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俗调查

合集下载

青岛的传统文化及美食

青岛的传统文化及美食

青岛的传统文化及美食
青岛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

以下是一些青岛的传统文化和美食:
1.传统文化:
●青岛啤酒文化:青岛是中国啤酒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青岛啤酒是中国最著名
的啤酒品牌之一,也是青岛的城市名片。

●青岛海洋文化: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如海洋渔业、
海洋旅游等。

●青岛民俗文化:青岛有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如农历新年的踩高跷、踩龙灯、
舞狮子等,以及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等。

2.美食:
●青岛海鲜: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因此青岛的海鲜非常有名,如螃蟹、
虾、鱼等。

●青岛烧烤:青岛的烧烤非常有名,有烤羊肉串、烤鸡翅、烤鱼等。

●青岛海鲜饺子:青岛的海鲜饺子非常有名,馅料有虾仁、鱼肉、蛤蜊等,口
感鲜美。

●青岛锅贴:青岛的锅贴也非常有名,馅料有猪肉、韭菜、虾仁等,外皮酥脆,
内馅鲜美。

●青岛烤肉:青岛的烤肉也非常有名,有烤羊肉串、烤鸡翅、烤鱼等,口感香
脆可口。

以上是青岛的一些传统文化和美食,青岛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和文化值得探索。

青岛的民俗

青岛的民俗

说起青岛的民俗,自当要先讲讲青岛以前的服饰。

对于旧式的服饰一般要与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职业、经济条件等交织在一起看,旧时有云“官有官服,民有民衣”所以,各种身份、职业的服饰差别很大。

南北朝时期,平民多以胡服为主,胡服主要的特点是,戴帽并穿窄袖的紧身长跑,足穿长靴,或者穿裤褶服(宽袖、短身、向左掩襟的上衣)适应骑射的习惯。

而后,北魏孝文帝倡导汉化,有多舛汉服,宽松长大,由凌风飘逸之致。

到清代时期,豪门富家男子一般以长袍马褂为主。

其中,马褂为二个半身小罩挂,马蹄袖,穿时袖口白里子翻出。

而女子多穿右襟上衣,下系长群后肥裤。

而一般人家,男女都穿粗布短衣,俗称“便衣”,上衣分单衫,夹袄,棉袄3类。

男上衣为对襟,下端左右两边有个长方兜,一徘布制扣子,称“子母扣”。

而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衣着审美标准也不断的更新,形成了款式更新颖的,布料更优质的服饰,如红领西服、七皮狼西裤,耐克球鞋等……。

服饰的装饰美化功能已成为人们选择的重要参考条件。

帽子,在青岛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毡帽又称“毡帽头”,农民和商贩多在天冷时戴用。

帽分左、右、后3块,翻上去是一圆形帽头,折下来可盖住面颊和后颈,多为褐色。

橹头帽,也叫“老头乐”或“满头橹”,是老年人冬季爱戴的一种帽子,帽子为圆筒形,卷上去是一软胎绒线帽;橹下来,则脸和后颈全可遮掩,仅露出双眼,由于防寒效果甚佳,青年人也多戴用。

为防严寒,男子出门多戴“耳捂”。

“耳捂”是用蓝黑绸布作面料,里絮棉花,边缘缝上兔毛,中系一绳,挂在耳上。

也有人叫其为“耳套”。

苇笠为农民和市贩劳动者夏季戴用,呈六角形,由苇蔑或高粱秸蔑编制而成,布带系额下,用以遮阳和避雨。

城镇男人夏季则多戴辩编的形同礼帽的草帽或圆顶草帽。

中青年妇女多不戴帽,有的老年妇女戴一种叫头箍的“箍帽”,是用两片约6厘米宽的绒布做好后,用两根小带箍在头上。

另一种是用黑色平绒做成的软帽,帽前饰绿琉璃“帽珠”,也叫“老婆帽子”“虎头帽”是7岁一下小孩戴的风帽,前短后长,帽顶的两旁缝一撮白色兔毛,正中绣一“王”字。

青岛民俗-礼仪

青岛民俗-礼仪
¤ 二年级二班 王再冉
¤ 青岛镇江路小学Fra bibliotek青岛民俗—礼仪
1、在青岛,婴儿出生后要举行“报喜”、“过三日”、搬满 月”、“过百岁”等多种仪式,而在生育民俗中,生男称“大喜”, 生女称“小喜”,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明显。 2、婚礼也是人生礼仪中的一个大礼,旧时权势 人家结婚兴“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 征、请日、亲迎。寻常百姓家礼仪虽从简,但也 要经过说媒、定亲(下媒柬)、送日子、送嫁妆、 迎娶等多道程序。
青岛作为现代化的城市, 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着其特有的地方民俗 文化。
3、寿礼是为老年人庆寿的一种仪式。近年 来,青岛人祝寿、过去日习俗盛行,但礼仪从 简。 4、丧礼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礼仪。过去青岛人 实行土葬,葬礼程序繁多。如今,普遍推行火 葬,丧事从简。有的将死者骨灰盒埋葬土中, 说是“随土而安”;有的将骨灰撒向大海。

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

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

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之一,人们对此都极为重视,向有“小登科”之称。

青岛地区的婚礼风俗与山东地区大体相同。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青岛的婚嫁习俗,欢迎阅读。

婚嫁程序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之一,人们对此都极为重视,向有“小登科”之称。

青岛地区的婚礼风俗与山东其他地区大体相同。

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

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程序。

说媒、订婚说媒也叫保媒,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

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

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往返男女两家从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

当然,现在在自由恋的大环境下,这种习俗已经越来越少。

双方没有异议条件成熟后,就会订婚。

送彩礼这一环节其实很关键,在现在看来也是。

订婚之后,男方就要向女方送彩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和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

习俗演变,现在,订婚当天,新郎要带的'聘礼有订婚戒指等首饰、礼金,两条红腰带、两个红包袱、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小六样(6斤肉、6条鱼、6瓶酒、6盒点心、6盒糖、6扎粉丝,寓意长远),女方家要给男方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

不只是男方给女方送,女方也得陪送嫁妆。

俗话说“闺女出满屋空,儿娶媳妇满堂红”。

接亲娶亲娶亲是婚礼中最繁琐、最热闹的一个环节。

过去,青岛地区在迎亲方式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前去女家迎接新娘,俗称“亲迎”,也叫“迎亲”,多为小康以上人家采用;二是新郎先坐轿,由轿夫抬着走十几步,叫“压压轿”。

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在家等候,俗称“等亲”或“接亲”,仪式简单,一般人家常用;第三种是男家不再派人前去女家迎接新娘,而是由女家叔伯与兄弟等人将新娘送来,俗称“送亲”“发亲”。

结婚之日,新郎多穿长袍马褂,十字花交叉佩戴大红绸子,头戴礼帽,帽子上插着红色的宫花。

青岛民俗文化有哪些

青岛民俗文化有哪些

青岛民俗文化有哪些
青岛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城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以下是一些青岛的民俗文化:
1.龙船舞:龙船舞是青岛地区的传统民俗表演,通常在农历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庆典活动中出现。

龙船由多人扛起,操纵船身,以舞蹈、旋转和扭动动作表演。

这个表演形式寓意着驱邪辟邪、祈福和庆祝丰收。

2.胶东陶艺:青岛地区的胶东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陶艺作品常常以水墨画的形式来描绘山水、人物和花鸟等题材,富有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3.刺绣艺术:青岛地区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岛的刺绣作品以精致细腻和色彩鲜艳而著称,常运用在服饰、家居以及礼品等方面。

刺绣艺术是青岛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特色的代表之一。

4.海洋文化: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民俗文化中充满了
海洋元素。

渔家民俗、海洋节日和海鲜美食等都是青岛独特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元宵节期间,青岛地区会举行传统的渔灯节,人们放置精美的渔灯以祈求好运和丰收。

5.青岛啤酒节:作为国际性的啤酒盛会,青岛啤酒节吸引了
无数的游客和啤酒爱好者。

该节日举办期间,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美味的啤酒,参与音乐演出和文化活动,感受愉快
的气氛。

这些是青岛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展示了青岛丰富多样的艺术和传统习俗。

通过这些表演和活动,人们了解和感受青岛的独特民俗风情,体验当地的文化魅力。

青岛民俗的研究报告

青岛民俗的研究报告

青岛民俗的研究报告
青岛是我国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日常生活习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方面。

对于青岛民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座美丽城市。

以下是对青岛民俗的研究报告。

一、日常生活习惯
青岛的日常生活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比如,在菜肴方面,青岛人喜欢吃海鲜和啤酒,而且他们很讲究食物的新鲜和卫生。

此外,在婚丧嫁娶、拜年传统和生育习惯方面,青岛人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二、节日庆典
节日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岛的节日庆典也是非常热闹和有趣的。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青岛人在这个节日里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也是大家非常盼望的节日。

三、婚丧嫁娶
在青岛的传统文化中,婚丧嫁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青岛人的婚姻文化和婚礼习俗也非常有特色。

比如,在传统婚礼上,新郎会到新娘家上门迎亲,双方父母会进行亲家礼,新娘
的家人还会摆放龙门阵以挡住迎娶一方,迎娶一方也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挑战这个阵势。

在青岛的丧葬习俗方面,也有着其独特的风格。

家人会在去送丧的路上带上香烛和米饭,这是为了送别故去的亲人,也是为了寄托心中的哀思。

四、结语
以上是关于青岛民俗的研究报告,通过对青岛传统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关注和传承青岛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城市注入的更多的文化底蕴。

青岛农耕文化调研报告

青岛农耕文化调研报告

青岛农耕文化调研报告青岛农耕文化调研报告青岛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

为了深入了解青岛的农耕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青岛的农耕文化深深扎根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青岛的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环境。

这一点可以从青岛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产业链出产的产品看出。

例如,青岛以花生、苹果、黄瓜等农产品而闻名,这一多样的农产品也反映了青岛农耕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其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青岛的农耕文化非常重视传统的农耕技术和经验。

在农耕文化的传承中,青岛农民注重继承和创新,他们学习和运用传统的农耕技术,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例如,他们利用无土栽培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一技术在青岛已经获得广泛应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青岛的农耕文化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青岛农耕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比如一些农耕节日和庆典。

而这些庆典往往伴随着农耕祭祀仪式和传统乐曲,进一步体现了青岛农耕文化的独特之处。

最后,我们发现,青岛的农耕文化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政府在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鼓励农民参与农耕文化的传统活动,推动农耕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农耕文化的传承,组织各种农耕文化交流和交流活动,为农民和当地居民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

总结起来,青岛的农耕文化是该地区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和农业产业链的重要基础,它注重传统农耕技术和经验的传承和创新,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青岛的农耕文化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当地农民和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名称:青岛传统文化所在学校:青岛第四十中学所在班级:初三、四班作者姓名:刘娜【内容摘要】:青岛市民俗传统文化等【关键词】:青岛、民俗、文化。

【正文】:青岛市传统文化研究报告青岛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比如说糖球会、萝卜会。

——萝卜会青岛历史悠久的萝卜会,也叫清溪庵庙会,清溪庵俗称“下村庙”,位于现今的青岛台东道口路,始建于元代,属道教庙宇,原称玉皇庙。

庙内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帝圣君神像,归崂山太清宫管辖。

建庙时,因庙前有清清的河水流过而得名。

过去,这里出产的萝卜又脆又大,民间有“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可防百病”的说法,又有旧俗立春吃萝卜,称咬春,因而萝卜就成了庙会上的主要商品。

逢庙会日,人们来这里卖萝卜、买萝卜、吃萝卜,久而久之,清溪庵庙会就被人们称为“萝卜会”。

“清溪庵”因地势低狭,年久失修,在青岛建置初期庙宇被毁,但萝卜会却一直延续下来。

届时沿途彩灯高悬,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各种杂耍争相献艺。

来自青岛各地的摊贩云集,人流如潮,各种土特产品、日用百货、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尤其是各种各样的青红萝卜,遍布大街小巷。

近年来,又举行了现场雕刻比赛和萝卜艺术雕刻展览会。

如今的萝卜会,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会期7天。

会上商家云集,人流如潮,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每年都有4000多个摊点,与会人员达百万人次。

围绕萝卜做文章是萝卜会的一大特色,商业部门和各地商贩调运来大批品种不同的萝卜,仅1994年一届即售出各种萝卜9万公[1]斤。

由文化部门组织的集食品、艺术于一体的萝卜艺术雕刻大赛,得到了各大宾馆、饭店的响应(因为食品雕刻已成为高雅宴会的象征),海天大酒店、黄海饭店、华天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每年都派出特级厨师和雕刻高手参加比赛。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萝卜,在他们的刻刀下,转眼间变成“百鸟朝凤”、“二龙戏珠”、“雄鹰展翅”以及四季花卉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令围观群众赞叹不已。

另外,由百名民间艺术工作者参加的剪纸、编织、布贴画、纸贴画等现场表演比赛,同样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民俗小调查一、青岛居住民俗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

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间,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

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

以三合院居多。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

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1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

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人们习惯叫“道士帽”。

由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旧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安居工程。

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细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老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

居住由单纯实用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

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村庄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仝”或“屯”。

村里的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

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称“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元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小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闲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名。

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

因“哥”、“格”“戈”同音,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

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屯”、“沟”、“店”等字,叫“梁家仝”、“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征而得名。

莱西有个李胡子庄,是因为清嘉庆年间,一个叫李克用的人此建村,他胡子很长,人称“李胡子”,日久,这村就叫做“李胡子庄”。

后来,有人感到此名不雅,民国初年该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庄”。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职业为村名。

崂山有个皂户村,因为明永乐年间有几家用灶具烧盐户来此定居,宋代称盐户为“皂户”,这个村也就叫做“皂户村”。

有不少村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名称命名的。

崂山有个女姑山村,因为村南有个“老姑庵”庙,庙内的主神人称“女姑”,传说是《封神榜》中赵公明元帅的妹妹,人们就把村名定为“女姑山”。

登瀛村是传说秦人徐福为取长生不老药,由此登程去仙岛瀛洲而得名。

崂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于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还因为村前海边有一块状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庄以旧时驻军军屯或官屯为名,如鳌山卫、雄崖所、营上、黄官屯等;有的以寺庙、古家为名,像庙头、家子头、庙东、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环境取村名,如簸箕岭,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还有以建村时当地的村木花草为名,如桃林、枣园、柳树屯、榛子沟等。

1979年,青岛开始地名普查,对重复的和不雅的村名进行了调整。

村名和村名用字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院落青岛民间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称“天井”、“院子”。

过去,许多人家都喜欢设前后两院。

前院面积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动的主要场地,院里建猪圈、而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树木。

后院很小,用处不大,只是为了挡住后窗,认为后窗临街“不成住处”。

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加上土地的宝贵,已很少有人设后院了。

院子周边的墙叫“院墙”,旧时多用石块垒成。

在临街墙上,镶嵌带“鼻梁”的石块,用以拴骡马,叫“拴马石”。

院墙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墙头顶。

”院墙上面抹成半圆形,叫“和尚头”。

如今,院墙多用石块垒下部,上面垒砖,外面用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砖或水泥砌成几何图案,称做“花墙”。

院墙不得高于屋檐。

临街院墙处留有大门口,俗称“街门”或“街门口”。

街门多为南向或东向,胡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

街门要与对门邻居的大门口偏离,叫做“斜对门”。

大门一般漆为黑色,老辈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红色。

门为两扇,每扇装一个铁制的门环,左边的门环连着门内“摇关”,“摇关”可转动,供随手关门用。

有的人家还在门上装有铁制的环扣,叫“门划拉”,用以锁门。

门上部修有门楼,旧时大门和门楼都是财势的象征,富有人家的门楼修四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大门高大,彩画装饰。

平常人家的大门、门楼都很简陋,门楼多用草毡,有的大门没有门楼,叫“土门子”。

大门内大多建有影壁,俗称“照壁”(砖砌屏风),上写“福”字,或绘有鹿、鹤等图案,一求吉庆,二作装饰。

房屋民间多住平房。

旧时,房屋结构为起脊,用梁、柱构成骨架,土墙草顶,木棂窗户(间有石墙瓦顶)。

一幢房屋3、4、5间成套,坐北朝南的房间为“正屋”,坐南朝北的为“倒屋”,东西两侧为“厢屋”,分别叫“东厢屋”、“西厢屋”。

正屋中间一间为“正间”,两边分别叫“东间”、“西间”,再往里叫“套间”。

正间设锅灶两个,通东、西间炕内,供冬季热炕取暖。

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灯窝”,洞内可放油灯,这样一盏灯可照明正、东两间房,可节省灯油。

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说从方洞中可看到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

在正间的上方用木板或高梁秸扎顶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来存放地瓜。

东、西间多用花纸贴棚顶,装饰有蝙蝠、团花等剪纸,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长辈住正屋,幼辈住厢屋。

住一幢房子的,长辈住外间,幼辈住里间(套间),长辈住东间,幼辈住西间。

倒屋一般不住人,普通人家堆放杂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称“客屋”。

厢房夏热冬冷,通风采光又差,所以民间有“东厢西厢,不孝的儿郎”、“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的俗谚。

富有人家的厢房多不住人,用作饲养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岛人叫“盖屋”)是一家人的大事,旧时,看风水、择宅基、安门框、做梁椽等都要经过多种仪式和活动,其中要属上梁仪式最为热闹、隆重。

上梁时间一块红布,叫做“挂红”。

梁檩上要贴上“上梁大吉”等字样的横坡,还要绑上筷子,用红绳系上铜制钱,挂上红布等饰物,以求吉利。

上梁时,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间当中安设方桌,摆设供品,点燃红烛,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

莱西一带在上梁时,两位木匠、瓦匠师傅还要边唱喜歌边往下扔一些龙、凤、虎、蝶等形状的小饽饽,逗引孩子们哄抢。

上梁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主人要在新房设宴请亲朋、工匠和帮工者,酒菜一般都很丰盛。

现在,民间建房“看风水”和“摆供求神”等旧俗多已废除,但在梁、檩之上贴横批、坚联,以及放鞭炮等求吉习俗仍流行。

70年代开始,农村建房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统一规划,街道、房屋逐步达到布局整齐划一,房屋也多为砖石墙、瓦顶、玻璃窗户。

伙房、寝室、会客室分别设置,厢屋多为水泥平顶,用以晒粮食或夏夜乘凉。

80年代后,老旧草房基本绝迹,有些农村已是楼房连片,农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许多禁忌,但多带有迷信色彩,如过去有的地方农历五月忌盖屋,说五月为恶月,盖屋家中要死人,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住所大门忌冲着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坟墓,说这样会遭邪气和不吉利,若无法避开,则要在门上挂“八卦镜”破解;宅基不能直冲通街道,也不能面对庙宇,如无法避开,要在宅子外面一角安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5个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楸木、槐木,因“楸”、“槐”沾着“火”、“鬼”二字,恐不吉。

在院内还忌栽桑树、柳树和杨树,俗称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

因为“桑”与“丧”同音,出门风丧不吉;柳不结籽,恐无子绝后;栽“鬼拍手”(指杨树)则怕招来鬼魅,宅室不字。

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么鬼魅了,但农民院子内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种树木。

二、青岛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指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礼节和仪式,包括生礼风俗、婚礼风俗、寿礼风俗和丧礼风俗,是最复杂和繁琐的民俗事象。

在青岛地区,婴儿出生后要举行“报喜”、“过三日”、搬满月”、“过百岁”等多种仪式,直到一岁生日过后,生育的各种程序方算结束。

在生育民俗中,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明显,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

女孩报喜的时间要比男孩晚3天,关这喜蛋要比男孩少,礼仪也比男孩简单得多。

婚礼礼也是人生礼仪中的一个大礼,旧时权势人家结婚兴“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日、亲迎。

寻常百姓家礼仪虽从简,但也要经过说媒、定亲(下媒柬)、送日子、送嫁妆、迎娶等多道程序。

送嫁妆、迎娶往往成为有钱人炫耀门庭的时机,大操大办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

在婚俗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如合婚批生辰八字、看男女属相是否相克等。

旧时“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犬,鸡猴不到头”等说法不知毁掉了多少个幸福的婚姻。

建国后,实行新的婚姻法,过去的许多婚姻陋俗,如指腹婚、娃娃亲、童养媳、结阴亲、纳妆、一夫娶二房等已绝迹。

但近年来,婚姻中的大操办之风仍很兴盛。

寿礼是为老年人庆寿的一种仪式。

近年来,青岛人祝寿、过去日习俗盛行,但礼仪从简。

丧事是人生的终结,丧礼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礼仪。

民间对丧礼看得很重,往往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来安慰亡灵。

过去青岛人实行土葬,葬礼程序繁多。

如今,普遍推行火葬,丧事从简。

有的将死者骨灰盒埋葬土中,说是“随土而安”;有的将骨灰撒向大海。

三、饮食民俗青岛地区的食俗属于我国北方类型,受京津一带影响很深。

人们的饮食以玉米、小麦、地瓜为主,杂以谷子、高梁、豆类(黄豆、绿豆、豇豆、红豆)、黍子等五谷杂粮.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待客的珍品。

城市和农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称“朝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夜饭”。

农村在冬闲时则一日两餐,称“吃两顿饭”。

过去,农村朝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饭,配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

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

晌饭是小米干饭,有时掺上豇豆或绿豆。

夜饭是面汤(面条)。

这种饮食安排叫“两稀一干”。

如今农村饮食变化较大,大米白面成为寻常人家的家常便饭,鱼肉习以为常,玉米饼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农闲时的“两顿饭”也多改为一日三餐,然而早饭吃稀粥的习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改变。

下面就具体介绍几种“美食”。

玉米饼子:这是过去青岛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习惯叫“苞米饼子”,是用玉米面和带头同加水放入锅内做成,有烀饼子、蒸饼子和菜饼子等多种。

菜饼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叶子上锅蒸熟,是人们度荒年时的主食,现已无人食用。

另外还有用少许白面(小麦面)做成的“发糕”,则属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节日中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