家。1925年从印尼回国入厦门集美学校,从 张书旗学画,192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潘天寿学国画, 从法国教授克罗多学素描、油画、从吴大羽学水彩。参加改 组后的杭州“一八艺社”。1930年夏,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 新兴木刻运动,开始木刻创作。参加左翼“美联”,同年加 入共青团后转为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任延安鲁艺教员, 组织“鲁艺木刻工作团”任团长,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新中国成立,开始油画创作。与徐悲鸿组建中央美术学院, 任党组书记、教授。创建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曾为“莫 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评委。1984年文化部等在北京举 行“胡一川从事革命美术五十五周年纪念会”。在全国十多 个城市举行个展。获“版画贡献金奖”,获广东省鲁迅文艺 奖。出版《胡一川油画风景选》、《胡一川画集》、《美术 学报--胡一川艺术研究专刊》。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了全民抗战,提出抗战的战略思想,倡导和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推动和主导全民抗战的战局演进,成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组织和运用威力巨大的思想武器、文化武器、精神武器,展示了我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和战斗力量。

①光辉的著作以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为代表的光辉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思想。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科学分析了抗日战争“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四个基本特点,深刻指出这场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于1938年5月,堪称《论持久战》的姊妹篇,强调持久战中的游击战不只是战术问题,还有它特殊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游击战争广泛而迅猛的发展。

此外,还有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毛泽东在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的讲课、讲演、报告等;周恩来的《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半年抗战的经验与教训》;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领导人的著作,为取得全民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②战斗的媒体1937年1月,新华通讯社在延安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通讯社。

胡大川幻想诗十五首

胡大川幻想诗十五首

胡大川幻想诗十五首篇一:胡大川是一位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诗人,他的幻想诗作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而闻名。

以下是胡大川的十五首幻想诗,每一首都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歌才华:1.《星空之舞》星星在夜空中跳舞,它们像钻石一样闪耀,我在梦里追逐它们,飞向无尽的宇宙。

2.《梦幻花园》在梦幻的花园里漫步,花朵散发着甜蜜的芳香,我在花瓣上跳跃,与蝴蝶一起舞蹈。

3.《海洋奇遇》我潜入深海的怀抱,与美丽的海洋生物相遇,鱼儿带我穿越珊瑚礁,畅游在世界的尽头。

4.《仙境之旅》踏上通往仙境的道路,绿草如茵,花开满径,我与精灵共舞,沉浸在童话般的氛围中。

5.《时间之轮》时光在不停地旋转,我穿越过去和未来的边界,追寻着失落的记忆,与历史和命运相互交织。

6.《神秘的森林》进入神秘的森林深处,树木低垂,光线昏暗,我听到树叶的呢喃声,感受到森林的生命力。

7.《幻想之城》在幻想之城中徜徉,高楼大厦耸立天际,我在热闹的街道漫步,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跳动。

8.《月光之吻》月亮洒下银色的光芒,我感受到它的温柔之吻,在月光下翩翩起舞,与宇宙共舞到天明。

9.《夜色迷踪》黑夜笼罩大地,我在迷踪的夜色中游走,遇到神秘的生物和幽灵,体验着黑暗的魅力。

10.《飞向彩虹》我踏着彩虹的步伐,飞向彩色的天空,跟着音乐的节奏,与彩虹一起翩翩起舞。

11.《沙漠之旅》我踏足炎热的沙漠,眼前一片金黄色的世界,我与沙漠之神交谈,品味着沙漠的孤独和辽阔。

12.《太空漫游》我穿越太空的黑暗,与行星和星球对话,看到宇宙的壮丽景色,感受着太空的无尽宁静。

13.《童年的乐园》回到童年的乐园,我与玩具和童话角色相伴,追逐快乐的时光,沉浸在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14.《希望之光》在黑暗中寻找希望之光,我与勇气和坚持为伴,逆风飞翔,勇往直前,追寻梦想的光芒。

15.《永恒之夜》我进入永恒的夜晚,星星璀璨,月亮圆满,我与时间停止,陶醉在永恒之夜的怀抱中。

这是胡大川创作的十五首幻想诗,每一首都展示了他对奇幻世界的向往和对想象力的独特运用。

人民艺术家

人民艺术家

人民艺术家作者:刘千来源:《中国美术》2012年第01期[编者按]“将艺术奉献人民是天赋之责。

”他是一位笔枪并举的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彦涵创作了多幅木刻、连环画等作品,硕果累累。

“我的那些最美好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我痛苦和最不幸的时刻。

”他是一位坚韧不屈的斗士——在逆境中“被打得趴在地上还要战斗”,与疾病和命运斗争,《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经典代表作品相继问世。

“最好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太多重复自己。

”他是一位勤于探索的勇士,从“文革”结束后的“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以的“符号标记”和“形式架构”,晚年的彦涵没有在自己的成就和荣誉面前止步。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我们特邀请与彦涵共事多年的刘千先生为本刊撰写专文,全面回顾这位版画大师的一生。

一、刀笔钢枪并举功庆硕果近百年来,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经历了太多的战乱杀戮,加上天灾人祸,老百姓争扎在贫困、饥饿、屈辱的死亡线上。

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演绎了世界史上空前的“蛇吞大象”的一幕。

这样的奇耻大辱,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感到无地自容。

奋起抗日,同仇敌忾,成了20世纪30年代神州大地一代青年人的共同志向。

1938年,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彦涵(刘宝森)已是一个22岁的英俊学子。

在艺术专科读书的3年中,他师从潘天寿学过中国画;当时校长是林风眠,引进了西方素描、色彩、人物造型的基础课程。

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是学生中具有影响的学生领袖,曾带领学生与校方斗争争取合理权益,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杭州艺专迁校期间,彦涵组织同学自治,为保障大家的正常生活需求做了不少工作。

同时也交接了许多进步同学,萌发了对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向往。

几经周折,彦涵终于当年7月到达了陕北延安。

鲁迅艺术学院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学校,经过3个月的时事政治学习后,彦涵便到抗日根据地前线的机关、部队实习,然后再回到鲁艺进行第二阶段学习。

他很快就适应了军事化的生活方式,被选为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开会讨论,搞宣传、出黑板报、写标语、画宣传画,带头实干。

小度写范文[水彩画中运用光营造意境浅析]星空枫叶水彩画教程模板

小度写范文[水彩画中运用光营造意境浅析]星空枫叶水彩画教程模板

[水彩画中运用光营造意境浅析]星空枫叶水彩画教程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

水彩画是光色的艺术,且色是光的衍生,在水彩画中应该更好地利用光,在绘画平面上创造自然、绚丽变幻的效果。

扩展水彩画技法表现领域,丰富画面的表现效果,增强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营造意境空间。

在绘画中依据画面的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与组合光,通过对这种语言的有效运用从而达到营造意境的目的。

一、设计不同的光源色营造意境同一物体遇到不同光源将呈现不同的色彩,不同光源的物体必然受其影响而出现不同的色彩,光源色是统一画面色调的重要因素。

色调往往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起着关键性作用。

色调在情调的渲染和情感的表达方面能够迅速地触及人们的心灵,使人受到感染。

色调的冷暖表达不同的意蕴,画家常会选择不同的色温来作为光线色彩,不同色温的光源色笼罩下的物体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色调,从而使人感觉到不同的情调,如透纳的画是优美的、浪漫的,他一生所致力、追求的是光、雾、蒸汽、太阳、火光、水和反光……这些东西在他的画面上统统交织成甜蜜、美好和幸福的肉身与痛苦深刻的灵魂,运动着组成团块和升腾着的焰火,呈现出近乎抽象画的韵律感。

明亮的黄色常常是他描绘光的主色调,如《1834年10月16日国会大厦火灾》,透纳选用橙黄色为光源色,通过其特殊的技法创造出了一个发光体,与天空的淡蓝形成了对比,使欣赏者能强烈地感觉到那熊熊的大火把河面和天空都照亮了。

整个画面是绚丽、热烈的。

大自然中光的情态可以说是多姿多彩,随着时辰和季节的转换,光确定了万物的造型色温和气氛。

为使景物沐浴在恰当的光线中,必须懂得如何用光创造出特有的情调,并将其传达给观众。

光源色的选择是确定画面气氛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光源色不一定是本色或发光体的效果的准确记录,而是作者根据画面的需要和所要表达的情绪设计好光源色(即确定主色调),这样才能使作品引起观众的共鸣。

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1.植物人格化
墨兰图 (中国画 纸本) (元 ) 郑思肖 因为“土为番人夺”,他画的兰花经常 露根不见土,有时画兰还题“纯是君子, 绝无小人。”可见,他的兰花寄托了强 烈的政治寓意,把花鸟画的托物寄情传 统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讨论鉴赏

第一组:植物人格化中任选一幅画来讨论, 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二组:动物人格化中任选一幅画来讨论, 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三组:静物人格化中任选一幅画来讨论, 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四组:人物图像中任选一幅画来讨论,说 说自己的理解。
第三课 托物寄情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花鸟 (纸本 清)八大山人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花鸟 (纸本 清)八大山人
第三课 托物寄情
——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寓意
以隐喻的手法,讽刺“肥一己而瘠万民”的贪官污 吏,而那些“瘠一身而肥一国”的却不被重用,终生不 得志的士大夫鸣不平,借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的心志。
“四君子” 的诗句
梅 兰
凌霜傲雪,品格高洁(毛泽东诗:“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 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 。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 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 向与骨气。 (比喻人品“清高”) 宋 杨万里 《兰花》 “生无桃李春风面 名在山林处士家” 现代 陈毅:“幽兰生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偏山隅。”

中西方油画发展

中西方油画发展
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扩大,导致油画材料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产生了不归属某一具体画种的综合性艺术, 油画因此也走向失去在西方作为主要画种的地位的趋势。
油画在17世纪(明朝)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中国最早派出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油画 。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辛亥革命以后,出国 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 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 周方白、吴大羽等。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 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1)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画派是法国19世纪的风景画派,以写实手法表现自然的外貌,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力求在作 品中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真诚感受,以真实的自然风景画创作否定了学院派虚假的历史风景画程式,揭开了19世纪 法国声势巨大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序幕。代表画家有米勒、卢梭、柯罗、康斯太勃尔 等。
常书鸿 《敦煌小景》
王式廓 《欢迎盛况》
王济远《女人像》
1949年以后,中国油画家面临全新的历史时期。老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画家汇成团结的队伍,巨大的社会变 革使油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油画家面临新的课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深 入群众生活等。这一时期的油画创作以表现革命历史、反映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为主。1949年前占据油画创作 主要位置的风景、静物越来越少。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齐白石像》,胡一川的《开镣》、莫朴的《入 党宣誓》、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等作品,与30~40年代的油画迥异,显示了油画家个人风格的重大转变。

50位中国油画先驱!

50位中国油画先驱!

50位中国油画先驱!油画真正传入中国并立足中国画坛且成为一个独立画种始于20世纪。

这100年来,油画这个具有西方文化“基因”的外来绘画品种,要存活于东方文化的“母体”并得到发展,“中西合璧”的本土化是历史的必然。

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蔡元培的中西融合思想,其核心即是明确主张中国美术要走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

任何一位有使命感的中国画家在接受西方绘画技法之后,几乎都在思考着油画语言及样式的民族性探寻和本土化问题,思考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相交融,逐步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并在不断构建中实现超越并融入世界,从而使这一外来的艺术形态在中国发展壮大。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李铁夫,1869-1952生于广东鹤山,艺术大师,革命家。

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

李铁夫是中国最早到英、美学习美术的画家,其艺术生涯中有40余年是在欧美度过的。

在漫长的留学时间里,李铁夫先后在英国阿灵顿美术学校和纽约美术大学等学校研习西方的油画和水彩画,并师从美国著名画家蔡斯和萨金斯,掌握了源自荷兰、西班牙的精湛的油画写实技法。

李铁夫 / 画家冯钢百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

李叔同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美术留学生,其绘画作品、风格和艺术主张对中国近代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读于东京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科,跟随黑田清辉、长源孝太郎等画家学习绘画。

因此其艺术风格受到当时流行于日本的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在坚持西洋画基础写实训练的同时注重画家对事物光与色的主观感受。

李叔同 / 半裸女像张弦,1893-1936生于浙江青田县,二三十年代他曾两次赴法留学,30年代初任上海美专教授,对东西方绘画均有所研究。

1932年加入决澜社。

崇尚野兽派及后印象派画风,并曾提出油画与民族形式结合的问题。

张弦 / 英雄与美人陈抱一,1893-1945现代油画家,生于上海,原籍广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作品欣赏:胡一川
 
 
 
 
 
 
 
 
 
 
 
胡一川(1910-2000)原名胡以撰,1910年生,福建永定人。

著名版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1925年从印尼回国入厦门集美学校,从张书旗学画,192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潘天寿学国画,从法国教授克罗多学素描、油画、从吴大羽学水彩。

参加改组后的杭州“一八艺社”。

1930年夏,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开始木刻创作。

参加左翼“美联”,同年加入共青团后转
为共产党。

1937年赴延安,任延安鲁艺教员,组织“鲁艺木刻工作团”任团长,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新中国成立,开始油画创作。

与徐悲鸿组建中央美术学院,任党组书记、教授。

创建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

曾为“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评委。

1984年文化部等在北京举行“胡一川从事革命美术
五十五周年纪念会”。

在全国十多个城市举行个展。

获“版画贡献金奖”,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出版《胡一川油画风景选》、《胡一川画集》、《美术学报--胡一川艺术研究专刊》。

胡一川的艺术,平直无华,质朴挚诚,画如其人,胸怀坦荡。

无论版画或油画,又无论人物或风景,其风格是单纯、浑厚、粗犷、很有魄力。

他在五十年代创作了《开镣》,在六十年代创作了《前夜》,在七十年代创作了《挖地道》,这些革命历史画,都以质朴的语言刻画了坚定的革命者的形象。

《开镣》之所以动情,是画家对题材内容含情深,所以性情真。

这种艺术的品质偏重感情的体验与刻划,它有质朴的特点。

我虽然常常赞赏绘画的形式美和工艺、技术美感,但是在“质”和“文”之间,我觉得质朴的品质更可贵,质朴意味着挚诚,而在艺术上带有本质的意义。

以《开镣》中的人物刻划为例,只有画家深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画家“深入角色”(这正是胡一川切身经历过的牢狱生活)以后,
才能在规定的情境中涌现出“开镣”获得解放
的思想情绪,从而进一步获得刻划人物所需要的技巧。

固然说,文质彬彬者上乘,但“文”和“质
”并不是平行的,“质”处于领先的地位。

胡一川的油画风景,达到了文质相称,它的特色是构思精练,主题鲜明,构图简洁,笔意酣畅,油画的色彩语言相当丰富。

这些特点,在五十年代初已有所体现,现在则更加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